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散文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9-06-21 02:53:25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新时期散文的发展



  篇一:新时期散文
  新时期散文第三章第三章新时期的散文第一节新时期以来的
  散文第二节巴金挽悼散文第三节余秋雨文化散文第四节全方位的报告文学第一节新时期以来的散文一、新时期以来散文的审美特征二、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发展阶段
  三、新时期以来散文表现形态
  一、新时期以来散文的审美特征1.个性意识复归,抒情意
  味增强2.闲适散文和世俗化散文的倾向3.表现了一种理想色彩和深度追求4.大散文观念拓展了散文创作领域5.美文的提出,恢复、强化了散文本体特征6.市场经济下的文化消费意识增强
  二、散文创作发展阶段第一阶段(79――85),散文由恢复到沉稳发展怀逝者,寄哀思,控诉“四人帮”,反思历史,传达感情的本真,掀起了挽悼散文的高潮。第二阶段85――89),散文朝本体精神回归1.叙事记人散文小说化2.写景状物的散文追求主题的多义、含蓄与朦胧3.以人文观点审视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的大散文出现了
  1.挽悼散文:粉碎“四人帮”后,起开了人们心灵的窗扉,
  许多作家以顿挫的笔触,缅怀老一代革命家、十年期间被迫害致死的优秀人物,把对历史的记忆与反思结合起来,明辨是非,伸张正义,阐扬真理,具有高亢、苍凉的旋律,这样的散文叫挽悼散文,他的大量出现,开辟了新时期散文创作的闸门。代表作有:巴金《怀念萧珊》、《忆胡风》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丁宁《幽燕诗
  魂》三、散文表现形态(一)2.回忆反思散文大量出现,通过回顾探寻悲剧产生的原因,表现信念、人性、价值规范。代表作:丁玲《牛栅小品》、杨绛《干校六记》巴金《随想录》、陈白尘《云梦断忆》
  3.传记文学成为热点:如《元帅外交家》《走下神坛的
  毛泽东》《走下圣坛的周恩来》4.杂文恢复生机:孙犁《云斋琐谈》、黄秋耘《国家不幸诗人幸》廖沫沙《回到马克思主义》、黄裳《谈焚书》邵燕祥《蜜和刺》、《黄昏随笔》
  三、散文表现形态(二)三、散文表现形态(三)5.
  告文学全方位发展,成为一支奇葩徐迟《歌德巴赫猜想》《在湍急的河流中》
  钱刚《唐山大地震》戴厚春《百万大裁军》张天来《划破夜
  幕的陨星》
  何建明《中国高考作弊报告》《落泪是金》《龙门圆
  梦――中国高考报告》赵瑜《中国要害》《但悲不见九州同》《强国梦――当代中国体育的误区》《第二国策》《太行山断裂》
  6.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兴起学者散文:是九十年代
  的散文创作现象,他们多出自学者、教授、专家之手,以对历史的反思和生活本体意义的探索为主要内容,以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所感抒写自己对历史、人生的反思和感悟,表达自己的理性思考,其中融会了学者的理想、哲理的体悟和人文关怀,以智性的幽默平衡情感
  因素,将生动的个性与学理知识渗透,使之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代表作家:余秋雨、张中行、金克木等。三、散文表现形态(四)7.女性散文凸起女性散文为本时期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以女性特有的视角观察生活、体察人生,以自身的经历体验女性的心理,传达女性特有的对美的追求与理解,把笔触伸向女性隐秘的世界,展示女性私人空间,表现了女性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女性散文集是对五四散文张扬个性,主张人的解放传统的继承,又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超越。代表作家:王英琦、斯予、苏叶、唐敏、马瑞芳三、散文表现形态(五)第二节巴金及散文集《随想录》
  一、巴金新时期创作介绍二、《随想录》概述三、《随想录》思想内容及意义四、《随想录》艺术成就一、巴金新时期创作介绍新时期的散文创作中,巴金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粉碎“四人帮”后,他以饱满的热情写出了《十年一梦》、《随想录》、《再思录》将其散文创作推向星等为人传诵的作品,将其散文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1982年,意大利但丁学会将1982年度国际荣誉奖授予巴金,1983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又授予他“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称他为“当代世界伟大的作家之一”。20XX年中国作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有一次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随想录》是巴金新时期的代表作,是作家长期探索,深刻反思的真实记录,从1982年开始写1986年完成的五卷本散文集,由《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组成,共100多万字。巴金将散文当遗嘱来写,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人格博物馆,是一部讲真话、抒真情、求真理的的大书,
  代表了新时期散文的高峰。二、《随想录》概述三、《随想录》思想内容及意义1.回顾文革,揭露“四人帮”的罪恶,引发对民族劣根性的思考,直接否定文革,指出这是一场灭绝人性的浩劫,一个以革命名义进行的骗局。2.毫不留情地解剖审视知识分子自身,剖析自己,缺乏主体精神的奴隶意识。3.审慎地解剖自己背弃诚信、良知的劣根性。三、《随想录》思想内容(二)《满江红》文徵明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世事言难赎。最无辜,风波狱。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笑区区一桧又何能,逢其欲!以曲笔的方式,揭示了这场浩劫、灾难产生的根源,揭示了“四人帮”一伙猖狂的原因所在:1.标志知识分子重铸人格的自觉,是“五四精神”的回归。2.表达了一种忏悔意识,代表了一种群体的内省和审视。3.主张建立自己的独立意志、独立人格。
