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课文《祝福》(高中二年级语文) 精品

发布时间:2018-09-04 13:29:12

了解鲁迅小说的成就,学习《祝福》,做与课文有关的练习。

. 重点、难点:

1. 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尤其是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 分析人物形象及典型意义,探讨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

. 教学过程:

. 简介鲁迅的小说创作情况及成就。

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先驱,他于19185月发表了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接着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在1923年和1926年先后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和《徬徨》,此外他还有一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一)鲁迅小说思想成就

1. 鲁迅小说的启蒙主义思想

鲁迅小说首先注意的是人的精神,是“愚弱的国民性”,是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人们。所谓“不幸”,主要指人们身受惨重的压迫而不觉悟,不思为改变命运而抗争。反而苟活着,甚至庆幸暂时做稳了奴隶。诸如孔乙己的深受科举之毒,华老栓的愚昧麻木,闰土的屈服于命运,阿Q的“精神胜利法”,祥林嫂的坚守礼教等等。

2. 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

鲁迅小说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瞒不骗,十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后,这一时期里中国社会现实的某些重要方面:最先觉醒的革命者在寂寞死去,自己的血做了愚昧群众的救命药(《药》);一心坚守封建礼教的妇女,却正被礼教所吞噬(《祝福》)等等。鲁迅在真实、冷静地描写血淋淋的人生时,融进了他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如礼教吃人、群众的启蒙、国民性的改造、知识分子的悲剧性格、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等,都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的紧要问题。这是鲁迅小说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的根本原因。

3. 鲁迅小说在题材上的开拓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农民(或农村)题材上,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为普通农民塑像的作家,他展现了农村各阶层的面貌,塑造了闰土、阿Q、祥林嫂等不同类型的不朽的农民形象。不仅深深地同情他们的不幸,而且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局限,从而,真实地描绘了农民运动低潮时期中国农村的社会面貌。(2)在知识分子题材上,既描写了现代知识分子为个性解放所作的抗争,又揭示了个人反抗的无力,比同时期的同类作品要深刻得多。

4. 鲁迅小说的时代特征

鲁迅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时代,它的“忧愤深广”的情绪具有极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时代情绪的表现。通过鲁迅小说可以看到当时的时代: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经觉悟,不少人已经献出了生命,但旧势力仍然十分强大,广大群众还非常愚昧麻木,新的道路正等待着革命者去探索。

(二)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

1. 鲁迅小说对现代小说民族新形式的创造

鲁迅是现代小说民族新形式的创造者,他的小说“格式特别”,一方面吸收了西方小说结构上的优点,打破了传统章回小说的旧套子,一方面又保留了传统小说描写手法上的长处,创造了既是现代化的,又是中国化的小说新形式,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鲁迅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

鲁迅小说贡献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涓生、子君,以及孔乙己等。这是鲁迅小说在现实主义艺术方法上的最主要的成就。鲁迅总是把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来表现,在他笔下的那些典型形象身上,都达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能从他们的思想性格中看出某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3. 鲁迅小说重视人物心灵的描写

鲁迅对人物心灵的揭示,几乎有勾魂摄魄的力量,常常只用极简炼的笔墨,便能写出人物心灵深层的东西。在表现方法上,与西方小说长篇大论的心理描写不同,他极少用静止的描述,而大多采用传统小说中以人物的语言、行动来揭示心理的方法,有时也有极简要而又极精彩的肖像描写。因此,鲁迅小说的心理和肖像描写都颇有写意特色,很富民族传统的意味。

4. 鲁迅小说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性

讲究细节的真实性,是现实主义的重要特点之一。在鲁迅小说中常常可以通过人物活动的一个小小细节,便认识到人物当时的心理、身份、性格,乃至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由于细节的真实,使鲁迅的小说中有许多可靠的风土习俗,人情世俗的记录,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这对形成他的严格的现实主义至关重要。

5. 鲁迅小说形成了“寓热于冷”的独特风格

所谓“寓热于冷”,就是将热烈的激情寓于冷峻的外表之下。鲁迅小说在冷静的客观描写中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在描写人物、场景,叙述故事情节时,一方面采用精炼、简洁的白描手法,一方面环境气氛又处处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憎,使作品色彩朴素而又诗味浓郁。

