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第一季8期

发布时间:2019-03-04 11:46:09

《国家宝藏》第一季

第八期:传颂万年越地长歌——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蔡琴)

(文字整理时,有部分删减、整理、编辑。属个人喜好,供个人收藏。)

国家宝藏第八期节目的主角,是浙江省博物馆。

这里是乾隆皇帝珍藏《四库全书》的旧址,也是浙江省博物馆前身--浙江省西湖博物馆的所在地,浙江省博物馆从这里起步。跳动的远古初音敲响中华五千年文明序曲,国家的雏形在此诞生,力证华夏文明五千年。这是一章高亢的凯旋之歌,西子湖畔的晨钟暮鼓奏响善事中国保境安民的和谐乐章。放眼世界,海纳百川的浙江人用一把瓷土搅动地球。CHINA瓷,代表中国。吴侬软语朗朗书声,描绘诗画江南,奔流东去的钱塘江进入古越成为后海的杭州湾,为这片土地留下这个美丽的名字--浙江。这些动人的音符交汇出一首经久不衰的越地长歌。

【一】宁波“万工轿”——任重/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越儿扮演者、舞蹈家殷硕/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晓鹰

烟雨缥缈,如诗如画。我印象中的江南是水墨色的,而我今天守护的国宝却是这水墨江南中的一抹红。看到万工轿第一眼的时候我就被震撼了,它精致的程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就像是一座微缩宫殿,而它背后的故事则浸润着一个爱国商人的情怀和担当——任重

“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我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这是古时每个女儿的心愿。出嫁这天,运送嫁妆的队伍从娘家出发,浩浩汤汤绵延数十里,就像一条红绸带。队伍中最醒目的就是花轿。

之所以叫万工轿,是因为制作它至少要耗费上万个工时,这里体现的不仅仅是“匠人之心”,更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论岁数,宁波“万工轿”是第一季国家宝藏27件文物中最年轻的,但它的工艺却已传承千年。整台轿身雕有两百五十个朱金漆木雕人物,最小的一个仅有大拇指般大小,当八个轿夫抬起轿子喜乐奏响,这些木雕人物如同复活一般随着轿身起伏而姿态万千,阳光下黄金包裹的轿身闪闪发光。

[前世传奇]

民国初年,贳(shì)器店是专门承办红白喜事庆典礼仪的商号,上海滩有一家名叫“聚成号”的贳器店,本已在行业中立足,但年轻的掌柜却要不计盈亏斥巨资打造一顶朱金漆木雕花轿。高额的成本引发资金链断裂,合伙股东撤资,工人的工钱也毫无着落,年轻的掌柜已是焦头烂额。正在此时,上海滩最有势力的大佬也派人找上门来,是福还是祸?

·账上没那么多钱,钱都搭轿子上了,现在柜上满打满算也就一千了。

·东家,这工序用料也不是没得商量,木材降一档金箔、用铜锡代替、亭台楼阁只做单层、几百个人物只挑重点体现、圆雕浮雕透雕三种雕法只留其一、轿子上的椅子换成木板简单便宜……

·不行,一样也不能少!

这生意得往远了看,如果我的“万工轿”要是做成了,那是朱漆铺底金箔贴花百子绕梁五岳朝天,那阳光往这轿子上一洒,这租界里人来人往,谁不得驻足看上两眼,咱这生意自个儿就上门来了。

卖什么也不能卖这轿子,我本来也没有打算指望它赚钱,我就是觉得憋屈,这左一个英租界右一个法租界,中国人在自个儿的地盘上做点事怎么就那么难!我觉得窝囊!不蒸馒头争口气,我就要做顶轿子,让他们看看这是咱国货,这是咱中国人的地盘!

·冒险家的游戏里追求的是利润,不要跟我讲什么情怀。

·这良田万顷日食不过一升,大厦千间夜眠也不过八尺。我就是想踏踏实实地做顶轿子传门手艺,这有什么错?

·传手艺还是谋名利,选吧。

·不为赚钱,也不为野心争什么第一,就想图份安心,有什么错?

·宁可丢了命也要做?

