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想文化看历史上日本历次侵略中国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0-06-20 15:06:42

从思想文化看历史上日本历次侵略中国的原因

王硕1,南北豪2,邢恩3

1.河南工程学院 外语学院,郑州,451191,

2, 河南理工大学 安全科学院工程学院,河南 焦作,454003

3 .河南工程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郑州,451191

摘要:中日之间有两千多年的接触和来往,和平共处是主旋律,然而也发生在了六次(有说五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其中侵略战争有三次。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际体系下中日关系在综合国力作用下呈现不同的趋势。日本侵略中国、炫耀国威、构建共荣的思想文化趋势早在16世纪中叶就开始酝酿。本文着重从战争发生之前的国际体系和日本对周边国家的外交思想、共处文化和扩张心理分析这三次侵略战争的原因,以资对现在中日关系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日本侵略;思想文化;国际体系;战争原因

一、中日关系概述

近代以前,科学技术不发达,国与国之间的接触相对较少,所谓的国际体系相对就比较简单。在古代,中国与周边的国家关系,也即当时东亚地区的国际体系,是以中国为主导的朝贡体系。当时的朝贡体系,属于同心圆[1]

山东师范大学李云泉教授曾指出,在这种同心圆等级结构中,天下事以中国为中心,外国根据道德水平高低,分成夷和藩,处在天朝帝国的周围。A位于同心圆的第一层,代表地方政府、少数民族土官等,属于中国的内政;B则位于同心圆的第二层,代表典型而实质的朝贡关系国,如朝鲜、琉球、安南等;C则位于同心圆的第三层一般性的朝贡关系国,如日本、暹罗、爪哇、满剌加等;D位于同心圆的最外层,代表名义上的朝贡关系国,如今天西亚等地的国家,甚至西洋国家等;一直没有交集的国家,则在更远的外层。

可以看出,朝鲜在古代处于B的层次,属于典型而实质的朝贡关系,而日本与中国在古代则属于一般性的朝贡国家,也即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中国文化,并曾接受过明朝皇帝所授予的封号,定期或不定期来华朝贡的国家。关系不同,宗主国所要承担的权利义务职责也不同。

二、历史上的中日战争

中日之间有文字记载的大规模的战争有六次[2],也有说五次[3]的,主要有:1、中(唐)日白江口之战(公元659~662年);2、中(元)日的两次战争(公元1274、公元1281年);3、中(明)日朝鲜壬辰战争(公元1592~1595年);4、中(清)日甲午战争(公元1894~1895年);5、中日全面战争(公元1928~1945年)。其中第一次战争是因为藩属国朝鲜(新罗)的求救,第二次、第三次为蒙元忽必烈对日本的侵略征服,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也即,自明朝以来,日本对中国的战争开始转向侵略战争,而且在思想文化和心理上处心积虑且由来已久。下面对壬辰(明日)战争、甲午(清日)战争、中日全面战争这三次中日大规模战争中日本对中国思想、文化、心理上的深层次原因做以分析。

三、日本历次侵略中国的深层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既不是偶然举动或心血来潮,也非如其所言是某些激进分子或少壮派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犯上作乱 自作主张,更不是所谓的由于中国的刺激引诱,而是有着深刻的民族心理背景的[4-7]。通过军阀、党阀、财阀、学阀等主流社会势力表现出来并轻华侵华的意念,是一次次侵华举动的心理基础和源动力。

(一)中(明)日壬辰战争

明日之战实际上是即16世纪末中日朝三国之间的一场国际战争。它始于1592年,终于1598年。这场战争是由于日本统治者(时任关白)丰臣秀吉两次出兵侵略朝鲜,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进而征服中国、称霸亚洲的扩张主义政策引起的[3,7]

日本经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国时代,终于在1590年由丰臣秀吉完成统一,军力空前强大。此时的朝鲜处于李氏王朝时期,国内长期和平,武备松弛,党争不断,政治日趋腐败。作为朝鲜宗主国的中国明朝,此时也日暮西山。对于机遇极其敏感的日本自然也感受到了这个昔日大国的变化,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对发动这场对旧有权威挑战的战争蓄谋已久。

