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淡淡忆儿时——论汪曾祺小说的“非虚构”元素

发布时间:2023-04-05 07:31:43

第31卷第2期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Vo31 No 2013年4月 Joural of Changzhou Ins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on)Apr.2013 文章淡淡忆儿时 论汪曾祺小说的“非虚构”元素 陈英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卫生分院,江苏常州213002) 摘要:汪曾祺写作强调真实,大都有过亲身感受。他的散文化小说比较接近当今流行的“非虚 构”小说川、说中的人物大都有原型,小说的背景都在家乡等作者居住过的地方,表达的感情大都 是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文章淡淡忆儿时”的真实感和与现实的疏离感,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独特魅 力的核心。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非虚构 中图分类号:2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13)02—0033—03 文体的严格划分一直以来就是让人纠结的 本身。现代读者不能容忍编造。一个作者的责任 事。读中学时就知道一些作家的作品,既在小说 只是把你看到的、想过的一点生活诚实地告诉读者 集里出现,又在散文集里现身,如冰心的《小桔 现代小说的读者和作者之间的界线逐渐在泯 灯》。所以就有人把一些像散文的小说叫做散文 除。作者和读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最好不要想到 化小说,如汪曾祺的小说。散文化小说的说法当 我写小说,你看。而是,咱们来谈谈生活。”_ 正因 然不止因为一条理由,如情节、写法等,但有一条 此,汪先生曾经给小说下过一个“定义”:“小说应 理由不能不说是最关键的,那就是与真实生活的 该就是跟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亲切地谈一点你 距离较一般的小说要近,有的甚至只有比较少的 所知道的生活。” 点虚构,大部分都是生活里真实发生的。2010 这样的主张,决定了他小说的散文化、生活化, 年《人民文学》推出了一个新栏目,叫“非虚构”。 决定了他小说中的“非虚构”元素。他曾经这样表 也可以说,散文化小说里的“非虚构”成分比一般 白:“我写作,强调真实,大都有过亲身感受,我不能 的以虚构为主的小说要多得多。 靠材料写作。我只能写我所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 和事,或者如姜白石所说‘世间小儿女’。”¨ 当有 汪曾祺关于小说“非虚构"的主张 人问他《自选集》为什么没有选《骑兵列传》和《王四 汪曾祺的小说别具一格,他自己也有对小说 海的黄昏》时,他说:“那里面虚构的成分太多。”L 的独特主张。“我的一些小说不大像小说,或者 根本就不是小说。”_粥那么,他的小说不是小说 二、汪曾祺小说中的“非虚构"元素 是什么呢?“有人说我的小说跟散文很难区别, (一J“非虚构”人物 是的。”… 他年轻时甚至想打破小说、散文与诗 汪先生说:“我写的人物大都有原型。”[6¨ 的界限。 在《晚饭花集》自序里有这么一段话: 为什么汪先生会有这样的主张呢?他的理由 我的儿子曾问过我:“《晚饭花》里的李小龙是 是:“现代读者要求的是真实,想读的是生活,生活 你自己吧?”我说:“是的。”我就像李小龙一样,喜 收稿日期:2012—10—16 作者简介:陈英(1968一),女,副教授。 
34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年 欢到处留连,东张西望。我所写的人物都像王玉英 到一沟、二沟、三垛,都是坐船,到我的小说《受 戒》所写的庵赵庄去,也是坐船。”(《我的家乡》) 我在小说《异秉》里提到王二的熏烧摊子上, 春天,卖一种叫做“鹏”的野味。这种东西我在别 样,是我每天要看的一幅画。这些画幅吸引着 我,使我对生活产生兴趣,使我的心柔软而充实。 《徙》是一篇写三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小说,深 刻而沉痛。而作者说,自己的“启蒙老师就是高 北溟。《徙》里写的都是真人真事,他教我们读归 有光、‘五四’时期作家的作品”_  。 处没看见过。……鹏肉极细,非常香。我一辈子 没有吃过比鹏更香的野味。(《故乡的食物》) 小说《大淖记事》开头:“春初水暖,沙洲上冒 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 947年,作散文《蔡德惠》,纪念西南联大生 物系助教蔡德惠。1984年,过了37年,又写了小 说《日规》,以蔡为主人公,对他的英年早逝惋惜 不已。又如,1991年写了散文《薛大娘》,1995年 又创作了以同一人物为主角的小说《薛大娘》,对 她的人生态度激赏不已。 片翠绿了。”作者在书页下加了一条注,以说明 家乡节令风物之美:“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 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J,ni-,初生二寸来高,叫做 ‘蒌蒿薹子’,加肉炒食极清香。”这种情况在其他 作家的小说中真不多见。 不仅是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即使是群体 形象,作者也认为完全来自生活,是真实的。 《大淖记事》前三部分完全就是一篇写故乡 四季风物的散文。 (三)“非虚构”情感 “《大淖记事》里那些姑娘媳妇敢于脱光了下河洗 澡,有人说怎么可能呀?怎么不可能,我都亲眼看 到过。”[ ] (二)“非虚构”风物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表达作者的情感本 属正常,与“非虚构”无关。即使完全虚构的小 说,所抒发的情感也是真的。问题在于,汪先生小 说通过注释、印证等手法,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真实 情感与小说的关系。 汪先生说:“小市民,我所熟悉的市民。好些 行业我真的非常熟悉。像《异秉》里的那个‘保全 堂’就是我祖父开的,我小时候成天在那里转来 转去。写这些人物,有一些是在真的基础上稍微 在《受戒》篇尾,作者写了一条注:“一九八。 