. 理清情节,了解结构安排上的特点、作用。

小说描写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结构是完整的,但不是按照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的顺序来安排的,而是把结局提到小说的前面,用的是倒叙手法。这样做的作用可从共性与个性两方面来分析:共性是所有倒叙类文章的特点。在情节安排上倒叙可以设置悬念,引导读者追根究底,富有吸引力。个性是针对具体小说加以分析的。从小说反映的矛盾关系看,祝福景象、祥林嫂惨死、鲁四老爷破口大骂构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 什么是“祝福”?小说以“祝福”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祝福”是旧中国江南一带的迷信习俗,在过旧历年时用酒肉和香火供奉、酬谢祖先和天神,祈求来年的幸福,即“答一岁之安,祈新年之福”。其仪式通常在腊月二十四以后的五六天内举行。小说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上了她悲惨一生的足迹。第一次描写的是鲁镇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保守沉闷、停滞不前的鲁镇是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村的缩影,这样就揭示 了产生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第二次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四婶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的吆喝,使祥林嫂精神崩溃了,鲁四老爷夫妇凭借着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在内容上用“祝福”气氛反衬祥林嫂之死,深化了主题。在结构上做到了首尾呼应,严谨完善。

以“祝福”为题的含义是: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祝福”的景象与祥林嫂惨死构成强烈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烘托并深化了主题。

. 环境描写及作用

1. 关于“雪”的描写及作用。

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共有4处。

2. 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

. 人物形象分析(重点分析三次肖像描写中,作者如何透过“眼睛”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变化)

1)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个安分耐劳的人,……

(安分守己)

2)再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悲哀无尽)

3)沦为乞丐: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麻木绝望)

小结:“眼睛”展示了人物内心世界,三次描写形象表现了祥林嫂精神上饱受折磨。

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多重原因

1. 如何理解祥林嫂对于其不幸遭遇的抗争?(她自觉地接受了社会加给她的种种不公,她的挣扎、抗争表明她一心坚守封建礼教。再嫁使她有负罪感,于是虔诚地按照社会的要求去“赎罪”,但她努力的结果是精神的完全崩溃,带着沉重的心理负担死去,最终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2. 在祥林嫂不幸的人生中,她周围的人持什么态度?起了什么作用?(重点分析与祥林嫂同处于一个阶层的柳妈及鲁镇上的人)

1)柳妈:“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却主张祥林嫂“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出了捐门槛的主意(受礼教毒害,又不乏同情心,客观上加重了祥林嫂的心理负担)

2)鲁镇上的人:略(冷漠残酷,是信奉遵守礼教的社会土壤)

小结:小说通过祥林嫂的人生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对人的精神摧残,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根源。

模拟试题

1. 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B. /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C. /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D. 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2. 没有表达作者愤激沉痛感情的句子是( )。

A.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

B.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

C. 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D. 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3.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句是( )。

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祥林嫂的婆婆。

A. 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B. 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C. 这推想不多久就证实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D. 她诚然是逃出来的,这推想不多久就证实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 )眼睛 下去,( )精神也更不济了。( )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 )看见人,( )是自己的主人,( )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4. 为下面加线字注音,在拼音后写出汉字。

1炮烙 2

5. 将下列虚词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A. 而且 B. C. 不但 D. E. 即使 F.

6. 祥林嫂为什么做工“更出力”,心情也变为“坦然”?(不超过15个字)

7. 对“你放着罢,祥林嫂”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使祥林嫂用捐门槛赎罪的幻想破灭了,使她的精神彻底崩溃。

B. 这一声断喝犹如晴天霹雳,使祥林嫂由希望的顶峰跌入绝望的深渊。

C. 使祥林嫂受到致命打击的是封建礼教的迫害,而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是次要的。

D. 表现了鲁四老爷夫妇有封建迷信思想,对祥林嫂不放心。

8. 试结合小说内容比较下面两句在句式、语序、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1)“‘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祥林嫂再寡进鲁家后第二次祭祀时)

2)“‘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祥林嫂再寡进鲁家后第一次祭祀时)


【试题答案】

1. B 2. D 3.A 4. 1 2)窈陷

5. 依次为:C D A E F B 6. 已捐过门槛,认为能赎去罪名

7. D

8. 都是祈使句,制止祥林嫂参与祭祀活动,句序相反,表达语气轻重不同。(2)句是先呼其名,后提要求,语意较轻;(1)句首先命令,后呼其名,语气很重,有严厉责备之意。

最新-课文《祝福》(高中二年级语文) 精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