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

发布时间:

简答
1 简述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和特征
答:一、概念:犯罪心理结构,是指支配犯罪者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结合。
二、特征:(一)犯罪心理结构是一个多层互动、分级转换的心理结构;
(二)犯罪心理结构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建构的过程; (三)犯罪心理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自组织结构;
(四)犯罪心理结构是一个具有定兴结构和功能结构的统一体; (五)犯罪心理结构是稳固性与可变性相统一的动态结构。

2 简述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和模式
答:一、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一般要经历下列阶段:
(一) 不良交往与模仿;
(二) 个体对消极社会信息的选择; (三) 品的缺陷与意志力的缺乏; (四) 违法尝试获得体验; (五) 犯罪意向萌发。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 (一)常见模式:1 渐变型:1)原发型; 2)继发型; 2 突变型; 3 机遇型:1)机会型; 2)境遇型。 (二)特殊模式:1 习惯型; 2 朦胧型; 3 变态型。

3 简述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自然环境因素 答: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自然环境因素: 一、地理环境:
(一)城市死角:这些特殊的地理环境,不仅有利于作案,而且为社会力量难以控制,遂常常沦为案件多发地带;
(二)城乡结合部和社会控制真空地带:城乡结合部由于系城乡交流的咽喉和关卡,不仅城、乡罪犯彼此对流必经此地,而且亦属流窜作案的罪犯和逃犯聚居、藏身、销赃的理想场所;
(三)独居住宅:这类居住形式者不仅易遭罪犯的袭击,其本身亦为居住者提供了社会无法控制的便利作案场所;
(四)流动空间:常发生盗窃、抢劫、流氓滋事等越轨行为,出现“车匪路霸”型犯罪活动。
二、气候与季节: 在一年四季中,随着气候的变化,犯罪也呈现出一些规律性。夏季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多,冬季侵犯财产的犯罪多。强奸、猥亵等性犯罪,其发案率高峰在六、七月,八月后开始显著下降,十一月至次年的二月为低潮期,三月后又开始激增。
三、时间: 盗窃、强奸,乃至伤害、杀人等暴力犯罪,夜晚的发案率要明显高于白天。但某些犯罪白天的发案率却高于夜晚,如扒窃行为。
四、自然灾害因素:
发生自然灾害时,容易产生盗窃、抢劫、强奸等犯罪动机,乱上
添乱,实施犯罪。

4 简述人格的概念和特征
答:一、人格的概念:犯罪人格是指犯罪人和潜在犯罪人所具有的,严重的反社会倾向并能导致犯罪行为生成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犯罪人格的特征:(一)社会认知的偏执性; (二)情感的扭曲性; (三)犯罪意志的顽固性; (四)对惩罚的耐受性; (五)对教育改造的排斥性。

5 简述盗窃犯罪的心理特征 答:盗窃犯罪心理特征:
一、在认识上,错误意识较突出: 盗窃犯罪人的错误意识突出表现为追求丑恶、腐朽的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具有强烈的利己主义观念。
二、在情绪方面,恐惧与侥幸心理互相交错: 在盗窃犯罪中,恐惧与侥幸心理相互交错比较突出;但多次盗窃作案的累犯、惯犯,其情绪变化就不太明显。
三、在意志方面,品质较薄弱: 盗窃犯罪人意志品质的薄弱性表现在两方面:其一,盗窃犯罪人的自制力差;其二,犯罪人的犯罪意志很顽固。
四、需要和动机特征: 在需要特征方面,盗窃犯罪人的需要结构畸形发展。在动机方面,盗窃犯罪的动机,主要是贪图财物的动机。
五、盗窃犯罪的习惯: 许多盗窃犯,究其以往经历,往往自幼就有不良习惯,如贪小便宜、小偷小摸等。

