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0-05-08 05:59:11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河北省永年县第四中学  韩智深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小品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尽用83字,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文学作品都蕴藏着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本文就是这样,作者在罹文字狱的悲惨遭遇之下,备受监视之苦,近乎流放,心情忧郁,然而在美丽的月色之下,他仍然有进取之心,到自然中排解内心的苦闷。因此承天寺夜游正是他消释郁闷的具体行动。在政治漩涡中破损的心灵只有在清冷的无所牵挂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记承天寺夜游》是河大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文章,这一单元都是描摹山水的古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性情,丰富文化积淀。同时也使学生走进古人的世界里,感受古人的博大情怀,培养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语言文字是表情达义的最好工具,要体会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就必须从把握文字入手,从品味语言开始。

单元教学要求一是朗读背诵;二是积累字词;三是结合背景理解文章内容,注意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细腻描写,感受作者寄托的那份情思。据此我制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丰富文化积累(单列作者为知识目标,是为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复杂感情作铺垫,为突破本文难点作准备)。

    2、过程和方法:学会阅读、赏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文章的写作背

景、作者的身世理解文章意蕴;理解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写景文章重

在朗读感悟,重在联想与想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古人旷达的情怀,培养乐观进取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积累字词;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因而,这一课的教学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师具体指导的一面。

三、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和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呈现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因此本课我采用了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自主学习法、探究法、讨论法。

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就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习文言,必先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非常重要。

圈点勾画法: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生字难词,尤其是文言实词和虚词,需要学生圈点勾画出来,反复诵读,品味精彩的句子,从而深刻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自主学习法:对于字词句的理解,我采用了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利用注解,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得以解决。

探究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通过探索,培养学生的质疑与求知心理,使学生自主地沉浸于文本中,挖掘出文章的深度,激发学生的思维。

讨论法:利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给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势必造成思辩的课堂气氛,在讨论中理解课文的中心,理解作者的思想。

四、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出示一幅月夜图,然后从古诗文写月的名句和它们反映的思想感情引入。

[设计说明]  这样做让学生从视觉上达到愉情的效果,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其次,从有关描写月的名句引入,可以增加语文知识量的积累。为引入本课的学习垫定了一个很好的知识基础。

   (二) 作者及背景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2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元丰二年,42岁的苏轼因涉嫌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八年之后,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绍圣元年,新党王安石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放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

(三) 整体感知,熟悉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中注意标注字音和朗读节奏)。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检测学生字音朗读停顿掌握情况。

   1)读准字音:

    相与() 藻(zǎo) 荇(xìnɡ  交横(héng

   2)读出节奏:               

/无与为乐者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竹柏影也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设计说明]  朗读是学习古诗文的传统方法,行之有效。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这些古诗文熟练地诵读,甚至背下来,有助于对文言文的理解,更充实自己的文学积累。因此,我从语气语调语音停顿等方面对学生的朗诵技巧进行指导。

4、学生对照注释,译读课文。

   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答疑理解词句。

6、检测学生释词译句掌握情况。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设计说明]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这样安排有助于培养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有助于文言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同时,开展合作型学习,培养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课堂检测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简短的评价与反馈,更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所以上面我安排了两个练习。

(四) 合作探究,理解文意

1、走进文本,鉴赏美景

教师导语:全句无一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请从修辞方法的

角度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1)问题设计:这个比喻句中的本体喻体是什么?写出了月色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先写月色,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澈透明;继写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藻、荇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皎洁;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恍然大悟。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2)板书:

              绘景           特点       心境

        月色──积水空明    澄清透明    乐观

        竹柏──藻荇交横    皎洁空灵    豁达

总结:作者怀着一种被贬的心情赏月,眼中的月色是皎洁的、空灵的、宁静的。难道他一点都没有怨恨、气馁、伤心。引出下一环节:作者的心情。

[设计说明]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景入情地领会课文要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环环紧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2、走近苏轼,感受心境

教师导语:古时的文人骚客总是在失意的时候,对月光特别青睐,往往对月抒怀,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如苏轼在他的《水调歌头》中也是如此。我们来看此文中苏轼又是如何对月抒怀的。

   1)问题设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理解?

质疑:作者苏轼会是一个闲人吗?引出作者的写作背景:此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他在被贬之前官司至礼部尚书,一路被贬至团练副使,且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可以想见作者的心情?抓住闲人一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

最终能大致明确: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旷达。作者并没有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2)板书:

                   贬谪的落寞

        抒情:     赏月的欣喜        

                   自我排遣的达观

[设计说明]   由以上情与景的理解基础,理解这个难点,学生应该都能各抒己见,虽然可能答案不尽完美,但能说就好,至少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积极的在思考。

3、小结板书,加深印象

          绘景: 月色——积水空明            空灵

                 竹柏——藻荇交横            皎洁

          抒情: 贬谪的落寞

                 赏月的欣喜                  豁达、乐观

                 自我排遣的达观

   (五)拓展练习,锻炼思维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说明]   是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人和事。以前讲课时,点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忽略了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利用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

   (六)课堂小结,喜获丰收

    1、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设计说明]   这样安排能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印象,学习古人旷达的情怀,培养乐观进取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摘抄到语文本上。

[设计说明]   课标提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设计的这样的作业,符合课标单元教学要求,既检测学生运用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也是本课内容的拓展和深化。

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