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第二季 期

发布时间:2020-02-25 23:33:14

《国家宝藏》第二季

第八集 山东博物馆(馆长郭思克)

希望终于有一天,这稷下学宫的庖厨,不用再做百家之饭,而是能做一家之餐。

周王灭商,分封天下。姜子牙辅政首功得齐国、周公得鲁国,从此,齐鲁之地率天下之礼,称霸东方。今天我们的主角是山东博物馆,齐鲁霸业早已消散,但其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精神依然在传承。

以礼治国,以礼立人,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可能并未曾料到,自己的思想会对中华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齐鲁山川,礼行天下。“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衣”是将礼制物化的最佳途径,他们便是礼的缩影,衣冠之国,我们名不虚传,这其实都是我们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标志。“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对于一个国家来讲,礼不可或缺,正是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行,国家无礼则不宁,所以礼可以修身,用于齐家,更可平天下。

【一】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王学圻/原中新社苏州分社社长 韩胜宝

我守护的国宝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一种兵器,有了它,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它就是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了一批典籍,以兵书为主,其中《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最引人注目,银雀山《孙子兵法》是最古的本子,两部兵书证明历史上确实有孙武和孙膑两个人,并且各有兵书传世。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路、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着作的范畴,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

两千多年前有一位官居司马或者姓司马的人,把近五千枚汉简带入了坟墓中,1972年4月,数千枚汉简因为抢救性挖掘又重见天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孙子兵法》以及四篇佚文、《孙膑兵法》十六篇佚文。都说兵者诡道,料事如神,也不知孙子与孙膑两位先贤是否也曾预料到这兵书流传的辗转离奇,是否也会唏嘘这命运的翻云覆雨。

[前世传奇]

银雀山《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汉简的前世传奇,就发生在战国时期,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但对于这个人来说,他的命实在是太苦了,相传他是孙武之后,世袭《孙子兵法》,本是各诸侯国最渴望的人才,却被师兄庞涓诬陷通敌叛国,膑足黥面,无人再叫他的本名,皆以刺骨之辱称呼他,而他只有装疯卖傻,骗得庞涓一时疏忽,借机逃回齐国。十三年过去了,他还能等到复仇的机会吗?我们的故事就从那一场节节败退的战役讲起。

(第一个小剧场太精彩了)

˙阿离,你跟着我有多少年了?

˙十三年了,先生。

˙是啊,十三年了,他庞涓仍是位高权重,而我却只能缩在这阴暗的角落里苟延残喘。

˙先生,齐王本要封您为将,给您功名,可您为何只甘心做一个小小的军师呢?

˙这世间哪位将军连路都走不了一步?跟着我这样的人,士兵哪能抬起头来啊。

˙不,先生,虽然《孙子兵法》被那庞涓骗去,可您才是这天下第一兵法的传人,在阿离心中您是一位真正的将军,阿离要将您的兵法记录成书,让世人好好看看。

˙兵法,何为兵法?

˙报……我军运往平陵的粮草被魏军截获,粮草都没了。

˙你说什么?

˙孙子云:“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军饷用度靠国内支持,可粮草征集却要从敌人的碗里抢了。平陵,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可这齐国的将领却忘了,前往平陵的道路涂绝极易遭遇伏击,这一次,我庞某拿到的是齐国的粮草,下一次,就是他齐国士兵的命。

˙将军英明。

˙军师,是你执意让我攻平陵,可平陵未到,粮草先丢,你让我如何去面对齐王?

˙将军,此事是我思虑不周,粮草虽丢,可索性我先锋尚且强劲,后续部队也是稳健,如今距离平陵不过一日,请将军速派齐城、高唐两位都大夫前去攻城,定有转机。

˙此二人?可他们并不善于打仗啊。

˙无知者无畏,有些仗,不会打反而是一种优势。

˙你们知道有一种叫做“率然”的蛇吗?它们穿行于常山,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这用兵也当如此。

˙报……并报将军,齐国两位大将的人头已被我军斩下。

˙哈哈哈哈,师弟,过了这么多年你竟然还是如此,只能纸上谈兵。

˙先生,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是天命,并不是您的错。

˙屡战屡败的人,你还要继续记录他的兵法吗?

