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1-21 22:18:36

第41卷第4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1.4l No.4 2010年7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Ju1.2010 界 张 薇 (浙江传媒学院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 要:立足于生命教育的重点应该是精神生命的觉醒与成长,针对现代社会普遍的颓废主义、功利主义和个 人主义对人的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的侵蚀,生命教育应该有三重境界与目标:最低层次是反对颓废主义、珍爱生 命;第二层次是反对功利主义、丰盈生命;更高层次是反对个人主义、超越生命。人对“生命”的体悟是这样一种层 层递进的关系,因此生命教育也应是针对不同的生命成长需求而层层递进的教育。 关键词:生命教育;精神生命;颓废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 中图分类号: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10)04—0023—0 “生命教育”理念自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 “主体”相异于“客体”的能动性和意志力,对自我的 纳・怀特首次提出以来,从理论到实践、从全球到本 “生命”和他人的“生命”都抱有一种轻蔑的态度,因 土、从认识论到方法论,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而陷人消极、萎靡的生活。第二层次的发展,乃在于 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生命教育的内容、结构和方法, “只知有物质的我,不知有精神的我”。“我”虽然具 不少学者都选择从剖析“生命”的概念人手来进行 有足够的生命动力,但却被世俗的名利、享乐所控 研究,例如:郑晓江教授从静态生命结构的角度出 制,丧失了精神的自由,而成为“单向度的人”。第 发,将生命划分为血缘性生理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 三层次的发展,乃在于“只知有小我,不知有大我”。 和超越性精神生命三大层面 ;何仁富教授从动态 “我”虽然拥有精神的自由,但仍然难以摆脱生命有 生命发展的角度,将生命细分为人生(地)、人性 限性与宇宙无限性、个体有限性和世界无限性之间 (天)、人伦(人)、人格(自我)、人文(社会)、人道 的矛盾,找不到生命的依托。而这三大层次的问题, (宇宙)六大层面 ]。这样做的确能够对生命教育 又分别源于现代社会的三大弊病:颓废主义、功利主 的内容起到梳理、分类的作用,但就大、中学生的生 义和个人主义。 命教育而言,却没有太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原因就 在于“生命历程”发展到青春期阶段,已然完成了 颓废主义批判:珍爱生命 “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独立发展,而进入到启 1.问题的提出 蒙“精神生命”,由“精神生命”统领和反作用于“自 2006年5月17日,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 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阶段。“精神生命”的启蒙 研究所公布了一份《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 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 告》。报告指出,中学生每5人中就有1人曾经考虑 的认知与态度。而每个人“精神生命”的发展又现 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 实地处在不同层次之上,因此对于生命教育的要求 的占6.5%_]。与此同时,他杀、网瘾、吸毒等问题 也就不同。 也开始日益严重。 笔者认为,就精神生命的发展层次而言,最低层 2.原因的分析 次的发展,乃在于“不知有我”。“我”还没有获得 从表面看来,自我毁灭、自我堕落的现象是不珍 收稿日期:2010—03—22 作者简介:张薇(1982一),女,浙江杭州人,助教,从事法伦理学、法社会学研究。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正 惜“自然生命”、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但其根源却在 于“精神生命”的缺失,也即“不知有我”。具体表 现为: 功利主义批判:丰盈生命 1.问题的提出 第一,不知“生命无价”。生命哲学告诉我们, 有调查表明,22.9%的大学生经常有“只许成 “生命”具有强大的内生力量和无限的发展可能(尼 采将之概括为“权力意志”,而伯格森则称之为“生 命冲动”),它是自然生命、社会关系、人类文明传承 的结点,是人类社会乃至整个自然发展的终极动力, 功,不许失败”的想法,偶尔有的占50.9%;当发现 自己不如别人时,感到很紧张的占5.5%,一般紧张 的占39.9%;当遭遇挫折和失败时,感到很害怕的 占5.8%,一般害怕的占35.2% 。这一现象进一 具有无尚的尊严。传统社会对杀生乃至自杀的禁止 以及对生殖的崇拜,都很好地表现了对“生命”本身 的敬畏。然而自现代社会以来,工具理性、形式理性 的极端发展,终于导致了人的物化。埃里希・弗洛 姆指出:“资本高踞在劳工之上,积聚的财富高踞在 生命的表现之上。拥有资本的人可以命令仅仅拥有 自己的生命、人的技能、活力和创造力的人。物高踞 于人之上。”- 于此同时,“生命”本身也成了可以被 解剖、被拆分的“物”。自1859年《物种起源》问世 以来,人类开始热衷于对生命机制的科学解剖,生命 过程仅仅被看作是一种原子运动和因果关系(如霍 布斯、休谟等),生命的“神圣性”一时间荡然无存。 自然,这一宏观的文化变迁直接产生了微观的效果, 在“工厂式”的现代教育环境之下,学生对自我生命 乃至他人生命的轻蔑和践踏变得随处可见。 第二,不知“生命有望”。尼采认为,人是“尚未 定型的动物”,他没有一成不变的既定本质,它可以 自己改变自己,塑造自己,创造自己的本质 。从 当下的这一点开始,未来都是具有无限可能的“存 在”。然而,也正是因为与大自然的日益分离和“传 统”纽带的断裂,使人无法摆脱孤独、焦虑的折磨, 继而寻求暂时的纵欲或者虚假的群体一致性 。 表现在个体行为上,即过分注重当下“生活”的感 受,追求感官刺激,轻易消耗生命。 3.教育的目标 第一,学会珍陪生命。生命来之不易,每个人都 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卢梭)。