  《随想录》的意义追求无技巧的最高境界内容和形式高度完美统一,是一种无雕琢的自然美,是自然天成的,以文字本色反映生活色彩。
  四、《随想录》艺术成就第三节余秋雨文化散文一、余秋雨生平简介
  二、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基本内容三、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主题意蕴四、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特色五、情感倾向与散文模式一、余秋雨生平简介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留
  校任教。著作有:论文集《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千年等一回》《出走十五年》等。余秋雨是颇有争议的作家,他的《文化苦旅》一经发表,便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二、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基本内容探讨了中国文化问题,具有中国知识分子文化人格批判观
  1.描写了在蒙昧的历史途程中艰难跋涉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2.镌刻着无数历史人物足迹和印迹的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地域场所等空间存在3.已经上升为某种象征符号,凝聚了厚重文化内涵的物象
  三、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主题意蕴1.以游记进行文化思考,无论写自然山水,还是写漂泊的旅程,都和历史文化紧密相连,赋山水以文化内涵。2.描写山水给予人文关怀,使自然山水人格化,感性与理性自由切换,且理性成分深化。四、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特色1.摒弃了传统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单一的表达程式,以多元开放的发散试凸现所(:新时期散文的发展)写对象的意义。2.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淹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与历史画卷。五、情感倾向与散文模式他的散文追求自然美、精神美、艺术美,汇合为崇高美。是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追求,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充满跨越废墟而产生的苍凉感、悲壮感。一条散文生产流水线: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咋看精妙绝伦,连起来看却淡然寡味。以散文方式完成了知识分子的话语转换,
  篇二:新时期以来的散文创作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创作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创作
  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发展轨迹
  ?一:80年代初期的挽悼散文
  ?;老作家的回忆性反思散文(巴金,孙犁,杨绛等)
  ?三: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散文
  ?三:90年代的大散文、学者散文,女性散文
  挽悼散文
  ?新时期散文的复兴,是由挽悼散文发端的。“粉碎”四人帮后,人们从胜利的欢乐中平静下来,抚今追昔,痛定思痛,开始回顾那不平凡的岁月,怀念逝去的领袖,亲人和战友,引发了久藏于心中的无限哀思,这样,挽悼散文就应运而生了,数以千计的长歌短哭寄托着对饮恨而逝的仁人志士的怀念和哀思,短短几年就涌现了那么多忆怀祭悼的篇章,是由泪水而写成的文章,产生于不平凡的历史时期,是不平凡的历史时期我国人们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
  挽悼散文
  挽悼散文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悼念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如何为追念毛泽东的《临江楼记》,刘白羽纪念朱德的《巍巍太行山》巴金怀念周恩来的《最后的时刻》,陶斯亮痛悼陶铸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等,这些文章借助于悼念,愤怒声讨了四人帮,林彪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人民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无限热爱,讴歌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和高尚情操。
  挽悼散文
  宁悼念杨朔的《幽燕诗魂》,黄宗英悼念上官云珠的《星》,巴金的《怀念萧珊》,丁一岚的《忆邓拓》,楼适夷的《痛悼傅雷》等,这些文章既是一篇篇声讨四人帮的战斗檄文,又是一篇篇沉重的哀思,具有催人泪下的力量。
  挽悼散文??另一类是悼念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其他革命同志的,如丁
  ?挽悼散文真实地反映了十年动乱时期我国人们独特的情怀,境界高远,情深意切,有力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挽悼散文和以往悼念文章大多囿于个人悲欢离合,儿女情长的小圈子不同,它通过深沉的回忆,悲愤的控诉,触及了我国社会中的许多重大社会问题,促使人们进行严肃的思考,探索造成这历史悲剧的根源,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以及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挽悼散文
  映中国知识分子在这场历史悲剧中的惨痛遭遇,他把这场遭遇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劫难过程联系在一起,使散文所写的日常生活都超越了个人意义,成为特殊历史年代一个知识分子的见证。
