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

发布时间:2020-09-23 00:09:09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纲要

题目:苏轼词两首

制作人: 审查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课标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最高的一个层次,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

【学习目标】

l.了解作家作品背景

1.赏析《水龙吟》,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并能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学习方法】

1.结合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完成课前预习案,上课检查。

2.课内探究部分小组合作完成,上课展示,质疑;教师点评,补充。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重、难点】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以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

2.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通过学习初步掌握读词诵词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学习目

、学习难:学习目

三课前预习纲

1阅读《优质课堂P2“作家作品及背景,并对重要重要知识进勾

预习自1

苏轼103110,字子瞻, 。北

家他与父 、弟 称“三苏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散文、诗歌、书画方面均有成就。散文与 称“欧苏”;诗歌与 并称“苏黄”;词与 并称“苏辛”; (秦“苏门四学士有弟子;” “米芾并称黄庭坚、书法与蔡襄、

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2.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本注释,准确标记课文字音、字词,熟读全文

预习自测2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瑾( 纶巾( 樯橹( 还酹( 吟啸( )一蓑( 萧瑟( 料峭(

【课堂学习探究纲要】

学习活动一:诵读欣赏

1.诵读:教师朗读,学生听读,疏通文字。

2.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

3.学生齐读、学生独自读。

学习活动二:探究学习

(一)合作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快速完成词意的梳理。

(二)自主探究:品析词作

上阕:

1、描绘了赤壁怎样的画面呢?呈现了什么特点?

2、这样的景物时在什么样的大背景下?

3、赤壁是不是古战场“赤壁之战”的赤壁?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试背上阕。5

下阕:

1、从哪几个角度写周瑜?学生读然后找原句。

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能否将“初嫁”换为“初嫁”?

3、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如何理解?

4、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5、试背下阕。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一)看清诗歌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诗歌也不例外,我们通过诗歌的题目可以知晓诗歌的主要内容或者是情感倾向,这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感知诗歌,不致出现偏差。比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我们不看题目,就会误以为此诗只是单纯的一首写景诗,但看过题目之后就会发现是以“方塘”、“活水”为喻,实则在谈读书的感受。

(二)看准诗歌作者:诗人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经历遭遇的不同,会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形成了特有诗风。如果我们大致了解诗人生平,就能了解他的作品主要围绕哪方面内容去写,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陶渊明的诗歌如《饮酒》、《归园田居》等大多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反映了他淡泊悠远的思想特点。而南宋诗人陆游则因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诗中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充满气.

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三)看懂诗歌注释:诗歌下面所附注释一般是诗人生平简介或诗人关于诗歌创作背景的说明等,读懂这些,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主旨。 比如汪元量的《湖州歌》“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单看诗歌内容很容易看成是诗人因羁旅思乡产生的惆怅之情,但若给出“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的注释,则不仅仅是家愁,还蕴含了国灭家亡,自身为虏,无法逆转的深沉之恨。

()分析诗歌内容:如果说“三看”是从外部入手,从整体窥知诗歌的话,这“分析”就是从内部入手,揣摩诗歌的个体特征:①分析诗歌中的景物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一般都具有指向性意义,即“意象”。不同“意象”在诗歌中有着不同含义,表达不同情感。 比如“梧桐”象征着凄苦、悲凉、悱恻的情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一般思乡类诗歌常见的意象有“明月”、“浮云”、“青山”、“登楼”、“捣衣”等,而送别类诗歌则多采用“长亭”、“折柳”、“渡口”、“兰舟”、“晚笛”等意象。②分析诗歌中的炼字。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经常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炼字类的题型也是考试常见的固定题型,提问方式一般为“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

⑴解释该“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作答步骤为: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字在句中的含义。⑵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③分析诗歌中的手法诗歌中的手法一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蝉噪林般分为写景手法和抒情手法。写景手法主要有动静结合,就是以动衬静的写法。除)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邪溪》此之外还有虚实相生(或以实写虚,以虚写实等)、视觉听觉嗅觉写景、近景远景写景、修辞手法写景、活用典故写景、名词意象罗列等,不一一赘言。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等。

【课堂测评】

阅读下文,完成1-2

东栏①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②,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③,

人生看得几清明。

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么样表现的?