生命同时又具有有限 性、绵延性、不可逆性,应当注重整体生命的质量,而 不能轻易透支,更不能轻易结束。 第二,学会敬畏生命。存在先于本质(萨特), 只有人的“生命”才具有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量,她是 “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 第三,学会热爱生命。生命需要能量,用以克服 生活的烦恼和艰辛,而将之转化为更加强大的生命 意志,树立起生命的信心和热情。 步揭示出了现代社会普遍具有的人格障碍。 2.原因的分析 如马克思・韦伯所说,“工具一目的理性”的极 端发展替代了“价值理性”的传统思维,“手段一目 的”、“投入一产出”的“功利主义”计算方式盛行,以 至于“只知有物质的我,不知有精神的我”。具体表 现为: 第一,人与社会:追名逐利。《史记》有云:“天 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 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注 重名利是人“追求社会正面评价”的本性使然,而现 代社会对“自我实现”的强调又强化了这一倾向,导 致对“成功”的过分追求,甚至不惜以牺牲真实自我 为代价,如职业选择过程中放弃兴趣、社会交往过程 中佩戴面具、评奖评优过程中弄虚作假等等,势必会 引起人格的分裂、内心的痛苦。与此同时,有限资源 与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功利主义”必然在 现实面前遭遇挫败,使人生陷入叔本华所说的两难 境地之中。 第二,人与他人:虚情假意。一方面,“关系”作 为信息交流、资源交换、声望形成的主要途径,成为 继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之后的第三大资本,即社会资 本,这在中国社会体现得尤为明显,导致人际交往过 程中“人情”的虚伪性和功利性;另一方面,市场经 济、科层组织的不断扩张侵蚀了传统的初级群体,人 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内心的空虚和灵魂的 寂寞。 第三,人与他物:声色犬马。大众文化、消费主 义的发展造成了人在另一层意义上的异化。鲍德里 亚《消费社会》开篇第一句话即说道:“今天,在我们 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 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 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 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 围。”l 这样的物质需求、感官刺激具有“越有越不 
第4期 张薇:论生命教育的三重境界 ・25・ 满足”的瞬时性特征,致使需求不断升级,最终导致 精神的贫乏和灵魂的轻浮。 3.教育的目标 学习将目光从光怪陆离的世界上移开,不时地 投射到自己身上,反身内求,以达致真正的自由和生 命的丰盈。 第一,求真。孟子有日:“诚者,天之道也;思诚 者,人之道也。”真诚是人之为人的天道,它首先要 求人们卸下一切伪装,直面存在的真实状态。而只 有在这一基础之上,才能发展自由的精神,实现真正 的自我。 第二,求善。“善”是不同生命体之间“爱意”的 沟通和交融,它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增殖我们的生 命。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本身就是目的,而不应当作 达到某种功利结果的手段。 第三,求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 人行妨。”要认识到过度的物质欲望所带来的现实 危害,涤除心灵玄鉴上的尘埃,非功利性的“大美” 才能够照进我们的心灵。 个人主义批判:超越生命 1.问题的提出 汪丽华教授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一个因 为无法想通“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而企图跳楼自 杀的抑郁症个案,反映了部分大学生“精神生命”的 成长需求已然到了追问终极价值、寻求生命依托的 境地 …。 2.原因的分析 现代性祛魅之后,人类摆脱了机械、受控的境地 而重获自由,可是获得自由的同时也产生了虚无。 萨特说:“自由,就是把过去置之度外并产生自己的 虚无的人类存在。”_ 人们越来越自由化、个性化、 价值多元化,但在面对个体生命的“不确定性”和 “有限性”时,也变得越来越空虚、焦虑和不安。而 这一切的根源又在于“只知有小我,不知有大我”。 具体表现为: 第一,只知有自然生命,不知有人文生命。随着 年龄的增长,人的“自然生命”逐渐消耗,索取得再 多,得到得再多,最终也会复归为零;相反,人的“人 文生命”却日渐丰富,并通过教育、交往等各种途径 得以传播和延续。如果我们把对“生命”的理解仅 仅局限于“肉体”而遗忘“精神”,就永远无法摆脱对 死亡的恐惧。 第二,只知有个体生命,不知有类生命。生命个 体作为人类的一员,不仅面临着自身的命运,还有群 体共同的命运。个体的基因作为人类基因的一部 分,在群体中得以延续。也只有超越个体的局限,融 于宇宙的无限之中,才能真正找到安置灵魂的精神 家园。 3.教育的目标 纵观古今中外的人生哲学,超越意义的建构无 外乎是三条进路:一是融入神,例如基督教和新柏拉 图主义;二是融入自然,例如庄子和禅宗;三是融人 社会,例如儒家和马克思主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我们采取第三条进路的立场。 第一,超越自我。人的生命不是封闭的存在,而 是可以在个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我”的 生命受到他人的滋养而得以成长,必然也要转化为 对他人生命的影响,在他人身上得到延续。因此,我 们仍然要提倡“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别人的需要上 看到自己高尚的情操,从助人的行为中得到深刻的 快乐。 第二,超越个体。人的生命不是单独的存在,而 是群体的存在,群体的命运先于个人的命运,因此, 要更多地关注群体的存在状态,如弱势人群、社会稳 定、人身安全问题等,并且将个体的生命转化为对群 体的贡献,才能完成“大我”的不朽。当前社会生活 的最大群体,即是国家,因此仍然要提倡“爱国主 义”精神,自觉地将“我”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 在一起。 第三,超越群体。从更高的视界上说,宇宙间所 有的生命形式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且相互转 化的。人类中心主义、科技理性的发展模式已经给 现代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导致严重的人口爆炸、环 境污染、疾病流行,亦即贝克、吉登斯所说的“风险 社会”。人类迫切地需要一次新的“启蒙运动”,自 觉地将“我”的命运和全人类乃至全宇宙的共同命 运联系起来,从而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 四 结论 至此,我们已构建出一个全新的“生命体悟”纵 向发展模型。模型将宏观的社会根源与微观的认识 根源相结合,并建立起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如图1 所示: 
