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好

发布时间:2020-03-26 09:05:23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和主要经历

林黛玉性格十分丰富复杂,既自尊又自卑,既敏感又坦荡,既尖刻又宽厚,既孤傲又谦和,既脆弱又坚强。歌德指出:“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统一体,这种单一的杂多。”确实,人物性格只有具备多方面性才能充满生气。每个性格包含的性格因素,不是一种,两种,三种,而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必须显得凝聚于一个主体,并统一于主导性格。否则,就只能是杂乱肤浅的东西。

曹雪芹写林黛玉,处处表现她的叛逆精神。但是,他没有把林黛玉的主导性格从性格整体中游离出来,使人物变成“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他总是深入到林黛玉复杂内心世界的各方面去描写,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性格素质。譬如:傲岸不驯、敏感多疑、贵族情调、诗人气质等等。然而,曹雪芹又不让林黛玉的这些性格素质顾影自怜地停滞在那里,它们一方面受到叛逆精神的沁入骨髓的“渗透”,一方面又将这些性格素质凝聚于主导性格之中。这样,人物性格就在“渗透”和“凝聚”的过程中保持了整体性。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显得那么“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谁也触犯不得,连紫鹃都批评她“太浮躁”、“小性儿”、时常“歪派人”。有一次,她和宝玉一道在薛姨妈那里喝酒,李嬷嬷不让宝玉多喝,并且抬出贾政来,要宝玉提防老爷问书。黛玉见此情景,马上当着薛姨妈和宝玉的面,把李妈妈教训了一顿,急得李嬷说:“真真这林姑娘,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厉害。”那一回,贾母要给宝钗做十五岁生日,这是大观园里的一次“盛典”,大家都忙不迭地讨贾母的欢心。唯有林黛玉,先是不肯去,不愿借薛宝钗的光看戏。后来,薛宝钗给宝玉讲说《山门》这出戏,喜得宝玉拍膝摇头,乐不可支,夸赞宝钗无书不知,无事不晓。林黛玉却把嘴一撇道:“安静些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就《妆疯》了。”这种挖苦的语言,几乎冲撞了贾母以下的所有人,扫了大家的兴。看来,林黛玉简直不懂得一点点为人处世的诀窍,不知道如此锋芒毕露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然而,透过这种很不乖觉,很不随和的性格素质,我们曲折地看到了支持林黛玉整个性格的一种力量,那就是憎恶封建道德、捍卫纯真的爱情,她斥责李嬷嬷,是因为这个李嬷嬷用贾政的权威和仕途经济一类的说教来制约贾宝玉。她挖苦贾宝玉是为了借题发挥,表示自己对这一幕有意抬举薛宝钗的闹剧的不满,以及对贾宝玉过分亲近薛宝钗的言行的警戒。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显得那么敏感、多疑和伤感。曹雪芹为这种性格素质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养料。例如第二十六回,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正没好气,挡了她的驾,这一无端的误会,却立时叫她思前想后,越想越气,越伤感,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花荫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直哭得“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曹雪芹为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投下了多么精彩、多么凝练的笔墨啊!纵观林黛玉的性格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林黛玉的性格是多愁善感、悲凉、忧郁。但是作家对这种性格因素又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始终被笼罩在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里,那就是:叛逆!是的,这种叛逆精神使得林黛玉更加多愁善感了。原来,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暗洒闲抛,并不是闲得发愁的贵族小姐的无病呻吟,而是承受着封建末世的时代压力,从纯真美好的心灵的深处,发出的怨愤的声音!失去了双亲,失去了家门权势,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在那样的年代里就等于失去了一切:人格、尊严、发言权,以及在婚姻问题上的起码的要求。林黛玉的一颗高傲的心,正是被这种封建私有制度的巨石,隐秘地、无情地碾碎了!所以,她的每一种疑虑,每一声叹息,每一滴眼泪,往都是一种性格悖逆的表现:越是寄人篱下,越是要维护人格的尊严,越是在爱情上没有希望,就越是要把绝望和期望反复咀嚼,夜夜品味。很显然,历史的必然,生活的逻辑,诱发和强化了林黛玉的叛逆精神。这种精神,又凭借性格的内在逻辑力量,润物无声地渗入那些非主导性格里去了。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显得那么娇贵、清高,带有相当浓厚的贵族气味,当她头一次迈进贾府门槛的时候,想到的首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这固然反映了贾府的谨严的秩序和令人窒息的气氛,但此时的林黛玉,着眼点主要是在老爷家千金小姐的身份上。她反复叮咛自己,不可有失身份,被人耻笑下去。这一幕小心翼翼,进退有度,礼数周详的开场戏,把林黛玉摆布得简直如同一位高贵的“使节”——从一个袭过列候的门庭,去拜访另一个更为显赫的贵族世家。后来,她寄人篱下了,但是这种贵族小姐的气味并没有因此稍减。当乡村老妇刘姥姥被贾府上下捉弄得手舞足蹈时,林黛玉却悠闲自得地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后来,又煞费苦心地把刘姥姥嘲讽为“母蝗虫”。她那么热衷于阅读“词句警人”的《西厢记》和《牡丹亭》,然而,又羞于行酒令时的无意引用,央求薛宝钗为她遮掩,好维护“千金小姐”,“不出屋门的女孩儿”的脸面。她十分强烈地向往着同贾宝玉的美满爱情,但是,又总是躲躲闪闪,当贾宝玉说了句“同鸳帐”的直率话时,她竟然急得哭了,斥责宝玉“看了混帐书,也拿我取笑儿。”确实,封建贵族阶级的偏见和教养,在林黛玉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鲜明的“胎记”,使她的性格世界里不能不纠缠着矫揉矜持的藤蔓。曹雪芹敏锐准确的艺术感觉,恰如其分地把握了它,表现了它。这意味着她反抗的羽翼只能在封建家族的金丝囚笼里寂寞地鼓动。她的挣扎,说什么也割不断封建家族留给的血脉。正是这种“血脉”,使林黛玉的叛逆精神渗透了贵族情调,从而蒙上一层抹不去的阴影。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表现了卓越的诗歌天才。诗魂,总是从她的言谈举止中飘散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如林黛玉轻松活泼地给香菱讲评诗歌创作的奥秘,襟怀舒朗地在大观园里结社吟诗,在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充满了诗情雅趣的潇湘馆里,林黛玉微妙、深沉地用诗歌来传递爱情的信息。说真的,假如没有诗歌,林黛玉决不是我们今天所神交的那个样儿。但是,如同诗歌有“眼”一样,林黛玉的诗情的喷发也有一个“泉眼”。这泉眼,就是她用整个生命来追求的爱情和自由。且不说“凹晶馆联诗”那一段,且不说“绢上题诗”那一段,让我们来读一读有名的《葬花辞》吧!落花,使林黛玉想起了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触发了她的点点愁绪和满腔悲愤。她抗议:“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向往:“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诘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疑惑:“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她哀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样的歌声,明显地应和着林黛玉叛逆性格的主要旋律,使林黛玉的诗人气质里更多地带有叛逆者的色彩。