早在1578年,就向其主君织田信长提出: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夙志。1585年,丰臣首次明确提出征讨中华,并为此积极准备。1587年,他在给其爱妾浅野氏的信中说: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之领土纳人我之版图”。15905月,丰臣致书朝鲜国王李晗: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中国明朝),使其四百洲尽人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此乃吾之宿志也。公元15923月,丰臣秀吉正式发布命令,以9个军共巧万兵力,大小战舰700余艘,出兵朝鲜。这是历史上日本以举国之力开始对大陆的第一次进攻。

1592年和1597年,日本发动了两次征服朝鲜的军事行动,虽然失败了,丰臣秀吉没有达成他的愿望,但丰臣秀吉的侵略大陆和征服中国的思想,却留下了很大遗毒。此后日本进入幕府时代后期,此后四百余年日本的思想家,诸如并河天民(1679~1718):大日本国之威光,应及于唐土、朝鲜、琉球、南蛮诸国。……大日本国更增加扩大,则可变成了大大日本国也。林子平(1735~1793):“……熟虑之下,后世唐山(中国、鞋靶之地)必起侵掠日本之事,不宜怠慢”。 本多利明(1743~1820):“……大日本国号应移地至……满洲,山丹、唐太(库页岛)、琉球……。佐藤信渊(1769~1850)《宇内混同秘策》:“皇国日本之开辟异邦,必先肇始自吞并中国。……故此书先详述略取中国之方略。中国既入日本版图,其他西域、遏罗、印度诸国,侏离耿舌,衣冠诡异之徒,渐慕德畏威,必稽颗甸甸,隶为臣仆。吉田松荫(1830~1859)幽囚录》:“日本今宜急修武备……北割满州之地,南收台湾、吕宋诸岛,渐示进攻之势。又说:割取朝鲜、满州,并吞中国,所失于俄美者,可取偿于朝鲜满州之地。 桥本左内(1834~1859):如不兼并中国、朝鲜的领土,日本就难以独立。

这些幕府时代中期以后的思想家,大都把中国视为潜在的敌人,没有一个不主张侵并中国的。明治初期开国元老山县有朋、木户孝允、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井上馨都是他们的门生,接受他们的教诲。

(二)中(清)日甲午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综合国力得到空前的加强,而中国满清政府则面临各国列强的欺辱瓜分和太平天国起义等内忧外患之中,日趋衰微。固有的中华朝贡体系开始一步步地走向瓦解[8]。经过四百年来日本思想家处心积虑的宣扬,大日本帝国的观念已经深入日本各界。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1871年,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但日本并没有遵守,而是开始积极向中国扩张。当时日本政界流传已久的基本论调是:腐败堕落的清朝,是东亚之大敌,亚洲之叛徒。与清朝提携保卫东亚和平,纯属痴人说梦。充分暴漏了明代以来对中国的敌视和蔑视,这种心理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持续发酵,与此同时,日本军国主义的大日本帝国趋于成熟,大东亚共荣思想开始萌生。

(三)中日全面战争

这里的中日全面战争并不仅指八年抗战,根据远东军事法庭裁判:中日战争应从1928年皇姑屯事件开始。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这一百年是日本大发展的一百年,同时也是中国倍受屈辱的一百年。到19世纪初,几百年来形成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全面粉碎。四百年来日本的对中国的轻蔑心理积蓄到了极致。综合来看,日本上层主流知识分子对华主要由以下几种心理[6]

1膺惩中国正义理念

以日本侵略者的逻辑,中国应当信守自甲午战争起所形成的日中关系基本格局,包括在中国华北地区的驻军等。但是,中国没有做到这一点,还经常制造事端。1937815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称:中国方面如此轻侮帝国,非法残忍无所不至……为膺惩中国军之暴戾,促使南京政府反省,今已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 17日,松井石根拜受天皇之命,将亲率膺惩中国军队之师奔赴中国,挟破邪显正之剑膺惩中国人民,发扬日本武威慑服中国人民。