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在1987年第3期的《人民文学》上有一篇对汪 曾祺、林斤澜的访谈。其中他又提到了《受戒》: 汪:我认为不图解就应该不是从概念出发而 夸张一点。和尚怎么还可以娶个老婆带到庙里 去,小和尚还管她叫师娘。和尚赌钱打牌,过年的 时候还在大殿上杀猪,这都是真的,我就在这小庙 里住了半年,小英子还当过我弟弟的保姆。”_ 如果说写人物还“有一些是在真的基础上稍 是从生活经验出发,从本人不能忘怀的事情出发。 比如《受戒》,写的是我四十三前的初恋感情…… 林:不要说下去了,都说到隐私了…… 微夸张一点”,那么小说中的风物则简直就是完 全的“非虚构”了。 他说:“我小说的背景是我的家乡高邮、昆 明、上海、北京、张家口。因为我在这几个地方 住过。”  盯 在1988年第4期的《上海文学》上,有一篇香 港女作家施叔青与汪先生的对话,汪先生又说 《受戒》“不是写我的初恋,是我初恋的一种朦胧 的对爱的感觉”。 1990年汪先生70岁了,他写了篇怀念父亲 在小说里出现得最多的当然是高邮了。汪先 生在散文《我的家乡》《故乡的食物》等作品中都 有描述: 的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其中有一段写道:“我 7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 意。”从这一段看,汪先生17岁时的初恋是有具体 出我家所在的巷口的南头,是越塘。出巷北, 往东不远,就是大淖。我在小说《异秉》中所写的 老朱,每天要到大淖去挑水,我就跟着他一起去 玩。老朱真是个忠心耿耿的人,我很敬重他。他 下水把桶弄满,我就拣选平薄的瓦片打水漂。我 对象的,不只是“一种朦胧的对爱的感觉”,否则, 情书写给谁呢?而且非常巧的是,《受戒》中明海 的年龄恰好也是17岁。小说一开头就是: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第2期 陈英:文章淡淡忆儿时一论汪曾祺小说白勺‘非虚构”元素 35 他是十三岁来的。 作者仿佛在这里要有意强调,而且过了43年 乃至53年仍然念念不忘。这一点是很有意思的。 近似的现象还有不少,比如在《鲍团长》的结 尾,写鲍崇岳去意已决,喝了一斤高粱酒,“既醉 且饱,铺开一张六尺宣纸,写了一个大横幅:田彼 南山,荒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 耳,须富贵何时。”初看此小说,觉得不大符合这 个行伍出身人物的身份。后来读到汪先生的散文 《自得其乐》,才明白过来。文中写道: 我很欣赏《杨恽报孙会家书》:“田彼南山,荒 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 贵何时。”“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说得何等 潇洒。 如果将汪先生的小说与散文对照着读,这些 例子不少。 三、汪曾祺小说“非虚构"魅力及成因 从上世纪80年代自己还是懵懂中学生读汪 先生小说至今,快30年了,我常想,汪先生小说的 魅力,除了语言、结构等艺术因素外,最核心的要 素是什么?我觉得还是在“艺术”之外。汪先生 认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 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 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尽感伤主义,这样才能 形成小说” J。 美国人约翰・霍洛韦尔认为,在我们这个时 代,真实生活的生动性有时超过了虚构故事的魅 力 。这个观点与汪先生“现代读者不能容忍编 造”的主张不谋而合。汪先生小说正是贴近生 活,终身践行其师沈从文先生“贴到人物来写”的 主张,才赢得了读者。 当然,汪先生个人的经历、气质是其小说独特 魅力的最主要原因。其散文《随遇而安》开篇第一 句就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 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文章结尾说及被错划为 右派的他们那一代人的心态时说:“他们对世事看 淡了,看透了,对现实多多少少是疏离的。”l 汪先生70岁时写了一首七律,其中有两句: “书画萧萧余宿墨,文章淡淡忆儿时。”¨ “文章 淡淡忆儿时”就是汪先生小说“非虚构”之所在。 “我就是这样,谁也不能下命令叫我照另外一种样 子去写。我想照你说的那样去写,也办不到。” 这种“文章淡淡忆儿时”的真实感和与现实 的疏离感,就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独特魅力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M]//汪曾祺文集:文论 卷.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2]汪曾祺.说短——与友人书[M]//汪曾祺文集:文论卷.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72. [3]汪曾祺.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M]//汪曾祺全集:八(其 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汪曾祺.七十书怀[M]//汪曾祺文集:散文卷.南京:江苏文艺 出版社,1998. [5]杨早.“活鱼”汪曾祺[EB/OL].(2007—05—10).htp:// WWW.ycwb.com/ycwb/2007—05/10/content1474269.htm. 6]汪曾祺.《汪曾祺自选集》自序[M]//汪曾祺文集:文论卷.南 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7]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后记[M]//汪曾祺文集:文论卷.南 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67. [8](美)约翰・霍洛韦尔.非虚构小说的写作[M].仲大军,周友 皋,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2. [9]汪曾祺.随遇而安[M]//汪曾祺文集:散文卷.南京:江苏文艺 出版社,1998:255—264. 责任编辑:庄亚华 

文章淡淡忆儿时——论汪曾祺小说的“非虚构”元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