·做,不敢狂言能保住一门手艺,但至少能够争口气,给咱自己也给咱中国商人。说矫情点,这是份情怀。轿子必须留下,差什么都不能差了手艺。

·我佩服你这个有骨气的商人,

·老话说,再有钱传不过三代,我朱全来做生意宁可输利也绝不能输心,若中国商人都有这份情怀,国货复兴,指日可待。

据朱家后人回忆,1933年上海滩一场盛大的婚礼引发万人空巷,新娘乘坐的朱金漆木雕花轿成为全场焦点,这顶耗费一万工时的花轿被誉为“万工轿”。

宁波万工轿的前世传奇是根据轿杠上“聚成号大鸿福轿”的题刻以及聚成号后人的回忆来创作的,在武林馆区“十里红妆”展厅里展示与其配套的还有“千工床”“子孙桶”及一系列的红妆家具,像徐徐而来的“十里红妆”的队伍,同时又像一幅慢慢打开的(体现)当时宁绍平原社会生活(面貌)的画卷。花轿根据雕饰人物的多寡和工艺水平分为头等轿、二等轿、三等轿,宁波“万工轿”属于头等轿,是现存最为豪华做工最为精致的一顶花轿。宁波人擅经商,足迹几乎遍布世界各地,他们走南闯北把吸收到的各种文化元素融合到传统的工艺上,这顶轿子既有中国南北方文化元素的融合,又有西洋元素的装饰。明代实行海禁,片帆不许下海,但是宁波却是一个例外,是明代开放的对外港口,经济的繁荣富庶为“十里红妆”和“万工轿”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朱全来这样的小商人,不敢妄言自己做什么事情能弘扬中国文化传统,但是他不计盈亏克服万难创造了这件国宝,同样也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生故事]

“十里红妆”这样美妙的意象激发了许多艺术想象,2008年根据“十里红妆”创排的大型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问世。十年以来,这部舞剧在全球许多国家上演一百五十余场,场场爆满,引赞誉一片。它用舞蹈形式展现了江南的婚嫁风俗,女主人公越儿一生都在期待着一场唯美精致的婚梦。文物之所以温暖,在于它背后有着许许多多人的故事,这是我们在做的事情,也是我们一直坚持走的路。有了情感的相连,一件文物才有了温度——殷硕

十里红妆有个讲究,最好是嫁妆的队伍进了婆家了队尾还没出娘家,各种各样的嫁妆保证了新娘出嫁以后几乎一生的用品。筹备十里红妆舞剧的时候去宁波一带采风,我看到了“万工轿”,气场很大,上面的人物大约有两百五十个,花鸟虫兽不计其数,八仙过海、天官赐福、魁星点状、渔樵耕读、昭君出塞、木兰从军、羲之爱鹅、牡丹亭、西厢记、荆钗记、浣纱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铁弓缘、拾玉镯等等,把各种各样的美好祝福全都集中在这顶轿子里,用以祝福将要乘坐此轿出嫁的新娘。轿子越漂亮就越会引起为她准备嫁妆的所有亲人的不舍。这些工匠恐怕尽其一生的努力,他的孩子也未见得能坐得了这样豪华的轿子,但是他却把他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企盼倾注在了他一凿一斧的心血中。当我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当我们面对国宝,其实是用我们的许多联想让本来静止的文物有了自己的情感,有了自己的温度,有了生命。这样的国家宝藏才是真正的活起来了。——王晓鹰

与其说是我们让国宝活起来,不如说是国宝让我们活起来,它们让赤诚匠心活了起来,让艺术想象创造力活了起来,让民族自豪文化自信活了起来。

守护宁波“万工轿”,守护历史,守护惠世天工。

【二】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孙淳/国家级非遗古琴艺术项目传承人丁承运/浙江省博物馆工艺部主任范佩玲

我喜欢古琴的音色,空灵、深邃,累了听一听,心会变得很宁静。琴棋书画,琴居首位,这张唐代的古琴,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古琴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可以说每个中国人心中都住着一位剑胆琴心的侠士,他们如剑一般刚毅坦荡,如琴一般的圣洁超逸。从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司马相如的凤求凰到嵇康的广陵绝响、陶渊明的无弦琴,于琴人而言,琴是乐器更是可以倾吐心声的知音良友。一千多年来,有多少人拨动了“彩凤鸣岐”的丝弦,抚琴人是悲是喜是为相逢还是辞别呢。——孙淳

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是一张流传有序的唐韵重器,它是唐代著名的斫(zhuó)琴大师雷威制成的。着一身朱红色的长袍,配以十三枚贝壳镶嵌而成的长链,身形呈波浪曲折对称,就像晚霞万千变化给人带来无尽联想,故而称之为“落霞式”。也许是高歌的时候引来无数的凤凰齐鸣,于是就有了“彩凤鸣岐”这个美好祥和的名字。