6 简述毒品犯罪的心理特征 答: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一、贪婪欲望: 牟取暴利、满足贪婪的物质欲望几乎是所有毒品犯罪人的心理动力。
二、好奇心理: 好奇心理是吸毒者最常见的心理表现。 三、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指从事毒品交易的罪犯心存可以侥幸逃避法律制裁的心理。 四、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毒品吸食者对毒品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也叫成瘾性。 五、冒险心理: 冒险心理是指毒品犯罪者受到巨额利润的驱使,甘愿冒着被法律制裁的风险的心理。
六、恐惧、绝望与悔过心理: 恐惧心理是毒品犯罪者对本身行为产生恐惧的心理状态。绝望心理是指毒品犯罪分子在身心受到毒品上海后无法挽回时的极度失望的心理状态。悔过心理是指毒品犯罪分子自己深受毒害或者得知由于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上海后无限悔恨的心理状态。

7 简述集群犯罪的心理特征 答:集群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集群犯罪行为人的思维定势。
二、个人判断力和个性的丧失: 在大家趋之若鹜的氛围之下,行为人某种程度上丧失判断能力和自制力,也可能采取不假思索的反射性或与自己素来个性不相符合的行为。
三、极强的易受暗示性: 在狂热氛围的作用下,参与者之间暗示与受暗示的效用都极大的增强,言行所带来的共同感染迅速地波及成员,再外化为相同或更为激烈的言行。


8 简述被害人心理的含义、特征和种类
答:一、被害人心理的含义: 被害人心理是指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 二、被害人心理的特征: (一)特定性; (二)法定性; (三)不可替代性。
三、被害人心理的种类: (一)愤怒心理; (二)恐惧心理; (三)顾虑心理; (四)怜悯心理; (五)报复心理; (六)害羞心理; (七)愚昧心理; (八)幼稚心理。


论述
1 试论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宏观环境与社会微观环境 答:一、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宏观环境:
(一)社会经济因素:
1 生产力水平因素:
要矫正犯罪人犯罪心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生产力,消灭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2 所有制形式因素:
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变动时期,各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随着利益冲突复杂化,社会矛盾也大大增加。
3 商品经济的负效应; 4 体制改革的负效应。 (二)政治因素:
1 阶级分化和积极斗争; 2 政治体制的弊端:1)权力高度集中的危害; 2)权力的过分制约与收缩。 (三)法制因素:
1 立法是对法律预期目标的设置必须符合实际;
2 法律运行过程中诸多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形成也可能会有重要影响; 3 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必须适度,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严。 (四)文化因素:
1 现存文化中消极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2 文化冲突的影响;
3 犯罪亚文化: 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犯罪亚群体的反社会性;
2)维系犯罪亚群体和同化群体成员的作用; 3)提供心理支持的作用。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微观因素: (一)家庭环境因素: 1 缺损家庭; 2 贫困家庭; 3 家庭暴力;
4 不正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1)过分溺爱子女; 2)对子女放任不管; 3)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4)互相矛盾的教育; 5)期望过高。
5 父母越轨。
(二)学校教育因素:


1 学校教育内容不完善: 1)学生对学校的疏离感剧增; 2
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 3 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的相对滞后。
2 学校同辈群体的影响; 3 黑社会的入侵。
(三)就业因素: 工作环境与同事关系对成年人的继续社会化有着重要影响。 (四)社区与犯罪。

2 试论暴力犯罪的心理特征 答:一、暴力犯罪人的性格特点:(一)性格、情绪不稳定; (二)以自我为中心; (三)心性幼稚、自我放纵; (四)具有虐待性; (五)本性柔顺这也可能实施暴行。
二、暴力犯罪人的情绪特征:(一)愤怒; (二)怨恨; (三)嫉妒; (四)恐惧。 三、暴力犯罪人的动机特点:(一)人际关系和婚恋关系纠纷; (二)自我实现过程中的挫折; (三)角色驱使; (四)逃避追捕。
四、暴力犯罪人的意志特征: 意志薄弱通常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自制力失调是暴力犯罪人的主要意志特征;
(二)暴力犯罪人的意志薄弱还表现为易受暗示、顺从、盲目模仿。 五、暴力犯罪人的人格缺陷:(一)自我意识补偿型; (二)自我纵容型; (三)虐待狂型; (四)自我保护型。