˙先生,咱先不想这兵法战争了。

˙当年七国的使者前来相救,你自愿追随我一同离开,并不是因为你仰慕我的才华,而是因为你是庞涓留在我身边的间……对吗?

˙你,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从你执意要为我撰写兵书开始。这十三年来,庞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你以学生的身份,问我兵失如何?将败如何?取胜强悍敌人的方法、行军沼泽之地的对策,这些问题,怕都是庞涓遇到的问题,而这些答案,怕也都是庞涓想要的答案吧?

˙报……庞涓已行至马陵。

˙马陵?庞将军此刻不是应该先去攻打邯郸吗?

˙他本来是要去邯郸的,可惜你写信告诉他,齐国兵寡将失不自量力,妄图举兵侵犯魏国国都大梁,庞涓一时暴怒,就率百人轻骑前来准备一举拿下齐军。

˙你……是你截了我的书信,模仿我的字迹骗取庞将军?

˙你以为我不知道平陵久攻难下?不,我是在麻痹庞涓。你以为我不知道齐城、高唐两位都大夫不是庞涓的对手?不,我是要让庞涓一步一步在胜利中轻敌。阿离,你记录了我那么多的兵法,在你给庞涓通风报信的时候,你怎么忘了,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将领需要控制身边所有的间谍,利用敌人的内间为反间,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我占尽道、天、地、将、法,我怎会败?我掌握天下第一兵法,统领三军,为何会输给孙膑这个竖子?

˙先生,这十三年来,您待阿离不薄,是阿离愧对与您,但我的父母家人皆在庞涓手中,我没有选择啊。事已至此,阿离唯有以死谢罪,先生保重。

˙先生你这是何苦。

˙你利用了我,我也利用了你,这十三年来,若没有你的细心照料,我怕是也活不到今日,恩怨相抵,你还是走吧。

˙走,我能去哪呢?我的弟弟是庞涓手下,我的父母家人皆在大梁。魏国已输,阿离已是家破人亡了。战争之起,皆因一人之恩怨,一人之野心,却以万千士兵的命为赌注,将他们的家人推入万丈深渊,今日你胜了,明日他胜了,战争总有赢家,可输的永远是我们。

˙阿离,我也希望能够劝君王,责仁义,垂衣裳,年少习兵法的时候,先祖曾有遗训:得兵书者,善用之为天下利,不善用之为天下害。可如今礼崩乐坏,一个混乱世道的终结只能依靠战争的手段,我们能做到的只有好好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家人,为理想中那个天下而战斗。

孙膑因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大胜而被载于史书,与孙子齐名,但他的《孙膑兵法》却意外散佚,直至1972年银雀山汉简的出土,世人才终于有机会与屈辱背后的孙膑真正相遇。

今天我们都知道孙武、孙膑并非一人,但其实在银雀山汉简出土之前,这件事情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因为从汉末开始,《孙膑兵法》就散佚了,世间只有《孙子兵法》一部兵书流传,而银雀山汉简的出土让《孙膑兵法》再次面世,让这一千古疑案得以破解。

银雀山汉墓中,除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还出土了《尉缭子》、《晏子》、《六韬》、《守法守令十三篇》以及汉武帝时的《七年视日》,在我国的文物考古工作中,集中出土多种先秦古籍和古佚书是十分罕见的。

兵家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以研究作战、用兵为主要宗旨,流传下来的着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尉缭子》等。这些军事着作均是古代战争和治兵的总结,是对人类军事文化的重要贡献。

[今生故事]

苏州有两个宝贝——苏州园林和《孙子兵法》,2008年我组织了一次《孙子兵法》全球征文大赛,没想到,有二十多个国家投稿,外国人为什么对《孙子兵法》这么感兴趣?我很好奇,于是亲身去体验了一下。到目前为止,我跑遍了五大洲,去了七十七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对《孙子兵法》非常热衷,每个国家书店里面都能买到《孙子兵法》。我这辈子最宝贵的经历,就是为了探寻《孙子兵法》走遍全球,我想把我的所见所得分享给大家。