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

本是云雾一株草,奈何因缘落凡尘。

只待为君泪流尽,不负红楼一场梦。

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同时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弱点。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六十二回)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二十二回)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的人们----例如伶人--- 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从而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里,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很突出。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时,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三十四)在这里,黛玉劝宝玉时所凭借的是怎样的一种想法呢?还有,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四十二回)从此变得眼宝钗非常亲密。那么这里黛玉又是凭借怎样的一种思想来对等待宝钗的劝告呢?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奶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无视温柔郭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杂书。她的这种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

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充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她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金玉良缘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做了牺牲品。就连眉眼儿象林妹妹的晴雯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屈而死。这里封建势力彻底抛弃黛玉的讯号。从此黛玉的状况每日愈下,就连重病将死也乏人问津。美好的理想最终是毁灭了,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了读者,令人同情。但这个形象同时又是鲜活的。她那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爱情的鲜明个性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使我们感到,她就我们所熟识的人,是为我们深深喜爱的人。

林黛玉血缘之谜

林黛玉,《红楼梦》里的女一号,金陵十二钗之首,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表妹。在《红楼梦》的人物描写中,作者曹雪芹用精湛独到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柔弱、多愁善感、才华横溢、心高气傲的林黛玉。第3回写道:林黛玉因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投奔贾家。在荣国府里,她惟一的知己就是贾宝玉。她对贾宝玉爱得真切,爱得执著,贾宝玉也对她爱入肺腑。可是,面对宝黛爱情,我们不能理解的是,曹雪芹这样一位天才作家,为什么要写一对血缘如此接近的人物彼此相爱呢?