[前世传奇]

唐朝玄宗年间,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雷公说的就是唐代斫琴大师雷威。众多王侯将相文人墨客都以庋( guǐ)藏一张雷公琴为荣,这“累粉儿”中有一位身份尤为特殊,他便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音乐家皇帝”唐玄宗。唐玄宗谙通音律酷爱曲法艺术造诣颇深,岂料“安史之乱”爆发,盛世之音戛然而止。在蜀地避难的唐玄宗于悲愤绝望中突然听到一曲玄妙之音。

·老先生,您挥手琴弦间,我如听万壑松。

·弹琴,只为悦己,不为娱人。若是心中有所诉,自己抚琴便是。

·先生的琴为何只有五弦?

·此琴乃开元二年斫成,本也是七弦具备,可是去年六月乙未,六弦七弦突然断裂,续上又断断了再续,如此往复,终究不成。

·六月乙未?(那不是我们离开长安的日子吗)

·听曲当听弦外音呐,先生以断弦为题,恐也是认为朕苟且偷生弃长安入蜀,亲自断了君臣之义。

·这六月乙未,可悲之日啊。

·巴山惆怅无际,方肠断处,风铃悲切,人间最苦伤离别,更那堪,玉魂永湮灭。

·此为何曲?

·依此夜此景,便称之为《雨霖铃》吧。

·曲美词更美。

·恐怕也只有先生认为它美了,若让世人听来,也不过是靡靡之音,亡国之声。

·若是能自持,管它靡靡之音还是钧天广乐。

·先生这是要去哪里?

·上山取琴木。

·为何在深夜取材?

·这时候最静,能听见树本真的声音。

·先生快看,这株桐木不错,树干笔直,粗细适宜。

·这里本来就有泉石环绕祥云笼罩,理应是块良材,可惜树心已经被侵蚀了,又因为常年藏于深山不易察觉,现在是纹理稀疏千疮百孔了,用它制琴,这声音一定空而不实。

·树都能听得懂琴音,安禄山史思明那两个逆贼,朕为何不能早早地察觉,朕就如这株朽木,已全然无用,任它自生自灭吧。

·不尽然,不尽然。你听……

·这树心竟然完好无损?

·对,只因它树根强劲,雷霆霰雪也只能侵蚀它的外表,用它制琴,音雄劲旷达千百年不变。

·这参天大树你说无用,这明明是棵枯木,你却当宝?

·这树没死,它还有救?

·是。

·这树没死,它还有救。今日虽有逆贼喧嚣乱世,但数十万将士正在浴血沙场卫我大唐,五千万子民忠心不渝固守家园,就如这苍劲的树根深扎土壤,死死地拽住风雨飘摇的大唐。他们尚能如此,朕的这点痛苦算得了什么,怎能躲在这深山之中呻吟。听先生一曲,如醍醐灌顶。不知朕可有幸珍藏此琴?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王者,若德神俱在,凤,必回鸣于岐山

此一别后,玄宗在蜀地整军欲平定叛乱,公元757年九月,唐朝将领郭子仪收复长安,十月,玄宗返回长安,雷威被玄宗封为“琴待诏”。后人秉承“选良材 用意深 五百年 有正音”的祖训,制琴事业延续百年闻名天下。

前世传奇是根据琴身的铭文题刻和唐代“安史之乱”时候唐玄宗入蜀避难把雷氏琴人封为“琴待诏”的史料记载合理虚构的。这张琴是民国古琴泰斗杨宗稷先生“半百秦斋”的第一琴,杨先生在琴背后龙池的四周题刻了他对这张琴的赞美和鉴赏。故事中《雨霖铃》的词牌是唐玄宗李隆基所创,据《明皇杂录》记载,在“安史之乱”之后李隆基从四川返回长安的栈道上由于风雨交加,就想起在马嵬坡和杨玉环的悲惨经历,他就在途中吟诵着《雨霖铃》。古琴是非常符合中国古代文人特点的一种乐器,古代有“士无故不撤琴瑟”这种说法,说明琴是文人非常亲密的伙伴,通过古琴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

