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考题答案总结

发布时间:2019-09-06 04:25:35

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

1、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系统

:①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由地球表面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分为人为环境和天然环境)

经济环境: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音、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是人类社会本身构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②自然地理系统:包括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等复杂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在其过程中还伴随着信息传输,从而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自然地理系统。

2、 地理环境的研究范围

答: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所谓地球表层,实际上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3、 地球表层具有哪些特征?

: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其中高空和地球内部的圈层呈独立的环状分布,而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相互渗透。

4、 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包括哪些?

①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

③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

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⑤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第一章 地球

1日地距离、地球的质量、地球的形状环境效应及地理意义?

答:地球的形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而太阳同地球的平均距离长达14960*10^4km,这样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光就为平行光线,当平行光照到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各不相同。由于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温,最后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气候、植被、土壤等)的地带性分布。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

2、试述地球自转的环境效应。

①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②产生地转偏向力(科氏力)

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④同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洋运动、大气运动等)有密切关系

⑤自转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

3、试述地球公转的环境效应。

①使太阳光线直射的范围在23°27s23°27n之间作周期性变动,从而形成了四季的更替。

②产生昼夜的长短

③地表温度的稳定

4、地球表层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地球各圈层在地球表面附近相互渗透和相互重叠这一特点,赋予地球表面一系列独特的特征。

①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②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存在于地表,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③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同时伴随信息的传递

④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

⑤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第二章 地壳

1. 简述地质构造的含义及其类型。

答: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其类型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2、简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与主要类型。

答:沉积岩的形成一般都经过风化、搬运、沉积、成岩四个过程。

具体过程可以概括为:早期形成的各类岩石(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在风化和侵蚀作用下形成风化产物,这些风化物在风力或流水等外力搬运作用下,在湖泊、海洋或地表低洼处沉积,经过长期固结成岩,最终形成沉积岩

沉积岩分为:碎屑岩类、黏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

3、如何利用地层接触关系分析构造运动。

答:地层的接触关系主要分为整合、假整合与不整合三类

整合。指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没有沉积间断,表明两种地层是在构造运动持续下降或上升而未中断沉积的情况下形成。

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表明曾发生上升运动致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不整合。又称角度不整合,指上下两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间有地层缺失。表明老地层沉积后曾发生褶皱与隆什,沉积一度中断而后再下沉接受新沉积。

4、试述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的基本观点。

①大陆漂移学说:现如今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由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的一个统一大陆(联合古陆)经分裂并各自漂移而形成的。

②海底扩张说:海底地壳沿大洋中部穿透岩石圈的裂缝或裂谷向两侧扩展并导致新生洋壳的学说

③板块构造学说:纳大陆漂移学说及海底扩张说入一个统一理论体系之中,用统一的动力学模型解说全球构造运动过程及相互关系。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1、 概论:气压、水平温度梯度、饱和水气压,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积状云、气旋与反气旋,大气环流,科里奥利力 地转风 气团

①气压: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2)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为大气压强。

②水平温度梯度:

③饱和水汽压: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的限度,达到这个极限,空气呈饱和状态,称为饱和空气。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④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所含的水汽质量通常以g/cm^3表示,称为绝对湿度;大气的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之比,称为相对湿度,用百分数表示。

⑤积状云:包括淡积云、浓积云和积雨云,出现时常呈孤立分散状态,是由于空气对流上升,体积膨胀绝热冷却,使水汽发生凝结而形成的云。

⑥气旋与反气旋:气旋是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反气旋是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大型空气涡旋。气流运动由中心向四周旋转运动,旋转方向在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

⑦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动的综合现象。水平尺度可涉及某个大地区、半球甚至全球;垂直尺度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或整个大气圈的大气环流。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全球行星风系、三圈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和高空急流、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季风环流。大气环流构成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形势的主导因素与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条件。

⑧科里奥利力:

⑨地转风、气团和锋:地转风系指自由大气中空气做等速、直线水平运动,地转风方向与水平气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相反。

气团是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垂直稳定度等物理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一个气团内部由于其物理属性相近,其天气现象也大体一致,因此气团具有明显的天气意义。

锋: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称为锋。

2、对流层具有哪些特征?