一个哥哥的儿子和一个妹妹的女儿相恋,姑表兄妹,血源很近,看起来不合理,因为从优生学的角度,会生傻孩子。

贾母的生活原型是康熙朝苏州织造李煦的妹妹李氏,嫁给江宁织造曹寅(贾代善原型)(疟疾病死)。曹寅母亲孙氏曾经是康熙皇帝的保姆,所以康熙与曹寅关系亲密。康熙又让曹寅儿子曹顒(yong2)任江宁织造(又病死)。康熙又让曹寅过继的侄子曹頫(fu2)(贾政原型)任江宁织造。由此推断宝黛血缘关系不近,而宝玉和宝钗的关系更近。

林黛玉眉眼之谜

肖像描写。第三回通过林黛玉之眼看众人。首先是迎春,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接着是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见之忘俗,顾盼神飞,文采精华。接着是惜春,身未长足,形容尚小。然后是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材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然后是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脸如桃瓣,眼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不同的版本描写基本一致,但是对林黛玉的描写不同的版本描写的不同。比如《增评补读红楼梦》第3回,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有人说,当时林黛玉年龄尚小,为什么有一双含情目?然后庚辰本,两弯半蹙鹅眉,一对多情杏眼。他也强调多情。周汇本,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似蹙非蹙是说眉毛好像要皱起来,又没有彻底皱起来,眉毛在微微的颤动。罥烟就是挂在空中的烟缕,是有典故的。曹雪芹的好朋友敦敏曾写过一首诗《晓雨即事》:“遥看丝丝罥烟柳。形容柳叶在丝丝的薄雾中似有非有,好像挂在空中烟雾般的存在一样。这样就把林黛玉这样一个还没有发育成熟的小姑娘,眉毛还可能继续生长,描写得很生动。含露目好像含着泪水一样,这是符合曹雪芹的设计的,因为在第一回就讲了。林黛玉是天上的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后来修成女体之后追随神瑛侍者下凡,她是要把一生的泪水去还给下凡的神瑛侍者,也就是贾宝玉。

其他的人物的肖像描写。比如鸳鸯。第46回,邢夫人去动员鸳鸯给贾赦做妾,通过邢夫人之眼看鸳鸯。蜂腰削尖,鸭蛋脸面,乌油头发,高高的鼻子,两边腮上微微几点雀斑。让人一下子在眼前就出现这样一个特殊的女性,多生动呀。

比如思棋,是迎春房里的大丫头,也有一些浪漫的行为,恰好是通过鸳鸯之眼所见。鸳鸯因为内急,往贾母院子走又来不及,于是他往大观园的花园的甬路方向走,也就是路边的草丛里,只见前面山石上有身影子在晃动。一个穿红裙子,疏鬅头,高大丰壮身材。虽然我们不知道鬅头是什么样子,但是读起来感觉特别生动,感觉司棋很会打扮,身材高大丰壮,就让头发蓬起来。

再比如秦显家的,因为当时厨房的归属问题,平儿就问秦显家的是谁,然后林之孝家的就回答他:“高高孤拐,大大眼睛,最是干净爽利。这几人虽然着墨不多,却让人过目不忘。

林黛玉从现代来看可能得了肺结核,书中也主要写他的病态美,他不仅性格尖刻,病病歪歪的身子,颤颤巍巍的走路,怎么会吸引其他男性,觉得她是个美人呢?第25回。赵姨娘通过马道婆把宝玉和熙凤都给魇了,王熙凤好像疯了一样,见狗杀狗,见人要杀人,宝玉也接近于死亡的状态。大家都来表示关心。薛蟠有这样一个描写:别人慌张,自不必讲,独有薛蟠更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燥皮,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早已酥倒在那里。薛蟠是一个俗人,他的审美观念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可见普通人眼中林黛玉是美的。

林黛玉沉湖之谜

旁白:高鹗对林黛玉的最终死亡做了如下安排:在贾家不断败落之后,为了给处于疯癫状态的贾宝玉冲喜,贾母弃林黛玉于不顾,采用王熙凤设计出的调包计,安排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林黛玉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人迎娶了薛宝钗,于是焚稿断痴情,最终悲愤而死。

  关于这样一个结局,由于通行本的广泛流传而深入人心。但是刘心武先生认为,尽管焚稿断痴情堪称高鹗续书中文笔最成功的部分,但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那么,刘心武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曹雪芹究竟会如何安排林黛玉最终的人生结局呢?

