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

发布时间:2016-11-27 22:59:28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国际部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教学课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巧妙的构思、丰富的想象。

2.能力目标:学习诗歌精心选材、寓情于景以表现主题思想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李白蔑视权贵的思想感情、不同流俗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诗歌精心选材、寓情于景以表现主题思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李白蔑视权贵的思想感情、不同流俗的反抗精神。

教学媒体

PPT

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一、新课

引入

《梦游天姥吟留别》引入

二、新课教学

(一)第一课时

1)解题:让学生参照“阅读提示”自己解题第一段。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画线字板书,下同)意思是(我)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梦游”,这里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并非真梦。“吟”是古体歌行诗的一种体式。

2)介绍时代背景

这是一首抒情诗,写出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和对权贵不妥协的态度。

3)教师范读

描写诗人赶路登山的诗句应读得轻松愉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句表现阴森可怕的气氛应读得紧张;仙人出场的热烈场面,朗读时语调应稍带昂扬而又舒缓;“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是骈体对偶句,朗读时要体现疾促中见其节奏,低沉中蕴含深情。

4)学生朗读

除注释上有注音的词外,还要注意“霓”“鸾”“觉”等字的读音。

5)研读全诗前两段

①学生口译第一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梦前──向往天姥。

教师归纳补充:诗的前两句,用“瀛洲”陪衬“天姥”,使人顿生遨游天姥之念。后两句用夸张、烘托手法突出描绘了天姥山高大雄伟的气势,令人无限神往,引出“梦游”之念。

②学生默读第二段,对照板书划分这段的层次。指名学生分层疏解第二段并概括段意。

第二段:梦游──奇特情景。

对照板书划分层次:入梦──登山──夜景──仙境──惊梦。

第一层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渌水荡漾清猿啼”。进入梦境。

教师提示:“我欲因之梦吴越”这句承上启下,既写出梦之所自,也交代了梦之所向,点明题旨。

提问:诗中写的一夜飞渡,湖月照送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上体现出来?明确:用“飞”“送”两词,体现了诗人一路上急切兴奋和轻快的心情。

提示:这儿诗人用“绿水荡漾清猿啼”形象而生动地写出谢公居留之处的一派非凡景象。

第二层从“脚著谢公屐”到“迷花倚石忽已暝”。登山奇观。

提示:诗人“著”“屐”登天姥,两次提及谢公,有步谢公后尘之意。因为南朝谢灵运是李白仰慕的诗人,是被奸人诬陷下狱、惨遭杀害的。如今李白也遭谗毁被逐出长安。李白怀念谢公,正表明他在感慨自己的身世。

提问:请从李白攀登天姥的见闻中,找出描绘天老高峻、雄伟的诗句和诗人留恋山景、乐而忘返的词语来。明确:“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可以想象天姥的高峻神奇;“千岩万转路不定”,可想见天姥的雄伟陡峭。“迷”“倚”“忽”等词表现了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的情景。

第三层从“熊咆龙吟殷岩泉”到“水澹澹兮生烟”。山中夜景。

提问:体会诗人写天姥山夜景的前后两句的气氛有何不同?为什么?明确:前一句“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阴森逼人,使人感到天姥的险峻奇伟。后一句“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迷茫飘缈,气氛转而舒缓,为下文仙境的出现作铺垫。

第四层从“列缺霹雳”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洞天仙境。

提示:“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紧承上两句,写的是雷电交加、大雨将至的惊心动魄的景色。是洞天仙境出现前的铺写,映衬出仙境幻现的神奇。“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巨声过后,洞天仙景呈现在眼前。

提问: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绘洞天仙景的?明确:诗人从“洞天”内的建筑陈设,仙人的衣着行止,鸟兽的吹打驾车的三个方面来描绘的。“洞天”内富丽堂皇,雍雍穆穆,热闹非凡,真是令人神往!这段描写有声有色,光彩夺目。

提问:描绘这样的洞天仙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洞天仙境是“梦游”的高潮,这个“洞天”是个极乐世界,是诗人日夜所向往的乐土,所追求的理想。描绘这样的洞天仙境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这儿作者以夸张的手法、丰富的想象作铺陈的描写,从内容到形式都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仙境奇景正反衬了黑暗丑恶的现实。

第五层从“忽魂悸以魄动”,到“失向来之烟霞”。梦惊伤神。

提示:这一层道出了诗人在梦境破灭后的烦闷惆怅。“忽”“惊”二词,表明好梦不长,诗人从梦中惊醒。

提问:哪些词反映了诗人从梦中惊醒后面对着现实时的无限哀痛?明确:“长”“惟”“失”。

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诗人写“梦游”的奇特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二)第二课时

1)检查提问:(略)

2)研读全诗第三段

第三段:梦后──抒情述志。

提示:这段是写“梦游”后的感慨。诗人“惊梦”后,就直接抒情述志。“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亦”“此”,回应梦境,以虚带实,互相映照,感慨万千。这是诗人消极情绪的流露。“别君去兮何时还?”点题“留别”,引起人们重视下面将揭示的主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看似答非所问,实则书此明志。逍遥“出世”,排遣苦闷,不愿与世俗合污;也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清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反诘句式,分外有力,画龙点睛地揭示了主题,显示了作者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表现了诗人的崇高气节。

3)学生议论,归纳主题。明确:全诗通过梦游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憎恶黑暗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和傲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4)学生齐读全诗后归纳写作特点。明确:①构思奇特:诗人歌颂洞天仙境的美好,以鞭挞现实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向往,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访游名山,以述怀表志,全诗的构思别开生面。②想象丰富:诗人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仙境”,仙之人飘然在目,猛兽飞禽都富有灵性,整个仙境写得熠熠生辉,景象动人,意境深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5)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教师提示第二段各层大意。

三、课堂辩论和探讨、质疑

李白蔑视权贵的思想感情、不同流俗的反抗精神的跨时代意义。

板书设计

梦游 惊梦

课后作业

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进行对比

教学反思

唤起学生的反思精神

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