2.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课后巩固拓展纲要】

完成《优质课堂》P41“能力拓‘阅读鉴赏'

【课后反思,自我总结】.

---------------------------------------------------------------------------------------------------------------------------------------------------------------------------------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 .体会《望海潮》的情感。

2.分析作品的意境;

3. 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

4.背诵《望海潮》。

【教学重点】

学习目标123

【教学难点】

学习《望海潮》一词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课前预习纲要】

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本注释,翻译课文

预习自测

完成《优质课堂》P21“基础演练”二

【课堂学习探究纲要】

活动一:小组合作交流,疏通文意,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 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

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青山、桂花、荷花、烟霞。.

2文中景物具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联想?

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的风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就连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吟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杭州有个魅力的西湖。三面环山,碧波盈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环湖的山有许多奇峰,瞧,那一对山峰高耸入云,从山脚到山顶就像俯瞰刀劈,山顶云雾缭绕,仿佛到仙境,向下看,真叫人心惊胆颤,这正是西湖十景里著名的“双峰插云”。在西湖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灵隐寺、黄龙洞、烟霞洞、放鹤亭。历史著名的诗人苏轼和白居易在这里修建了苏堤和白堤。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虽然末句有献媚的味道,格调显得不高,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成为作者最好的明证。

3结合上面的想象,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2 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3 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4 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 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 悦。.

4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和羡慕之情。

活动二 反复朗读诗歌,然后小组合作探讨下列问题

1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请举例加以说明。

比如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染,展开描写。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2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

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3 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 “推”好不好,为什么?

“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晚上,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声和采菱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说渔翁、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

5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词中“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驰”指朝廷。这样一来,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它是作者纯粹的奉承之辞。 好景,除写湖山胜况,市井繁华,还暗送颂孙何政绩良好之意;“归去凤池夸”则暗含入朝执政之意。两句歌颂并祝福孙何任满报政于朝。

6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青年柳永怎样的情怀?

踌躇满志,积极向上,意气风发,激情四射……

【课堂测评】

有关《望海潮》一词,下列语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1

A、词的上阕,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它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B、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例如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写居民住宅的雅致等。

C、“市列”三局,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但词人缀以“竞豪奢”一个短语,表现自己对普通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的反感。

D、下阕前半段专咏西湖,词从湖山胜概、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描绘了它的美好风貌。后半段总结前文,赞美郡守。

2 背诵《望海潮》

【课后巩固拓展纲要】

完成《优质课堂》P25 789

【课后反思,自我总结】

----------------------------------------------------------------------------------------------------------------------

第三课时

1)【学习目标】

1 .体会《雨霖铃》的情感。

2.分析作品的意境;

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 3.

4.背诵《雨霖铃》。

【教学重点】

学习目标123

【教学难点】

1.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理解《雨霖铃》一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课前预习纲要】

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本注释,翻译课文

预习自测

完成《优质课堂》P21“基础演练”二

【课堂学习探究纲要】

活动一:小组合作交流,疏通文意,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 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

由此可知这首词的内容是:在一个萧瑟的秋天里,词人要远行与恋人告别。(学生说出答案)

2 全词围绕着“伤离别”来构思,请你说一下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长亭别离

下阕:别后愁思

3 本词有哪些意象词?这些意象词起到怎样的作用?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杨柳、晓风、残

月;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4 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5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这六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一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 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后一句是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6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话在上阕的结尾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

邈远之景,衬托出情人相见无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怅;承上启下,

既是总结上阕的离别情景,又是为下阙写别后情景作铺垫。

7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来被推崇的名句,它高明在何处?