  小说里面,它对宝玉和黛玉的身份是有一个特殊的设定的,小说中,宝玉和黛玉原来都在天界在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宝玉是天界赤瑕宫的神瑛侍者,黛玉原来是天上一棵仙草,神瑛侍者每天出来给它灌溉甘露,才使得绛珠仙草能够健康地生长,并且后来修成了一个女体。所以,绛珠仙草修成女体以后,可以叫做绛珠仙子。她下凡以后成为林黛玉,她要把一生的眼泪还给天上的神瑛侍者。因为这个神瑛侍者下凡以后是贾宝玉,林黛玉一生就要把她的眼泪还给贾宝玉。这是在第一回里面就跟读者讲述的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人物关系的设计,是非常美丽的一个描述。

  在后来的情节流动中,我们就有一个感觉,就是从天上下凡到人间的这二位,他们本身在人世间并不知道自己是天界下凡的,除非他们做梦,可能会隐隐约约地恢复在天界的感觉。总之,在人间,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有着天界的仙人的身份,他们就和其他的人间的俗人一样生活。

  林黛玉每次和贾宝玉闹别扭,都要流泪。根据第1回的假设,她都是在还灌溉之恩。书里面有没有一回写到林黛玉的眼泪还得差不多了呀?是有的,这就是在第49回。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猜忌已经消除了,林黛玉对贾宝玉也放心了。在这种情况下,贾宝玉也表达了他对林黛玉和薛宝钗和好的疑问,林黛玉回答之后,他也表示了理解。这个时候,就有这样的对话,黛玉就说: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似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作为人间的一个女性的存在,她本来爱哭,老有那么多的眼泪,现在她自己就意识到她的眼泪少了,她没有意识到,她是天上的一个绛珠仙子在还泪。可是,读者读到这儿心里就明白,就是说她的总泪量应该基本等于在天上神瑛侍者灌溉她的那个总量,这个量不断减少,最后就接近于零,它在走向零,因此实际上也就预示了林黛玉的还泪之旅是有终点的。

  宝玉虽然是仙人下凡,到了人间,他并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回事。所以,他所有的思维都是人间化的。听了黛玉这个话以后,宝玉怎么说啊?宝玉说:这是你哭惯了,心里疑的,岂有眼泪会少的?他就不知道,他们两个有一种特殊关系,人家的眼泪就是会递减,把您当年那个灌溉量偿还得差不多了之后,人家就没泪了。

  旁白: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对男一号贾宝玉与女一号林黛玉的前世今生的设计确实极为精妙,让这两个人物那跌宕起伏的悲剧故事充满了神秘色彩。而对有着仙界身份的林黛玉,如何安排她的最终结局,一定是作者曹雪芹需要精心设计的内容。那么,在前八十回《红楼梦》中,最能够体现林黛玉生活状态与精神气质的黛玉葬花,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分析作者曹雪芹创作意图的最好文本。如此说来,黛玉葬花,这个《红楼梦》里面最美丽的画面之一,究竟体现出林黛玉怎样的生命特点?而这与她最终的死亡又有什么关系呢?

  书里面描写林黛玉,她有一个特点,就是诗意生存。她的生活是诗化的生活,而且林黛玉的生活是充分地艺术化的,黛玉葬花是一次完整的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这个概念在西方是近100年来,乃至于近50年来才出现和热闹起来的,但是我们的老祖宗曹雪芹在200多年前,他就在他的小说里面写了林黛玉的行为艺术。这我绝不是夸张,你想她葬花是不是行为艺术啊?

