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

发布时间:2013-05-24 15:57:30

党史要点

1、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所谓“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民主和科学,倡导者是陈独秀,也是共产党的创始人。

初期的新文化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

3、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19208月,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陈独秀为书记

192010月,在李大钊的直接指导和筹划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北京大学建立

4党的一大的召开(论述以外都可能)(16页仔细看)

中共一大19217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参加会议的代表(党的13位创始人):李达、李汉俊(上海)、刘仁静、张国焘(北京)毛泽东、何叔衡(湖南),董必武、陈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旅日)

中共一大的内容: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熹、李达三人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熹和李达分别负责组织和宣传工作。

一大意义: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的政党。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指明了斗争的道路,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5、中共二大1922716-23日在上海召开,提出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6、中共三大(24):1923612-20日在广州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的最终确立。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罗张龙为会计,负责中央日常工作。

7、北伐战争:

北伐前的准备工作北伐的对象是占据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和直隶保定一带的吴佩孚,占据北方的张作霖和盘踞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5省的孙传芳。1926

4.12反革命政变:412蒋介石突然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28,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及其他19名革命者在北京英勇就义,大革命遭受严重挫折

简答: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1、革命是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条件下开展的。相比敌人的革命阵营的力量更强大、有更多的政治经验。,而中国革命的主力工农群众虽然有比较广泛的发动,但是动员和组织的程度还不充分,力量发展也不平衡

2中国共产党还是一个年幼的政党。21年才成立,在理论上、政治经验上海相当幼稚,干部队伍也相当匮乏,力量还非常有限

3、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4、共产国际、联共和共产国际代表的脱离中国实际的错误指挥。因而对中国大革命的失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8、南昌起义192781,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举行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由于缺乏经验,起义部队没有按原定计划,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9、中共六大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8618-711,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莫斯科召开六大

六大功绩:第一、正确的指出了中国社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现阶段的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规定了民主革命的十大纲领。第二,正确地指出了中国的政治形势不是高潮,而是在两个高潮之间。第三,指出党在当时的总任务是争取群众,准备武装起义,而不是立即举行全国性的起义。第四,指出要反对右的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而当时党内的主要危险是脱离群众的盲动主义、军事冒险主义和命令主义。

六大的缺点:第一,继续八七会议以来的“左”倾错误,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危险的敌人之一”。第二,对敌强我弱的形势和农村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意义认识不足,而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城市。第三,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估计不足,认为革命高潮很快就会到来。

六大选出新的中央委员会,六届一中全会选出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政治局常委。向忠发当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党中央实际负责人是周恩来和李立三。

论述题: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思想的提出

19301月写给林彪的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核心内容是:

第一,中国的国情和形势决定了以城市工作为中心是行不通的,只有朱毛式、贺龙式、李文林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第二,指出“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或做到某个地步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

第三,红军与农村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全国革命高潮还不等于就能夺取全国政权,但要夺取全国政权,必须有全国革命的高潮。他强调了只有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才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还没有写出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农村和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文字,但从上述论证,实际上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这是毛泽东探索在中国条件下夺取全国政权新道路的伟大贡献。

遵义会议——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1935115—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博古在作反第五次“围剿”的总结报告时,把失败的原因单纯归结于敌人力量的强大,白区工作配合得不够等。周恩来就军事问题作了副报告,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的战略战术的错误,并主动承担责任,作了自我批评,同时也批评了博古和李德。会议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起草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

会议最后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中央总的责任(习惯上也称之为总书记);决定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以周恩来为团长,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抗战时期)八路军改编和在华北的协同作战1937825日在陕北的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下辖三个师(115120129),全军编制4.6万人。1937925日林彪的115师在平型关设伏,首战告捷。第一次抗战胜利,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党的持久战理论

毛泽东于19385月先后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论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问题。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指出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敌强我弱,决定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而敌之小国、退步、寡助和我之大国、进步、多助,又决定了日本必然要遭到最后失败,中国必然要取得最后胜利。因此,这四个基本特点决定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亡国论”、“速胜论”都是片面的看问题,因而都是错误的。

第二,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相持阶段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这一阶段最艰苦、时间最长,但中国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一阶段。相持阶段的努力,将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三,深刻地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人民战争。抗日战争的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这就离不开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总方针,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总动员,离不开抗日民主政治的实施,离不开人民战争。“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因此,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开展人民战争,是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

