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与接受

发布时间:2015-01-19 16:08:01

作文:“接受与给予”

2015115浙江新阵地教育研究联盟高三联考作文

25.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 分)

《新约全书》中说:“给予比接受更为有福。”德国精神病学家弗洛姆也说:“爱本质上是给予而非获取。”可台湾作家林文月说:“一个人能坦然接受别人的关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给予和接受同样都是需要宽大的胸怀的。”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受?结合你的所思所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 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立意点拨】

爱是给予,这种给予不是施舍与恩典,而是无私、无功利之心;接受爱,这种接受不是心安理得,应是心怀感恩。

精彩语段: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就是传递爱的过程,而接受则是接受爱并愿意继续传递爱的过程。

同一片蓝天下,我们需要给予,也需要接受。给予爱,给予关心,给予信赖,不要畏惧给予,更不要畏惧接受,一个人能欣然给予他人或坦然接受他人的爱,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给予和接受同样都是需要宽大的胸怀”。(王宇昊)

接受需要宽大的胸怀。你要懂得感激,也要懂得回报,接受了他人的爱就注定肩负沉甸甸的期待。接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也不是白白占了便宜,坦然地接受应是一份并不宣之于口的承诺,它需要宽大的胸怀。(叶森音)

【原创考场作文】

1 余香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学生

你是否收到过来自陌生人的关心?你是否坦然接受别人的关爱?你是否经历过给予他人帮助却遭拒绝?你也做不到坦然接受他人的帮助,别人也一样。我们都还停留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表面,将给予当作一件伟大的事业,没错,这的确很伟大,但接受也是需要宽大的胸怀的

贫困时收到一笔助款,一句关切的问候,一封来自远方的信,你是否会羞于接受他们的关心?他们是在嘲笑、同情还是真心想帮助你?你可能也会生出一堆如此的疑问,你不能坦然接受它,因为你内心深处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友好。我们不应该去建立这种信任吗?也许人家是真的想帮你一把,仅仅想帮助你。

遇到难题不会解时,成绩较好的同学过来为你解答,你是否会感到一丝羞耻而不愿接受?“不耻相师”的道理我们都懂,可这不仅是要善于请教,也要善于接受。

曾经有人问我,你遭受过帮助被拒绝吗?对此,我也很无奈。人本是一种群居动物,在社会生活中互帮互助应是人之常情,可现在的人往往把自己封锁起来,不愿接受也不够坦然地接受别人的帮助。

若是没有他人的帮助,马云如何能获得技术资金的支持而至今成为中国的大富豪?若是没有他人的帮助,毛泽东如何在艰难的自然环境与敌方的刻意阻扰之下完成长征?国家如何不在各国的友好互助下繁荣强大?人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发展?

学会赠予,你就学会了善待他人;学会交流,你就学会了相处;学会友好,你就学会了团结;学会了接受,你就拥有了宽大的胸怀。

台湾作家林文月说:“一个人能坦然接受别人的关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给予和接受同样都是需要宽大的胸怀的。”是啊,我们都想着去奉献我们的爱心,不愿接受他人的帮助,这不是阻止别人献爱心的行为吗?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应该学会赠予,但也应该学会接受。人与人之间不就是在赠予与接受之间生存与发展的吗?让我们学会接受,学会奉献,让爱的力量洒满人间,让玫瑰的余香充满世界。

(本文集体评卷得分:49分)

2   给予与接受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学生

正如《新约全书》中说:“给予比接受更为有福。”我想,给予的确是比接受更有价值,在我们给予他人的时候,收获的会比付出的多,有些时候,收获的是那种珍贵的情感。

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或许是你一个微不足道的给予,就能帮人家一个大忙。你的给予会被别人深深记在心里,也许他就会成为你的一个好朋友,因为给予而获得了一个朋友。“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也正是说明这个道理。当别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你可以给予他一些帮助,一般是既帮助了别人,又让自己对该知识点又加深了一遍。给予比接受更为有福。

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老师,他们给予了我们好多,知识、物质、精神甚至是生命。正如弗洛姆所说:“爱的本质是给予而非获取。”(应引用材料中弗洛姆的原话)给予就是爱,父母们在我们身上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他们只是想让我们变得更优秀,过得更好,那是一种无私的爱,当我们在接受他们的爱的同时,我们也因此茁壮成长。给予是一种无私的大爱。

难道我们在接受他们给予同时是那么的理所当然、问心无愧吗?