  挽悼散文?例如巴金的《怀念萧珊》,作者不只是在哀悼含恨死去的妻子,而是用渗着血泪的文字,反
  ?在艺术上,挽悼散文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哀诔散文的优良传统,表现手法形式多样,或挥泪诉说,真切感人,如薛明悼念丈夫贺龙的《向党和人民的报告》等,或以歌当哭,深情缅怀,如点点怀念父亲罗瑞卿的《笑容》,或睹物思人,抚今追昔,如柯岩悼念柳青的《创业诗篇犹待续,千秋遗恨在人间》挽悼散文除了抒写对党,对祖国和人们的深情外,还敢于抒写长期被视为畏途的人性和人情,尽情地渲染革命者的夫妻之情,骨肉之情,有力地开拓了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悲剧情境。
  挽悼散文
  础。正如散文家袁鹰所说:以高亢苍凉的旋律,悲壮深沉的色彩和朴实无华的风格,为我国?总起来论,挽悼散文的兴盛是中国特定时期的文学现象,为新时期散文的全面复苏奠定了基
  70年代后期的散文谱写了第一个乐章。它们将以表达一个历史年代的人民的心声和开拓一代文风而在现代文学历史上占有一个鲜明、突出的位置”
  反思散文
  ?与小说界的”伤痕“反思”小说相呼应,散文家们也开始了对伤痕的抚慰和对历史悲剧的反思,写出了许多在现实和历史的碰撞中冷静思索和真诚剖析的散文佳作,我们把这类散文叫做反思散文。如丁玲的《牛棚小品》杜宣的《狱中生态》,陈白尘的《云梦断忆》,杨绛的《干校六记》孙犁的《远的怀念》,黄秋云的《雾失楼台》等。
  反思散文
  ?这一批反思散文,无不真切的表露出这一批文坛老将的真挚情感和高尚心境,他们在淡淡的倾诉中寄寓着深沉的痛惜和遗憾,在对历史深刻的剖析和对内心痛楚的挖掘中,蕴含着强烈的悲剧感和使命感,这些作品再次显露出老作家们的艺术精神和创作特色。以杨绛的《干校六记》为例,虽然也是反思动乱历史,剖析现实哲理的文字,但“满纸温婉言,不做愤懑语”记叙的是作者自干校的经历,再现的是一位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灵魂,它既是优美的散文,又是珍贵的人生箴言,警策着人们提防悲剧重演。
  《随想录》
  ?巴金的《随想录》则是集反思散文之大成的代表作。这部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等五卷书的五集散文,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只有记住文革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随想录》被看做是“一部讲真话的大书”,浸透了一代文化巨人对民族、对国家毫不松懈的历史责任感和对人类至深至纯的爱,这种爱,已经超越了个人是非恩怨,是建立在民族未来憧憬上的大爱,包孕着丰厚的社会历史内容。展示着可昭日月的人格力量。被认为是“与全民族共忏悔的光辉巨著”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历史上又一座高峰。
  礼赞散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新生活在各行各业的历史变革出现的崭新气息,也反映在散文中,这时候出现了礼赞时代的散文,如峻青  礼赞散文
  ?顾工的《吸引》刘真的《望截流》飞雪的《马鸣黄河口》王葆华的《崩云泻玉煤海情》以对建设者的思想感情,大江截流的宏伟场景,黄河的新变,厂矿的壮阔的描绘,讴歌了祖国建设的宏伟壮观和神奇力量。
  ?碧野的《我怀念的是牛》王兆军的《家乡的炊烟》等再现了新时期农村的飞速发展以及实行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精神变化。赵丽宏的《你早,年轻的上海》戴胜德德《深圳涛声》则记录了重新获得新生的大都市上海和新兴的经济特区深圳高速发展的节奏。这些散文如实地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感,用生活的强大活力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地域文化散文
  ?在反思和礼赞的同时,散文家们还把艺术的笔触深入到文化的层面,他们或着眼于乡土,或落笔于古代文化遗物,或追随于旅游线路,通过风情,民俗,传说以及历史文化的回顾,对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精神以及心理进行一定的挖掘,写成了一批地域文化散文。
  ?如汪曾祺的老北京文化散文,贾平凹等的西北黄土文化散文,郭宝林,山曼的齐鲁文化散文,云南淡墨的红土高原散文,杨羽仪的珠江文化散文,他们都以系列散文的画卷,将至今保留于生活形态中的悠久的文化风习,放置于时代变革的洪流的冲击中进行审美观照,从东方式的人与文化的关系中发掘民族文化的因缘,以贾平凹为例,他的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源于秦汉文化意识,他的《黄土高原》  是商州山地文化的文化意识与审美趋向。
  遗址文化系列散文
  ?再者,就是出现了由古代文化遗址引发思考历史的散文,如王英琦的遗址文化系列《不该遗忘的废墟》《大唐的太阳,你沉沦了吗》《木乃伊旁的奇思臆想》,王王英琦以酣畅淋漓的笔调对圆明园,半坡遗址,永乐宫,李白荒冢,南疆界碑,古长城烽火台,大漠戈壁进行了历史的回溯,寻找失落的古代文化传统。开掘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表现了作家充沛的民族激情,之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则带有更加强烈的批判精神,将历史和文化本身的境遇与命运写得回肠断气而令人深思。
  王蒙等人的开放式散文
  ?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各种现代派手法冲击着文坛,散文创作领域出现了一批开放式散文的写作。如斯妤的《小窗日记》廖静仁的《船魂》,张抗抗的《海水退去了》王蒙的《天涯海角》,乔迈的《冬之梦》,何为的《春夜的沉思和回忆》流沙河的《太阳和太阳神》等变形,变体的作品。它们或通过变形象征重塑理想生活,或用意识流的手法挖掘心灵宇宙,或以荒诞破坏实有,或拿来音乐,绘画的技巧来丰富散文的诗情和画意,这类散文是对传统散文模式的突破,是散文艺术走向开放和多元的写照。
  曹明华等的“校园散文”
  ?80年代中期还出现了以大学生曹明华的《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和程士庆的《二十岁的坦白》为代表的“校园散文”,这类散文的出现,表达了生于文革时期,长于改革年代的年青一代的迷惘与困惑,理想与追求,文字虽然稚嫩,但却写得纯真耿直,没有虚假和做作,以一定的创作实力说明了散文界后继有人的事实。
