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8-06-30 03:33:59

周公的故事

作者:乔木芳辉

西周的时候,有一位大政治家叫周公,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其实他不姓周,他姓姬,名旦。因为国君赐给他们的封地在周,按规矩才改姓的周,所以,也称周公旦,又因为他死后的谥号为,历史上也有称他为周文公的。

  周公这个人可是非常了得,他不仅是位名副其实的大政治家,而且通晓军事,又多才多艺。他的一生经历了商末周初这样一个王朝更替的重大历史时期,并且对西周王朝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

  商朝末年出了个国王叫商纣王,这个人在历史上名气也很大,正史、野史都记载着他好多的故事。不过,他的名气大可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好事,他是个暴虐的国王,荒淫得很。他修建了一座叫做酒池肉林的娱乐场所,里面藏满了各种鸟兽、狗马等稀奇古怪之物。这位纣王和他的宠妃妲己,还有一些他的贵族幸臣们,整日地泡在里面,享受的那就是现如今所说的一条龙的服务。钱不够了,东西缺了,找老百姓要,不给就抢。这杂种还有一大嗜好,就是残害忠良啊,三个辅政大臣都被他剁成了肉酱,就连时称大闲人的比干,他的亲叔叔规劝他、批评他,也被他给砍了,还挖出了比干的心,看看这个大闲人是不是真的心有七窍。另一个叔叔箕子眼见形势不妙,满大街的装疯卖傻,还是躲不过去,到了还是被他关进了监狱。纣王这么干,明眼人都知道,注定是要天下大乱了。

  商王朝属下有个小诸侯国---周国,周公的老爸周文王当国王的时候,就曾几次兴兵,讨伐纣王。经过几番较量,虽然没有大获全胜,但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商朝的许多部落、方国都纷纷投奔了周文王,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周公的功劳。

  文王死后,周公的哥哥姬发继了王位,史称周武王,这个时侯周公大显身手的机会可就来了。他先是协助周武王在孟津召开诸侯大会,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制造声势,向商王朝示威。同时还不断地派间谍入商刺探情报,并开展强有力的政治攻势,赢得了大批的商王朝的贵族、大臣叛商奔周。到了周武王九年,时机成熟了,周公便辅佐武王决定在牧野与商朝决战,并撰写了讨伐檄文《牧誓》,声讨了纣王的暴虐无道,鼓励将士用命,奋勇杀敌。大战中,周公手持大斧,他的弟弟召公手持小斧,保护着武王,率军冲杀。纣王好不容易强行聚集来的七十万奴隶,到了两军阵前,却纷纷倒戈,反倒引领周军杀向了纣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前徒倒戈的故事。商纣王见大势已去,便跑回到自己的娱乐所---鹿台,放把火,亲自把自己火化了。

  商王朝灭亡了,周军开进殷都。为安抚民心,周公便辅佐周武王采取一系列政策。那个时侯,朝野上下对祭祀是特别重视的,等同于现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所以,周公便带人宰杀牲口,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向天帝及殷民宣告纣的罪状,得到了殷民的认可。他又从监狱里放出箕子,给予优待。同时,还册封了纣的儿子武庚禄父为殷侯,留在殷都。但这武庚毕竟是纣的儿子,周公当然也要有所防范,所以便把自己的三个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派去监视他,这就是历史所说的三监的由来。

  周公立了大功,当然也得到了相应的封赏,武王把少昊的旧址曲阜一带分封给了他,称为鲁公。但周公并没有亲自去他的封地享受那份荣华富贵,而是留下来继续佐助武王巩固、理顺刚刚建立起来的西周政权。

  周公辅佐武王可以说是到了舍身舍己,肝脑涂地的程度。就在武王灭了殷商的第二年,天下还不安定,好多事情还没个头绪,可是有一天武王突然病了,而且病得很重,武王在这个当口上病重,群臣自然有点儿乱了方寸,深怕一旦武王一口气上不来,呜呼哀哉,这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还不改了姓?于是,姜太公和召公二人便恭恭敬敬地占卜,预测吉凶。周公觉得这样根本不行,便做出了一个群臣谁也想不到的决定,他设置了三个祭坛,面朝北站在上面,捧着玉璧、玉圭,以自己的生命作抵押,向太王、王季、文王祷告,并命史官宣读他已撰写好的册文,册文的大意是:你们的长孙武王姬发,如今辛劳成疾了。倘若你们三位神王在天上生了病,要人去扶持,那么我姬旦愿意代替武王姬发担当这个责任。我姬旦这个人特有心计,又多才多艺,最擅于侍奉鬼神了。而你们的武王姬发却没我这个本事啊,他已经在天帝的宫廷里接受了使命,广有四方,因而能够安定你们在天下各地的子孙,四面八方的百姓也无不敬畏他。只要不让他失落了天降的大命,你们先王的神灵也就永远有了依托、有了归宿了。如今我从大龟上接受命令,如果你们答应了我的请求,我就将玉璧玉圭献给你们,如果你们不答应,那我就将这两件宝贝收藏起来,不给你们了。别说,周公这一通连哄带劝加吓唬,天宫里的三位神王,还真就把武王的命给放过了,也可以说是给保住了。周公呢,则把册文藏进了用金属封缄的柜子里了,并下令任何人不准说出去,更不能让武王知道。

