唐诗中的爱情诗篇 赏析

发布时间:2020-03-10 18:08:02

唐诗中的爱情诗

二专汉语言文学11 韦东辰 1036110224

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唐诗是一座不倒的丰碑。

爱情,永远是一个千古不老的主题,它被急管繁弦吟唱,被秦淮的夜月渲染,被西湖的柔美感动……

而爱情诗句中散发的温柔墨香,纵使遥隔千年的烟尘透视,依然令人迷醉。

下面请允许我带着大家一同走进唐诗中的爱情诗。

一、爱情诗范围的大致界定

赠内诗、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悼亡诗、恋情诗、艳情诗等。

二、唐代爱情诗的发展

爱情诗的高潮,到了中晚唐才出现。

三、中晚唐爱情诗兴盛的原因

士人一方面追求仕进,一方面又在政治斗争及名利场的倾轧中感到厌倦时便到爱情中去寻求精神安慰和心理平衡。

请赏析第一首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解释: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

  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悄悄,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

  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

  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赏析:

这种缘情旖旎之作,在杜集中很少见。但这一首已可证明工部是一位温柔细腻的人。 ——梁启超《情圣杜甫》

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突出了那个字,又进一层。作者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请赏析第二首

《月明三五夜》元稹

待月西厢下,

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

疑是玉人来。

翻译:站在西厢下等待月儿上升,轻风把门儿吹得半开。映在墙上的花影来回晃动,是我那可爱的情人来了吗?

赏析:此诗非常有名,改编的戏曲《西厢记》,名称即从第一句诗而来。诗的意思是:站在西厢下等待月儿上升,轻风把门儿吹得半开。映在墙上花影来回摇动,是我那可爱的情人来了吗?

  张生揣摩诗意,认为是叫他晚上越墙而过去约会,去后崔莺莺真的来了,可严肃的批评了张生一顿,张生失望而归,病倒在床。过了几天,突然红娘来告诉他说:“来了来了,你还躺着干什么!”不久莺莺来了,见了张生几乎不能抬头,张生病立时好了。从此二人私下往来了前后几个月。后来张生因要进京赶考,只好与崔氏分别,约定考取后回来求亲。谁知没有考取,张生只好留在长安不归。

成语“迎风待月”的由来:唐元稹《莺莺传》记张生遇崔莺莺于蒲东普救寺,张生致诗挑 逗莺莺,莺莺复诗,约以私会,其诗曰:“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后因以“迎风待月”表示男女密约私会。

请赏析第三首

《离思五首》之四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翻译:经历过大海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虽常在花丛里穿行,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

赏析:作者把亡妻和对亡妻的感情比喻为至大至美的沧海和神女化成的巫山之云,相形之下,任何水或云都暗然失色,正因为他对亡妻怀有如此深厚的怀恋之情,才会对其他女子(以花从为喻)视而不见,即使看到了也非常淡漠厌倦,更不用说会有缠绵绻恋之念了,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物喻情,以典达意的手法,运用极其巧妙,含意丰富,是少有之佳作. 写到这个境界真的不容易。

元稹的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尽怀念悼亡之情,沧海巫云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两句的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全篇张弛自如、变化有秩,形成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尤其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二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不但是元稹诗作中的颠峰佳句,纵观唐诗宋词,咏情之作可望其项背者也少之又少。

请赏析第四首

《章台柳》韩翃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

柳氏回答他:

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赏析:章台本是战国时所建宫殿,以宫内有章台而得名,在今长安县故城西南隅。秦王曾在此宫接见蔺相如献和氏璧。台下有街名章台街。这里借指长安。章台柳即暗喻长安柳氏。但因柳氏本娼女,故后人遂将章台街喻指娼家聚居之所。两个叠句用于寻觅加强呼唤之急切。昔日青青,喻柳氏昔日之青春妙龄、丰容艳丽。今在否谓是否安全健在,以疑问声口,则其忧虑担心之情可见。长条似旧垂,喻柳氏袅袅婷婷的身段和体态仍不减当年。攀折他人手,暗指柳氏值此兵荒马乱之秋,恐己为他人所劫夺占有。两句以纵使也应开合进退,将其希望与失望,侥幸与不幸,揣测与担忧等复杂的矛盾心情写得传神活现。长条旧垂承上昔日青青攀折他人手应前今在否。错综对比,写尽了一腔抚今追昔,柔肠百折之相思痴情和疑虑焦灼。