  张洁等的个性散文
  ?张洁的《拣麦穗》贾平凹的《丑石》等为代表的系列作品表现了对真情的渴望,对理解的呼唤,对鲜明的个性与醇美人性的追求,使散文作为一种主观内向的文体,显示出其独具的品质。
  90年代的散文潮流
  ?1:大散文的出现,是90年代散文兴起的重要标志。
  ?大散文是1992年贾平凹的《美文》杂志创刊时,由他首次提出的,他还将“倡导和实践大散文作为《美文》杂志的创办宗旨,由此,大散文作为当代散文的旗帜被高高举起,并很快成为90年代散文兴起的重要标志。
  大散文
  ?这类散文多以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人类生命本体意义的求索为主要内容。以文化氛围的宏大和思想的恣肆为其特征。创作上往往呈现出”博大,深邃,沉雄,阳刚的散文气概,通过反观历史来消解时下芸芸众生的精神困惑,从而确立当代知识分子的主体人格形象,所以这类散文往往以浓厚的思辨色彩和文化气息见长。余秋雨的散文尤其醒目。他的《文化苦旅》中的多篇散文都是对历史文化的感悟和思索,如《道士塔》《阳关雪》通过古老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芜的黄河文明的盛衰,
  大散文
  ?《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通过对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的揭示再现了中国文化漫长而又艰难地心路历程,《一个王朝的背影》则又分明是对那一段浸满血泪又辉煌无比的文化历史所作的清醒而又无奈的话别?-?-同样的审美内涵和艺术特征,在他的另一部散文集《山居笔记>里亦可见一斑。他的《苏东坡突围》《遥远的绝响》《千年庭院》《抱愧山西》等篇目不仅是对历史的再审视,再描画,更是带有强烈知识分子主体人格特征的再创造,此外,如季羡林的《怀念西府海棠》,林非的《访美归来》《西游记和东游记》袁鹰的《井冈群雕园,李元洛的《怅望千秋一洒泪》李国文的《苏东坡饮酒》等,
  大散文
  ?这样的散文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散文不再只是对个体或群体生命形态的简单描述,而是个体,群体历史以致文化生存形态的交相辉映与完善融合,二是作者以文化学者的身份介入散文,能够很好地将理论研究、艺术鉴赏与文学创作结合起来,达到在感性王国和理性王国之间游刃有余的境界。
  大散文
  ?大散文的另一类主题,就是对生命本体本质意义的求索。这也是当代人个体生命意识自觉和强化的表现。这类散文往往透射着较为强烈的理性色彩和哲学意味,如史铁生的创作。其中心意蕴就是对生之意义的探问和回答,
  大散文
  ?他的《我与地坛》即是一篇意义指向已经十分接近终极精神实体且涵义特征极为突出的散文,它要告诉我们的并不是生命应该如何走向它的最终结局——死亡,而是应该如何的生,那些在地坛公园出现的幸运与不幸的人们,给了作者以生的启示:不能因残疾受人歧视而向死亡投诚,而要把灵魂和残躯交给支撑自己生的文学艺术,这篇散文无疑是人的生命意志可以战胜一切的绝好证明;
  大散文
  主体精神,这种由身体力行和灵魂跋涉而获得的主体生命意识的高扬,也非常鲜明地表现在他的其他散文篇章如《清洁的精神》《无援的思想等》
  大散文?再如张承志的《心灵史》,他所追索的,是一种刚烈粗砺坚韧的文化人格和昂扬强健的人类
  ?这类散文的特征也有两个:一是它们一般都带有个人经验的痕迹,但这种经验绝对是灵魂的经历,其写作也正是要将这样的经历所获得的生命内核剥脱与呈现出来,二是作家多为小说家和诗人,他们穿越了小说,诗歌与散文的界限,将小说注重的内涵主题,场景构设以及诗歌所注重的哲理思考,意象营造注入散文的创作中,从而形成更为恢弘醇美的散文气象。
  女性散文
  生活的散文。如舒婷对理想的沉思《到石码去》《以忧伤的明亮透彻沉默》苏叶对人生的感悟《画饼娘闲话》,《车辚辚马萧萧》张抗抗对女性现实的分析《海市》《我的节日》唐敏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描绘《月亮的海》,《女孩子的花》
  女性散文?女性散文,指的是一批从事散文创作的女作家写出的,表现女性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叶梦对生命隐秘的惶惑《蜜月之轮》《创造的快乐》,周佩红对“真我”的剖白《空巷》《呼喊》《远去》《梦或非梦》以及筱敏对大爱的认识《俄罗斯诗篇》,对小爱的叹息《小人鱼》对孤独个体的审视《精卫》《山鬼》等,对美的形式的思索《芭蕾梦》等,
  女性散文
  ?他们还将这种较深的体验和感性绵延到形而上的理性之思:关于时间与生命,存在与虚无,停止与创造,死与生,由此体现出对女性痛苦根源的挖掘和对女性个体存在的探究,体现出女性作家独有的思想锋芒和价值尺度。
  学者散文
  ?八九十年代,一些从事人文社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在专业研究之余,创作了融汇学者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的文章,被称为学者散文。学者散文并不特别关注文体规范,而将其作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一般而言,学者散文的表达比较节制,有的会以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泛滥,往往关注的不是“识”而是“情”和“理”。代表性作家有金克木,张中行等
  女性散文
  ?舒婷的《神启》苏叶的《去老舍茶馆》斯妤的《在海边》《爱情神话》。叶梦的《湘西
  寻梦》,王英琦的《我遗失了什么》等,这些都体现出女性散文重内省,重理性精神思考的特点。她们的散文以其丰满的悟性,尖锐的理性以及极富女性特征的审美意蕴,构成了文坛别样的风景线。
  巴金以及他的《随想录》
  ?1978年到1986年的8年间巴金写作了150多篇随笔,总题为《随想录》。《随想录》的写作动机:十年浩劫教会一些人习惯于沉默,但十年的血债又压得平时沉默的人发出连声的呐喊。我有一肚皮的话,也有一肚皮的火,还有在油锅里反复煎了十年的一身骨头。火不熄灭,话被烧成灰,在心头越集越多,我不把它们倾吐出来,清除干净,就无法不做噩梦,就不能平静地度过我晚年最后的日子,甚至可以说我永远闭不了眼睛”
  《随想录》的主题和文体特点:
  《随想录>的主题:对自身存在状态进行严肃的现实反思,对国民性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批判的历史反思,是《随想录》的忏悔主题。《随想录》的文体特点:《随想录》文体特殊,形式活泼,可以把它当散文读,当议论文读,当小品读,当杂感读?-有些还可以当故事读,当小说读,都未尝不可,而无论我们把它当做什么来读,都无碍我们接受作者真诚的感情,从中接受深刻的教益。
  《随想录》的内容特点?
