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原文译文赏析

发布时间:2020-03-03 11:47:07

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原文译文赏析

  

  《国风·周南·麟之趾》

  先秦:佚名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译文】

  麟的脚趾呵,仁厚的公子呵。哎哟麟呵!

  麟的额头呵,仁厚的公姓呵。哎哟麟呵!

  麟的尖角呵,仁厚的公族呵。哎哟麟呵!

  【注释】

  麟:麒麟,传说动物。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趾:足,指麒麟的蹄。

  振振(zhēn真):诚实仁厚的样子。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

  于(xū虚):通吁,叹词。于嗟:叹美声。

  定:通“顁”,额。

  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或曰公姓犹言公子,变文以协韵。

  公族:与公姓义同。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诸侯公子的诗。但这公子究竟是作为商纣“西伯”的文王之子,还是爵封“鲁公”的周公旦之子,抑或是一般的贵族公子,就不得而知了。按朱熹《诗集传》“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故诗人以‘麟之趾’兴公之子”的解说看,似指周文王的“子孙”而言;但《毛诗序》则有“《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之说。既为“衰世”,就非必定为文王或周公之子了。

  赞美贵族公子,而以“麟”起兴,这在今天的读者,或许会感到奇怪,但在古代却是一桩异常庄重和动情的事。所谓“麟”,其实就是糜,鹿之一种而已。不过古代传说中的“麟”,却非同寻常:据汉刘向《说苑》称,“麒麟,麕身牛尾,圜头一角,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春秋感应符》更发挥“一角”之义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荀子》亦云:“古者,其政好生恶杀,麟在郊野。”大抵是一种兆示“天下太平”的仁义之兽。所以后儒赞先王之圣明,则眉飞色舞于“麒麟在圃,鸾凤来仪”;孔子生春秋乱世,则为鲁哀公之“获麟”而泣,以为麟出非时也。

  明白了“麟”在古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即可把握此诗所传达的热烈赞美之情了。首章以“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正如两幅美好画面的化出和叠印:眼间刚出现那“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的仁兽麒麟,悠闲地行走在绿野翠林,却又恍然流动,化作了一位仁厚(“振振”)公子,在麒麟的幻影中微笑走来。仁兽麒麟与仁厚公子,由此交相辉映,令人油然升起一股不可按抑的赞叹之情。于是“于嗟麟兮”的赞语,便带着全部热情冲口而出,刹那间振响了短短的诗行。二、三两章各改动二字,其含义并没有多大变化:由“麟”之趾,赞到“之定”、“之角”,是对仁兽麒麟赞美的复沓;至于“公子”、“公姓”、“公族”的变化,则正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所说,“此诗公姓犹言公子,特变文以协韵耳。公族与公姓亦同义”。如此三章回旋往复,眼前是麒麟、公子形象的不断交替闪现,耳际是“于嗟麟兮”赞美之声的不断激扬回荡。视觉意象和听觉效果的交汇,经了叠章的反覆唱叹,所造出的正是这样一种兴奋、热烈的画意和诗情。

  前文说到这是一首赞美贵族公子的诗,似乎已没有异议。但它究竟歌唱于何种场合,实在又很难判明。方玉润以为此乃“美公族龙种尽非常人也”(《诗经原始》),大抵为庆贺贵族生子的赞美诗,似乎较近原意。古代的王公贵族,总要自夸其身世尊崇不同凡俗,所以他们的后代,也定是“龙种”、“麟子”。这首诗用于恭贺贵族得子的场合,大约正能满足那些王公大人的虚荣、自尊之心。然而,自从卑贱如陈胜、吴广这样的氓隶之徒,曾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不平之语揭竿而起以后,凡俗之家便也有了愿得“麟子”的希冀。在这样的背景上反观“麟之趾”,则能与仁兽麒麟媲美,而可热情赞美的,就决非只有“公族”、“公姓”了——既然有不少贵族“龙种”,最终被历史证明只是王冠落地的不肖“跳蚤”;那么凡俗之家,就也能崛起叱咤风云的一代“麟子”。

  扩展阅读:诗经名句

  1.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诗经·巧言》。巧言:恭维、奉承人的花言巧语。簧:簧舌,乐器中用以振动发声的弹性薄片。颜之厚:脸破厚,不知羞耻意。这两句大意是:说起花言巧语来像吹奏笙簧一样动听,脸皮真厚啊!这两句以“簧”比喻巧言虽花哨动听,但却虚伪无用,生动形象,十分贴切。多用来讽刺那些善于吹吹拍拍,阿谀谄媚的无耻之徒。

  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淇奥》。切:用刀切断,指加工骨器。磋(cuō搓):用锉锉平,指加工象牙。琢(zhuó浊):用刀雕刻,指加玉石。磨:用物磨光,指加工石头。这两句大意是:(修养品行:好比加工玉石,)像切割,像锉平,像雕刻,像磨光。此条以加工骨器、玉器为例,比喻君子要努力修养品行,坚持德行的砥砺。所以原诗说:“有匪君子,~,”后多用~来形容研讨学问或修饰文章。切、磋、琢、磨是四个表现精雕细刻的动词,该名句连用四个动词,增强了直观性,使较为抽象的砥砺德行、研讨学问通过几个巧妙的动词传神地表现出来。