第四,系统地阐明了抗日战争的具体战略方针。这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等等。游击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一是辅助正规战,一是把自己也变成正规战。如从游击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空前广大和空前持久的意义来说,其战略地位更加不可轻视。“在中国,游击战的本身,不只有战术问题,还有它的特殊的战略问题”,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毛泽东关于持久战和游击战的论述,阐明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了通过人民战争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正确道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党的统一战线策略的发展(简单、辨析P106

毛泽东于1940年先后写了《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论政策》等文件,全面阐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各项基本政策。

1、毛泽东指出,敌人任然坚持其灭亡中国的基本政策,统一战线中存在着左中右三种势力。民族矛盾是第一位的,阶级斗争必须服从民族斗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和巩固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基本条件。

2、党要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在处理国内各阶级相互关系上,必须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基本政策。在对顽固势力的斗争中要坚持“人不犯为,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立场,必须采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和“有力、有礼、有节”的策略原则。

3、毛泽东指出,为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坚持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统一战线的政权,实行三三制政权制度,由人民选举产生,实行民主集中制。

4、这些重要的策略方针和各项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思想的重大发展。实行这些政策,使党在极端复杂的环境中能够始终清醒的、全面地处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胜利地驾驭整个局势的发展,坚持了团结抗战局面。

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形成(P10930

毛泽东于193910—19401月,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特点,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了回答,系统的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本内容是:

第一、说明了中国革命的步骤。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但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衔接,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第二、说明了现阶段革命的性质。中国是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它不是以资产阶级为领导,它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它也不同于社会主义革命,它不消灭一般的资本主义,只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此即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

第三,规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公共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经济纲领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没收操纵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建立国营经济;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允许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纲领是实行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文化。

第四,系统了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经验,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论述了三大法宝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并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明了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已经形成完整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它使全党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领导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有了明确而完整的认识,第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起了重大指导作用。理论成熟是政党成熟的标志,从我们党有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开始迈入了有自己理论指导的新阶段。

整风运动

整风运动19415月到19454月,经历了中央领导层整风学习、全党普遍整风和总结提高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4155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深刻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批判了主观主义的恶劣作风,号召全党注重调查研究,树立 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作风,为开展整风运动作了思想动员。

第二阶段 全党普遍整风是从19422月毛泽东作《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两篇讲演开始的。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反对主观主义是中心内容。主观主义的根本特征是理论与实际相脱离,主观同客观不相符合,它是党内反复出现“左”倾和右倾错误思想的基础。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更危险的教条主义。整风运动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第三阶段 194310月,中共中央决定高级干部进一步研究和讨论党的历史问题,整风运动转入第三阶段,即总结提高阶段。1945420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内若干历史问题作了正式结论,这个决议的通过,标志着整风运动的正式结束。

意义 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通过整风运动,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向,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达到了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为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作了重要准备,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召开作了重要准备,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整风运动为加强的那个的建设创造了新经验。

党的七大

1945423-611,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隆重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着121万党员。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朱德作了《论解放区军事战场》的军事报告,周恩来作了《论统一战线》的重要发言。

七大主要的历史功绩

第一,七大总结了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4年来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以来的经验,制定了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

第二,七大总结了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确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是七大的历史性贡献。七大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强调三大作风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喝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对实现党的政治任务和组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七大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使全党在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党的七大在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对全党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从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河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和组织的保证。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

争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空前壮大,解放区的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仅1亿,人民军队发展到10万余人,民兵发展到220万人。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博得了人民信任的党。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P164

194935-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

新中国的基本矛盾,在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国外是中国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因此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必须强化。

全会规定,新中国的经济将由五种成分构成,即: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是领导成分。

在外交上,要有步骤的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控制权,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全会高度重视党执政后的自身建设问题,报告要求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人民政协的召开 P165

抗美援朝战争

1950625,朝鲜内战爆发。108,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了触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决定,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3727,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精神,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保卫了中国和亚洲的和平与安宁。从此,帝国主义国家轻易不敢进行侵略中国的冒险,我国赢得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和平环境。

“三反”“五反”运动

1952年,党中央还领导开展了“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惩处了党内的腐败分子,打退了资产阶级的进攻。

党的八大 论述

1956915-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的基本任务是:总结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的同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大会提出了改革旧的经济体制的任务。陈云在大会发言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生产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作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性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作为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大会提出了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要求。大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进一步地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斗争,又迫切地、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治,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国家必须根据需要,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充分地受到国家的保护。