  ?《随想录》的内容特点:
  ?1:真诚,这是《随想录》最主要的特点
  ?2:内省
  ?3:控诉,也是最主要的内容,作者在控诉他憎恨的罪恶
  〈随想录〉最高的艺术境界
  ?
  ?〈随想录〉最高的艺术境界:
  巴金在〈随想录〉中,不再受所谓技巧的束缚,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考虑用什么技巧,来表露自己心中的热血与眼泪,充盈在他心中的热的血和热的泪,连着大街小巷的忧思,连着人生人世无数正直善良心灵的话语,能够冲破心灵之外的压力,能够冲破一切虚假的外壳,自由地流出来,就是胜利,就是成功。
  〈随想录〉最高的艺术境界
  此时的艺术就天然地走向最高的境界。
  〈怀念萧珊〉解读:?当自己书写的一切和自己的良知完全达成和谐的时候,艺术就成了良知的象征,良知的呼声,
  ?〈怀念萧珊〉解读:
  ?〈怀念萧珊〉是一篇挽悼散文,是一篇通过对逝者的回忆,来寄托生者的哀思的文章,收入〈随想录〉内容层次:全文四节,可分为三个层次:1:简述写作原由(1节)着重写妻子萧珊在文革中因作者而遭受精神屈辱和身体受摧残的情况。
  〈怀念萧珊〉解读:
  ?2:叙述萧珊因病情不断恶化而离开人世人世的悲惨过程,以及作者的痛苦心情(2-3节)。?3:呼应篇首,从朋友,文艺爱好者,翻译工作者,好人等方面回顾萧珊的一生,并表示自己要为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的愿望(4节)
  文本的思想意义
  ?它是巴金对亡妻的真挚而深沉的怀念,饱含了作者对给萧珊带来不幸的罪恶势力的无比仇恨,是一篇充满情感力量的佳作。巴金满怀深情地诉说着萧珊生前的一切,诉说着他们相濡以沫的最后时光
  ?文章开头写道萧珊不该死,不想死,也不能死,但竟然死了,“一句话是我连累了她,是我害
  篇三:新时期乡土散文史论
  新时期乡土散文史论
  关键词:乡土散文余风流韵反思现代性大地悲歌
  摘要:新时期乡土散文创作形成了三个主要的创作群体,以汪曾祺和陆文夫等为代表的老一辈作家的乡土散文继承了中国现代乡土散文的艺术风格;以贾平凹和韩少功等人为代表的中年作家的乡土散文表现了明显的反思现代性的意识;以刘亮程、谢宗玉等人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的乡土散文表现了“大地悲歌”的美学风格。
  乡土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鲁迅、周作人、沈从文等人都创作了非常优秀的乡土散文,给我们留下了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故土与乡情是散文作家心中永远化不开的情结,寻根与乡恋是散文作家创作中一支永远迷人的歌谣。”①新时期乡土散文的“寻根与乡恋”之曲更加悠长,也更加沉重。“一抔故土万般情,一种乡俗千年意”②,新时期乡土散文表达了对故土家园的思念,表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也反映了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以及农民所受到的冲击,乡土散文在新时期文学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新时期三十年,形成了以汪曾祺和陆文夫等人为代表的老一辈作家、以贾平凹和韩少功等人为代表的中年作家和以刘亮程、谢宗玉等人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的乡土散文创作群体,他们的思想和艺术各有特色,共同促进了新时期乡土散文的发展。
  一、余风流韵:从汪曾祺到陆文夫
  进入新时期以来,老一辈作家的乡土散文表现了强烈的对故土家园的思念之情,如孙犁《老家》、菡子《看戏》、田野《挂在树梢上的风筝》、吴泰昌《红红的小辣椒》等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沉挂念。也有些作家沉浸于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描绘,如陈白尘《龙舟竞渡话端阳》回忆了童年时代的端阳风俗,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刘成章的《转九曲》、《安塞腰鼓》等散文描写了奇异的陕北风情,表达了对土地的眷恋;杨闻宇的散文集《灞桥烟柳》描绘了独特的秦中风情;杨羽仪《水乡茶居》绘声绘色地介绍了广东茶居的特色。老一辈作家的乡土散文在思想和艺术上继承了中国现代乡土散文的特色,对后一辈的乡土散文具有重要的承接意义,其中以汪曾祺和陆文夫最为突出。
  汪曾祺的乡土散文在新时期乡土散文创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一方面,汪曾祺继承了中国现代乡土散文的写作传统。中国现代乡土散文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作者把对故土家园的深情藏于对人、景与物的精雕细刻中,体现的是一种平和冲淡的美学风格,如周作人的《乌篷船》详细介绍了乌篷船的构造特色,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及《湘西》对景与物的刻画也是细致入微。作为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不仅仰慕沈从文的人品:“他是我见到的真正淡泊的作家,这种‘淡泊’不仅是一种‘人’的品德,而且是一种‘人’的境界”③,而且继承了沈从文的风格:“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④
  如汪曾祺在《故乡的食物》中对家乡的食物如数家珍、流连忘返,他不厌其烦地叙述了家乡的炒米、焦屑、咸蛋、咸菜,平淡、自然,像拉家常一样。周作人和沈从文并不过度夸饰