  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氓》。信誓:忠实的誓言。旦旦:发誓时诚恳的样子。反:违反,违背。这两句大意是:当初你起誓时是那样虔诚恳切,没有想到现在你会违背自己的誓言。这两句在原诗中是弃妇指责她丈夫背誓负情的,如今可用以形容有些人在婚姻爱情问题上态度不庄重,需要时不惜海誓山盟,仿佛非常诚恳、坚决;实际上寡情少义,见异思迁。此外,现在“信誓旦旦”已成为使用范围很广泛的成语,多用于形容誓言的真诚。

  4.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蓼莪》。哀哀:悲怜、痛惜。生:养育。劬(qú渠)劳:辛劳、劳苦。进两句大意是:可怜我的父母,生养我受尽辛苦。原诗是写儿子悼念父母的,主要表达诗人痛惜父母辛辛苦苦地养育了他,而他却不能赡养父母,报恩德于万一的感情。这两句流露出对父母的深爱,情真意切,十分感人。可用于表现子女对父母的怀念或追悼,也可用于表现子女对父母的体恤、顾念。

  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所谓:所说的,这里指所想念的。伊人:此人,这个人,指诗中主人公所想念的人。一方:另一边,即对岸。这两旬大意是:我所思念的这个人,在大水的另一边。原诗是表现怀人时惆怅心情的名篇,这两句着重强调一水之隔,阻断了他们的爱情。同时,“水”还泛指他们爱情问的种种障碍。后世多用这两句形容情侣间的两地相思;有时也用。“在永一方”形容所思念的人离得很遥远,或形容虽近在咫尺,但仿佛一水之隔。可望而不可即。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经·蒹葭》。蒹(jiān兼):没有长穗的芦苇。葭(jiā加):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露:由于气温下降(仍高于0℃)而凝结于草、木、土、石等物体上的水珠。霜:气温降至O℃以下时,地面物体上凝结的白色冰晶。这两句大意是:深秋已经来临,水边的芦苇长得十分茂盛,叶上的白色露珠,已经凝结成霜晶。这是《诗经》中一首爱情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冷落凄凉的景物描写,烘托了爱情的悲剧气氛。“白露为霜”是流传最早的吟咏霜露的诗句,既是写景,又标志着气温的进一步下降。

  7.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诗经·鸿雁》。鸿雁:两种水鸟名,大曰鸿,小曰雁,连言之称鸿雁。于:动词词头,无实义。肃肃:羽声。这两句大意是:鸿雁高飞,羽翼发出肃肃的声音。这两句写鸿雁远飞,在原诗中用以起兴,引起对远出服劳役的征人的思念。雁善飞行,是候鸟,因时迁徒,来去有定候,加之《汉书·苏武传》称以帛系雁足可以传书,因此“鸿雁”、“雁足”、“雁帛”、“雁书”、“飞鸿”均可比喻为书信,经常在古代诗文中出现,成为的典故。如“鸿雁长飞光不度”(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寸心凭雁足”(王僧孺《捣衣》),“江驿比来无雁帛”(柳贯《舟中睡起》),“还羞北海雁书迟”(王勃《采莲曲》)等。

  8.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关睢》。钟鼓:古代的两种乐器。乐(le勒):快乐,这里用作使动词,乐之即使之快乐。这两句大意是:温柔美丽的好姑娘,我将敲钟打鼓迎娶她,使她快乐。这两句在原诗中是承接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而来的,描写那个男子想象着如果“窈窕教女”接受丁他的爱情,那么他便敲着钟、打着鼓去迎娶她,和她结成幸福的伴侣。可用于描写婚礼,也可甩于形容经过努力,有情人终成眷属。

  9.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诗经·关雎》。悠:长,辗(zhan展)转反倒: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这两句大意是:相思之情悠远又绵长,辗转床榻进不了梦乡。在原诗中,这两句写一个男子因为心爱的女子“求之不得”而夜不能寐,在床上“辗转反侧”刻画了一种单相思的苦况;现在可用以描写相思的煎熬,也可用以反映因心有所思而焦灼不安,不能入睡。这两句知名度很高,现在还常被引用,“辗转反侧”已成为成语。

  10.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诗经·关雎》。窈窕(yǎotiǎo咬眺)淑女:温柔美丽的姑娘。崭寐(wùmèi悟妹):寤,醒来;寐,睡着。这两句大意是:温柔美丽的好姑娘.无论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这两句写男子思偶的心情。他看中了一位“窍窕淑女”,无论白天晚上,无论醒时梦中都在思恋着她,想与她结为配偶。写男于思慕女子,苦苦追求时可以化用。


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原文译文赏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