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18-09-27 21:05:29

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笔者认为要实施以下策略:

   一、针对学生充分预设教学细节

   联系学生实际是实现语文课堂高效的必要途径,这里的联系实际,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懂会用,必须始终立足于学生,对学生有准确的了解与把握,了解学生的知识层面、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求得最佳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有个老师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时,以浓浓的父子情激趣,为了引起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要求学生谈谈父亲为自己做的一件让自己感动的事。结果课堂上有五分钟的时间冷场与尴尬。这个细节没有处理好的原因,一是课前预设没有充分考虑到现在的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小皇帝般的生活,只知道父母的疼爱是应该的,很少关心父母的现实状况。二是课堂生成中教师又不能随机应变加以引导。其实在本文中作者情感的爆发和读者的感情的共鸣已安排了一个情感的酝酿、储备的过程,父亲丧母失业、祸不单行和家中光景惨淡、父离子散这两个层次的渲染,开篇就给本文笼罩了一股悲凉、忧郁的气氛,既使我们看到了在当时历史环境下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的破落,又使作者包括我们学生在内产生一种悲凉中渴望温情的饥渴感,这位教师不该事先就要求学生谈谈父亲为自己做的一件让自己感动的事,而应以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朗读来激起学生心中对温情、亲情的渴求。在研读了文中四次背影,尤其是望父买橘时刻画的背影,体会到浓浓的父爱后再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则是可取的。

   二、精心地选择与创设教学主问题

   由于受到教材范围及内容的限定,在一堂课中,教师真正需要组织学生讨论、探究的问题其实并不太多,一般都是那些涉及文本核心的问题,或是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问题。有的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教学场面,根本不考虑教学内容需要而生搬硬套,导致课堂讨论浮于形式。这不仅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反而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不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慎重确定课堂讨论的问题,而且要以准确地表达,让学生明确讨论的方向。

   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这一课时,笔者始终以“雪”字为线索,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1、湖心亭的雪景有什么特征? 2、采用了什么写法?3、作者笔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雪景?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让学生品读写景语句,在脑海中浮现画面: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与一芥余舟,两三粒舟中人。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写雪景,让学生清楚作者运用了白描手法来写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样化大为小,同“上下一白”的大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又运用了写意手法,形成了朦朦胧胧的意象,这正是夜晚“独往”所见之雪景。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紧扣“独往”,努力探究文章的主旨,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不少的教师认为学生理解力偏低,无法与文本共鸣。因此,总是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讲个不停,总想把教参上的分析和自己的理解滴水不漏地传给学生。其实这样做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劳神费力,学生则是昏昏欲睡,错失了独立思维的良好时机。现实教学中,唯教参是从,追求标准答案,忽视学生个性张扬,抑制学生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学习本是最具主观性、创造性的学习,一味尊崇标准答案,只能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最终将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僵化。如一位教师在参加课内比教学活动教何其芳的《秋天》时,设计了两个小问题:三小节诗分别写了秋天什么样的画面?请你用简洁的词语给三幅图取个名字,可以采用“ 图的形式来表示”。这位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不错,但是这位教师不管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引导,而是用课件播放出自己课前预设的答案:1、农家丰收图;2、霜晨归渔图;3、少女思恋图。这样填鸭式的教学令学生味同嚼蜡,扼杀了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原文,想象每一幅秋天的画面,想象每一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并启发学生从诗歌原文中去寻找需要的答案,而千万不要直接呈现答案。给每节诗取名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形式。比如第一节诗学生的回答“田园之秋图”也可以啊,为什么一定要取名“农家丰收图”呢?。

   吴斌彬,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