  自己对家乡的深情,而是把这种深情一语带过。他们对家乡的景与物早已了然于心,通过委婉的叙述和精细的刻画,以一种平淡的心境构造平和的意境,款款深情尽在不言中,因此,中国现代乡土散文重在写意是有道理的。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把对故乡食物的喜爱和眷念渗入字里行间,《我的家乡》中写道:“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⑤这样的语句与周作人“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把自己的深情以委婉的语句表达出来,却句句是情,字字是真。另一方面,汪曾祺在散文中挖掘了故乡风土人情的历史文化内涵,对贾平凹等人的乡土散文具有一定的中继意义。汪曾祺《我的家乡》对“甓射珠光”和“耿庙神灯”的介绍绘声绘色、引经据典,充分表现了故土家园的历史文化内涵。沈从文更关注的是故乡的现实生活状况,他的散文也提到了相关的历史文化等,但往往也是一笔带过,如《常德的船》对家乡名人的轻描淡写。
  陆文夫的乡土散文也是在一种平实的叙述中表达深厚的感情。陆文夫的乡土情感是深厚的,如《故乡情》中写道:“一个人不管走到什么地方,总要想起自己的故乡”⑥,《梦中的天地》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也曾到过许多地方,可那梦中的天地却往往是苏州的小巷。”⑦陆文夫的情感表达是委婉适中的,字里行间没有浪漫的抒情,更没有情感的喷发,他的乡土散文记述的往往是已经过去的人与事,通过回忆的方式、行云流水的描述表达对乡土永久的怀念,如《绿色的梦》中写道:“所有的梦几乎都是些既模糊,又清晰,大都十分遥远的记忆”,“竹园是小小蒙童的迪尼斯乐园。”⑧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作者在童年乐园中发生的趣事。以汪曾祺、陆文夫为代表的老一辈乡土散文作家,积淀了深厚的艺术功底,历练了丰富的人情世故,以一种平实委婉的叙述风格,蕴藏着真挚深厚的乡土情感,为乡土散文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新时期乡土散文创作树立了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二、反思现代性:从贾平凹到韩少功
  在中年作家中,“寻根与乡恋”仍然是重要的主题,如铁凝《洗桃花水的时节》、和谷《石磨忆》、苏叶《梦断潇湘》等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周同宾著有《乡间小路》《葫芦引》等散文集,以对乡村生活的描述表现了对乡土的守望与歌哭。郭保林著有《青春的橄榄树》《五彩树》等散文集,郭保林是农民之子,他对故乡鲁西平原有着“纯洁高尚的爱”,如《八月,成熟的故乡》《家乡的白杨林哟》《情寄沂蒙山水》等。贾平凹的乡土散文一方面继承了现代乡土散文的风格,重视对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表现,强调对人性与人情美的讴歌;另一方面,贾平凹与韩少功一样,在乡土散文创作中体现了鲜明的反思现代性的意识。
  贾平凹《商州三录》《秦腔》《静虚村记》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乡土散文。《商州三录》描述了商州的山川河谷和风土人情,正如贾平凹所说:“商州实在是一个神奇的土地呢。它偏远,却并不荒凉;它贫瘠,但异常美丽。”⑨他对生我养我的商州怀着深厚的感情,商州已经融入到贾平凹的血液里;同时“商州成全着贾平凹‘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当如‘鲁镇’于鲁迅,‘湘西’于沈从文,‘白洋淀’于孙犁,‘商州’已成了对贾平凹的另一种描述甚至指称”⑩。商州作为贾平凹的故乡,已不仅仅作为游子感情寄托的家园,而且“已具有思想文化与艺术审美的意义”{11}。贾平凹继承了沈从文和孙犁对乡土人性和人情美的赞扬,正如他写:“棣花就是这样的地方,山美,水美,人美。”{12}一语中的,贾平凹描写商州也就是表现乡土的人性和人情美,在这方面,贾平凹也承认深受沈从文的影响,他说:“沈从文之所以影响我,我觉得一是湘西和商州差不多,二是沈从文名气大,他是天才作家。”{13}在艺术表现方
  面,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与汪曾祺的乡土散文风格基本相似,继承了现代乡土散文重在写意、力求平淡的风格,如程光炜所说:“他的语言独具神韵,文字简约、传神,就像是一幅写意画,往往三言两语,即把一种含蕴的思想、意趣传达给了读者。”{14}《秦腔》介绍了秦腔戏曲,秦腔在八百里秦川有着神圣不可动摇的基础,其历史悠久、文武正经、是非汹汹。贾平凹挖掘了秦腔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秦腔与秦川百姓喜怒哀乐的密切关联。《秦腔》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与汪曾祺的乡土散文如出一辙,为乡土散文的历史化、文化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静虚村记》中,贾平凹把静虚村作为清静拙朴的栖身之地,描写了静虚村的人、水、花、树,村人怡然自乐,作者也乐在其中。
