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仁者爱人

发布时间:2020-05-18 19:54:15

仁者爱人重点版)

一、核心解读:

《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共出现了109次。孔子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与同情是人间正道。孔子并不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丰功伟业去做,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仁者爱人”。孔子的学问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学问,生命的终极目的在孔子看来就是伟大人格的形成。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解读儒家思想时说:“儒家所谓的仁爱,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内容,即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其中,亲亲之爱是仁的基础,忠恕之道是实践仁的方法,恻隐之心仁德的底线。在此基础上延伸,才建立起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

亲亲之爱”也就是孝悌,即对长辈孝顺,对兄弟友爱,它是仁德的基础与起点。一个人如有孝悌之心,并能将这份亲亲之爱博施于民,做到民胞物与,他就是。圣者是仁德圆满的人。

忠恕之道”的“忠”就是对人推心置腹,做事尽心尽力,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希望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让别人行得通。所谓的“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强加于人。作为普通人,未必有能力让别人“立”、让别人“达”,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恻隐之心就是有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从“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和“孔子相师”两章节我们可以体察到孔子对不幸者的同情心;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体现了圣人的恻隐之心普施与一切众生

二、名句填空:

0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行有余力, 。” ★

02·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 。” ★

03·曾子曰:“夫子之道, 。”

04·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05·子曰:“岁寒 !”

0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07·子曰:“知之者, ;好之者, 。”

0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09·子曰:“ ,小人长戚戚。”

10·子曰:“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

三、字词注音:

shēn yáoshùn 季路shì 者怀之(shào

jiù miǎn zīcuī 之无憾( 天下(kuāng

(gǔ) huán 不射宿( 发左pīrèn

、实词整理:

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

(1)弟子入则孝,出则 弟=悌,兄弟友爱

(2)微管仲,吾其发左衽矣 被=披,披散

(3)与师言之道/ 管仲非仁者 与=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2、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字词,说明活用现象并作解释:

(1)夫仁者,己欲立而人,己欲达而 /,使动用法,使…立;使…通达

(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之而无憾 :使动用法,使……破

(3)老者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安:使动用法,使……安逸

(4)子钓而不,弋不射宿 纲:名作动,用纲捕鱼

(5)管仲相桓公,诸侯,一匡天下 霸:使动用法,使……称霸

(6)尧舜其犹诸! 病:意动用法,以……为病

(7)泛爱众而亲 形作名。仁人。

3、解释一词多义:

(1)如有博于民而能济众 施:施恩

(2)愿无伐善,无劳。 施:夸耀,表白

(3)己所不欲,勿于人 施:强加

(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众,何如 济:周济,帮助

(2)君焦、瑕,朝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1)尧舜其犹诸! 病:对……感到为难

(2)其后二年,余久卧无聊 病:生病

一(1)吾道以贯之 一:一个中心,一个基本观念

(2)匡天下 一:完全

及(1)赐也,非尔所也。 及:达得到,做得到

(2)师冕见阶,子曰:阶也。 及:到

方(1)能近取譬,可谓仁之也已 方:方法

(2)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 方:方圆

(3)可使有勇,且知 方:道义,礼仪

(4)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方:在,当

(1)于仁!必也圣乎! 事:致力(一说,止,仅

(2)回虽不敏,请斯语矣。 事:从事,实践,做

3鄙夫可与君也与哉 事:侍奉

4百工居肆以成其,君子学以致其道 事:事情

道(1)一以贯之/夫子之,忠恕而已矣 道:学说

(2)子张问曰:与师言之 道:规矩

(3)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训导

(4)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道:治理

(5)如杀无,以就有道何如 道:道德

(6)子曰:“不同,不相为谋。 道:志向

4、解释其他字词:

(1)夫子之道,而已矣 忠:忠诚无私,尽心竭力。恕:宽厚体谅,推己及人

(2)我不欲人之加我也,吾亦欲无加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3 耀耀

(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 怀:关爱

5

6管仲桓公,霸诸侯,一天下 相:辅佐。匡:匡正。

7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微:如果没有

8岂若匹夫匹妇之为 谅:小信

9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经:上吊自杀,自缢。

、虚词整理:

(1)谨而信,泛爱众亲仁。 而:表并列,而且,并且。

(2)如有博施于民能济众,何如 而:表并列,而且,并且。

(3)夫仁者,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而:递进,进而,而且。

(4)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无憾。 而:表转折,却。

(5)子钓不纲,弋不射宿。 而:表转折,但是,却

(1)尧舜犹病诸! 其:表推测,大概

(2)民到于今受 其:代词,他的

(3)微管仲,吾被发左衽矣 其:表推测,大概

以(1)行有余力,则学文。 以:连词,用来,来

(2)吾道一贯之。 以:介词,

(1)我不欲人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能近取譬,可谓仁方也已 之:结构助词,的

(3)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而无憾 之:代词,它

(4)岂若匹夫匹妇为谅也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5)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也 之:代词,他们

(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于:介词,对,向

(2)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于:介词,在

、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宾语前置句

(2)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省略句

3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状语后置句

4吾道一以贯之 介宾前置句

(5)何谓也 宾语前置句

:翻译句

1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我不愿别人把什么东西强加给我,我也愿意不强加给别人。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3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何止是仁呢!那一定是达到了圣境界了吧!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

4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已经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沦落为蛮夷了吧。

5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管仲辅佐桓公,使他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民直到今天还享受着他的恩赐。

、思考题:

(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2、对管仲的评价,子贡和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请作简要说明。

3、联系上面四则文字,谈谈你对孔子仁爱观的理解。

【答案】

1、忠恕思想。即为人处世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2、不一致。子贡认为管仲不是仁者,因为他不能为公子纠而死,反而去辅佐公子纠的政敌桓公。而孔子则认为管仲是个仁者,因为他不拘小节而通达大义,成就了“一匡天下、泽被万民”的千秋伟业。

3、孔子仁爱观的核心是爱人,标准是社会利益和百姓利益。仁的起点与根本是“孝悌”,仁的成就与圆满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境界。实现仁德的方法就是克己复礼、广行恕道。先从修身做起,克服私欲,正心诚意,言行端正,彬彬有礼;再从身边的人、近边的事做起,爱自己的父母长辈,爱自己的兄弟姐妹;然后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把对自己亲人的那份纯正之爱扩展开去,去爱普天之下的芸芸众生,乃至天地万物。但孔子所提倡的仁爱是在礼仪规范下的有差别的仁爱,而不是无差别的兼爱与博爱。

(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注释】(1) 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2) 摄:兼任。 (3) 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4) 反坫: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

2、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可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答案】

1、孔子认为管仲不知礼,却肯定管仲有仁德。

2、孔子的仁爱观主要是看一个人对全社会的贡献。孔子否定了子贡的观点,认为应该忽略管仲不知礼节的过错,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这就说明孔子的仁爱观通达权变的,而不偏执凝滞

(三)阅读《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程子曰:“为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 ,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

尹氏曰:“德行,本也;文艺,末技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

请结合名家点评,说说儒家学说中对“修身”与“学文”的关系有着怎样的认识

【答案】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致力于为人孝悌诚信、做事认真,博爱民众,亲近仁人。如果还有闲暇和余力,则用来学习文化典籍。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而把书本知识放在第二位。 “修身”应是“学文”的基础和前提。

一个人如果有大学问却无德行,很可能成为社会的危险品而祸害无穷;一个人如果只有德行而无学问,对社会的贡献就会很有限。所以儒家强调以“修身”为本,以“学文”为用,两者不可偏废。

(四)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具体指什么

2、从上文中摘出孔子的原文,来解释“忠”“恕”的内涵。

3、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

4孔子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孔子的这种思想是否还行得通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一”具体是指“忠恕”的思想。

2、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4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依然是现在社会的处世箴言。它让我们认清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应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如果只强调一己的利益,过于自私自利,后果只会是损人而不利己;而如果在谋求自己发展的同时,更能考虑别人的发展,进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便是双赢的智慧。

