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我做学问,是为了更好地教书

发布时间:2019-10-07 16:40:58

季羡林:我做学问,是为了更好地教书

碾转多个讲台

老师学的越多,学生走得更长远

  我这一生辗转于多个讲台。1934年,我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我应母校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到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员。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不为别的,总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应多出去看看,把外面的知识多带一些回来。

  同年9月,我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教授、西克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我不得不承认我确实喜爱语言,在这方面可能也有些许的天分,既然喜欢,就多学一些,第一是因为这些是我发自内心由衷热爱的,第二也是为了今后在讲台上不至于无话可说。

  既然当了教师,那就甘为人梯吧,我学的越多,为学生们铺的台阶就能越长,他们的路也能走得更长远。

教育者的情怀

就是为学生栽出更好的花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儿一笑,说:正是这样!。我想,我毕生研究语言,国学,不敢说有什么成就,如果把这些学问比喻成花,那么我毕生所学都只是想让我的学生们更好的看到罢了。

1935年,季羡林赴德国留学时照片

  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为这些后起之秀们栽出更好的花。干我们这一行,社会责任感很重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学生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也就不愧学生叫我一声老师,不愧祖国和人民给我的这些信任了吧。

我眼中的好老师

难忘西克教授,一想到就泪流满面

  留学期间,西克教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我这一生中都难以忘怀的一位好老师,西克教授的家世,我并不清楚。到他家里,只见到老伴一人,是一个又瘦又小的慈祥的老人。子女或什么亲眷,从来没有见过。看来是一个非常孤寂清冷的家庭,尽管老夫妇情好极笃,相依为命。

季羡林:我做学问,是为了更好地教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