正如台湾作家林文月说:“一个人能坦然接受别人的关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给予和接受同样都是需要宽大的胸怀的。”当我们在接受别人帮助给予的时候,真能够坦然去面对吗?一次两次接受别人的给予还好,当第三次的时候,你还好意思去向他求助吗?在接受他人给予时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而不是觉得这是理所当然。

给予与接受有许多不一样的诠释,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点:帮助他人,心怀感恩。给予与接受构成了我们的生活,当我们给予他人的同时,才有可能得到回报,回报接受只是给予的升华,只是给予的一个缩影而已,所以说,给予和接受是同样的伟大,都需要拥有宽大的胸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和接受是同样的宝贵,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美好的记忆和念。

我们在给予的同时也在接受着他人的帮助与给予。

(本文集体评卷得分:47分)

  3  给、受等重(本文只能看看,仅供参考)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学生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给予比接受更重要。

时常看报纸,报纸的第四版总会有一些评论家在评论一些时事。近来,有一慈善家捐给山区孩子一些书、衣服以及生活必需品。然后报纸右下角还有照片。我们从照片上没有看到受助者的欣喜、快乐,而是看到一副疑惑的眼神。他们也许在疑惑——为什么帮助我们,还要我们拿着物品拍照?

也许对慈善家而言,是一件很小的事。而下面评论道:这种给予只是一些人出于商业目的,或者钱太多了,这种行为根本没有顾及受济者的感想。

在我看来,这种给予只能在某一程度上算是有福。

《新约全书》中说:“给予比接受更为有福。”德国精神病学家弗洛姆也说:“爱本质上是给予而非获取。”

这些名言都说给予比接受更重要,但是,我更欣赏台湾作家林文月的说法。她说:“一个人能坦然接受别人的关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给予和接受同样都是需要宽大的胸怀的。”

我将她的观点归结为“给予和接受同等重要”。

给予和接受同等重要。人活在世上是有意识存在的。他们具有尊严的,即使是山区的人们,他们也是有尊严的,他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靠着自己的双手养活了自己,养活了父母双亲,养活了子女。也许一些生活条件好的人觉得他们这样太辛苦了,有些同情他们,想改善一下他们的生活条件。于是乎就开着大车小车去接济他们,一些人未必会接受他人的帮助,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原则。因此接受别人的接济也是要有勇气的。

给予和接受同等重要。假如一个陌生人突然塞给你1万元,你会接受吗?答案是不会。我们怎么会知道这笔钱从哪里来的,是否是不义之财,对方是不是要玩我?而假如你失业了急需一笔钱,也在报纸登过求助信息了,帮助你的人来到你家给你一笔钱,我想你也不会坦然接受的,你定当会客套一番然后在确定这笔钱不是赃款后你才会接受,但也不会接受得坦然,不会像儿时接受父母给的零花钱一样坦然。因此,接受和给予都需要宽大的胸怀的。

爱是给予,接受是可贵的。给予和接受同等重要!

(本文集体评卷得分:4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教堂晚餐时,资历最老的牧师起身给其他人加水。他步履艰难地从一张餐桌走到另外一张餐桌,但是没有一位牧师接受他的好意。

我们不值得这位圣人作出牺牲。他们是这样想的。

当老牧师来到小约翰拉比的餐桌时,小约翰拉比请老牧师往他的杯子里加水,加满为止。

其他僧侣都惶惶不安地看着这幕情景。晚餐结束后,他们都训斥约翰。

你怎么会认为你值得让一位圣人为你服务呢?难道你没有看见他提起水罐有多么艰难吗?难道你没有注意到他的手在颤抖吗?

