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说课稿

发布时间:

《桂林山水》说课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四年级小学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1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67题,听写词语。 5.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录像机。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清绿 (3检查思考题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无瑕”“翡翠”的意思。
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

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特点与教学建议
一、研讨与练习特点:
1、新教材设计“研讨与练习”目的。目的是为了淡化训练、强化能力、培养语文素质的练习新理念,倡导一种研讨、探究的学习新方式。现在的练习不是过去那种上完课后学生独自写在作业本上,交给老师批改,或教师公布标准答案的那种形式。现在的作业主要是在课堂上教师结合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主动、极地思考,大家共同讨论这些问题,从而得出丰富多样的结论特点。
2、练习题量与以往语文教材相比大大减少。教读课文一般三道,自读课文一般两道,之所以减少题量,目的是想把学生从过去的题海战术上解救出来,学生扎扎实实的多读几遍课文,多看几本课外书,多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文这两三道题的构成,一般包括整体感知、文笔精华和延伸拓展这几方面的内容。如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一课的三道练习,第一道是在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第二道是揣摩课文中四个写景的精彩语句;第三道是课外搜集几种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花木的例子,并展开交流。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一课的三道练习,第一道是熟读课文,完成两道把握课文内容的练习;第二道题是联系上下文,品味几个句子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第三道题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这种少而精的研讨练习题,既立足于对课文本身的思考研究,又有以课文为基础的向课外延伸;既抓住了课文的根本,同时又不面面俱到,又给广大教师留下了自我发挥的空间。 3、每课练习中至少有一道拓展性练习题。拓展性内容或单独设题,或渗透在整体感知和文笔精华的练习题设计中。这里所说的拓展,是指从课内所学出发,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向课外延伸,目的是扩大眼界,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些拓展性练习,或不同文章的比较阅读(如七年级上册中第一单元《生命 生命》一课后的一篇同题文章,第三单元《秋天》一课后的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等);或由课内文章向课外名著的扩展阅读(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的信念》一课第三题是课外阅读《居里夫人传》等);或开展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如七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绿色蝈蝈》一课后的练习:“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辩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七年级下册中第三单元《邓稼先》一课后的练习;“从图书馆查找、或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在全班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等丰富多样的拓展性练习。这是新教材中一道美丽的风景,这说明新教材试图实现学校内外,课堂内外和书本内外的沟通,努力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接轨。
所有课文的“研讨与练习”在保证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了开放性练习,突出了“探究”“体验”“讨论”等练习方式,所有开放性练习,不搞一个问题一个答案,而是倡导多向思维,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激发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4与课文紧密联系,开展写作和口语交际活动,实现语文听说读写的整合。每册六个单元的“研讨与练习”均有十次形式活泼多样的口语交际(或复述、或概括、或讨论、或辩论)和片断写作练习。这是新教材中进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大整合的大胆尝试之一,尝试之二是把写作和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以前的教材缺点是听说读写不能有机整合,“研讨与练习”主要是在课堂上由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流讨论来完成,使得练习设计中增加口语交际的内容成为可能,调动得好同学们会踊跃发言,各抒已见,使他们的口语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而结合阅读内容进行片断作文,使学生写起文章来有感而发,并能灵活自由,较少受到文体字数的束缚。
5新教材淡化知识(尤其是汉语知识)新教材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和《济南的冬天》的“研讨与练习”分别安排了比喻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学习内容,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安塞腰鼓》一课后安排了排比和反复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学习内容。以后各册所涉及的汉语知识均将这种方式出现。
6、注意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练习中经常出现“网络”一词,我们要高度重视,引导有条件的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关注网上阅读这一信息时代新的阅读形式。
二、关于“研讨与练习”的教学建议
新教材中练习设计思路的新变化,给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新教材中设计的练习目的不是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目的是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精华所在,使教与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使学生根据课内所学能够举一反三,进行自主实践,使语文能力得到培养。我们要确立“研讨与练习”的新观念,“研讨与练习”与课文是一体的,练习是紧紧围绕课文而设计的,所以它对于课堂教学起一种指导作用。因此,决不能课文教学一回事,练习处理另一回事,把二者分离开。要求教师们做到:在教学之前,先仔细研读课文,再根据练习的设计思路,参考教师教学用书,特别要参考教学建议,设计出本课教学方案和步骤。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练习的某些问题能够不知不觉地、自然而然地解决;当一篇课文学完时,学生对大部分练习也自然应该基本上能够处理完了,假如学生学完了一篇课文,对练习还竟无从下手,这说明课堂教学不成功。
不同类型的练习要作不同方式的处理,对于一般性练习:主要指那些针对课文本身的整体感知和局部把握的练习,教学前可先布置学生根据练习预习课文,让学生带着练习中的某些问题去反复阅读课文,这就使预习更有针对性,避免漫无目的。这样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着问题教,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学。对于拓展性练习:由于需要花不少时间才能完成,则要事先布置下去,并规定一个大致的完成时间段,让学生主要在课外完成。为了加强检测,拓展性练习最好要举办专门的汇报交流活动,教师要有一定的成绩记录。如七年级上册《我的信念》一课后的练习三:“课外阅读居里的《居里夫人传》,并搜集与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的资料,经过梳理后,存入自己的学习材料库。”又如七年级下
册《真正的英雄》一课后的练习:“上图书馆或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一些情况,与同学展开交流。”像这样的练习就需要作专门的处理,而不能像一般的练习那样随便说说、写写就可以了,因为这类练习实际上相当于一次中型的语文实践活动。
如果大部分练习能够在课堂上通过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把少量的真正的能够锻炼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练习留给学生自主完成,则可以大大克服过去练习处理上存在的弊端,跟上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要求。这样学生可以从课文内容出发,去阅读更多的作品,自主地探究自己有兴趣的问题,真正使语文学习由书本内向书本外、由课内向课外、由学校向社会延伸,生动活泼地开展语文学习。
三、用足用好“读一读,写一写”。
“读一读、写一写”是教材中唯一基础知识的宝地,我们应好好利用,精心打造才是。“读一读,写一写”看似简单,无非是将课文中的生、难字罗列出来,要求学生读、写,这其中大有文章可做:(1)基础性训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注音、解释”工作。注音、解释也是有选择的去做。(2)延伸性训练。在“读一读、写一写”所列词语中进行找词练习,以某个语素为词头或词尾找三五个类似的词。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就能以一个词为纽带,牵出一连串的词语,既扩大词汇量,又可感受近义词之间的差别,训练思维的流畅性,一举两得。3拓展性训练。从读一读、写一写中挑出三五个词语,要求学生写一段话,写时可让学生随意安排词语顺序,只要话通顺,流畅就行;我们还可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语境,规定挑选三五个词去表述这个语境;还可以创设更高一点的创造性思维,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能力的目的。

桂林山水说课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