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模拟试题含解析

发布时间:2020-07-10 23:45:23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模拟试题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南湖早春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呈现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阳光返照早春的鄱阳湖岸。

B. 颔联描绘了一幅杏花漫野、湖水阔远、水苹茂盛的美丽图景。

C. 颈联描写大雁低飞,略显慵懒、笨拙,黄鹂出展歌喉,舌涩口拙,尚不能婉转高歌之态。

D. 尾联间接抒情,点明诗人心情消沉郁闷的根本原因是衰老多病。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颔联中色彩对比鲜明,红绿相映,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B. 前三联都是写景,先动后静,动静相生,使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C. 诗歌着重选取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意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D. 诗歌以乐景衬哀情,用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美景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深切悲哀。

【答案】 1D

2B

【解析】【分析】(1D项错误。应为:直接抒情。

2B项错误。应改为: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先动后静,动静相生。颔联是静景,颈联是动景。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具体分析为:首联风回云断雨初晴描绘了春风吹散阴云的动景,返照湖边暖复明描绘了风回云断雨初晴的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南湖雨后阳光翻找的优美景色;颔联诗人运用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描绘南湖早春万物萌发生机的优美景象。是静景;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是动景。

故答案为:⑴D⑵ 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描写的景物即可,一般用原诗词中的词语回答即可;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2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水仙子·咏江南

    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______,曲题是________

2)下列对本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曲中字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淡淡秋意。

B. “看沙鸥舞再三句为江南美景平添了几分孤寂。

C. “卷香风十里珠帘一句暗示了江南水乡的富丽。

D. “爱杀江南作结尾,既突显主题,又直抒胸臆。

【答案】 1)张养浩;咏江南

2B

【解析】【分析】(1)《水仙子·咏江南》是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创作的散曲。

2B错误,看沙鸥舞再三写得是作者张养浩本人闲洒自适得怡然之味。

故答案为:张养浩;咏江南;⑵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识记、积累,完成此题不是难事。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辨析的能力。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写作特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3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阴阳的意思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远望泰山时惊叹它的雄壮险峻。        B. 颔联写近望泰山赞叹其神奇秀丽巍然耸立。

C. 颈联写久望层云归鸟而心胸激荡眼眶欲裂。        D. 尾联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壮志豪情。

【答案】 1)山北;山南

2A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牢记文化常识。为山南水北,为山北水南。在本诗中。山是泰山。阴阳的意思分别是山北和山南。

2A远望泰山时错误。首联泰山怎么样呢?齐鲁大地也容纳不尽它那青郁的山色。以自问自答的诗句极写泰山的高大。

故答案为:山北;山南

⑵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内容,对选项逐项辨析,判断正误。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赠别

(唐)赵嘏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 1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解析】【分析】(1)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营造的意境或表现作者的感情情等。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从而烘托出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抓住秋草、残阳,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抒发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故答案为:⑴ “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5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态?请简要概括。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词中的画线句。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答案】 1)示例1:以孙郎自喻(用典),出猎时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

示例2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彰显豪气,狂放。

示例3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

2)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或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分析】(1)一个人的性格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即可看出来,结合诗歌中词人的言行举止分析,动作 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自比孙郎 出猎时像孙权一样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语言, 老夫聊发少年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彰显豪气,狂放。

2)赏析诗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紧扣诗眼入手;从意象入手;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这句话的特点是用典,因此可以从表现手法这个角度进行赏析,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作者运用这个典故, 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故答案为:示例1:以孙郎自喻(用典),出猎时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示例2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彰显豪气,狂放。示例3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

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或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诗中作者的评论。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好事近·梦中作

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该作写于词人被贬处州(今浙江丽水)时。夭矫:形容姿态伸展屈曲而有气势。

1)请你想象花动一山春色所展现的情景,并将它描写出来。

2)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词人在山路、小溪深处的真实见闻。

B. 词的下片写词人梦中仰观所见云空的变幻和歇息于古藤阴下的心理活动。

C. 结尾两句中的,不仅写卧态,而且也包括词人在梦境中的情态。

D. “了不知南北表现出与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般自然平淡超脱的情绪。

【答案】 1)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

2A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在头脑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结合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分析,这句话是承接首句春路雨添花来写的,刚刚下过一场春雨,很多花在春雨的滋润下都竞相开放,然后一阵微风吹拂,可以想象出满山春花在风中摇曳,装点着一山的春色,那种景色简直是太美了。意对即可。

2A由题目梦中作可知,这首词并不是写作者的真实见闻,而是作者梦中之境。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

⑵ A

【点评】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7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按要求答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上阙一个“________”字,不仅表现了出猎场面的盛大壮观,而且写出了随猎者矫健的身影和如虹的气势。