我怎么可以阻止善性的体现呢?约翰回答,你们自以为是那么完美,其实是缺乏去接受的谦逊,而且还剥夺了别人从给予中得到的乐趣。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受?结合你的所思所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 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1.给予比接受更令人愉快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说:给予比接受更令人愉快,这并不是因为给予是丧失、舍弃,而是因为我们存在的价值正在于给予的行为。 从给予的反面角度来看,也许在接受的一瞬间会有一丝窃喜或一种获得的喜悦,但这并不长久。给予别人幸福,是会让别人快乐,自己想起也会快乐的事情。美国作家丹·克拉克的一篇文章《哥哥的心愿》,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这种快乐,同时也为孩子们纯真朴实的心灵和海阔天空的心愿所震撼。下面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个故事。

卡尔在新年到来的时候,哥哥送给了他一辆漂亮的轿车作为新年礼物。新年的前一天,他发现有一个小孩非常兴奋地绕着他的新车转来转去,仿佛那辆漂亮的轿车是他的似的。

就在卡尔看着小孩羡慕的眼神时,小孩抬起头来问:先生,这个漂亮的汽车是你的吗?卡尔回答:是啊,是我哥哥送给我的新年礼物。

小孩眼睛里闪着明亮的光芒,说道:你是说,你不用花一分钱就得到了这部漂亮的汽车?!卡尔肯定地点了点头。小孩兴奋地说道:哇!我也希望——

卡尔听到小孩的话后,以为小孩也希望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在将来他也就可以得到一部漂亮的汽车了,这时小孩又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一位这样的哥哥。

卡尔听后即惊讶又激动,他看着小孩问道:想坐我的车去兜风吗?小孩惊喜地答应了。逛了几圈后,小孩转身对卡尔说:先生,能不能麻烦你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去?卡尔微笑着说:可以。卡尔心想,小孩想让家人和邻居知道,他坐着多么漂亮的车回家了啊。

到了他家门口附近,小孩又问:先生,能不能麻烦你把车停在门口那两个台阶跟前? 卡尔说:可以。车停好后,小孩就跳下车快速跑进了房间。

一会儿,他又出来了。出乎卡尔预料的是,小孩扶着因患了小儿麻痹症而跛脚的弟弟出来了。他让弟弟坐在台阶上,摸着那辆漂亮的汽车对弟弟说道:瞧!很漂亮,是不是?就像我在楼上给你讲的。是他哥哥送给他的,不要一分钱。将来我长大了,也送你一部同样漂亮的车,这样你就会看到我一直给你讲的购物中心里那些漂亮的节日礼物了。

卡尔听得感动得泪流满面,他下来把那位小弟弟抱到车的前坐上,他的哥哥高兴得手舞足蹈,也随着爬到车上,于是三个人就开始了愉快的假期之旅。

也就是那次节日,卡尔终于明白了给予比接受更令人愉快。

保禄宗徒说:你们自己知道:这双手供应了我,和同我一起的人的需要。在各方面我都给你们立了榜样,就是必须这样劳动,扶助病弱者;要记住主耶稣的话,他说过:施予比领受更为有福。

保禄宗徒从基督信仰的高度向我们诠释了给予比接受更令人愉快的道理。但是这个听起来很明白的道理,却是一个不容易真正理解的道理,一个不容易践行的道理。在此,我们不妨审视一下自己的过往生活,是否在很多时候习惯于把自己置于不幸之中,只是羡慕那些自己认为幸福的人,而几乎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关注他人。

卢梭说:人在心中应该设身处地想到的,不是那些比我们更幸福的人,而是那些比我们更值得同情的人,同情别人,最好的礼物就是爱。送一份爱给别人,比接受一份爱更快乐。

从《哥哥的心愿》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小孩所想所做,也感受到这份快乐,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未必能够这样体验到这份快乐。如果再以保禄为榜样,恐怕距离就更远了。生命只有一次,每一个生命都不能重复,每一个生命都是美丽的,每个生命也都是独特的。生命不仅属于你自己,也属于你的邻人,更属于主耶稣基督。如果我们愿意效法保禄宗徒的榜样,那就从向这位小孩学习开始吧! 

2.接受,也是一种给予

那天我上完语文课走出教室,感觉后面拖了一条尾巴,猛地回头,发现童高被一帮男生簇拥着跟在后面。见我回头,童高立刻高举起什么东西:“老师,中秋节快乐!