现在世界上有十本以上的《孙子兵法》畅销书都来源于银雀山汉简的底本,2017年亚马逊网站的销售量排位中,《孙子兵法》排名历史类第一。《孙子兵法》传向世界,最早是到日本的,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日本战国时期甲斐国注明政治家、军事家武田信玄,被称为日本战国时代第一兵法家,可能大家对这个名字不熟,但在座的各位想必都知道四个字:风林火山。这四个字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通俗的说法就是速度、气势、勇猛和意志力,孙子的这四句话作为日本的精神文化,已经融入到社会里了。日本的文坛泰斗井上靖,根据风林火山出的小说风靡整个日本和亚洲,五百万册销售一空,根据这个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创造了日本收视率最高记录,还有动漫、游戏。

大家之前可能只以为风林火山来自日本,却不知道这是日本古代军事家所推崇的军事指导思想,更不清楚它其实是来源于我们的《孙子兵法》,希望大家看完节目之后一定要看看《孙子兵法》,你们可能会发现很多像“风林火山”这样熟悉而不知出处的名词、名句。

韩胜宝来过我们夏威夷,他要让中国人了解《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重要性,我佩服他。《孙子兵法》在东亚是非常宝贵的东西,了解它,你就会了解一个思维方法。我个人觉得中国人不喜欢打仗,打仗是不得已的,是最后的一个选择,《孙子兵法》是战术、战略,最后它是哲学,它的态度跟《论语》、《中庸》是一样的,唯一的目标是和谐。《孙子兵法》是经典,《孙膑兵法》不是传统上的经典,但事实上《孙膑兵法》是非常重要的材料,它的思想比《孙子兵法》复杂得多,将来会成为新的经典。新的中国、崛起的中国挖到的有考古价值的东西很多,对于这个时代的汉学家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时代。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 安乐哲

作为一位媒体人,一个普通的记者,我的责任是真实地记录《孙子兵法》在全世界的传播、应用和影响,《孙子兵法》太伟大了,我只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孙子兵法》不仅是一本高超的战争艺术,而且是一本高超的控制战争的艺术,它从“兵者 国之大事”开始,就告诫大家要控制战争,它不仅是军事上的瑰宝,而且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能运用到各个领域。全世界都在学习《孙子兵法》,按照西方的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二十五亿人在直接或间接地学习《孙子兵法》,我为此感到骄傲。

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是中国先秦时期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尤其是享誉世界的《孙子兵法》。在当代,这部名着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着作,它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让我们在各个领域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同时,我们又为它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我们志愿守护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守护历史,守护盛世韬略。

【二】战国铜餐具——林心如/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 赵荣光

我们中国人见面总爱问一句:“你吃了吗?”其实不光现代人对吃特别讲究,历史上的各朝各代,也都有自己特别的饮食文化,孔子说:“三月不知肉味”,孟子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今天来到孔孟之乡,我好想知道在几千年前的齐鲁大地,那时的一日三餐会是什么样?

这么完整的成套的战国时期的青铜餐具,是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出土的唯一一套。所有餐具都能放在其中一个容器里面,而且是大小相似、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这么多的青铜器能够叠放在一起,不光铜器本身要非常轻非常薄,每一件的尺寸和位置也都要经过非常严密的计算和反复的实验修正,才能保证这样的效果,所以我们推断,这些餐具应该是供主人出行的时候使用。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这六十二件战国铜餐具的背后,我仿佛看到了古人炊烟袅袅的生活气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与礼序都蕴藏在这一餐一蔬里。