  柳氏答词自比为杨柳枝,嵌一字,既双关姓氏而与韩词称章台柳之暗语相应,灵犀相通;着一字,又遥启第三句诉折柳赠别、离怨相思之情。 “芳菲节既回应韩词之昔日青青,颇见追惜韶华坐逝、顾影自怜之意;而又对第四句写今日凋零之衰柳,起到了欲抑先扬的对比反衬作用,可谓匠心独运。当昔春日旖旎芳菲之际,伉俪蜜月之时,却年年离多合少,宁无长恨?而今失身蕃将,姿容憔悴,纵郎君不弃,欲续前好,而我固深感自卑自愧,岂堪郎君再来乎?末句回应韩词之结句,将其不幸身世,灵肉创伤、悲酸难言之隐,自惭形秽之情,写得极其深沉凝重而又含蓄不尽。

《章台柳》表现出来的情感是,他对她相思不忘又疑窦丛生。而柳氏答词比为杨柳枝,词义凄 凉,她对他一样情深浓念念不忘,却没有半点怀疑拷问韩某人的意思。还深深自责,自己已失身,哭泣着告白,芳华已谢,纵使君来已不堪折了,仿佛,这一切都是 她的错。

请赏析第五首

《春望词》薛涛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赏析:春天对于自然万物,原本是欢欣鼓舞的季节,但在文学里,春天却有着太多丰富幽微的意蕴。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春天的诗篇,更多的是伤春之语,悲挽之情。伤春,悲秋,俨然就是至情至性的诗人们对于季节的基本情绪,是文学不绝的主题。的确,春天是美好的。但繁花满枝在绽放的同时,就意味着要无可挽回地迅即地凋零。春光如此之美,又如此脆弱易逝,一如青春和爱情。那些伤春者才是真正懂得春天的心灵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所以怜惜,所以伤怀。

薛涛曾有过热烈的爱情追求,有过痛苦的相思和芙蓉空老蜀江花的哀叹,但她从没有过低眉屈膝的乞怜和哀求。她独居浣花溪四十余年,生活虽孤苦,但人格高尚,精神始终高雅,个人遭际不幸并未使她把视野局限在寂寞的小天地里。她依然关怀国事,写下了著名的《筹边楼》,她建了吟诗楼,并自制别致的红色小笺,用来题诗。她生活在自己的诗歌世界里,她的生命依然纯粹而完整。她不只是一个让人痛惜的薄命女子,她更是留给后人无穷的审美享受、使我们无限敬仰的优秀诗人。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用薛涛题竹诗来赞美她的人格是恰当不过了。

薛涛没世已千余年了,但深夜里读她的诗,恍若明月就是那时的明月,杨柳就是那时的杨柳,而窗外花园里,真真切切就是那开放在清清溪水畔,与苍苍劲竹为伴的,寂寞的傲然的美丽不凋的唐朝的花啊!

小结:

唐诗中的爱情气度雍容,品质高雅,这些或浓或淡的缤纷情事,已随时光远去,化作历史记忆里的一缕风烟。而当我们翻开那些发黄的线装书,却发现,爱情的面目永远生动,千年不老。

而唐诗中的情诗相对于婉转缠绵的宋词而言,让人体会到的是另外一种风格。仿佛多情的宋词是淡雅多彩、细细描绘的工笔画,而唐诗之言情,更像是气度严谨、凝练简洁的国画。于寥寥数笔中勾勒出巴山楚水,古柏青松,更留出山水之余的空白,只觉远天之外余味未绝,别有一番风采。

唐诗中的爱情诗篇 赏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