  综观贾平凹的乡土散文,他的故土赤子情怀是深厚的,他作为乡下人对乡土人性和人情热情地赞美,同时他以农民的眼光和立场对时代发展保持清醒的认识。《商州初录》有一段话:“外面的世界愈是城市兴起,交通发达,工业跃进,市面繁华,旅游一日兴似一日,商州便愈是显得古老,落后,撵不上时代的步伐。”{15}贾平凹看到了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日渐落后,他本人也经历了由乡下人到城市人的转变,但他始终认同自己的乡下人身份。2000,贾平凹写了《我是农民》的长篇散文,回忆了自己在商州乡下19年的农民生活,指认了自己的农民身份。在《〈秦腔〉后记》里,贾平凹也念念不忘自己的农民身份:“做起了城里人,我才发现,我的本性依旧是农民,如乌鸡一样,那是乌在了骨头上的。”{16}《〈秦腔〉后记》在乡土散文中非常具有代表性,贾平凹不再像《商州三录》那样对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表达纯真的热爱,在经历岁月的斑驳后,贾平凹看到了乡村的贫困和由此生发了对故乡的恨,这种爱恨交织使他对故乡的感情更加真切。在经历现代化的洗礼后,城市化的进程使乡村日渐受到挤压,乡村的日渐破败和凋零,乡村文化的日渐萎靡和消逝,触动了贾平凹的神经,“我站在街巷的石磙子碾盘前,,难道棣花街上我的亲人、熟人就这么很快地要消失吗,这条老街很快就要消失吗,土地从此也要消失吗,真的是在城市化,而农村真的要消失吗?{17}贾平凹的困惑是必然的,作为一个以“乡下人”自居和坚持农民立场的知识分子,他对农民怀有深切的同情,他怜悯农民在现代化挤压之下的困境,他反思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被抛”状态。贾平凹思想上的变化,必然影响了他的散文风格,在《〈秦腔〉后记》中,他对乡村困境的描写字字见情,句句含泪,他似乎要迫不及待地跃出纸面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和怜悯,过去那种恬淡委婉,那种怡然自乐消逝殆尽。
  在反思现代性方面,与贾平凹重视现代性对乡村的挤压不同,韩少功的乡土散文侧面表现了现代性对城市的挤压。1992,张炜在《上海文学》发表散文《融入野地》,表达了对故土家园的向往和对城市化的反思与告别,在贾平凹与韩少功之间形成了一定的承继关系,这篇散文在新时期乡土散文史上具有重要意义。20XX,韩少功长篇笔记散文《山南水北》的出版是乡土散文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在《山南水北》中,韩少功描写了八溪峒的水光山色、飞禽走兽、风情民俗、神话传说等,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和谐与安宁。“扑进画框”“地图上的微点”“窗前一轴山水”等章节描摹了八溪峒如诗如画的风景,宛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开荒第一天”“治虫要点”“养鸡”、“忆飞飞”等章节描写了劳动的快乐。韩少功笔下的乡村如诗如画,居于山南水北则是心灵的陶冶和灵魂的净化,他把乡村建构成理想的家园以实现对城市化的反思和批判:“融入山水的生活,经常流汗劳动的生活,难道不是一种最自由和最清洁的生活?接近土地和五谷的生活,难道不是一种最可靠和最本真的生活???我一直不愿被城市的高楼所挤压,不愿被城市的噪声所烧灼,不愿被城市的电梯和沙发一次次拘押。大街上汽车交织如梭的钢铁鼠流,还有楼墙上布满空调机盒子钢铁肉斑,如同现代的鼠疫和麻风,更让我一次次惊悚,差点以为古代灾疫又一次次入城。”{18}在《山南水北》中,城市是作为乡村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乡村生活的自在与和谐衬托了城市生活的陌生与孤独,表达了韩少功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韩少功散文对乡土的描写始终体现的是知识
  分子视角,他归隐农村是为了逃避城市生活的挤压,为了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这与农民的真实心理是有隔膜的。1987,韩少功写过《布珠寨一日》,这篇散文表现了湘西保靖县的一个小山寨的封闭与落后,可见韩少功的知识分子立场是一贯的,韩少功与贾平凹的区别就在这里。
  三、大地悲歌:新生代作家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发展,
  中国农村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农民的身份与心理也随之变动,新生代乡土散文作家记录了这种变迁。新生代乡土散文作家仍有不少侧重对乡村风景的赞美和对历史文化的讴歌,如周铁钧散文集《我是东北人》描绘了东北的风土人情,又如少数民族作家阿拉旦·淖尔的散文集《萨日朗》描绘草原风光和游牧风俗。
  然而,以刘亮程、谢宗玉等为代表的乡土散文作家在思想和情感上具有很多相似特征,更多是表现了一种“大地悲歌”的美学风格。首先,新生代乡土散文作家大都是农民之子,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以农民自居,如摩罗一再宣称:“我是农民的儿子,而且是世世代代的农民的儿子。”{19}第二,新生代乡土散文作家笔下的乡土是一片苦难深重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积累了世世代代的痛苦。如摩罗说:“在这些繁华而又缺乏人气的地方,我无意间窥见了列祖列宗累死在田头、栽倒在逃荒路上的人为原因,感受到了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痛苦。”{20}朝阳在《丧乱》中写到:“我鄙视一切把农村视作田园的人们,他们不能理解劳动给予身体的痛苦和重压。”{21}第三,乡村经历和苦难决定了这些作家与城市的隔膜。摩罗承认:“强大的城市一直未能改造我,我身上的农民烙印仍然非常明显。我至今没有融入城市之中,我想以后也永远不会。”{22}第四,新生代乡土散文作家对当今农村遭受的现代化的挤压怀有深切的同情,如程宝林在《民如鸟兽》中描绘了“青壮打工去,妇孺留村庄”的农村现实,刘鸿伏在《父老乡亲哪里去了》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无奈:“我不知道这世代播种着汗水和泪水,收获了贫穷也收获了快乐的田园为什么要被人厌弃。田园,美丽且苍茫的田园啊,你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人没有了眷恋,为什么人要逃离你的庇护,宁愿去漂泊?{23}