  周武王虽然躲过了这一劫,但终究是沉疴难愈,转年,还是驾鹤西游了,姬诵继了位,称周成王,有的史书上说姬诵继位时年少,才十二岁,《史记》里说他尚在襁褓之中,反正年岁不大。周公害怕天下的人听到武王去世的消息后反叛,便挺身而出,代替成王开始行驶起统治权。这在官场上无疑是引火烧身哪。果不其然,纣的儿子武庚本来就心怀不轨,一见机会来了,便千方百计地在管叔、蔡叔的面前说周公的坏话,大造周公要篡夺帝位的舆论,这两兄弟耳根软,还真就相信了。他们本来是监视武庚的,现在倒好,居然结成了统一战线了,一起把矛头对准了周公。朝中呢,姜太公和召公对周公也是心存疑虑。眼见着一场大的政治危机就要到来了。

  周公花了很大的气力做通了姜太公和召公的思想工作,消除了他们的疑忌,安定了朝廷内部。但此时武庚也联合好了东南地区忠于商王朝的残余势力,煽动好了管叔、蔡叔,起兵反周了。周公沉着应对,以成王的名义,发《大诰》,举兵东征,诛杀了管叔、武庚,放逐了蔡叔,花了两年的时间大功告成,各路诸侯也都陆续开始来朝拜周王了。但是,周公可没有完全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他觉得如果不采取彻底解决的办法,那些商朝的残余势力随时都有可能聚集起来,犯上作乱。所以,他就把东征时俘虏的那些殷顽民全部西迁,在今天的河南洛阳建了一座城池,取名成周,又叫东都。将首都镐京称为宗周。同时又在成周西面三十里处修了一座城,叫王城,用于管辖成周,他派了八个师的兵力驻守成周,并昭告那些殷顽民必须安心谋生,否则,统统杀死。这样的方法,当然也就巩固了西周政权。

  制服了那些殷顽民,周公并未就此罢手,他吸取了商朝小邦林立的教训,也是为了加强对广大被征服区域的控制,进一步扩大分封制,利用这些诸侯控制着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强有力的维护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历史上也承认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到了周成王时,周朝先后分封的诸侯已达七十余个。周公明白,要想治理好这个国家,必须控制好各路诸侯,他便着手制定礼乐。也就是史书上说的周公制礼作乐。先说制礼,周公首先把周王确立为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大宗,各路诸侯均为小宗,这也就是我国法制史上讲的最早的宗法制。周王是天子,是共主,诸侯就是臣属,这就有了君臣、上下之分。诸侯内部也是如此,也有君臣、上下的规矩。诸侯和诸侯之间呢,按爵位,也有高低的名分。诸侯之下,还有卿、大夫、士的等级。这样,整个国家,由宗法制和等级制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严格的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等礼仪制度。这套礼仪制度,后来得到了孔老夫子的继承和发展,成了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致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时还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可见影响之深啊。那么,什么是制乐呢,商周两朝,最大的事儿,就是祭祀和打仗。所以,祭祀要有乐有舞,出征打仗也要有乐有舞,以显隆重。乃至于会盟、饮宴、婚丧嫁娶都要有仪式,要有乐有舞。难怪连周公自己都大肆宣扬他如何如何的多才多艺,还真不是吹着玩儿的,看看这礼乐制定的有多够仔细啊,还不得不给予首肯呢。

  周公的治国才能不光是体现在制定规章典籍上,他还有一大风范,那就是招贤纳士。周公求贤若渴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吧,一次,周公送他的儿子伯禽代他去鲁国赴任,临行时,周公告诫说:我呢是文王的儿子,是武王的弟弟,又是成王的叔叔,地位高吧,但我有时由于忙着去接待贤士,正洗着头呢,都要三次把头发捧起来,正吃着饭呢,都要停下,有时,一顿饭要吃吃停停,就这样还害怕失去天下的贤才呢,你到了鲁国万不可傲慢哪。周公求贤的故事,虽然记载的零零散散,但却为后世所敬仰,三国时,赤壁大战的前夜,明月皎洁,曹操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至酣处,曹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咏唱《短歌行》。歌中曹操为表白自己能容纳贤才,使天下归心统一的襟怀,唱出了周公吐辅,天下归心的千古名句。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这位曹丞相轻易可不会真心夸奖谁的,唯有周公能让曹公在大半夜里心驰神往,歌之舞之,咏之唱之,周公之贤,足见一斑了吧。

  成王长大了,周公便主动把国政还给了他,自己呢,还是恭恭敬敬的做他的臣子。但又有点儿不放心,怕成王年轻气盛,当不好家,于是就撰写了《多士》和《毋逸》两篇文章,告诫成王要注意修德,谨言慎行,千万不要骄奢忘本。

  周公死后,成王给他的礼遇很高,把他藏在了周文王旁边,表明没有按臣子之道对待他。

周公的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