答: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靠近地面的一层。它同时是地球大气层里密度最高的一层,它蕴含了整个大气层约75%的质量,以及几乎所有的水蒸气及气溶胶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气温约降低0.65。由于受地表影响较大,气象要素(气温、湿度等)的水平分布不均匀。空气有规则的垂直运动和无规则的乱流混合都相当强烈。上下层水气、尘埃、热量发生交换混合。由于90%以上的水气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云、雾、雨、雪等众多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3、简述大气的能量来源及保温效应。

地球大气的能量最主要、最根本的来源是太阳辐射。但并不完全来自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近地面大气中的热量主要是直接来自地面辐射,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接受地面辐射能量的近地面大气以各种形式向高层大气传递热量。

大气保温效应简称大气效应,指大气因有易令来自太阳的辐射透过而到达地面却不易令地面长波辐射大量逸向太空的性能而使地球温度变得比没有大气时高的效应。

4、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把地面及大气看成一个整体,称为地气系统。对此系统所计算出来的辐射平衡,称为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又称为地气系统辐射差额。地气系统的辐射收入部分是地面和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支出部分为发射到宇宙空间去的地面和大气的长波辐射。

5、简述大气降水的形成过程

答: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称为降水。降水的形成必须经历云滴增大为雨滴、雪花及其他降水物的过程。组成云体的云滴、冰晶等体积很小(仅相当于雨滴的百万

分之一),随着气流的运动会不断冲撞合并增大,当云滴体积增长到足够大,以致气流不能支持时才能形成水滴下降,在下降的过程中不被蒸发才会形成降水。一般,在高空形成的大冰晶在较暖气层中溶化后,和大水滴一起以雨的形式降落。

6、简述大气水平运动产生的原因及运动特点。

答:由于空气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以及当空气作曲线运动时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导致大气水平运动的产生。①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使空气运动形成风并决定风向、风速等因素。②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大气水平运动发生偏转,越靠近两极偏转越明显。③摩擦力的作用是阻碍气流的运动,使气流速度发生改变,以及运动速度的减小,并使气流运动方向与等压线形成一定的夹角。④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只是针对曲线运动的空气,与运动方向垂直使空气近圆运动。

7、分析全球气压带及行星风系分布特点。

答:气压带,赤道附近终年受热,膨胀上升的空气使气柱质量减少,形成赤道低压带;两极地气温低,冷却下降的空气使气柱质量增加,形成极低高压带;赤道流向极低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趋于纬线方向,阻滞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向高伟流动,因此空气质量增加形成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与极低高压带间形成副极低低压带。

行星风系,①信风带:位于南北纬30°~35°附近,受气压梯度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比较规律,季节性变化的风,称为信风。②西风带:位于南北纬35°~60°之间,因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外加地转偏向力形成西风。③极地东风带:位于极地区域,自极地高压向外辐散的气流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东风。

8、分析季风的形成原因。

答:季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陆间热力环流的季节变化。夏季大陆增热比海洋剧烈,气压随高度变化慢于海洋上空,所以到一定高度,就产生从大陆指向海洋的水平气压梯度,空气由大陆指向海洋,海洋上形成高压,大陆形成低压,空气从海洋海向大陆,形成了与高空方向相反气流,构成了夏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夏季风特别温暖而湿润。冬季大陆迅速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变为东北季风。冬季风十分干冷。

9、论述气候的形成。

答:太阳辐射,气团的交换以及地理环境是形成气候的三大因素,其中太阳辐射是气候的能量来源,气团的交换是不同地区气候形成及其变化的重要方式,而地理环境是对于不同地区形成形成不同气候的限定。

第四章

1、以太平洋为例分析洋流的形成

答: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洋流按成因分为摩擦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和潮流。其中摩擦流是由盛行风对水面摩擦力的作用,以及风在波浪迎风面上所施的压力迫使海水向前运动。例盛行西风带的存在则是黑潮及北太平洋洋流的成因之一。重力气压梯度流是由倾斜流、密度流和补充流组成。倾斜流是由于海面气压分布不同造成的,例如北信风洋流就会受到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形成如今洋流的走向。

2、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①海洋是地球上真正的生命的摇篮。海洋是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的主要接受者和蓄积者,借助自己与大气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间接影响气候和受气候影响的各种自然现象。②海水的热容量是空气热容量的3100倍,密度是空气密度的797倍,因此海洋可以成为气温的调节者。③洋流与气候的关系非常密切。从地球低纬区输送到高纬区的热量,约有一半是由洋流完成。洋流还影响降水的地理分布。暖流影响区发育气旋,降水多;寒流影响区则往往发育反气旋,降水较少,甚至成为荒漠。

3、 分析河流上、中、下游的地貌与水文特征。

答:河源是河流具有地表水流形态的地方,因此是全流域海拔最高点。

上游紧接河源的河谷窄、比降和流速大,水量小,侵蚀强烈。

中游水量逐渐增大,但比降已经缓和,流水下切力已开始减小。

下游河谷宽广,河道弯曲,河水流速小而流量大。

通常与山地冰川、高原湖泊、沼泽和泉相联系

纵断面呈阶梯状并多急滩和瀑布

河床位置比较稳定,侵蚀和堆积作用大致保持均衡,纵断面往往成平滑下凹曲线

淤积作用显著,到处可见浅滩和沙洲

自然地理学考题答案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