  等他们走近了我才注意到,童高托着的是一个月饼,苏式的,饼皮脱落在手心里,不时有人踮起脚飞快地伸出手指捏一丁点儿碎屑,连同手指一起放进嘴里。

  老师,给您吃。童高把月饼递过来。

  老师,这个月饼童高舔过。一旁的曹一时咬着手指说,您不能吃。

  我很想笑。

  他胡说!”童高涨红了脸。

  我腾出一只手摸摸童高的脑袋:“谢谢,你还是自己吃吧。

  童高一本正经地说:“老师放心,这个月饼绝对卫生,我保证没有舔过!

  我不喜欢吃月饼,更羞于吃学生的月饼。于是我再次推辞:“你们大家分着吃,老师吃过了。

  男生们高兴得跳起来,一哄而上抢月饼。童高翘起嘴巴闷闷不乐,把月饼藏到口袋里,说谁也不准吃。

  下午放学的时候,童高的同桌跑过来告诉我,童高在座位上自己跟自己生气,不肯出来排队。

  自己跟自己生气?我怀着好奇心走进教室,来到童高身边。他把书包撂在地板上,坐在椅子上低垂着头,一言不发。

  你怎么啦?”我拍拍他的肩膀,发生什么事了吗?

  童高抬起脸:“老师,今天是中秋节。

  是啊,那你还不赶快排队回家和家人一起过节?妈妈在校门外等你呢。我笑呵呵地把他从座位上拉起来,帮他把书包背上。

  童高一边走出教室一边回头看我,好像舍不得和我分开。

  我目送他走过长廊,看见他对我做了一个拍口袋的动作。

  第二天上午,在童高的作业本上,我看见这样一句话:“老师,你不相信我吗?那个月饼我真的没舔过,真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他一直惦记着我没吃他的月饼。他不愿意回家,还朝我拍口袋,都是因为这个。

  感动之余,我把童高找来,温和地对他说:“老师相信你没有舔过月饼。

  那你为什么不吃?”他望着我,眼神干净透明。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你的月饼不干净。我俯身说,我只是不好意思吃。你想啊,老师吃学生的东西,怎么好意思?

  童高浅浅地笑了,从口袋里掏出月饼,捧到我眼前:“老师,现在没别人,你吃吧。

  我愕然。还是那块月饼,只不过因为又掉了一层饼皮而越发单薄了。他居然藏了一天。

  在他期待的目光里,我双手接过月饼,并且把它放在嘴边,轻轻咬下一口,,真甜!

  童高咧开嘴笑了,露出一对可爱的酒窝。

  那一刻,从他率真的笑容里,我感受到了他的内心因受到信任和尊重所产生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一切不过是因为我接受了他的月饼。原来,接受也是一种给予。

3.接受与给予

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世上也有两种人。

伽里里海接受约旦河,但绝不把持不放,每流入一滴水,就有另一滴水流出,接受与给予同在。世上就有这种人。

被国外同行誉为中国第一手的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大夫韦加宁教授,他在手外科方面的学问自然是第一流的。他高尚的人格,完美的医德,同样也是第一流的。他第一流的人品,主要的表现就是给予。晚年,他不幸患上癌症,发现时已是晚期,这对他意味着什么,他自然很清楚。短时间的痛苦后,他很快恢复平静。

当他接受了这场恶梦的折磨时,他也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努力完成他的《手外科手术图谱》,给予自己深受的事业,给予自己的学生。这期间,他依然不忘自己的病人,想更多地给予他们一些帮助。即使病情越来越重,他还是常将自己的笑容给予家人,给予同事,尽量减少自己的病痛给他人带来的不安。在接受与给予中,他感到从容,平静,安详,以快乐与满足的心情走完自己有尊严的一生。

接受一如飞流直下三千尺那般畅快淋漓,付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般坦坦荡荡。它们实现的是快乐是幸福。

