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引导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1-09-28 14:08:16

网络舆论引导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舆论是集合性的公众意见。网络的兴起为公众的意见表达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也为舆论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最大的可能。但是,由于网络的隐匿性,网友的情绪化,网络舆论在表达中存在着种种问题。有些问题被误读,有些问题被忽视。无论是误读还是忽视,都不利于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只有对以上存在的重点问题有所了解,才能在引导网络舆论时做到更有针对性。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一、不实传闻的背后有真民意

在信息充斥的时代,传闻也可能满天飞。2008715日有两则传闻就得到了及时的辨认和澄清。一则是:经央行研究决定,计划再增加发行6000万张奥运钞,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集藏奥运纪念钞的愿望。对此,央行新闻处相关负责人称“未听说”此事。另一则是:武汉一位低分考生因不经意的乐于助人的行为,被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录取,并同时获得20万元人民币的奖学金。经媒体调查,新加坡政府所属的全部5所理工学院都否认录取此考生。

之前,两则传闻都曾引起过舆论的关注和讨论。如今,新闻已被证明存在问题,按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逻辑,似乎舆论也就失去其意义。自然,央行也可以在信息公开之后说,别再瞎起哄了,期待再次发售奥运纪念钞是不靠谱的;教育部门也能够在真相呈现之后说,别妄自菲薄了,高考的应试弊端没你们想得那样严重,你看新加坡的大学不也是唯分数论?在传闻面前,公众舆论因为舆论客体的虚无而失去了再次发力的基础和依据。

传闻只是民意的载体。按照舆论学的理论,传闻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原因除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认知模糊外,还在于传闻所包含的信息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意愿产生了冲击——要么是符合民意期待,激起了人们的共鸣;要么是违背了民意期待,引起了人们的集体反感。因此,传闻只是引发舆论的客体,即使它是虚假的,但埋藏于人们内心的期待却可能是真实的。这也就意味着,传闻的背后可能有真民意。

虽然,现在央行新闻处负责人已经间接表态,媒体关于低分考生的调查也逐渐接近真相,在两则传闻中信息缺失的情况已经有所好转,但是必须看到,人们对传闻的民意期待还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即使现在两则传闻都已经被证实不确凿,但不能回避的是隐藏在传闻之后的民意。所以,央行面对增加奥运纪念钞的传闻时,不能以“未听说”消极回应,而应该看到人们内心对奥运纪念钞的渴望,想一想该如何满足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回应民意的呼唤。而教育部门也不应该在低分考生被国外大学录取的传闻与舆论中置身事外,而应该弄清人们为何对低分高能力可以被录取如此感兴趣,到底现在的考试、招生制度存不存在问题?

传闻归传闻,民意归民意。因此,传闻涉及的部门就应该在辟谣或静观的同时,及时把握真实的民意,并对此进行积极的回应——满足民意的愿望。至少,是作出真诚的解释。

二、尖酸刻薄的舆论中有真问题

2008723,媒体报道了两则可算是正面的新闻。一则是:央企的降本增效工作力度日益加大,各种强化管理、压减开支措施陆续出台实施,其中国电集团领导带头降薪30%。另一则是:东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局长表示,针对极少数暴力阻碍执法的行为,有意在城管队伍中尝试建立应急分队,接受特警训练,并试点配备部分防暴装备。

第一则新闻本来说的是央企领导身先士卒,自降身价为企业降低成本做出表率。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在网民看来也有疑问。有人说,领导不要工资也不会影响生活;有人说,恐怕降薪之前先提薪了吧?即使是看到降薪效用的人,也会挖苦说,降薪就能扭亏吗?

第二则新闻也是正面报道。在叙述城管接受特警训练之前,报道提到,东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成立大半年来,坚持执法为民以人为本,至今还没有一次被人起诉至法院。而且,让城管接受特警训练是针对极少数暴力阻碍执法的行为,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城管执法能力,改善城市环境。可在网民那里,提高城管执法能力的举措却是可笑和令人担忧的。有人调侃,中国城管是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从网民的上述反应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苛刻和偏见。但不容否认,网民的苛刻和偏见中,包含被忽视但一直存在、被关注但一直未解决的一些真问题。