26・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拉 个人主义 现实依据和价值取向[G]//郑晓江.生命的沉思——生 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76—289. (只知有小我,不知有大我) 功利主义 (只知有物质的我,不知有精神的我) 颓废主义 (不知有我) 图1 “生命体悟”纵向发展模型 4]郑晓江.关于青少年自杀及暴力现象之生死哲学的透视 [G]//郑晓江.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研 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77—92. [5]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王大庆,许旭虹,李 延文,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67. 在笔者的模型中,颓废主义者必然是功利主义 和个人主义的,他既意识不到生命本身的神圣性,也 就自然体会不到更深层次的精神需要和超越需要。 而功利主义者又必然是个人主义的,既无精神需要, 也就永远不会考虑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问题。人 对“生命”的体悟应当是这样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 因此,生命教育也就应当是针对不同的生命成长需 求而层层递进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郑晓江.从生命教育兴起的背景看中国生命教育的特色 [G]//郑晓江.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研 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63—275. [6]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M].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986:105. 7]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 社,20o1:44. [8]汪丽华.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生命教育转型的思 考[G]//郑晓江.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 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363—370. [9]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 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10]汪丽华.生命教育视域的心理辅导——一个以心理咨 询与生命辅导相结合的危机干预案例的解读[G]//马建 青,唐闻捷.探索与创新: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健康 教育新进展.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290—296. [11]任亚辉,杨广学.超个人心理治疗[M].济南:山东人民 出版社.2o05:5. 2]郑晓江.生死学[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 司,2006:45—74. [3]何仁富.生命教育与意义人生——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 A Study on the Life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ZHANG Wei (Soci ̄Science Deparment,Insute of Biotcs and Li Educaon,Zhejiang Universiy o Media and Communicaton,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rgued that the life education should lay emphasis on the spirtual life’S awakening and developing.Given thought of the corosion toward human le,especialy the spiual le,by the decadentsm,the utiliterianism as well as the individualism spread in the modern society,this paper raised that the life education should have three levels and goals:the lowest level is against decadentism,to cherish life;the middle level is against uterianism,o enrch le;and the highest level i agains individualsm,to tanscend le.The realzaton of e i a kind of cumulative progression like this,SO the life education should also be an education of cumulative progres— sion wih regard to dierent needs of e development. Key words:life education;spiritual life;decadentism;utiliterianism;individualism (责任编辑王能昌)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