纵横家苏秦曾这样描述春秋战国时齐国的都城临淄,说那里车轮相连,摩肩接踵,家敦而富,志高而扬,而我们今天的这套国宝,就出于那片繁荣富足的土地上。它虽然外形小巧,却内涵乾坤,能够容纳五十九件餐具,其中包括十个耳杯、十个小碟、十个铜盒、四个碗、二十五个盘,加上罍(lei 二声)形的餐具外壳共达六十二件,既利于收纳又方便携带,是同时期出土器物中的一套孤品,独特精巧,神秘别致。

[前世传奇]

战国铜餐具的前世传奇就发生在齐国,那里有一座闻名天下的学校,被称为稷下学宫,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子们每天讨论家事国事天下事,各抒己见,难以融合,虽然促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思想学术的诞生,但却苦了学宫里的美厨娘夏姜。

˙没人和你们作对,只是这对错不应该只是由你们来决定,你们知道吗?饮食也有自己的规矩:春多酸、夏多苦,牛肉配稻、羊肉配黍。调和食物的温热寒凉,要根据食物自身来决定。今天我将十人宴饮之餐具装在这小小的罍中,尝试用一种新的用餐方式,希望你们能够放下偏见,试着去理解事物,去品味四方,重新定义对饮食的理解,希望终于有一天,这稷下学宫的庖厨,不用再做百家之饭,而是能做一家之餐。

史书记载,战国时期普遍为分餐制,而奇巧的铜餐具帮我们展开了另一番想象,民以食为天,中华饮食文化中的每一器,都曾盛装了昨日的华夏智慧,每一物也都曾给养了今朝的富饶中国。

1991年冬天,山东临淄张家庄发现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大型墓葬,虽然主墓室被洗劫一空,但却发现了一个距离盗洞仅差约30厘米的器物坑,正是这一微小的偏差使得器物坑保存完好,而我们也有幸发现了这套精巧的铜餐具。

这套六十二件组合的铜餐具和其他同时期的餐具相比,显得格外不同,每件餐具之间套合紧密、环环相扣,如果稍有偏差,便无法再次装入或者取出。这套铜餐具的发现,为研究战国时期齐国的手工业、制造业和齐国临淄地区的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稷下学宫是战国中后期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在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相隔遥远的希腊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柏拉图学院和稷下学宫两座学术机构,而这两座学术机构也分别成为当时东西方学术文化的代表。

[今生故事]

对于赵荣光教授来说,吃,一直是件严肃的事,他教授的食学,通俗却不简单,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

我在食学领域的教学与思考有四十多年了,中国有俗语说:“美食不如美器”,美器反映了进食者的等级身份、志趣爱好,还体现了社会风俗、礼仪制度等更多的寓意。山东博物馆陈列的这套命名为“铜餐具”的器物,不在许多传世商周时代的鼎鼐重器之下,礼藏于器,文化与文明深寓其中。

当时这套器具被严重地盗挖过了,墓主人的椁室什么信息也没有留下来。“铜餐具”里面的器具是五十九件,另外一个是一个罍盂,下面一个盆,上面一个罍盖,脱落下来一个钮,这三个其实是一个器具——罍,五十九件刚好装在那里。耳杯是喝酒的,羹杯是装肉汤的,胹(er二声)杯比较有趣,有点像今天北京人吃涮羊肉蘸料用的碗。战国时代蘸料太丰富了,《周礼》上记载当时的蘸料有两大类,一类是咸的,叫做醢(hai三声),一类是呈酸味的叫醯(xi一声),周代时期周王正常吃饭的时候,咸的蘸料有六十种,酸的蘸料也有六十种,这就是礼仪,它能这样吃表明他有这样的特殊身份。

墓主的器物室保存得比较完整,它有三个特殊的器皿——三个鼎。周代时期有一种“列鼎制度”,天子周王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这套器物的主人就是士,但是西周时期,士的阶层不可能有这样完备的青铜器,从西周到战国末期制度发生了变化,就是古书上讲的礼崩乐坏,文化下移了。桓宽在《盐铁论》篇中说:“夫一文杯得铜杯十”,文杯就是漆器,漆器的价值相当于十个青铜器的杯,青铜器文化下行了才会有士阶层那样完备的器皿。