3 试论青少年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答:青少年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一、个性特征:
(一)动机特征: 推动青少年产生违法犯罪的需要往往有:膨胀的物质需要,不当的性欲求,“哥们义气”,嫉妒,逞强好胜,自我显示,好奇心等等。
(二)人生观特征: 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人生观是腐朽的、颓废的。他们要么沉溺于对物欲、性欲无休止的追求中,要么悲观、消沉,看不到前途和希望。
(三)性别特征: 我国对青少年性格研究的成果表明,青少年犯罪人的外倾型性格较为明显,其性格特征明显的反映出不成熟和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如下:缺乏对崇高理想、目标的追求,显得精神空虚;社会性低,社会责任感和规范约束力差;分辨力差,难以认清是非善恶;缺乏羞耻心、同情心、怜悯心等,对人冷淡,有敌意;暴躁,挫折耐受性低,好攻击;缺少独立性和自控力,易受外界情绪和他人的影响。
二、认识特征: 首先,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认知水平由较低向较高发展的时期。 时,对认知对象在空间领域不能与其他事物或现象做很好的比较,易产生认识的片面性、限性。 其次,由于缺乏批判力、内省力、自觉性、预见性和适应性等,处理复杂事物有困难。 最后,青少年的认知不能控制情感、情绪的影响,往往会感情用事,一旦有了犯罪欲求的倾向,就会变得难以抑制。
三、情绪、情感特征: 由于青少年时期还是处在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这就决定着他们的情绪具有不够稳定的特征。
四、意志特征: 青少年的意志力和自尊心具有明显的两极性。在自尊心方面,表现为一种自我夸张,在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和尊重却不能实现的情况下,有时会以一种极端的方法来迫使对方屈从;在正确方面(学习、遵守纪律、尊敬家长和老师)自卑、意志力薄弱;在错误方面(打架、逃学、撒谎、违法乱纪)自信、自负,是一种变态发展的意志力。
五、冒险侥幸心理: 因为认知水平比较低,生活阅历比较浅,情绪冲动性比较强,因此,在特定的刺激下,就会产生盲目的、冒险的、强烈的行为。


4 试论变态心理的成因 答:变态心理的成因: 一、生物学因素:
(一)遗传因素: 当代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变态者多受其遗传因素的影响。
(二)后天因素: 一方面,各种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可以使病人的个性改变。 另一方面,躯体疾病也可能造成人格障碍。
(三)神经生化因素: 神经生化研究分析指出:生化过程中的代谢失常,可能是诱发心理变态的重要原因。
二、心理因素: 对变态心理、行为的产生起致病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言语、情绪、挫折、冲突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
(一)言语作用: 某种程度的消极言语在其他因素的参与下,很可能影响一个人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进而导致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变态。
(二)情绪因素: 一般来说,消极情绪对人的负面影响更大一些。
(三)动机冲突: 个体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中,可能同时存在着若干个追求或逃避的目标,以致不能实现全部而产生心理冲突,引发挫折情境,体验烦恼、不安和痛苦,从而严重威胁着人的身心健康,甚至使其精神状态趋于崩溃。
(四)挫折: 在挫折情境中,人们也许采取某种方法来克服挫折,也许情绪消沉、行为偏差,甚至引起疾病。
(五)心理防御机制。 三、环境因素:
(一)家庭的不良影响: 如果家庭破裂,家庭氛围不和谐、紧张,或者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不科学,都可能使儿童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或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或人性等。
(二)学校教育的不当或不良影响: 如果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不遵循儿童心理的特点和规律,过分压制儿童的个性发展,那么长期压抑的结果就可能导致个性的畸形发展或变态。
(三)社会不良风气和不良人际交往的影响: 恶劣的社会风气,动乱的政治经济形势,严重的精神污染等都可能导致个体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社会行为等异常。

犯罪心理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