  首先,她有道具。有花锄,因为她最后葬花,她要刨坑。林黛玉,一个弱不禁风的人,她扛一个花锄,你想这个花锄如果不是一个艺术化的花锄,是一个市卖的花锄,甭说扛了,她举都举不起来,就说明她为自己特别制作了一个能够扛在肩上的花锄。而这个花锄上还挂一个花囊,这花囊显然是精心地缝制和刺绣的。另一只手还要拿一个花帚,因为花瓣需要扫在一起。这个花帚,能是傻大姐用的那个大笤帚吗?肯定不是,它肯定是一个非常精致的,而且它的制作的原料可能还不一定是竹子什么的,我们很难想象,但是我们又可以想象,它是完全艺术化的。

  服装更不消说了,她在那天,肯定是自己精心设计自己当天的服饰。然后,她扛着花锄,花锄上还有花囊,她这手还拿着花帚。

  她葬花有路线。在大观园她已事先踏勘好,她有路线的,从她的潇湘馆出来,沿着什么什么样地方,比如过了沁芳闸,再怎么怎么样,最后到达一个角落里,一个花冢。

  而这整个过程当中,她吟唱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葬花词,她这个行为艺术是有声行为艺术,还不是无声的,这就是林黛玉。你想曹雪芹在那个时代能想象出这样一个场景,塑造这样一个人物,让她有这样的一个完整的艺术化的行为,这很了不起。

  还有一次,林黛玉离开潇湘馆,那个时候还跟宝玉生着气呢,虽然跟宝玉生气,她作为一个诗化的存在,她还是诗人气质,她的生活是完全艺术化的。

  她一边走,一边嘱咐紫鹃:你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什么生活呀?现在咱们讲和谐社会,讲人与自然的和谐,林黛玉老早就人和自然和谐了,她的屋子里允许燕子来做窝的。她说撂下一扇纱屉,干吗呀?大燕子飞出去给它的小燕子觅食,就要飞回来喂食,要让大燕子觉得方便,所以在潇湘馆她的那个纱窗里面会有一个灰空间,灰空间里面会有燕子窝,大燕子是会飞回来飞出去的,这就是林黛玉的生活。然后把帘子放下来,什么叫拿狮子倚住狮子是一个工艺品,就是镇住帘子的底边,让它在空气流动当中不至于过分紊乱,她非常精致地安排自己的生活。然后还要享受鼻息的快感,还要烧香,这个香不是封建迷信烧那个香,是增加室内芳香程度的一种高级的香料。这个香不让它很猛地散发出来,因此,你在香笼里面放了香以后,你还要把炉罩上,有一个带花漏的炉盖。贵族小姐生活都是很享受的,但这不是物质享受,她把它变成一种诗化的生活态度。

  还有一回,她命令丫头把鹦鹉站的那个架子摘下来,她养鹦鹉,不是笼养,是架养。她说,你把它摘下来以后,另挂在月洞窗外的钩子上。潇湘馆有月洞窗,窗子的形状是非常生动活泼的,不都是一个模式。然后,她就坐在屋内,隔着这个纱窗挑逗鹦鹉做戏,她还教自己的鹦鹉念诗,这就是林黛玉。

  所以,林黛玉她是诗意的生存,林黛玉一旦泪尽,要离开这个世界,她一定也会诗意地消逝。

  我想,我的逻辑肯定成立。这样的一个生命,何况她是一个天上的仙女下凡,她离开人间时一定是充满诗意的,当然,那将是一首凄美哀艳的诗。

  旁白:按理说,一部文学作品中有关主人公的人生命运、情感纠葛,无非就是一种艺术创作,读者也会由此产生出不同的阅读感受。但是,刘心武认为,尽管高鹗对林黛玉安排了焚稿断痴情这样一个悲剧性的结局,在最基本的思路上符合曹雪芹的构思,但在林黛玉的死亡时间、死亡原因、死亡方式等方面的处理上,都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有意图,从而使得读者对《红楼梦》的创作意图和审美享受都产生了严重的误导。那么,既然如此,刘心武会如何破解林黛玉的真实结局?

  我个人认为,黛玉之死首先应该在贾母死亡之后。

  因为只要贾母活一天,就要为林黛玉护航一天,而且贾母从一开始就愿意宝黛婚配,不可能贾母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同意一个调包计,甚至于不顾林黛玉的悲苦生死,她就拉下脸来绝情,这不符合曹雪芹前面的有关贾母和林黛玉关系的描写。所以,林黛玉之死首先应该在贾母去世之后。