(五)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解读儒家思想时说:“儒家所谓的仁爱,实际包含了三个内容,即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对易中天教授的这一解读,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易中天教授认为儒家所谓的仁爱,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内容,即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其中,“亲亲之爱”是仁德的基础,一个人如有孝悌之心,并能将这份亲亲之爱博施于民,做到民胞物与,他就是圣者。“忠恕之道”是实践仁德的方法,所谓“忠”就是对人推心置腹,做事尽心尽力,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恻隐之心”则是仁德的底线,见有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仁爱思想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

推荐阅读:

仁者爱人——推己及人

现代社会仍在广泛使用的带有“仁”字的成语多半出自儒家经典,如“见仁见智”“志士仁人”“仁民爱物”“取义成仁”“仁至义尽”等。而儒家典籍中“仁”的概念在《论语 》中已经基本成形、成熟。

《论语》中“仁”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知曰:‘某在斯,某在斯’”两章中看出,所谓“仁”,不过就是想人所想、推己及人而已。一个仁人,必然体谅他人的困难,体会他人的痛苦。这是“仁”的底线。

作为一个普通人,做到体谅他人,已经难能可贵,绝不可说他“无仁”,但作为一个有更高道德追求的仁人,仅仅做到这一点似乎还不够。他推己及人,不仅要推爱至“他人”,更应推爱至“人民”。所以当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给予这种行为高度肯定,认为其不仅已经达到“仁”,甚至可以说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

当然这还不是“仁”的最高境界。假如一个人推己及人,推爱至“国家”,那他就是拥有更高道德境界的仁人。子贡质疑管仲 :“管仲原来是公子纠的臣子,但在齐桓公逼杀公子纠的时候,他非但没有为公子纠死节,反而投靠并辅佐了齐桓公,他能算是个仁人吗”孔子给了他一个斩钉截铁的回答:“当然算。”孔子的理由非常简单,管仲辅佐齐桓公,使之能称霸诸侯,匡正天下,百姓至今还享受着他的恩赐,得以过上相对太平的日子;假如没有管仲,中原华夏文明早就被周围的蛮夷夷灭了。一个能稳定天下、维护文明、造福百姓的人怎能说不是仁人呢至于他没有遵守的小信小义,那不过是细枝末节罢了。

“仁”还有更高的境界,那就是推爱至万物、自然、宇宙、天道。孔子的弟子用充满敬仰的心情记下了孔子的娱乐休闲表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为什么要郑重地记录孔子钓鱼、射猎的做法因为这一做法体现了孔子对非我族类的鸟兽虫鱼的仁爱之心。“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是一种尊重生态伦理的做法,是一种体察上天有好生之德的做法,是一种符合天道的做法。

由此可以看出,“仁”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心理、行为,但它却有不同的层次,低的层次可能较易达到,高的层次能达到,但却相对较难。正因如此,孔子不断鼓励自己的弟子向“仁”的高峰攀登。有弟子心生畏难情绪了,他给予鼓励,告诉他们要做“仁人”并不难,只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宽容待人就可以了。有弟子心生骄傲自满之心了,他当即泼以冷水——你到达“仁”的境界还远着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仁”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但并不是玄乎又玄,无法捉摸的,它有其外在表现,那就是“礼”。孔子将“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这一礼节性表现视为自己迈向“仁”的境界的一个重要步骤。为什么孔子会这样认为呢因为“礼”的重要作用在于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正义。因此,仁者必然是知礼的,知礼者必然是有“仁心”的。

仁者——恭宽信敏惠

“仁”字从拆字意义上理解是“两个人”或“人与人”,两个人相处,人与人之间,最佳的境界是什么,当然是相爱,领导爱群众,群众爱领导;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哥哥爱弟弟,弟弟爱哥哥,丈夫爱妻子,妻子爱丈夫,大家和和睦睦,亲亲热热,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啊,所以,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樊迟问仁),孔子不加思索的回答:“爱人。”