雷威做琴从来不墨守成规,别人做琴一般选材用桐木,他选松杉木,经常在寒冬腊月畅饮一番,穿上蓑衣戴着斗笠进山,树林环绕,闭着眼睛听风吹树木的声音,当树木发出绵延悠扬的声音,就选它。这张七弦琴就是松杉木,大概就是雷威用雪山听松的方式万里挑一选出来的,难怪琴声音柔韵长、圆润细腻、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今生故事]

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里有“凤鸣岐山”,说的是在周朝兴盛前岐山有凤凰栖息鸣叫,人们认为凤凰的出现是源于周文王的德政,是周朝兴盛的吉兆。以这四个字命名的唐代古琴居然也传奇地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而且现在依然能够鸣奏。

“开元二年提名在,千二百载刹那空,落霞仿古神女制,如敲清磬撞洪钟”,这是民国古琴第一人杨宗稷先生在其所著的《琴学丛书》中对“彩凤鸣岐”的记述,成为了一个年轻人对它最初的向往。四十年过去,当年的年轻人已是享誉国内外的古琴大师,向往了多年的呼唤,来自一个玻璃展柜里。2006年浙江省博物馆邀请他与成公亮先生为“彩凤鸣岐”与“来凰”两张古琴做鉴定,并在四年后举办了一场以“凤凰和鸣”为主题的古琴演奏会。馆藏千年古琴作为演奏乐器,海内古琴艺术界巨擘齐聚,音乐会一票难求。不为孤山论剑,只为湖畔抚琴,复苏与相遇的欣喜都蕴含在了这穿越千年岁月的琴声里。

从小就知道这张琴,过了几十年以后,有幸参与鉴定杨时百(杨宗稷)先生的十四张藏琴,太兴奋了,这是几十年的夙愿,激动的心情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第一次亲手弹奏这张古琴的时候,它的声音很奇特,用行话讲叫“圆转如意”,你想要出什么样的声音加什么力量下去,它就能够给你什么样的声音出来。——丁承运

时间长了,古琴背面会出现断纹,这是琴名贵的象征,只有超过二百五十年以上的古琴才可能会出现这种断纹,介于小流水断(蛇腹断)和牛毛断之间,部分琴有冰纹断。琴出现断纹以后,声音更加松透,穿透力更强,手感更好,懂行的人都希望自己的琴是一张断纹琴,都希望有一张断纹琴。诗句“削圆方竹杖,漆却断纹琴”就是讽刺不懂行的人。

在普通观众的认知里,这张“彩凤鸣岐”都已经放在博物馆里了,它就是国宝,应该是越少动它越好,它的被演奏令人难以置信,起初甚至连文博界也没人相信。但是过去经常有琴家对我说中国有太多太多的传世好琴都被博物馆收藏了,与世隔绝,不能弹拨也不能听到古琴的声音,令人惋惜。浙江省博物馆认为,古琴作为普通文物展示是不够的,声音才是古琴的灵魂。当年杨时百先生收藏“彩凤鸣岐”也是作为普通的乐器收藏和利用,只有在弹拨中才能发现问题并及时维护,所以中国的古琴才能成为世界上流传最悠久的到现在还可以正常使用的乐器。——范佩玲

给“彩凤鸣岐”上丝弦是非常有难度的事情,首先每根弦大约有十几公斤的拉力,整张琴上完丝弦后的张力大约两百斤;其次是将声音恢复到当年杨时百先生所记“一二弦如洪钟,六七弦如金磬,四弦五徽以上如羯鼓”。由于普通丝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浙江省博物馆专门邀请香港的黄树志先生,用宋元的古法,用真丝研制出来的太古琴弦不断摸索与尝试,终于听到了 “彩凤鸣岐” 清润亮丽的声音,达到了《琴学丛书》描述的效果。

我们能感受到古琴家们对古琴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也感受到了浙江省博物馆的大智大勇,感谢双方为国宝活起来、为彩凤再鸣岐山做出的努力。

守护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守护历史,守护高山流水。

【三】玉琮——周冬雨/良渚遗址考古队队员

我已经数不清多少次在杭州看到这样的方柱了,里面是圆的,外面是方的,中间是通透的,相同的形状相同的纹饰,总是反反复复在这个城市看见。都说博物馆是当地文化和历史的缩影,我在浙江省博物馆中找到了答案。现在发现的玉琮中,这是体量最大刻纹最精美的一件,俗称“玉琮王”。图案中上面是神人,下面是神兽,此即“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的标志性纹样,图案精细,线条清晰。很多学者认为五千年前的玉琮是祭天祭地或沟通神灵沟通天地的用途。那些灵动的线条,鲜活的图腾,似跳跃的音符,似律动的生命,记录着良渚先民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我忘不了神徽上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它闪烁着勇敢坚毅的目光,刹那间的对视,我放佛看到了五千年前的良渚,那是一个充满希望快乐的时代,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时代,那里有一群孜孜不倦、追求美好、矢志不渝、坚守信仰的良渚人,他们勇敢、创造、外拓、和谐的精神也一直传承至今,影响后世子孙。——周冬雨