  刘亮程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人畜共居的村庄》《风中的院门》等,刘亮程的乡土散文建构了一个名叫“黄沙梁”的小村庄,这个小村庄是他生命的起点和终点:“我的故乡母亲啊,当我在生命的远方消失,我没有别的去处,只有回到你这里——黄沙梁啊。”{24}“黄沙梁”也是他思想、感情的栖居地和精神故乡。刘亮程对乡村的态度是双重的,他一方面以诗意的笔触描写了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他对土地有着一种固执的热爱,如《家园荒芜》写全家兄弟因为迁住城市而荒废了自家的土地而感到茫然无措、备受折磨;另一方面他也体悟到了乡村的愚昧与落后,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困难,如《做闲懒人,过没钱的生活》描写了农村父老乡亲辛苦无奈的生活,《人畜共居的村庄》描写农民像牲口一样地活着。在刘亮程的散文中,乡村与城市是对立的两极,他出身农村,以农民立场观察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散文中的农民意识是强烈的,也是真挚的,他对乡村有着难以磨灭的爱,对城市有着深深的隔膜,如《城市牛哞》:“这个城市正一天天长高,但我感到它是脆弱的、苍白的。”{25}谢宗玉著有散文集《田垅上的婴儿》、《村庄在南方之南》等,他在散文中建构了一个叫“窑村”的世界,“‘窑村’是他的生命之源,也是他的艺术之源,“沉浸在他的窑村世界中,我们会触摸到一种真诚的隐痛,一种美丽的忧伤,一种彻骨的悲凉,当然还有超然的宁静与旷达。”{26}谢宗玉对农村生活的苦难与死亡有着特殊的敏感,如《麦田中央的坟》、《家族的隐痛》等,他以赤子之心悲悯大地,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危机,如他在《乡村四季》中写到:“即便是简单的农事,有时也会暗藏某种凶机。”{27}谢宗玉对城市也有着心理隔膜:“在城里生活,我有一种被包扎的感觉。”
  综观新生代散文作家的创作,他们的作品抒发了一种强烈的情感,跃然纸上、摄人心魄,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情感使他们与老一辈散文作家在艺术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们抛开平淡的叙述,走出了精致的描写,情感的迸发成为他们执着的艺术追求。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颜水生,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①王景科:《中国散文艺术创作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348页。
  ②曾焕鹏:《永恒的乡土情结》,《中国当代散文精粹类编之七:乡土篇》,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③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载《汪曾祺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④汪曾祺:《蒲桥集·自序》,《蒲桥集》,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
  ⑤汪曾祺:《我的家乡》,《草木春秋》,作家出版社,20XX年版。
  ⑥陆文夫:《故乡情》,《陆文夫散文:插图珍藏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版。⑦陆文夫:《梦中的天地》,《陆文夫散文:插图珍藏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版。⑧陆文夫:《绿色的梦》,《陆文夫散文:插图珍藏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版。⑨贾平凹:《在商州天地——〈小月前本〉跋》,《小月前本》,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⑩{11}曾令存:《贾平凹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年版,97,99页。
  {12}{15}贾平凹:《商州初录》,《邻家少妇》,作家出版社,20XX年版。
  {13}贾平凹:《如语堂·关于小说创作的问答》,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45页。{14}程光炜:《说“文”还从之“道”来——代序》,《贾平凹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年版。
  {16}{17}贾平凹:《〈秦腔〉后记》,载贾平凹:《邻家少妇》,作家出版社,20XX年版。{18}韩少功:《山南水北》,作家出版社,20XX年版,4页。
  {19}{20}{22}:《我是农民的儿子》,载林贤治:《我是农民的儿子》,花城出版社,20XX年版。
  {21}朝阳:《丧乱》,载林贤治:《我是农民的儿子》,花城出版社,20XX年版。{23}刘鸿伏:《父老乡亲哪里去了》,载林贤治:《我是农民的儿子》,花城出版社,20XX年版。
  {24}刘亮程:《只有故土》,《风中的院门》,上海文艺出版社,20XX年版。
  {25}刘亮程:《城市牛哞》,载林贤治:《我是农民的儿子》,花城出版社,20XX年版。{26}吴玉杰:《谢宗玉乡土散文的双重叙述》,载《文艺争鸣》,20XX年第4{27}谢宗玉:《乡村四季》,载林贤治:《我是农民的儿子》,花城出版社,20XX年版。
  

新时期散文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