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阅读练习及答案-最新范文-

发布时间:

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一:宋词“相见欢 朱敦儒”阅读及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相见欢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5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6.“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5.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3分。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1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1 6;1分)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1分)“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1分) 篇二: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岳阳县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分值:150分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9分。每小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节选)
①1868,德国人李希霍芬对中国地貌和地理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综合考察。他从亲身的考察和得到的历史资料中发现,古代在中国的北方曾经有过一条称得上是丝绸之路的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大动脉,此在沿途留下了许多足以令后世赞叹和瞻仰的遗迹和文物。 ②李希霍芬的偶然发现,在以后半个世纪中竟演变成一场对中国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的浩劫。数以万计的堪称国宝的珍贵文物,从此流失海外。与此同时,丝绸之路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也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展到了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1910年发表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后来经过他编著书籍加以宣扬,丝绸之路为世人熟知。
③平心而论,丝绸之路原本只是对亚洲东部和中部的历史毫无所知的欧洲人,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从大量的历史遗存中了解到的,当时已经人烟稀少的中国西部地区在千百年前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并且在古代亚洲东部地区和地中海之间,由于频繁的使节往来、商品交换、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也有过足以令人刮目相看的繁荣历史。东方曾经有过的这种文明,本来足以使进入环球航行时代以来欧洲列强所标榜的“欧洲中心论”发生动摇。然而自从欧洲学术界提出丝绸之路之后,接下来就有“古巴比伦移民中国”、“腓尼基人航抵山东”、“中国人种西来”、“仰韶彩陶文化西来”、
“中国青铜工艺西来”的学说接踵而来,似乎无论哪一样新发现、新材料都在显示中国文明的根在西方。足见丝绸之路的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欧洲人或者说欧洲的学术界想要指明东方文明源自西方。 ④丝绸之路在更深的层次上提出的是一个中国文明如何起源、从何而来的大问题。在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中,自丝绸之路提出以后,到现在为止的一个多世纪中,50年走的正是在“欧洲中心论”框架下对历史潮流的歪曲和误解。尔后50,丝路学自身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中外学者对中国文明的起源,从它的发端、演进到成熟的全过程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田野考古,对现今尚在的遗址、遗存的文物给予了充分的保存、修复和研究,终于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至少在一两万年前甚至一二百万年前, 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⑤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丝绸之路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更重要的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这种关系才是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所在,也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文明传播的重大命题。(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的发展,曾引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的浩劫。
B1868年李希霍芬发现了丝绸之路,让丝绸之路从此被世人熟知,而直到1910年历史学家赫尔曼才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 C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洲东部地区和地中海之间频繁的使节往来、
品交换、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 D、欧洲学术界提出丝绸之路,目的是为了指明东方文明源自西方。 2、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了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是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的结果,否则,实际的丝绸之路要短得多。
B随着考察和研究的深入,丝绸之路也慢慢加长,逐渐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了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
C、如果不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丝绸之路就不会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
D、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发,丝绸之路比人们认识到的要长,它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
3、下列不属于丝路学研究的意义的一项是: A、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B、推翻了欧洲学术界对东方文明的歪曲认识。