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论述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有关问题。他指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高马列主义的思想水平,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传统,贯彻执行集体领导和党内民主的原则,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提出了反对个人崇拜的问题。全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为副主席,邓小平为总书记。上述6人组成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在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之际,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思想和方针政策。但由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不足,一些正确的思想和理论并没有能够变成全党牢固的共识。因此,有些正确的东西没有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有的甚至完全走向了反面。

文化大革命

19651110,上海《文汇报》发表由江青、张春桥等策划,姚文元执笔并署名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由此,在文化艺术领域引发了一场是非混淆的政治批评运动,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直接导火索。

九大

196941-21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自始至终为“左”倾思潮和个人崇拜的狂热气氛所笼罩。林彪宣读的政治报告,根据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全面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的所谓“丰功伟绩”,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所谓经验,把“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说成是“社会中主义社会中的必然结果”,“是一场大规模的、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说成害死“我党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文化大革命” 的目的,说成是“粉碎修正主义,多会被资产阶级篡夺了的哪一部分权力,在上层建筑包括各个文化领域实行全面的无产阶级专政”

大会通过的党章,把“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写入党的总纲,把林彪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的条文载入总纲,这种指定接班人的作法,是同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根本不相容,在党的历史上从未有过。

实践证明,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九一三事件

九届二中全会后,毛泽东于1971814-912日赴南方巡视,总结了历次党内斗争的经验,提出“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正大光明,不要搞阴谋诡计”三项基本原则;在谈到九届二中全会上的斗争时,点名批评了林彪和黄、吴、叶、李、邱等人。

“九一三”事件,是“文化大革命”推翻党的以系列基本原则造成的恶果,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破产。毛泽东本人也由此陷入极大痛苦和失望之中。人民在震惊之余也在冷静的思考,怀疑、抵制“文化大革命”的人越来越多。

社会的初步安定和“两个凡是”的提出

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中是有功的,但是继续坚持毛泽东晚年的“左”倾错误理论和方针,提出并推行“两个凡是”(即“凡是毛泽东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的错误方针,成为全党纠正过去的“左”倾错误,进行拨乱反正的障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1218-22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全会的主要内容和贡献是:

第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往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口号,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是党在政治路线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第二,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

第三,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为历史转折的市县提供了根本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确定实行工作重点转移的同时,决定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增选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增选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增补黄克诚等9人为中央委员;选出陈云为第一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它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如同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伟大转折一样,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当中国共产党正在着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时候,全世界都已极大的兴趣关注着中国如何评价毛泽东。邓小平说,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我们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泽东。

19816月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即对多年来的“左”倾错误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作了科学的分析和批评,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同时又坚决顶住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决议》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明确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并概括了十个主要点。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提出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献。根据邓小平这一讲话的精神,在改革、完善当合国家的领导制度方面做了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十二大党章和有关文件对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做了明确的规定。各级党组织应定期召开党员大会和代表大会。十二大党章对党的组织制度做了两项重要规定:第一,规定总书记是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成员之一。总书记还负责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第二,设置中央和省一级顾问委员会和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

党的十二大,“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198291-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提出了 “走自己的路,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

邓小平致开幕词。他说:“我们党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主义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 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胡耀邦代表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十二大作题为《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政治报告。

《报告》支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报告确定,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1983年冬季开始全面整党。这次整党是有成绩的,总的说来,全党在思想、作风、纪律、组织四个方面,都比整党以前有了进步。

党的十三大

19871025-111,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主持大会,赵紫阳代表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做题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政治报告。

党的十三大在理论上最主要的贡献是第一次郑重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初级阶段的理论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贡献。

大会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大会还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新道路的历史经验作了初步概括,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况为12个方面,使这一理论形成了基本框架,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

19829月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提出的“小康”水平就被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到20世纪末的战略目标正式提出和确定下来。

邓小平从1984年开始进一步设想到21世纪中叶,中国的经济发展目标,从而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十三大报告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上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邓小平南方谈话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及其丰富。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二, 解放思想,抓住时机,加快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1)冲破“左”

的束缚和一些僵化的传统观念,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江防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发展才是硬道理。(3)要坚持两手抓,一首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4)要多办实事,多做少说,反对形式主义。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第三, 继续沿着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针对性很强,不仅对当时的改革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对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作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十四大

19921012-18日,党的十四大在北京召开。

大会做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

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二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三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党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