  在这个情况下,当然王夫人和薛姨妈促成金玉姻缘最大的障碍就没有了,形势就明朗了。

  而在上一讲,荣国府另一个利益集团,赵姨娘、贾环他们,也下了毒手,很可能就通过贾菖和贾菱配药,使林黛玉作为一个世俗的生命存在慢性中毒。再加上,赵姨娘在谁面前最有发言权啊?她跟谁说都可能没人听,有一个人,不管听不听,她在耳边说,绝无问题,这个人恰恰就是贾政,就是荣国府这个府第法定的主人。

  所以,贾母死后,林黛玉没有了靠山,金玉姻缘又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她自己又吃了赵姨娘通过贾菖、贾菱所配的药,又慢性中毒。而赵姨娘又向贾政告发了所谓宝黛之间的不轨行为。赵姨娘你不能说她完全造谣,第52回,她小步子捯进潇湘馆内室,腾就冲进去了,一下子看见贾宝玉正挨近林黛玉身子说话呢,因此,当她向贾政告这个状的时候,她甚至还心安理得,我亲眼所见嘛!然后,她可以满世界夸张渲染,甚至于造谣诬蔑。所以,林黛玉的处境就非常地糟糕。

  而最关键的还在于,林黛玉她到人间来是为了还泪,而她的眼泪基本上已经哭干了。所以,是她回到天上的时候了。人间的黛玉在这个情况下,就会主动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旁白:刘心武认为,林黛玉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诗意存在,加上她兼具绛珠仙草的仙界身份,因而,林黛玉的死亡方式一定是一种诗意的死亡方式。那么,这究竟会是一种怎样的死亡方式?

  根据我的研究判断,在曹雪芹笔下,八十回后,林黛玉最后她的死亡形式,应该是一次比葬花甚至于更优美的行为艺术。我个人认为就是沉湖。

  第一,我没有说黛玉自杀。

  黛玉是天上的仙女,你说自杀,你这样概括,我不能完全反对,因为你表述的意思大体正确。但是,我宁愿选择另外的语汇,因为林黛玉她是很诗意地安排自己向人间告别的过程。她是诗意地而来,诗意地而去。所以,我觉得与其说是自杀,不如说她是仙去,她来自仙界,又复归仙界。

  跳湖这个说法,我是坚决不赞成。因为这说明你对跳湖和沉湖之间的重大的行为的艺术上的区别麻木不仁。跳湖,是从高处往下,一个抛物线,咕咚一声。当然,可能死得很痛快,但是毫无诗意。沉湖,是自己穿戴好了以后,从水域的浅处慢慢走向深处,很不一样啊!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人就采取过这种艺术化的死亡方式,以激励民众。比如说辛亥革命的一个烈士叫陈天华,陈天华怎么死的呀?他没有跳海,他是蹈海。

  陈天华他觉得非常苦闷,他唤起中国民众结束清朝统治,他写了《猛回头》等激昂的文字,他首先剪去清朝规定男人必须留的那个辫子,所以现在留下陈天华的照片——陈天华那个时候世界上已经有了照相术——他是披肩发,他剪了辫子。然后,在日本,他蹈海。这个事件有相关文献可以证明。他留下遗言,在蹈海前一天写下了《绝命书》。他使自己的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震撼力。1905128日,他从海边的浅处一步一步走进去,海水冲击到他胸部的时候,他一个感觉;颈部时候,一个感觉;最后,淹过他的头部,他觉得他完成了他的人生的使命,告诉大家,应该改变满清王朝统治中国的腐朽现实。陈天华作为一个激昂的革命者,这样的行为,你怎么评价是一回事,但是,他没有跳海,他是蹈海。

  林黛玉的死亡方式不要概括成跳湖,她是沉湖。

  旁白:林黛玉,《红楼梦》里最重要的一位女性人物,最终以沉湖自尽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但却在情理之中。可是,我们不禁要问,刘心武先生关于林黛玉沉湖而死的依据究竟是什么?在《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文本里面,是否有相关证据呢?

  我根据是什么呢?还是要从前八十回里面的曹雪芹的文本来进行考察。

  因为曹雪芹的艺术手法,就是他总是有伏笔,然后,在很久以后再去呼应、照应。而且脂砚斋就说他文笔细如牛毛。它就是这样一个文本,让人获得很大的审美趣味。

  为什么我说她沉湖?