2)请对下阙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简要赏析。

3)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 1)卷

2)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3)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解析】【分析】(1千骑卷平冈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所以可提取作为答案。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据《汉书·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云中: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苏轼当时在政治上处境不甚得意,在这里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这种表现方法我们称之为用典,用典的好处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表现出一种含蓄雅洁的风姿,内蕴比较丰富。还有就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句中的”“”“是三个顺序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故答案为:卷;

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本题考查理解典故的表达效果。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宿王昌龄隐居

(唐)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1)《月夜忆舍弟》和《宿王昌龄隐居》通过描写景物分别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2)《月夜忆舍弟》和《宿王昌龄隐居》都借助表达情感,但抒发的情感却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月夜忆舍弟》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悲凉(凄切)的意境,《宿王昌龄隐居》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2)《月夜忆舍弟》借月表达了对因战争离散的家人的思念和担忧;《宿王昌龄隐居》中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描写微月清光照耀友人的隐居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等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意境。《宿王昌龄隐居》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2)《月夜忆舍弟》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宿王昌龄隐居》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指王昌龄。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故答案为:《月夜忆舍弟》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悲凉(凄切)的意境,《宿王昌龄隐居》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月夜忆舍弟》借月表达了对因战争离散的家人的思念和担忧;《宿王昌龄隐居》中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描写微月清光照耀友人的隐居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点评】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通读全文,把握句意,体会运用的写作方法或修辞手法,把握写出的内容,体会抒发的感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9补写出空缺部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

2)停杯投箸不能食,________

3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4)不应有恨,________

5)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

6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

【答案】 1)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拔剑四顾心茫然

3)沉舟侧畔千帆过

4)何事长向别时圆

5)寒林空见日斜时

6)云横秦岭家何在

【解析】【分析】”“”“”“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故答案为: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拔剑四顾心茫然

沉舟侧畔千帆过

何事长向别时圆

寒林空见日斜时

云横秦岭家何在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和古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樵夫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拾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1)前两句体现环境清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

2)请自选角度,赏析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 1)白云堆;深林

2)【示例1】用词精炼,一个字写出樵夫无意挑蝶蝶自随的情景,表现出惊喜之情,隐现诗人的雅趣。

【示例2】衬托,诗人用蝴蝶跟随樵夫的自由自在,衬托樵夫自得其乐的心情,使樵夫艰辛的劳动富有诗情画意,表达了对自由悠闲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理解能力的考查。诗人在诗的开头描写了一个人捡柴的宁静环境,用捡青槐来烘托白云堆的清幽,又用鸟不猜来反衬深林的幽静,白云堆”“深林集中体现了环境的清静。

2)本题是对诗句鉴赏能力的考查。诗的最后两句是写樵夫挑柴下山的情景,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不说是樵夫挑柴,而说挑的是蝴蝶,语句含蓄,意蕴颇丰,一种生活的悠闲自在其中,一个字表现了喜出望外,与前句的无意遥相呼应。

故答案为:白云堆;深林;

【示例1】用词精炼,一个字写出樵夫无意挑蝶蝶自随的情景,表现出惊喜之情,隐现诗人的雅趣;

【示例2】衬托,诗人用蝴蝶跟随樵夫的自由自在,衬托樵夫自得其乐的心情,使樵夫艰辛的劳动富有诗情画意,表达了对自由悠闲生活的向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说(节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固:本来。从而:动词,学习。庸:副词,表示反问,岂。

1)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吾从而师之    ②生平吾后    ③亦先乎吾    ④其闻道也

A. ①④②③                           B. ④②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②④③①

2)作者认为师者的价值在于“________”,主张不拘于________________,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第一空用原文填写)。

【答案】 1D

2)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

【解析】【分析】(1)从标点分号的使用可以看出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前后结构相同、互相对应。从上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可以选择下句应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故选D

2)文章第二句,一个判断句总写了老师的价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翻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注意第一空为原文填写)。最后一句总结师道的根本: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翻译为: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D

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解答此题考生既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又注意选项之间的逻辑顺序,按照一定的句式结构进行排序。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逻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根据内容进行回答,要学会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2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注】帝:指汉高祖刘邦。子房:指张良,字子房。饷馈:军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皆言其________

此所以我所禽也________

2)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3刘邦论三杰的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情况;被

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3)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意,注意这里是被的意思。

2)这句话的大意是: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指所攻取的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句话应该这样断句: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3)结合刘邦的话分析,刘邦认为子房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萧何能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韩信能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这三个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 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故答案为:情况;被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所讲道理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文章所讲的道理。

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彘:猪。

1)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B.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C.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D.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曾子之妻教育孩子的错误表现为________(不少于6个字),曾子教育孩子的态度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是________