上下五千年的起点之一就是玉琮的出土地--良渚,在现在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遗址内出土了成千上万见玉器,而这件玉琮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复,被称为“玉琮之王”。它重约6500克,直径约17厘米,高8.9厘米,装饰性线刻细若游丝。五千年前并没有金属制的琢玉工具,这样的一件精致玉琮可能要耗尽一个玉工毕生的精力。琮体的四面四角都用浮雕技法雕刻了神人兽面纹,这是良渚人孜孜不倦描绘的永恒主题。

[前世传奇]

距今5300年至4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俨然是一个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理想国,三百万平方米的王城相当于四个紫禁城大小,但连续不断的洪灾击碎了良渚人原本富饶祥和的生活。面对灾难,国王父亲决定弃良渚向北迁徙,但女儿瑶坚决反对。瑶是掌握神权的大祭司且琢玉功夫一流,她坚信琢玉、通玉琮就能挽救良渚,父女俩争执不下。

·更大的洪水就要来了,我们必须离开这里,离开我们的家。

·父亲,只是因为一场洪水,你就要舍弃我们的家园吗?

·这水势一年比一年大,新修的水坝也抵挡不住了,良渚危在旦夕。

·父亲,再等等吧,你看看这些玉琮,玉工们夜以继日地琢,马上就要琢通了,到那时洪水一退,良渚就平安了。

·等不了了,这天象预示着更大的灾难就要降临,到那时,毁灭的是整个良渚。

·我不走!父亲,这几百天来,我没日没夜地琢这枚玉,就快琢通了,我是不会放弃的。

·这是我们的家,你看那是是我们曾经捕鱼的小溪,还有那边成片的稻谷和粮仓,只因它现在病了,你们就要抛弃它吗?

·可它已经不是以前的良渚了,连年的洪水泛滥病疫肆虐,再待下去,我们只有死。

·北上就会平安吗?那里有强悍的部族,贸然北上,定少不了一场恶战。当年造良渚城,大家都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结果呢,咱们都做到了,宫殿、城郭、农田、粮仓、码头、水坝一应俱全,是何等的宏伟壮阔。咱们能缔造神话般的良渚,也一定能抵御这洪水。

·你总说虔诚琢玉,神明就会给答案,这洪水就是答案?

·孩子,如果我只是你的父亲,我一定会留下来陪你等,但我是王,要担负着整个部族的兴亡,容不得半点闪失,北上虽胜负未卜,但总不至灭族。我是王,我不能只顾及着自己的女儿,不顾及族人的死活。整顿队伍,准备北上。

·玉琮终于琢通了!明年定是风调雨顺鱼米满仓!

·神灵啊,玉琮已经琢通,可你为什么依旧无动于衷,若是瑶做错了什么触怒了你,那请冲我来,请你放过他们。

·我明白了,其实神灵早就已经给我暗示了,强光穿过玉心瞬间变弱,那洪水也是一样,只要我把山口凿开一个豁口,洪水一分流,威力就立刻衰退。

考古学家勘探良渚古城遗址时,在外郭城西北角发现了一个大缺口,据推测这里原来可能是一处水面。良渚这片美丽的土地,孕育了古老的文明,诞生了迄今所知东亚最早的国家。而这件做工精美纹饰神秘的玉琮更是这辉煌文明的实物力证。

良渚玉琮的前世传奇是依据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浙江考古研究的成果,良渚的意思是水中的美丽小洲,这个小镇在杭州附近,山清水秀,如果不是1936年浙博馆员施昕更的偶然发现,我们很难把这个美丽小镇和中华文明的起源联系在一起。商周以后,玉琮就不那么常见了,后人在文献里能看到“琮”这个字,但很难想象到底是什么样子,良渚遗址玉琮的出土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件玉琮上面的雕刻融合了阴线刻画、浅浮雕两种技法,浅浮雕里又分层次,可谓是鬼斧神工。良渚文化最突出的文化就是玉文化,仅反山和瑶山两处墓地就出土玉器近六千余件,且工艺高超。良渚的玉器种类很多,有装饰品,有通灵玉,也有祭祀的礼器,其中玉琮是祭祀中最重要的礼器,“苍璧礼天,黄琮礼地”即指以玉璧祭天,以玉琮祭地,“比德于玉”“通灵宝玉”都是良渚玉文化最好的传承。