  开头我说最重要的一个伏笔,第76回就写到在中秋节,黛玉和湘云两个人就很寂寞地在中秋之夜在湖畔联诗。联来联去,联到最后,联出两句,这两句惊心动魄,湘云那句是寒塘渡鹤影,林黛玉那句是冷月葬花魂。底下你看有人皱眉头,哎,葬花魂葬诗魂吧?冷月葬诗魂是很多通行本的写法。在考察了各种古本之后,我个人认为,曹雪芹的原笔应该是花魂,而不是诗魂。为什么?花魂在《红楼梦》里面不是一个陡然出现的语汇,早在这一回之前多次出现了花魂这样的语汇。比如第26回就有: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在林黛玉的葬花词里,花魂出现的次数就很多,比如: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你看,花魂是一个《红楼梦》里面固有的概念、固有的语汇。在第76回这里,它就是林黛玉的象征,就和上一句那个鹤影是史湘云的象征一样。

  冷月葬花魂,就是说在一个凄清的中秋之夜,湖面上倒映着中秋的满月,湖波荡漾,而这个情况下,花魂就默默地、一步一步地沉进去了,就埋葬在里面了。所以,这一句联诗,就是林黛玉沉湖的一个暗示,就是一个伏笔。

  还有早在第23回,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住进潇湘馆,和贾宝玉两个人偷读了《西厢记》。分手以后,她一个人慢慢地走回潇湘馆。这时候,听见远远传来了学戏的那些小姑娘唱曲的声音,听到的是《牡丹亭》里面的句子。《牡丹亭》里句子又勾引起她想起了很多过去古人的诗句。这时,曹雪芹下笔就反复写了这样一些句子,比如花落流水红水流花落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它都构成一个密集的意向,就是美如花朵的青春的少女,会最后在水中结束她的生存。根据曹雪芹的写作习惯,他不可能是随便一写,他就是一个伏笔。

  还有第37回,就出现了海棠社。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别号,林黛玉的别号是潇湘妃子

  潇湘妃子它指的是远古传说时代尧、舜、禹当中的那个舜,他有两个妃子,一位叫做娥皇,一位叫做女英。舜是一个非常好的部族领袖,他经常外出巡查,后来他就不幸死于苍梧。娥皇、女英就去寻找他,就很悲痛,泪水洒到竹子上,就使得这个竹子上面出现了斑痕,这就是所谓的斑竹、潇湘竹,潇湘妃子这个别号就来源于此。娥皇、女英最后怎么死的呀?泪尽入水。这是古书上记载的,娥皇、女英最后寻找这个舜,找不到,最后她们的眼泪就哭干了,就在水里面死去了,死在江湖之间。因此,潇湘妃子这个别号本身,实际上也在暗示林黛玉最后她是沉湖。

  到后来,诗社又由海棠社变化为桃花社,林黛玉做了《桃花诗》,后来他们就把这个诗社名字改成了桃花社。后来,由于史湘云偶然在春天拈了一个柳絮,就带头做柳絮词。当然,在柳絮词里面,我前面也讲到了,林黛玉和薛宝钗所做的柳絮词还是鲜明体现出两个人不同的理念、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人生感受。林黛玉那一首柳絮词,词牌是《唐多令》,第一句叫做粉堕百花洲,表面说的是花粉,实际上也是在暗示一个女性,她结束她的生命是堕在哪儿了呢?百花洲百花洲是水域的名称。就这一句,说明也是一个伏笔。

  还有第44回凤姐过生日演戏,有一出戏是《荆钗记》,里面有一折叫《男祭》。这出戏的主人公叫王十朋,这折戏就表现王十朋跑到江边去祭奠一个人。

  写这一笔干什么呢?因为这一回写得很巧妙,凤姐过生日是很重要的一个日子,但是贾宝玉却突然不通知他家里的人,自己跑到外面去了,穿了一身素白的衣服,骑着马,只有一个小厮焙茗跟着他,他干吗去了呀?简而言之,读者都忘记了金钏跳井的事了,因为这场风波到故事情节发展到这儿时候,早已经过去了。但是,曹雪芹下笔很厉害,他通过这一笔告诉你,贾宝玉对金钏始终不忘,他知道是因为自己的行为不当而造成了金钏的死亡,所以,他去祭奠金钏去了,因为这一天也是金钏的生日。但是,贾宝玉去了以后还是赶回来了,因为他毕竟还得在凤姐的生日的宴席、唱戏这种场合上出现。