另一个海则精明厉害,它吝啬地收藏每一笔收入,绝不向慷慨的冲动让步,每一滴水它都只进不出。世上也有这种人。

小孩是妈妈的心肝宝贝,他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妈妈都一直悉心照顾着他。妈妈为他穿衣做饭,为他嘘寒问暖,为他操心劳力……却不曾有一句怨言。直到有一天,妈妈劳疾成病,卧病在床,她害怕自己命不久矣,孩子会得不到照顾,她想把自己多年辛苦劳动,省吃俭用存下来的积蓄交给孩子,可是孩子看见母亲重病不起,而且以为家徒四壁已无可图,他就连看都懒得看他母亲。他不曾为她穿衣做饭,不曾为她嘘寒问暖,不曾为她操心劳力……有的只是一句句怨言。母亲为流下了最后一滴泪……

一个人如果只懂得接受,不懂得给予,他永远也感受不到那份真挚的情义,那份窝心的感动,更体会不到爱的真谛。

别林斯基曾说过:失望的荒地上付出你宽大的胸怀,在希望的沃土上会得到你心灵的慰藉。让我们携一缕接受的阳光,系一丝付出的绸带,整理行装,踏上实现自我的道路。 

4.给予与接受

在各种形式的生命过程中,在一切关系的链条当中,给予和接受,是两种最常见的基本行为了。

在某种意义上说,要得到幸福美满的生命过程,并能带给所有的生命这样的幸福美满,就应该学会如何给予,以及,如何接受。

良好的给予,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它不能是为了增强自己的有力感而做的。

不能为了展示权力、体现优越、塑造自我慷慨无私、豪爽侠义之类的高大自我形象而去做。它不能是炫耀型的,不能像孔雀开屏一样,带着某种扩张自己,压缩别人的欲望。也就是说,它不能是为了抬高自我,贬低别人而去做的。

第二,它应该是为了让别人建立起有力感而做的。

它应该是为了让别人感觉到富饶、感觉到充实,感觉到尊严而做的。更准确地说,它必须是为了让别人也产生我也能给予,我也愿给予,我也乐于给予的愿望而做的。如果在给予的过程中,接受的一方因此而建立起了那种我也能给予的力量感,那么,这就是好的给予,如果在给予的过程中,接受的一方,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力量,相反,感到受到给予者力感的压制,产生自己的光芒圈子被迫缩小的感觉,产生某种卑弱感,乃至羞辱感,那么,就不是圆满的给予。

第三,所以,不论给予的是什么,其实质,都应该是给予对方给予的能力

最好的给予,它就是能给让一切接受者也都能够给予的,那种给予。或者说,只有这样的给予,才是真正的给予。

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接受,真正的接受呢?

它也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不能嫉妒给予者的力感,不能嫉妒给予者的优越。

第二,不能只摄取钱物,必须真心诚意地接纳摄受对方的利他善意。

第三,最好的接受,都不是为了获得而进行的。

不能是为了拿来别人的东西满足自己而进行的。应是为了给别人提供利他善意实现的机会而进行的。也就是说,它在本质上,是用接受的形式,把施行给予的幸福,带给人们的那种给予。

真正的接受,乃是让一切给予者,都充满幸福地自愿乐于不断继续给予的那种接受。

在寺庙里,鎏金的佛像端坐无为,但它并非一无所为的。每时每刻,它都在和参拜者发生着给予与接受的关系。它都在示现着,什么才是圆满的给予,什么才是圆满的接受。它摄受着一切众生乐于付出的善良,并且回报给一切众生乐于付出的幸福。这就是无言而教。

所以,虽然塑像是泥木所做的,但,恭敬礼拜它,也乃是理所应当的。它确有广行佛陀的教化。它坐在那里,面向一切生命,展现着一切生命本有的那种:————

无限广阔的,接纳的力量,以及,无限富饶的,给予的力量。

5.接受和给予

原作:海林·罗斯柴尔德 编译:尹玉生

你是否婉拒过朋友诸如一块看电影、吃晚餐的邀请?我就谢绝过。许多年前,我女朋友和我来到一家高雅的餐厅用餐,在我浏览菜单的时候,我女朋友对我说:今天,让我来招待你。我微笑着回答道:不行!怎么能让你招待我呢?她同样微笑着,坚定地反问道:难道你要剥夺我给予的权利吗?我顿时哑然。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考虑过这个问题。这真是一句充满智慧的反问。我暗暗对自己说道。