战国时期礼食场合的助食具主要是“匕”,有两种基本形态:尖头和圆头,圆头的主要用来刮取流质食物,尖头的用来剜肉,用“匕”挑出来放在俎上,就是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俎,俎是盛载也是加工工具。筷子是中国人了不起的发明,它的形制和用处的演变经过了六千年之久,那时叫箸也叫 ,《礼记》记载“羹之中有菜用 ,其无菜不用 ”。1934年,在殷墟发现了六个箸形器,四面有凹槽,从正面看是X形,一夹,肉汁就落到锅里去了。

饮食和食器确实是我们民族和文化的重要组成,我们生活中很多常用词汇都有着对于美食美器的追求和理解。

中国有一句话:“美食不如美器”,中国人不仅仅讲究吃什么,而且特别讲究怎么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争饮食无廉耻”,这些道理非常深刻。“食不言寝不语”最初是见于《论语˙乡党》,讲的是祭祀时候的事,祭祀要有虔诚的心,吃饭的时候不要大声,要很恭敬,这些规矩就是后来礼的发源,这就是“夫礼之处,始诸饮食”。

现在看来,我们对餐具和食礼的重视是有文化渊源的,是由来已久的。中国最注重礼仪,我们看到这些铜餐具可以想象利用这些器具在进餐的人们,他们是何等的斯文。我们的传统从那个时代一直绵延地传递到现代。

事实上自古以来,我们的食物没有那么丰富,像西红柿、土豆都是后来才引进过来的,但是我们仍然总是说我们有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因为我们的饮食文化所包含的不只是煎炒烹炸、酸甜苦辣,更重要的是包含的食器、食礼,是那些在吃饭以外的礼仪和哲学。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这套战国铜餐具所处的时代,人们的饮食尽管单一,但依然发展出了高度发达的饮食文化,铜餐具浑然一体于一罍中的精准设计制作,器型的精美与适用性的绝妙结合,以及工艺的高超令人感叹,而它背后蕴含着的饮食文化和礼仪,更是我们当下追逐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好观照。

我们志愿守护战国铜餐具,守护历史,守护美器食礼。

【三】明衍圣公朝服——鹿晗/服饰史学者 董进(@撷芳主人)、插画师 王非(@燕王)、服饰史学者 陈诗宇(@扬眉剑舞)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几千年来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衍圣公这一封号跟随孔子家族八百多年。

这件赤罗朝服出自天下第一家的孔氏家族,是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成套的明代朝服。赤罗衣、赤罗裳、白中单、梁冠还有夫子履。目前已知的传世的明代衣冠,世上只有孔府一家,孔府旧藏的这些服饰集中呈现出明代服饰的种类和样式,是中国古代服饰的典范。一件朝服牵引出的是一个家族几百年来崇尚礼规的秩序观念,更是中华民族仁、礼文化千年延续的见证。

颜渊曾经问孔子:“何为一个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坐商代的车子,穿周代的礼服,奏上古的音乐。”孔子一生最念念不忘的“克己复礼”,即恢复周礼,而今天我所守护的这件国宝就起源于周礼,它并不是专属于衍圣公的款式,而是明代文武百官在最重要的仪式场合上穿着的朝服。除冠带佩绶不同外,其他部分一律相同。孔子想要恢复的礼究竟是什么?而历代衍圣公又为何如此珍视它?