虽然按年代算,玉琮不算事最古老的,但是玉文化在这一阶段有了质的飞跃,不仅体量巨大而且发展出多种复杂的琢刻技术,能够做到在玉石上一毫米的装饰线内刻四五根线。虽然那个时候没有文字没有照片,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玉想象五千年前的匠人无比专注的工作状态。从陪葬的玉器数量和精致程度可以断定玉琮的主人身份高贵,也许他和瑶一样对信仰有着执着和追求。

信仰的力量不可估量,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少信仰,中国人的信仰是由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文化所造就的。

[今生故事]

在浙江杭州,玉琮无处不在,政府大楼、机场、地铁、银行标志、路灯造型都能看到玉琮的身影,它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实物的力证,是浙江人的骄傲。

在良渚的任何一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都可能发现来自五千年前的故事,我们是在一个非常远古的国家的遗址上面工作,植物考古发现了种子堆了解古人的食谱与社会、动物考古发现良渚遗址中动物种类非常丰富、地质考古意在探索良渚人为了建造这座城走了多远的路。浙江是在1986年以反山发掘(玉琮出土地)为转折点掀起了中国玉文化研究的高潮,八十年代时,我们对于良渚的认识主要靠玉器来代表,到今天,良渚考古人在这块遗址上面发现了城、外郭、水利系统,我们对于良渚的探究永远在路上。——良渚古城考古队

这件玉琮的设计和制作堪称史前玉器巅峰之作,制玉的人耗尽毕生精力可能也只能制作这么一件,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良渚那个时候已经有非常明确的分工,那么制玉这些人就不可能从事日常的捕鱼、打猎、种稻子等等,有专业分工的前提就是良渚社会的物质基础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通过火烧后的碳化稻米推断良渚古城内粮食的存储量非常大,同时由于只在城外发现了水稻田的存在说明良渚已经有城乡之分。到目前为止,良渚遗址内一共发现了三十多种动物,家猪、圣水牛、黄斑巨鳖、鹿、水獭、野鸭等等,在个别动物身上发现的屠宰和肢解或烧烤的痕迹表明这些动物已经登上了良渚人的食谱。当时良渚人的交通主要靠水路,良渚古城的城墙带有八座水城门,类似今天威尼斯的模式,并且有了非常完备的水利系统。现在中国已知的最早的水利遗迹都江堰、灵渠、白渠、芍陂都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大致的年代距今不会超过2500年,而良渚的水利系统距今5000年。

“玉琮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物力证,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这样高度凝练的话能够理直气壮地提出,就是来自良渚考古人孜孜以求地探索与发掘,是四代考古人前赴后继努力的成果。1936年施昕更先生在他的家乡良渚镇发现了良渚遗址;上世纪八十年代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前辈牟永抗、王明达先生发掘了反山遗址、瑶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从这个时候开始,谈起中华五千年文明就再也绕不开良渚遗址了;近十年来,第三代考古人刘斌、王宁远老师发掘了城墙和水利系统,揭示了“中华第一城”和“世界第一坝”的宏大格局;如果说一千年前看北京,两千年前看西安,那么五千年前就要看杭州良渚。

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八十年的良渚考古,千淘万漉虽辛苦,然而吹尽狂沙始到金。是你们让这件玉琮熠熠生辉,让它成为一只望远镜,透过它我们就能看到中华民族璀璨文明的一个起点,让我们能够如此底气十足地告诉全世界我们究竟有多年轻——上下五千年。

守护玉琮,守护历史,守护玉魂国魄。

【良渚玉琮力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刻于其上的神人兽面纹显示了那个时代高超的技艺。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是一把注入了工匠精神的乐器,也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哲学思想的最好体现。宁波“万工轿”是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工匠精神的辉煌作品,花轿上两百五十个人物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想象。这三件文物的时间跨度大,共同展示中国工匠巧夺天工的成就,奏响了一曲延绵不绝的越地长歌。】

国家宝藏第一季8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