2、重建东亚文化的救世意识

鸦片战争后,中国背负着巨大的民族痛苦开始寻求拯救自我的出路,并强忍着更大的精神折磨,一次又一次地向欺侮自己的西方白人学习。这是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本貌,大概也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在日本看来,中国先学英美,再学苏俄,完全投赴西方白种人,是对东方文化、亚洲文化、黄种人文化的背叛,是欺师背祖,数典忘宗,实属大逆不道。为使中国能够翻然悔悟,并拯救其出西方藩笼,惟有出兵痛击。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感受到了中国在保卫黄种人文化上的堕落和不可救药,就今日中国之国情,知其不足以与之共谋东亚之振兴。同时,更多的日本人也看到了中国地大物博和可资利用价值,因而更加激起了日本人改造中国挽救中国直至以武力占有的方式保全中国的情绪和意图。其实,侵占中国的资源,保全日本的利益才是其真实用意。

3大亚细亚情结

如上所述,日本面对衰落的大清帝国,深感旧有国际体系与现实的国力不匹配,加上天皇固有的我皇国乃奄有四海,统一六合,宇内一统,自然天成之神国,其地位居于所谓世界雄邦之上。……岂可区区东亚之霸权相比拟的王霸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形成了以大亚细亚主义创建大亚细亚共荣亚细亚共荣圈。为建立一个由日本领导的亚洲新秩序亚细亚共荣体而战而牺牲,是30年代以后支撑日本对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实施全面侵略的又一精神支柱[9]

四、结论与启示

从国际体系和日本对中国侵略前的日本国内思潮来看,这几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可以有以下几点启示:

1、落后就要挨打。不论是日本对中国的轻视蔑视,还是堂皇重建东亚文化的救世借口,都是建立在国际体系破坏的基础之上,也即中国的综合国力无法再继续维持原有的朝贡体系;

2、日本侵华是积沉在日本民族心理深层的一种固有思潮,从明代以来一直在酝酿。日本侵略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是其整个国家和社会不断加剧的侵华心理。这些心理支持着它野蛮的侵华行径,并表现出鲜明的辩解色彩;

3、中国必须加强自身的建设,增强综合国力,维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建立的国际新秩序,打消日本军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4、中日关系已处于新时期的强强型关系,随着中国威胁论在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铁的事实面前不攻自破,随着日本国民对中国崛起的适反应逐渐得到缓解,随着日本亚洲派及植根于民众深处的和平、民主力量的顽强奋斗,随着中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地区性环境问题的紧迫性日益上升,日本终将认识到远亲不如近邻,认识自己二战以来犯下的罪行,与中国重修于好。



参考文献

[1] 尚余子铭. 壬辰战争原因再研究[D].暨南大学,2013.

[2] 赵博渊. 历史上的中日战争[J]. 南风窗,2005,18:62-64+66.

[3] 张雅意. 试论中日古代史上三次战争的启示[A]. 中日关系史研究·2013年第1期(总第110期)[C].2013:8.

[4] 王艳娟,王龙. 日本侵略中国是处心积虑且由来已久——读《日本侵华思想理论探源》[J]. 中国校外教育,2012,16:40-41+67.

[5] 陈婞. 论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核心及其文化渊源[D].贵州师范大学,2006.

[6] 渠长根. 心理传统:日本侵略中国的深层原因[J]. 焦作大学学报,2002,02:82-85.

[7] 水野明. 日本侵略中国思想的验证[J]. 抗日战争研究,1995,01:195-204.

[8] 刘亚夫,赫崇旺. 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浅析[J]. 学习与探索,1985,05:134-137+144.

[9] 冯昭奎. 中日关系:历史的回顾与展望[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2,05:1-12.

从思想文化看历史上日本历次侵略中国的原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