从那时起,我再也没有拒绝过他人善意的给予。我所说的善意的给予是指不期望回报的,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给予。就像我女朋友招待我吃饭一样,她只是在享受给予的快乐,我完全能体会这种善意的给予所带来的快乐。

有不少人不愿意接受这种给予,他们认为无功不受禄。其实这并非正确的做法。你的拒绝或许会在无意间伤害了一颗关爱你的心,至少你在无意间剥夺了他们给予的权利。我的建议是你应该很优雅地接受这种给予,并在适当的时机以你的给予作为回报,尽管,他们在给予的时候,并没有期望得到你的回报。

你享受过给予的快乐吗?或许你正在抵制给予所带来的快乐的诱惑。你担心你无条件的给予会遭到谢绝,其实,这没关系的,如果你真的遭遇了谢绝,你只需微笑着问道:难道你要剥夺我给予的权利吗?

恰当地平衡好接受和给予的关系,是丰富和滋补你的情感世界的最好途径。你给予某人,又从另外一个人那里接受,你允许自己接受他人的付出,以便保持你自己持续不断的给予,在接受和给予的过程中,你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快乐,越来越健康。而你与你的朋友、同事、亲人、孩子、伴侣的关系也在逐渐地得到加深和提高。

怎样给予和接受呢?这里是我的一些做法。

我会接受这样的给予:

1. 妻子和孩子给我按摩;

2. 为我的某一个特定日子筹划和准备,给我一个意外惊喜;

3. 给我打电话或在自动应答机上留言,告诉我一些我感兴趣的事情;

4. 与我一起做某一件事情;

5. 和我一道度周末;

6. 告诉我他们喜欢我什么;

7. 陪我一道散步;

8. 和我一起唱歌或跳舞;

9. 挑选一张好影碟,并与我一起欣赏;

10. 教我做一道特别的饭菜;

我会无条件地这样给予:

1. 给某人发一张贺卡或者写一封信;

2. 告诉某人我是怎样地欣赏他;

3. 没有特别理由地送某人一个小礼物;

4. 请某人吃一顿晚餐或者一场演出;

5. 给慈善机构捐一些钱物;

6. 抽时间陪陪某人;

7. 邀请某一个孤独的人参加我的聚会;

8.给好长时间没有联系的一个朋友打个电话;

9. 在某人的自动应答机上留下一段友善的话语;

10. 倾听一个伤心的人的倾诉,真诚地安慰他(她);

现在,你对给予和接受有了比较明确而具体的认识,那就把这些记在你的日程表中,同时不断丰富属于你自己的给予和接受的内容,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不久,你就会发现,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令人惊喜的变化。

6.给予,让我们更快乐

鸟儿给予大地一首首动人的歌谣,整个世界顿时生机盎然;小草无私地给予城市绿色,钢筋森林顿时萌生清新的绿意;我们给予深陷烦恼的人们一个微笑,都会给彼此带来一整个春天。给予,让我们更快乐。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当我们对别人进行善意的、不怀任何企图的给予时,当别人谦逊地接受,并回报一声真诚的谢谢或者一个善意的微笑时,你感受到了吗?一盏温暖的烛火在彼此心中点亮。给予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是双方心灵相通的过程,它不需要被施予者施以多大的感激,也不需要知道别人对他的行为评价如何。只要自己的给予能使别人受益,就足够了。

所以,就有了交警在酷暑严寒中指挥交通,维持秩序;就有了环卫工人早出晚归,维护城市的美化清洁;就有了无数默默地给予的人们……他们的付出,是为了有朝一日登上讲台,接受众人的欢呼吗?是为了接受鲜花和掌声,戴上荣誉的勋章吗?不是,都不是。只是为了保障行人安全的交通环境,只是为了人们被清新的空气围绕,能够有序地出行、生活,这就够了。他们说:这样,我会很欣慰,很快乐。是啊,谁都不能剥夺他们从给予中获得的乐趣。