就第一则新闻而言,网民之所以苛刻,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信息不透明,由此造成对央企高管高薪的了解有限。因为信息不透明,网民在看到降薪30%时,不知降薪之后是否依旧算得上高薪。而且,按常理,国企高管薪酬应该跟经营业绩相关,凭什么在经营业绩好时可以工资奖金大丰收,而在企业亏损时只要自降30%的工资就可以了?客观地说,如果央企主动公布薪酬制定的程序并接受社会监督,人们就不会对所谓的自降薪酬保持惯性的质疑。

网民对第二则新闻的反应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即如何提高城管执法的人性化。鉴于城管的公众形象不佳,虽然东莞城管在先前的执法过程中未必有不端行为,但城管执法时当然不应最先考虑自己的装备和搏斗能力,而是如何文明执法,真正服务公众而不是与小贩为敌。

苛刻的舆论也能成为镜子。有关方面面对苛刻的舆论,认真听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比简单指责,更有利于缓解公众不满、改进工作。

三、情绪化的舆论中有非理性

因出言不逊而成为网上众矢之的,注定不会是件愉快的事情,如果再被人肉搜索,又必定会让现实生活横生枝节。重庆某学院旅游系大三学生“Die豹”(网名),就正遭遇这恼人的问题。因在网上发表“第一次在重庆本地感受到地震,很舒坦,我还在想为什么不来得更猛烈一点,死的人不够多”等言论,遭遇舆论炮轰和人肉搜索的她不得不选择休学一年。从“Die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表达看,她应该是一个社会“幼稚病”的患者。首先,她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个体,她根本不懂得自己与他人在社会中的紧密关系,根本不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世间最宝贵的,所以她可以把个人的体验看得比别人的生命更重要。其次,她是一个无聊的表达者,她根本不知道有些冒犯社会的言论是不能公开表达的,根本不知道网络舆论的环究竟是怎样的状况,所以她轻佻地说出了她阴暗的感受,并且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置于舆论的烤架之上。

毫无疑问,“Die豹”言论的让人很反感,很少有人能认同和接受一种缺少人性关怀的冷漠的话语。但怎样看待“Die豹”的言行与怎样对待她不是一个问题。虽然,人们可以对“Die豹的言论充满反感,会把“Die豹”看成是一个幼稚无聊的年轻人,但不应该对她本人进行粗俗言语的攻击,更不应该以此为理由对她的生活进行干扰。因为,在正常的舆论环境中,言语的交锋应该秉持的原则是:让表达与辩论实现言论的“优胜劣汰”。在言语的交锋中,并不能依靠言论、辩论之外的力量去压制一种表达,即使这种表达触犯了社会的道德底线,但如果它没有触及法律,这种表达就应该交由舆论本身去“审判”。

甚至,舆论根本就没有必要把“Die豹”的言论当回事。她只是抗震救灾面前的为数不多的“个例”而已。就像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样,人类社会也总有一些人的言行冒犯我们的道德观和社会底线。对于这些少数的人,我们无需夸大他们的影响,无需对他们的言辞过多关注,他们不会掀起道德领域的波浪,他们不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作用。此时,舆论没有必要将焦点对准他们,要求他们道歉,关注他们反而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炒作的平台。最多,舆论可以对这种零星的反常的言论进行理性批评与教育,这是类似的少数言论所能得到的最高待遇。但事实的情况却是,我们现在的舆论却有一种洁癖,不容许任何一种令多数反感的意见存在,尽管这种意见可能并没有触及法律的底线。人们更愿意看到舆论的一律:无论你是什么的人,都必须持有和多数人相同的意见,尤其是多数人的意见正确时。如果你的表达与多数人的意见,与主流的意见不一致,那么我就可以通过各种谩骂等非理性的方式教训你,通过各种争辩之外的如人肉搜索、隐私曝光等非常规的方式警告你。反正我站在正义的立场上,我的行为就天然地具有了合理性。在网络舆论对待“Die豹”的态度和做法上,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网络舆论的非理性。

一个社会当然需要有主流的道德,主流的价值规范,这是一个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成因。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那些违背主流道德与规范之外的“道德观”就要被各种非理性的方式剔除干净。况且,那些零散的缺乏影响力的言论也不可能获得生命力,只要提供正确言论与他们进行辩论,真理自然会战胜谬误,少数令公众反感的言论自然会遭到社会的冷落与唾弃。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系)

网络舆论引导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