[前世传奇]

明衍圣公朝服的前世传奇,就发生在万历年间。有一位江南才子沈德符出身书香门第,家中常有达官宾客满堂,沈德符自小便听他们讨论前朝掌故、趣闻怪谈。于是,他决定写一本历史琐闻笔记,取名为《万历野获编》,一日,沈德符听到一个嘉靖皇帝与朝服之间的故事,颇感稀奇,于是决定将其记录下来。

礼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嘉靖皇帝今天的质问,难道仅仅是因为一件玉佩吗?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从皇位意外落在嘉靖身上的那一刻起,这个问题便一直折磨着他。因为礼,首辅大臣杨廷和不让他认生身父母;因为礼,朝廷上下展开了数年之争;因为礼,他命人翻遍古籍,多次更改舆服制度。嘉靖皇帝在礼制之中徘徊挣扎,不知该如何妥协抗衡,也许只有衍圣公,这个守护了华夏之礼数千年的家族才能帮他找到其中的平衡点。)

回皇上,礼体现在这朝服的每一个部分。蔽膝,是上古礼仪之始;上衣下裳,是商周礼仪制度的建立;中单深衣,是先秦两汉的尊儒之魂;这朝服的每一层是历朝历代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这朝服不仅仅是一件礼服,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将华夏文明走过的每一步穿在身上,将祖先的希冀记在心里。华夏文明传承至今来之不易,有些礼能改,需因时制宜,有些礼不能改,是因为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了自己是从何而来。希望后人对于礼仪制度的思考也不要停止,中华文明何以有今天?答案不仅仅在于这朝服,而在于穿上这朝服的每一代人,在于穿上这朝服的每一个人。

名衍圣公朝服源自孔府旧藏,历经三百余年的封存后重见天日,它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朝服,为我们揭开了关于中华服饰的崭新一面。

[今生故事]

大家都知道其实历朝历代都有朝服,为什么说这一套是最重要的一套呢?

我们几个人总结了四个最重要的原因。第一宗“最”是朝服背后的拥有者——衍圣公,孔子的后裔,他自宋代开始被封为衍圣公之后,一直到民国时期绵延了将近千年,是一个最长久的有爵位的家族。我国历代统治者对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都有采纳或运用,所以孔子的后裔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正因为有这样的家族、这样的条件,才会有大量的精美服饰传于世。

第二宗“最”就是它的最稀缺,它是传世的唯一一套清以前相对完整的礼服衣冠实物。我们知道现存古代服装大概分两类,一类是墓葬出土品,一类是传世品,服装是有机物比较脆弱,在墓里发掘出来的保存难度很大,但传世品颜色鲜艳、品相好、数量大,但是绝大多数都是清末以后的服装,正是因为孔府世袭罔替的特殊的家族性,所以保存了很多清末以前的服装,总数达到了八千多件,但是可以称得上礼服的、完整的,也仅此一套。

第三宗“最”就是朝服用在最隆重的场合,像明代的文武官员在元旦、冬至和皇帝生日、大型朝会中,都需要穿着最隆重的朝服。这些场合都是非常严肃的,对于礼仪的要求也最严格。我们把中国称作华夏,唐代着名经学家孔颖达就说过:“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古代的许多服饰都是与礼仪紧密相关的。

第四宗“最”就是朝服有着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跨越数千年传承下来的,有着最丰富的历史信息,穿上它,就相当于把祖先和历史穿到了身上。大家看这个服装好像很朴素,但是孔子有句话叫做:“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就是说中国古人在参加祭祀、典礼、朝会的时候,要穿上古人穿过的服装,我才能够跟祖先对话、跟上天对话,所以我就得把祖先一步一步穿过的服装都披到身上,那我们回头来看这套朝服,有北朝以后的圆领袍、周代的深衣、炎黄时代的上衣下裙、上古时代的蔽膝,一层一层地揭开,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服饰文化一步一步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才觉得这是我们古代服装里最重要的一套。

穿上它,我们穿的不是简简单单的衣服,而是历史,是我们的祖先,是几千年延绵不断的中华文明。把看似厚重枯燥的历史用年轻的、充满时代感的方式翻译给所有的人,希望未来通过诸位的努力,有一天,不需要再过多地解释,人人都知道我们古代服饰的准确样貌。服饰是华夏文明的具象载体,解开华美衣裳的服饰密码,追溯礼乐文明的悠久源头,才能让我们连接过去和现在,才能找到那个使我们成为我们的答案。

我们志愿守护明衍圣公朝服,守护历史,守护华夏衣冠。

国家宝藏第二季 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