给予,让我们更快乐;给予,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爱心大使丛飞是我崇敬的一个人。多年来,他用自己的演出所得毫无保留地资助贫困儿童上学,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这样一个乐于奉献、充满爱心的歌手,上帝却过早地把他带走了。然而,丛飞精神一直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他从未离开。在有限而短暂的生命里,他如夏花一般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了一个最好的爸爸。接受资助与爱心的孩子们是幸福的,给予爱的丛飞是快乐而满足的。不论是接受者还是给予者,都是快乐的。

生活中从来不缺乏接受者,但给予会让我们更快乐。当我们面对别人善意给予时,别犹豫,接受吧,因为彼此都会感受到温暖;当我们面对这个可爱的世界,别有顾忌,请怀着爱去付出吧,到那时,你所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美丽的春天。

给永远比拿愉快(读后感)

时光如流水,今天当我再一次翻开了冰心的散文集,其中的一篇《施者比受者更为有福》,它把我给深深地吸引住了。冰心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她已年过半百,虽长寿但并不是十分健康,她小女婿的姐姐日日夜夜地照顾她,给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上百上千的小朋友写信给冰心,给她送来深深的祝福。这时候的冰心她便是受者,在大家的关心下幸福地过着生活,而那些为她付出的人,这时便可身为施者,他(她)们更应该感到衷心的愉快,因为他(她)们给了他人帮助和祝福,这是至高无尚的。

无私奉献的人在社会是无处不存在的,回想几个月之前发生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六万多人死于天灾之中,被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但事情总是这样,在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总有舍己救人的英雄出现,他们在地震中为了他人的生存,或用自己脆弱的身躯挡住压下来的重物,或忍痛扯下自己的肢体,让他人先行脱离危险,哪怕失去自己的生命。这些英雄,在地震中上演了生命的传说,造就了生命的伟大。被保护而活下来的人不仅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而那些为他人无私奉献、舍己救人的英雄们,他们得到的是世人百分之百的尊重和肯定,这是哪怕再多的物质财富也换不来的精神财富,它只存在人们的心中。

但是在当今社会中,“为人民无私奉献”却不是有些人的座右铭,“一心只想让别人为他们付出,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倒成了他们的金字招牌。最典型的当然就是大街上的乞丐们,除了一些的的确确身体有些残疾,丧失了工作能力的人,但是那些四肢健全,没有什么智力障碍的人,完完全全自己可以自食其力。我曾经就看见有一个中年男子在大街上跪街乞讨,他前面有张纸,上面写道他父亲早亡,唯一的大哥也在前不久出车祸死了,母亲也长年卧病在床。但我不禁想道:这一切的一切,哪怕退一万步来讲,这一切是真的,但是那个中年男子却身体健全,智力无障碍,那么就完全可以挣钱养家糊口,根本就用不着跪街乞讨。难道就因为工作太累,乞讨省事又挣钱吗?

无私奉献,其实并不要轰轰烈烈,惊天动地,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当你在同学没带学习用品时,借给他,以解燃眉之急;当有位老奶奶想要过马路,你上前扶她一把;当他人一不小心摔了一跤,鲜血直流时,你赶紧递给他一张纸帕……这些事在有些人的眼里是微不足道的,但他们不明白,这些小事其实就浸透了他们的爱心,给别人以及时的帮助,得到的虽只是一句“谢谢”,但这却是最宝贵的,“谢谢”虽只是两个字,但这其中却充满了他人对你的谢意以及尊重。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也记得西方一本圣书上有句能够说出我心底的话的句子是‘施者比受者更为有福’!”是啊,作者这样写,是国为她是施者,也是受者。她品味到了两种不同人的味道,虽都心中感到幸福,但施者的幸福与高兴相比作为受者还要多。我也跟作者一样,品味着这其中的奥妙。我时常帮助他人,别人什么东西忘带,我总会借给他。我也帮助过一个老人,她在马路的一侧东张张西望望,但不敢过去,我便上去扶着老奶奶,慢慢地扶她走,直至她平安过马路为止,我才转身离开。

“给永远比拿愉快”,经常帮助他人,奉献自己,你得到的将会更多,这是物质永远也换不来的精神财富。

给予与接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