【答案】 1A

2)不讲信用,不守诚信;言而有信(或以身作则”“一诺千金”“言传身教”“言行一致”“言行若一

【解析】【分析】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所以其停顿为: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故选A

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有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曾子之妻教育孩子的错误在于父母欺骗孩子,说话不算话。父母对孩子说话要算数,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守信的榜样;大而言之是处世为人要讲诚信的问题。

故答案为:⑴A

⑵① 不讲信用,不守诚信 言而有信(或以身作则”“一诺千金”“言传身教”“言行一致”“言行若一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断句。

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子急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节选自《广阳杂记》,有删改)

【注】高邮:地名,在今江苏。旬:十天。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也指药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急归________

以书________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

4)本文与《范进中举》讲的是类似的故事,哪个作品的讽刺意味更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应该;交给

2)遂/以一书/寄何。

3)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

4)《范进中举》的讽刺意味更强,它不仅讽刺了像范进一样醉心于科举功名的人,还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像胡屠户、张乡绅等趋炎附势的人。

【解析】【分析】(1句意:你应该赶快回家。宜:应该。句意:他把袁医生的信交给何医生。致:交给。

2)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袁医生就写了一封信(让病人)带给何医生。因此断句为:遂/以一书/寄何。

3)句中重点词有:故:所以;以,用;以:用;句子翻译为: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

4)作答本题时,认为哪一则作品讽刺意味强都是可以的,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应该;交给;

/以一书/寄何;

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

《范进中举》的讽刺意味更强,它不仅讽刺了像范进一样醉心于科举功名的人,还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像胡屠户、张乡绅等趋炎附势的人。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根据题干要求,此句限断两处,故解答本题可从句意的角度考虑;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

【附参考译文】

    明朝末年高邮有一个叫袁体庵的人,是神医。有一个应举的人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高兴地发了疯,大笑不止,找袁体庵诊治,袁体庵大惊说:你这病已经不能治了,活不了十天了,你应该赶快回家,迟了就怕赶不上(回到家里)了。如果你路过镇江,一定要去找何大夫再诊治一下。(表体庵)就写了一封信(让病人)带给何大夫。这个举人到了镇江,病已经好了,他把袁体庵的信交给何大夫。何大夫把信给他看,上面写着:这人高兴到极点发了疯,高兴到极点心写就打开了却又不能关闭,这不是用药能治的。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使他忧愁抑郁,这样就可以让他的心窍重新闭上,到镇江的时候应当已经痊愈了。那人看了这封信,面向北面拜了两拜,然后就回家了。呀!也真是神了。

1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范仲淹是____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增其________

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前人之述________

怀乡________

3)找出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并工整准确地抄写在下面。

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膝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答案】 1)北宋;文正

2)原有的;同,嘱托;详尽;国都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4)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5)略

【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是通假字,这里是国都的意思,不要理解为国家

3)本文第一段首先写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然后写第二年滕子京取得的政绩,这句话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意思是: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注意书写要正确、工整、规范。

3)结尾句微斯人,吾谁与归,意思是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呢?这种人即上段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居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的人。因此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从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看,这篇文章是滕子京在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后嘱咐作者写的,因此也有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的意思。

4)此题在理解这两句话的基础上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体会即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表达的是一种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把自己的悲喜与国家和人们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也要学习古仁人这种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故答案为:北宋;文正

⑵①原有的;,嘱托;详尽;国都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和当代作家作品,既要注意积累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做到积少成多,逐步深化印象。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及汉字的书写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而书写的时候,不但要把字写准确,而且要求规范、美观。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内涵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不要只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还应立足于相关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语境,联系文章主题,进行研读和探究。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谈从中受到的启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1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 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涓人:国君的近侍。安事:何用。捐:花费。期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

真无马邪            其:________

古之君人          闻:________

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A. 潭西南                 B. 中峨冠多髯者                 C. 鸣之不能通其意                 D. 时习之

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答案】 1)鞭打;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听说;用

2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3C

4)【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如,策:鞭打,动词。其:难道,表示推测。

2)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祇: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枥:马棚、马厩。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且:尚且。况:何况。(3A项,表修饰。B项,表并列。C项,与例句都是表示转折。D项,表并列。故选C

4)【甲】文因为世上没有伯乐,统治者不赏识、任用千里马,导致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所以最终不以千里称也;【乙】文君主渴求得到千里马,所以千里马得以脱颖而出,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意义,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要意义。

故答案为:⑴① 鞭打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听说

⑵ 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⑶ C

【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中千里马的命运,然后再比较不同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

1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节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连月不        开:________

至若春和    景:________

则有国怀乡    去:________

则有心神怡    旷:________

雄快        甚: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时有小舫往来。

3)从修辞角度,赏析【甲】文中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妙处。

4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原因。

【答案】 1)放晴;日光;离开;开阔;很,非常

2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迁客骚人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

