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袁枚解读

发布时间:2020-04-05 04:20:09

袁枚《所见》解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作者袁枚,乾隆年间的著名诗人,乾隆三大家之一。袁枚这个人很有意思,他祖籍浙江慈溪生于杭州。南朝时杭州叫钱塘,当时个名妓苏小小,受到后世文人的歌咏,现在西湖边上还有苏小小墓,而袁枚则自称“钱塘苏小是乡亲”。跟苏小小认老乡,读者想一下是一个什么性情的人。

袁枚的一生,大体与乾隆皇帝相始终:乾隆六岁那年他出生,乾隆驾崩前一年他去世,总共活了八十二岁。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承平岁月,而袁枚就做了一生的富贵贤人。

袁枚字子才,他也确实很有才,从小就以文章知名,受到贤们的赏识二十四岁中进士,这是他一生最风光的时刻,家人报喜的情景多年之后还让他念念不忘此后十年间,他先是在翰林院任职,后外调作地方官。但袁枚生性不喜官场生活,三十四岁时父亲去世,辞官养母,在南京买了江宁织造隋氏园,改名随园从此一直生活在这里,直到去世

《红楼梦》的抄本在乾隆年间流传,袁枚不知看过没有,但他说:“康熙年间,曹楝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这一点他没说对;不过说大观园就是随园,倒也不全是没影的话曹雪芹的秦淮旧梦真与这个园子有点瓜葛按,随园本是曹寅的花园曹家被雍正帝抄家之后,给了继任江宁织造隋赫德后来隋赫德也出事了,此园便被袁枚买去,改名随园由此可见袁枚的性格,真够随缘的。还有,这园子先姓隋后姓袁,合起来也正好是suiyuan真是这样话,倒也符合袁枚性格中喜欢弄巧成分。

袁枚和一个比他早一个世纪的文人李渔有点像,一生抱负只在“闲情偶寄”从他的书名中也见一斑:《随园诗话》是谈诗的,比他自己的诗集更有名说明品诗的水平超过作诗《随园食单》是讲美食的,品美和品美文显然有相通处,都是特别讲品味,讲滋味。我们知道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袁枚正好相反。他对奇闻轶事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写了两部笔记小说集《子不语》和《续子不语》,这种生活趣味影响他的诗文风格,那就是讲究小情趣

袁枚的诗作,选入教材的只有这所见2018年央视春晚,来自贵州的梁俊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演唱了一首《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生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的能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流行一时甚至成为三四线城市学生聊以自慰的心灵鸡汤。贵州偏远山区的孩子,阳光不能普照,只能自开自落,所以这首小诗那群孩子来说,还是满应景的。的好处在于眼光特,别风味但也能看出袁枚格局不大,当代青少年如果不能超越这首诗的小小情调,也要警惕将来成不了大气候。

袁枚还有一首题为《鸡》的诗,写道:“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人说此诗寄托深远,体现了世道的险恶,觉得是过度阐释。以袁枚的性情,他没有的兴趣,也没有悲悯的情怀,更多的是一种小趣味。你可以说他写这东西挺没意思的,也可以说他这人挺有意思的。无论如何,对袁枚的诗,是要读出那么一点意思。我们看《所见》,也要从这个角度来欣赏。

先看一下原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内容很简单,但也确实有点意思。什么意思呢一个牧童骑着黄牛唱歌,歌声震动树林。突然想捕树上的鸣蝉,于是然闭口静立因为怕惊到树上的唐人胡令能有一首情境类似的七绝——《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两首诗的共同之处都是写出了儿童的一片天真,有点小心计,却又简单得可爱。

不过要注意这首诗的题目叫《所见》。螳螂捕蝉,岂知黄雀在后;儿童捕蝉,不知背后还有一个观察者。如果我们还原诗人当时的感受,别有一种趣味。大热天里,袁枚林荫路上,看到一个小牧童骑着黄牛,歌声振天。突然,歌声戛然而止,牧童静立不动。怎么回事呢?这时,刚才歌压下去的蝉声传过来诗人才明白,噢,原来那孩子是想捕蝉呀可见在牧童那里是动机在先,手段在后;而在诗人这里却是悬念在先,答案在后。

讲到这里,这首小诗的意思就差不多了不过我们可以再增添点别的意思。请问,捕蝉用得着像这个牧童那样气小声吗?现在,我们做一个从文学科学,从古代中国近代法国的穿越。法布尔是法国十九世纪的昆虫学家,他的《昆虫记》用科学的态度,诗意的笔法,描写了许多昆虫的生活习性。讲到蝉的时候,法布尔,蝉有非常清晰的视觉,只要看到有谁跑来,它会立刻停止歌唱,悄然飞去。然而喧哗却不足以惊扰它。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撞石子,它却仍然继续发声,好像没事儿人一样。有一回,法布尔借来两枝乡下人办喜事用的土铳,里面装满火药,很小心的把窗打开,以防玻璃被震破。树上的蝉在放声歌唱,法布在蝉看不见的树下,连放两枪,声如霹雳,但蝉一点没有受到影响,它仍然继续歌唱没有表现出一点儿惊慌扰乱之状,声音的质与量也没有一点轻微的改变。法布尔于是总结道:

我想,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

所以,如果当时在场的是法布尔,他一定会告诉那个孩子:不用这么小心,蝉是听不见你的歌声的。

我生于长城以北,孤陋寡闻,从小到大没见过蝉,直到现在,家乡是不是有蝉我也不知道,对捕蝉的情形更是一无所知当年看《韩非子》,读到小儿用糖饴粘蝉玩,感觉很有趣,便随口讲给别人听。一位北京老师告诉我,他小时候把麦粒放在嘴里嚼粘,涂到顶端用来捕蝉。从先秦到现代,中国儿童捕蝉的经验居然如此一脉相承,想来也挺有意思不过《所见》中的个牧童临时起意,手头没有现成的工具,他最多只能是爬到树上用手捉。

最后说一下这首诗的韵。一定会有人感觉奇怪,这首诗怎么不押韵呢?关于它的用韵,可以讲两点

第一,近体诗多押平声韵,这首诗押仄声韵。一般说来,平声韵比较平稳,仄声韵正好相反。正因如此,这首诗从韵上就有一种动态的紧张感,与小牧童停歌捕蝉的张力相适应。我们试着把它改成平声韵:“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樾林。意欲捕鸣蝉,闭口不应人”你会发现,那种张力确实减弱了不少。

第二,即便是仄声韵,这首诗也不是完全的合辙押韵。“立”是入声十四缉,“越”是入声六月,今天用普通话读不出一点押韵效果。可能用袁枚的家乡来读,它们发音近一些。我是北方人,对此没有概念。

顺便说一下,唐代以来的近体诗都押平水韵。平水韵共一百零六韵,分平声韵和仄声韵,但用得最多的都是平声韵,所以《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都是从一东二冬到十五删,再从一先二萧到十五咸为止。今天来,平水韵的好多韵部,比如一东二冬,完全可以合并。“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难闲”二字就归两个韵部,现代读者已经意识不到不妥了。

现代人写古体诗,有人主张用古,有人主张用今我个人觉得,不必食古不化,削足适履:你的诗不是写给唐朝人看的,靠查韵书制造出一些假古董来,有什么意思?情感内容是第一位的,正如林黛玉所说,意思有了,平仄虚实都是末事,押韵也是一样

《所见》-袁枚解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