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子张问仁),孔子回答:“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子张说,请讲具体一点,孔子回答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虎 》)

1、所谓“恭”,就是对人恭敬有礼。人与人相爱,有一个最基本的东西,那就彼此之间讲礼貌。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礼貌的人总是受人欢迎,傲慢的人总是被人讨厌,别人对我们有礼貌,我们的心理就会产生愉悦,对我们无礼,就会感到伤心。实际上,礼貌不仅是一种社交礼仪,也是心灵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将心比心,见面多礼让、多微笑、多寒暄、多打招呼。

2、所谓“宽”,就是宽容这是“爱人 ”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子贡问孔子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就是“宽容”,自己所不想做的,不要叫别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人。

3、所谓“信”,就是诚信。诚信是孔子思想重要的内容,并把它当作立身处世的根本,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一个人没有诚信,容易伤害别人,但伤害最大的还是自己,因此,诚信,不仅是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不仅是爱人,也是爱自己。

4、所谓“敏”,就是做事勤快。在孔子思想中,做事勤快总是和说话谨慎联系在一起的,他说:“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 ·学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因此,说话谨慎也是“仁”的一个重要内涵。

5、所谓“惠”,就是施与恩惠。人与人之间,不能只讲爱、礼貌和宽容这些精神的东西,君王对臣子的鼓励和表扬,也不能只停留在几句好话和一张纸上,物质奖励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孔子那里,“爱人”还表现为一种经济上的实惠。 ——王语道《〈论语〉赏析》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我们生活在当下。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我们赚的钱更多了,人情味却更少了;我们的交通工具更先进了,公交车上站着的老人却更多了;我们登上月球探索太空,却不愿伸手帮助对面的邻居;我们的股市价格一路狂升,价值观却成倍地下降;我们的社会都知道“此仇不报非君子”,却怎么也流行不起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而社会上数不胜数的忘恩负义之人,仇视一切事物之徒,更加深了社会道德危机。人们的心越来越狭隘,只懂索取、不懂回报之人,仿佛充斥着整个社会。

记得曾读到一则故事:一对老夫妇遇到一个赶着回家过圣诞节的年轻人。年轻人买不到车票,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无法回家。老夫妇邀他共度圣诞节,遭到推辞后,竟主动将自己的车借给了年轻人。这样的举动令人感动,但接下来的事却让人心寒:这年轻人再也没有回来,从此杳无音信。

一位着名作家在谈到社会道德时,也曾说到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一次散步时捡到一个钱包,打电话找到失主后,失主没有半句感谢之词,竟还要求他把钱包送还失主家中。

我们感叹丛飞节衣缩食为贫困学生捐款,却也愤慨在他重病之时无人援助;我们感叹雷锋无私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也无奈于现在有些中小学生不知“雷锋”为何人!

当整个社会呈现出暧昧的姿态时,我们需要一种有质感的态度来面对社会道德危机。这便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一位即将不久于人世的老人,将自己的儿女唤到跟前,一一叙说何人何时帮助过自己,教导子孙们要报答人家。虽然老人一生坎坷,遭受过不少人的陷害,但他自始至终未提一句,只把感谢留给后人。这是我见过一个老人留给世界最好的礼物。他让人们明白了感激的力量与回报的感动。

一位女士把自己430元稿费,很随意地捐给了西北一个素未谋面的小女孩,但这位女孩却把她的恩德深深地记在心里,即便在贫困的条件下,仍坚持给她写信——虽然这位女士已忘了这件事。小姑娘的善良、知恩让人欣慰。

我们感叹华农大学生小李的爱心,更为那个四年级的女生深深感动;我们感叹大批青年出国深造,更感叹他们中不少人回国报效的高尚。

西方有位哲人说:“别人爱我,我爱别人,这是小爱;我爱别人,别人爱我,才是大爱。”所以基督教有句名言:施比受有福!

无论东西方,无论古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都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它将促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有思想、有内涵,它让我们可以遥望一个美好的未来。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