  这个时候,曹雪芹就写得很厉害了,别人都不在意了,惟有林黛玉看到了王十朋在江边祭奠一个人的时候,她说:这王十朋也不通得很,你不管在哪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上来做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哪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

  曹雪芹这一笔,可以说是一石三鸟:

  第一,所有人都猜不出来贾宝玉哪儿去了,有一个人,她跟贾宝玉心心相印,贾宝玉的行为她最理解,林黛玉猜出来了。就知道,他是去祭奠金钏去了,它说明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有心灵感应,林黛玉说这个话就是说给贾宝玉听的。

  同时,它也就由此说明,林黛玉本身说这样的话,一个人死于水域,另一个人要来祭奠她,这叫做谶语。谶语这个词在《红楼梦》里面多次出现,就是对今后命运的一种事先的暗示。这也就是说明林黛玉最后她的死亡和水、和水域有关系。

  同时,第三层意思又告诉我们,就是在林黛玉死于水域之后,贾宝玉将祭奠她,很可能那次贾宝玉就是舀了一碗水,天下水总归一源,对着碗中水来祭奠她,这很可能在后面会有这样的情节。所以,像这些都是伏笔。

  旁白:我们知道,《红楼梦》区别于其它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特殊写法,无论是黛玉、湘云的中秋联诗,还是林黛玉潇湘妃子别号的特殊寓意,以及宝玉祭奠金钏一石三鸟的暗示,都是这种伏笔写法的表现。不过,除文本之外,脂砚斋批语是解读《红楼梦》的最重要的依据,很多《红楼梦》八十回之后的线索,就是通过脂批得以略知一二的。那么,刘心武是否能够找到直接支持自己观点的脂批呢?

  我再说一个最重要的、更强有力的伏笔,在第18回,就是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

  第一出是《豪宴》,出自《一捧雪》,脂砚斋指出,说《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就说明贾府最后的败落,除了很多具体的原因之外,将纠缠在一件古玩上。所以,在元妃省亲的时候,第一出戏伏贾家之败,就出现了一捧雪这样一个古玩,以这个古玩为名字的这样一出戏。

  第二出叫《乞巧》,这是《长生殿》当中的一折,说这是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就是《仙缘》,《仙缘》是《邯郸梦》当中的一折,脂砚斋指出是伏甄宝玉送玉

  现在我们关键是要分析第四出《离魂》,这是《牡丹亭》当中的一折。脂砚斋在这个地方就明明白白地有一个批语,就说是伏黛玉之死

  你现在去看这个《牡丹亭》里面《离魂》这一折,这一折在原始的剧本里面叫做《闹殇》,咱们把《闹殇》当中的一些唱词念一念,人到中秋不自由,和中秋节有关系。奴命不中孤月照,和冷月有关系。残生今夜雨中休,和夜有关系。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芙蓉花有两种:一种是木本的,长在旱地;一种是水生的,就是荷花。这里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就说的是荷花,是水里面的花朵,就是在影射林黛玉最后她是沉湖,死于水域。

书里面林黛玉是芙蓉花,不仅是暗示,也是明写呀!你还记得贾宝玉做寿,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抽那个花签,林黛玉抽的签就是芙蓉花,上面写着风露清愁,有一句诗叫做莫怨东风当自嗟。怎么证明这个芙蓉花就是水芙蓉呢?在贾宝玉痛心于他最心爱的身边人晴雯被撵出去夭折之后,他写了《芙蓉诔》,他这个《芙蓉诔》的芙蓉指的是荷花,书里面有非常明确的描写。他问小丫头,说你晴雯姐姐死的时候怎么说?小丫头当时说好像随口编,说她就上天当了花神了,宝玉就问她当的是总花神还是具体花的花神呢?当时荷花盛开,小丫头就说她当的是这个花神,芙蓉花的花神。所以,这个芙蓉是水芙蓉,是无可争议的。

而且脂砚斋说了,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之大过节大关键。黛玉之死,当然是小说里面的一个大关键。所以,黛玉她是沉湖。

  而且,她一定会像黛玉葬花一样,精心地设计她的服装,她的道具,她的行为路线。她会不会有一首告别人世的诗呢?也可以去想象。她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进水域去。当然,因为黛玉她是一个天上的神仙下凡,她在人间的所谓的死亡,实际上是复归天界。

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