【解析】【分析】(1,古今异义,今义为打开,这里的意思为放晴,古今异义,今义为景色,古义为日光,古今异义,今义为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相对,古义为离开,本义即为开阔,本义即为很,非常。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曜,光辉;潜,隐没。时,时常;舫,船。

3静影沉璧,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回答其作用,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这里要写的对象是月亮,结合上下文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可知,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古代的仁人,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表现了一种宽阔的胸襟,而迁客骚人是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袁中道也是由景生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联想和感慨。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属于以物喜,以己悲

故答案为:⑴① 放晴 日光 离开 开阔 很,非常

⑵ ①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⑷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迁客骚人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明确所用修辞,分析写出的内容。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注意抓住表明主旨的句子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乙】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

    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18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有亭翼然于泉上者________

________

其乐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第段由远及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 文章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字展开,既写出了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 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D.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之后在政治上不得意,精神极度消沉的表现。

【答案】 1)居高面下;遮盖;以……为乐

2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像那太阳升起的时候,树林里的雾气散去;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3D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意动用法,以……为乐。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花。:开。:枝繁叶茂。:雾气。:散去。:昏暗。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表面是喝醉的,其实是于民同乐的闲适让醉翁沉浸于此,忘却了被贬的苦闷,醉在山水田园之乐中。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表现太守与众人一起游玩的含义,揭示文章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选项作者被贬之后在政治上不得意,精神极度消沉的表现错。故选D

故答案为:居高面下;遮盖;以……为乐

⑵①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像那太阳升起的时候,树林里的雾气散去;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⑶D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要逐项进行审读,注意其语言的阐述,要在文中进行比照。

【附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

(注)旃:通,毛织物。北海: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羝():公羊。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节旄(má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单于愈益欲/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B. 绝不饮/之不能尽其材

C. 乃得/微斯人,吾谁与                                  D. 卧起/蛇之神闻之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结合选文谈谈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D

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3)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生活上的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有气节、有民族大义的人。

【解析】【分析】(1A.使……投降/下达。B.吃的/喂养。C.回来/归依。D.都是

2)根据句意:苏武被扣留在匈奴一共十九年,出使时正当壮年,等他返回时,胡须和头发都白了。故句子划分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3)理解文章大意,根据卫律知武终不可胁”“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杖汉节牧羊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心中有的人。

故答案为:⑴D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生活上的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有气节、有民族大义的人。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考生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注意对人物描写的语句的理解和议论、抒情的句子。

【附参考译文】

    卫律知道苏武最终不可能因为威胁而投降,就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使苏武投降,便把他囚禁在大窖里,坚决不给(他)吃的喝的。天下雪,苏武就卧在地上,吞食雪团与毡毛,过了好多天也没饿死,匈奴以为他有神灵保佑,就把他流放到北海边上没有人烟的地方,(匈奴)让(苏武)放牧公羊。(说是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够让他回来。(匈奴)把他与属吏常惠等人分开,囚禁在不同的地方。

苏武(被流放)到北海边上之后,匈奴不供给他粮食,(他只好)挖掘野鼠所储藏的草籽充饥。拄着汉朝旄节牧羊,时时刻刻把汉朝旄节带在身边,连旄节上的旄尾都脱落了。……苏武被扣留在匈奴一共十九年,出使时正当壮年,等他返回时,胡须和头发都白了。

20课外文言文阅读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并加礼辟,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释)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辟:征召(为官)。龙丘苌:人名。窭:贫穷。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伯珍少/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 寻经史/尔辈不能物理

C. 如此者十二焉/河中失石                               D. 伯珍移居/君子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皓。

3)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B

2)家 / / / 皓。

3)示例: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解析】【分析】(1A.前者丧父;后者B.都是探究之意。C.前者总,共;后者凡是D.前者代词这里;后者助词。故选B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译为:家境很是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3)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如可分析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等句,从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勤奋刻苦地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B

/ / / 皓。

示例: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一词多义的理解,要对选项逐项进行理解辨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赏析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领悟文章的内涵。

【附参考译文】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没有纸写字,经常在竹叶及地上写字练字。山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裹邻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来,留在上面,读书不止。经过十年,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游学的人大多依从于他。太守琅邪王萧昙生、吴郡人张淹都曾礼聘他,徐伯珍应召后便立即退归,这样做共有十二次。吴郡人顾欢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

他家南边九里有座高山,班固称之为九岩山,足后汉龙丘苌隐居的地方。二年后,徐伯珍移居逭里。他家门前长着一棵梓树,一年便长得很粗壮,须两人合抱。家境很是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十四岁。接受他教诲的人共有一千余人。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模拟试题含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