C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至少在一两万年前甚至一二百万年前,就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D、反映了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文明传播的重大命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
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注:庶孽:兄弟子侄 祚:帝位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 区区:拳拳,形容诚挚的样子。
B、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惩:警戒,借鉴 C、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求:寻找
D、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几:先兆、预兆 5、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B、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C、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D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通篇一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B 本文第一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C、第二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D、第三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11分)
8、阅读下面歌,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渔父词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
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1 试分析词中“晚来风定钓丝闲”的“闲”字,表达了怎样的意境?5分)
2)从“景”和“情”的关系上,分析本词的特点。6分) (三)、古诗文默写(6,每小题1分) 9、补写出下列的空缺部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3)哀吾生之须臾, ,,抱明月而长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童话 公纸木
礼堂里挤满喧闹的人群,大多是父母带着衣着鲜艳的孩子。他们笑容满面,尊敬地看着走上台的世界上最优秀的童话作家。
“诸位,”作家在台上的木制凳子上坐下来,凳子用鲜活的树木做成,上面甚至开满了还没来得及凋谢的紫色小花,“感谢你们今日的捧场。如你们所见,今日之后,我就会离开了。”他留着翘起的棕色小胡,这让他看起来滑稽而可笑,但他的脸庞是年轻的,闪现出一种独特,很有魅力的光芒。
“今天,我将为你们讲述一个最动人的童话故事,这本是属于我一个人的秘密,不过现在,我将与你们分享它。”台下的孩子们眨着眼睛,
安静地听着作家接下来的话。
“如你们所见,现在的我是成功的。”作家摸了摸他的小胡子,然后撩开右裤管,从里面显出一小截金属的柱状物来,“不过二十年前,刚十岁,我从高处摔下来,失去了右腿。我很早就没有了父亲。母亲为我买了轮椅,不过我不喜欢,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除了食物和水,绝见到任何东西,包括我的母亲。”他低低地讲述,声音像老留声机里转动出来的一般。
“我的母亲想尽一切办法逗我开心,不过都失败了。她很难过,告诉,上帝还是眷顾我的。当然我没有相信,现在想来,我应该很让母亲伤心。”他的神色悲伤起来,好像陷入了 篇三:好事近·渔夫词(朱敦儒原词及翻译赏析 好事近·渔夫词(朱敦儒原词及翻译赏析 好事近·渔夫词(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 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蓑:衣服。 笠:帽子。 译文
摇首出红尘,醒和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衣服青帽子,惯披霜冲雪。 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的水天混合成了一种颜色,看孤鸿明
灭。 简析
作者曾长期寓于嘉禾,过着一种放浪形骸的自由生活。
告别了喧器的红尘、摆脱了名缰利锁的束缚,醉醒醒醉,一任神行,词人成了一名快活的渔父,然而他志不在鱼,所向往的是浪迹江湖、钓江天和自由生活。 翻译:
我摇着头走出尘世,隐居山林。从此,醒与醉更加没有时间的界限。平时劳动时,我穿着绿蓑衣,戴着青色斗笠,已经习惯了披着霜露、迎着风雪。
宁静的夜晚,我坐在江边垂钓,没有风,垂钓的丝线浮在水面上显得很悠闲。江面上下都有一轮新月,千里之外,水天一色,抬起头,看见一只大雁在月下忽明忽暗。 赏析:
词人前后写了六首渔父词(均调寄《好事近》)来歌咏其晚年寓居嘉禾的闲适生活。这是其中的一首,写得情趣盎然,清雅俊朗,流露出一股闲旷的风致。开篇”摇首”二字,即形象地表现了弃红尘而去的决心。离开官场后,不必再遵守行动起居的诸般规矩,一句”醒醉更无时节”,传达出脱离束缚后的轻快喜悦之情。承下两句描绘垂钓隐居的生活,并不全是”桃花流水”、”斜风细雨”式的闲逸,也不尽若”独钓寒江雪”般的苦寒,而是二者兼具。下片由对渔父生活概况的描写,转入一个垂钓的单独画面。晚来风定、上下新月、水天一色,构成一
幅空阔幽美的淡墨静景,亦映照出作者宁静的心境。而在这一派静景,作者又着意置上了一处动态,即一只若隐若现的孤鸿,也即作者幽人形象的自我写照。全篇由情入景,由静入动,由整体描写入细节刻划,在艺术上颇有精到之处。
开头一句表明自己放弃官场生活的坚决。“摇首”二字很形象,既对“红尘”否定,又不置一辞,这是一种轻蔑不屑的态度,亦如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诗所云“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之意。何以如此,词人未点破,紧接的一句只把原因推到自己的志趣与官场格格不入。一旦“摇首出红尘”,作了个烟波钓徒,才能“醒醉更无时节 ”。这两句语言明快质朴,同时又极传情,一种超脱尘世的 轻快感溢于言表。三、四句则进而写渔父生活,兼具张志和《渔父》词和柳宗元《江雪》诗之意。这里,渔父生涯既不全然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那样浪漫,又不全象“孤舟蓑笠翁,钓寒江雪”写的那样苦寒。“绿蓑青笠”,白鹭桃花,“披霜冲雪”,独钓寒江,都是词人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
后片切取一个断面,进一步表现闲适生活的可爱。江湖上也有风浪,但与官场风波比较,则显得可爱多了。而到“晚来风定”时候,更有一番景致:新月当空,钓丝不动,水平如镜,上下天光,表里澄彻。作者用洗炼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雅的图画。“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写水静,空静,一切皆静的周围环境。而在这幅静态的画面上,作者最后加上奇妙的一笔——一只缥缈的孤鸿,明灭于远空,那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而它的动感不是来自位置的移动而是来自光线的变
化。这画境还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那风平浪静的江景,显然是词人“ 澄怀 ”的反映;那“缥缈孤鸿影 ,也是一个自由出没于江上的幽人的写照。
这首词上片以抒情起,下片以写景结,用简笔勾勒出词人闲适生活的一个断面。词中写实与象征手法结合,意境完整高远而又空灵。 《》

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阅读练习及答案-最新范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