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发布时间:

故都的秋
章节课题审阅者签名
1、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
2使学生体会散文中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感受作者对故都的
教学目的
眷恋和热爱。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朗读——品味——讨论——点拨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特点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2、使学生体会散文中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眷
恋和热爱。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特点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2、使学生体会散文中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眷
恋和热爱。
教具、挂图作业题号《作业册》配套练习
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和背景,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2、初读课文,领悟作者情感。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由填字游戏引出课题。(投影,学生口答,老师补充)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憑箜篌引》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5.(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这些都是关于秋的诗句,为什么秋天会博得这么多文人的喜爱呢?因为,秋天有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他们笔下的秋天,呈现出万种风情,多姿多彩。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秋的现代散文《故都的秋》,一起品味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显现出何种情思呢?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创设情境,自然地导入课题,同时帮助学生回



5分钟





技工学校教案纸2
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忆学过的关于秋的诗句。
5分钟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出示投影,学生择要记录)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说《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本文写于19348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故都的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
三、读中带悟,整体感知课文。
35分钟1听朗诵,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2、细品味,小组讨论:
1)提问:文章的文眼在哪里?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文章的文眼。
2)学生朗读前两段,然后思考:这两段写什么?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文章前两段,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学生默读课文3~1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象?然后男、女生交替朗读作者所描写的景象。
明确:作者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雨后话凉、胜日秋果。
4)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两段,教师提问:这两段写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两段主要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5)学生试列结构框架图,然后教师出示投影(见下),师生对比评价。总起(1~2:写感受,抒发向往之情清晨秋院槐树落蕊故都的秋分写(3~12秋蝉残鸣雨后话凉胜日秋果总结(13~14:结全文,抒发眷恋之情

3.具体研习
1)学生默读第12段,用原句概括这段议论性文字的内容,并讨论它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从记叙到议论,这是散文特有的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技工学校教案纸3
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2)学生思考:文章的总起部分与总括部分有什么关系?
明确:结构上,首尾呼应;意境上,总括部分强化、升华了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欣赏画面,体会物我合一教学过程:
一、欣赏第一幅画面:
师: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找出画面中的具体物象。生答,师明确:
破屋浓茶小院碧天漏光残垣蓝朵秋草师:我们来具体看这些物象的特征。问:天色是怎样的?答: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问:这样的天色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答:高远洁净
问:这与故都秋景的哪个特点相符合?答:清问:鸽声是什么样的?晴天下驯鸽的飞声
10分钟


问:这与故都秋景中的哪个特点相符合?答:静以闹衬静
问:再看日光、牵牛花、秋草,还有那屋、墙又是什么样的?
答: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牵牛花的蓝朵最好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屋、残垣
师:给人带来几分寒意的日光,冷色调的牵牛花,生命即将终结的秋草,还有那破
技工学校教案纸4
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屋残垣和小院,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答: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问: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答:像北国的秋天一样:清悲凉
这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使学生初步领悟到散文中情景交融的美)二、欣赏第二幅画面。
杜牧曾有诗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我们不妨仿写一句:寒蝉凄凄雨霏霏,秋在故都槐蕊落。请同学们在第二幅画面中找出体现秋之清、静、悲凉的句子。学生讨论后回答
问: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联系作者遭遇)答:对前途感到困惑,内心悲愁,苦闷。总结:作者又是融情入景,以景语寄情语。

10分钟

在这两幅画面中出现的这些物象,它们共同构成了故都之秋的实。由此,我们不禁又想起马致远笔下的秋景。天净沙秋思仿写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破屋浓茶小院小桥流水人家漏光鸽声碧天古道西风瘦马秋草蓝朵残垣夕阳西下槐蕊铺地断肠人在天涯落寞人在故都
技工学校教案纸5
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三、欣赏后三幅画面(采用问答式,以问代讲,学生讨论回答)问:这三幅画面中的主要物象是什么?答:秋蝉秋雨秋果
问:作者是怎样描述秋蝉的叫声的?答:衰弱的残声啼唱嘶叫
这一不禁是我们联想到杜鹃啼血猿哀鸣”“路长人困蹇驴嘶这样的诗句。
问:这是我们的内心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答:悲凉
问:北方的秋雨又有什么样的特点?:有味更像样
问:作者是借助什么来描述秋雨的这一特殊之处的?
10分钟

(学生听本段录音找出相应内容)
答:人,人的穿着,人的活动背景,人的动作、神态,对话语调问: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答:悲凉
鲁迅的散文《秋夜》开头两句:在我的后院,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可以说枣树是北方之秋的硕果。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仿佛也跟着作者目睹了那淡绿微黄的枣子,享受那一年中最美好的GoldenDays,受那一份清凉与寂静。
小结:作者写故都的秋景,五幅画面其实都是围绕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来选取景物的。写秋色,突出清淡的特点;写秋声,突出静寂的特点,作者在这样的清净的秋声秋色里品味的是孤独、寂寞和悲凉。
技工学校教案纸6
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四、探究
1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的景物来写呢?
我们就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江人。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篇优美的散文。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关于“悲凉”: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五、总结与拓展。
1、这篇文章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特色?
第一,以情驭景,情景交融,达到物我合一的效果。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心中
8分钟


7分钟




的寂寞悲凉之清,倾注于笔端,融入自然界的落蕊鸣蝉里、风雨草木中。第二,衬托的手法。对比反衬的手法主要运用在第2段和第13段。写南国之秋,更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的感人至深。2、推荐阅读郁达夫《北平的四季》。介绍名家点评:“读郁达夫的散文,就像听一个见多识广、感受力强、修养良好的文化人拉家常,让人感到热情亲切,颇受启发,还能品味精彩的语言文字。3、请你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写秋天校园里某一处秋景,并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自己的情感。


故都的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