句中“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在上阕,词人已经写到“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第二句中的“杨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因而“杨柳岸”三个字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韵味。3词中的“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很有韵味地点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在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物象,又写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这,正是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

8“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什么呢?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

想而知了。在这里,词人想到,从此离去,将要一年之久,一年啊,365个日日夜夜,在这么漫长的日子里,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没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虚设。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9 “相见时难别亦难”,在词人的笔下,一景一物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与伤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

【课堂测评】

1 对《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柳永本是南方人,在汴京仕途失意,内心充满惆怅,决计离京赴外地。但一想到要 与恋人分别,将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凄苦万种,无以名状。

B、全词基调极其低沉。诗人又善于借助人物的神态来烘托心情,如“执手相看泪眼”“无 语凝噎”等,使低沉的基调更显低沉。

C、诗人擅长移情于景,擅长渲染氛围,使人物情感明朗化。像“对长亭晚”与“兰舟催发”, 都是情化了的语言,产生了鲜明的美学价值和诱人的魅力。

D、诗人充分发挥想像,进行了精心构思。上阕面对秋天的傍晚,乃是实事、实景、实情;下阕设想别后情景,无疑为虚写。全词正是运 用这种实虚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完美形象,提高了艺术品位。.

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钱行时难舍难分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A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 暗寓别意。、“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而感情真挚,形B 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念去去”二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用“去去”二字C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道 路修远。、“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D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 结构疏散有致3 对《雨霖铃》的鉴赏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实写送别之境,但更是借痛楚的声音、萧条的景物、伤情的地点,映衬出了词人内心深沉的痛苦。从而真正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相生。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将“别”字形象化,把彼此眷恋之情、无穷的离别之恨、无可奈何之心表现得神情逼真,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由“念”字领起,实写离别之后的情形。浩淼的烟波,沉重的暮云,高远的天空,这些欲与情人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景物全都笼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

再相见的无期。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刻画得“此去经年, D.正因为这样,“虚设”表示良辰美景已经成为虚空的妄想,细致入微。词人由己推人,设想未来,才更感受这次离别的痛苦。

4 背诵《雨霖铃》

【课后巩固拓展纲要】

完成《优质课堂》P25 11,12,13

【课后反思,自我总结】

----------------------------------------------------------------------------------------------------------------------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柳词的特点

2 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

【教学重点】

了解柳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步骤

【课堂学习探究纲要】.

活动一:一曲《雨霖铃》道破了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和那一腔离恨。阵阵寒蝉,沉沉暮霭,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

小组阅读下面一段话并讨论: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俞文豹《吹剑录》

问题:你认为从以上形象的评论中(选择的不同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可以看出柳永的词有何特点?

1、具有轻柔凄恻的婉约美。具体表现:(1)、景物 具有轻、柔、纤的特点。

2)、情感 具有阴柔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婉缠绵。

3)、意境 具有婉约之美。景为冷落的秋景,情为伤感的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情景交融。

2、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

活动二:积累下列关于写的名句:

“别”生情: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芳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别赋》

“秋”伤情: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万里悲秋常作客”“ 秋风秋雨愁煞人”“ 自古逢秋悲寂寥”

“酒”乱情:

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哀时——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活动三: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步骤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 李弥逊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自掩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⑴直抒胸臆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

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

㈣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⑵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⑶菊花: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⑷梅花: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⑸松:坚贞、高洁的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⑹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⑺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⑻杜鹃鸟: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⑼鹧鸪鸟

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⑽寒蝉: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⑾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⒀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⒁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⒂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秦观:⒃乌鸦.

《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⒄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⒅羌笛:凄切之感,如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⒆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⒇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如“鸿鹄去不返,勾吴阻且深”(《感遇二首》柳宗元)

【课堂测评】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①“颙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1、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就写出登临纵目、A

望尽天涯的境界。

B.“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流连于此,不忍离去。

D.“正恁凝愁”: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刹瞬排解。

2、对该词词句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两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B.“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一句从炼字、修辞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的妙处。

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描写的都是山河破败之景象。

3、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词上阕写景。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含作者优愁。

B.下阕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画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苦。

C.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与《雨霖铃》中所抒之情别无二致。

D.本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然后 下接几个字或一句。.

【课后巩固拓展纲要】

完成《优质课堂》P25 10

【课后反思,自我总结】

----------------------------------------------------------------------------------------------------------------------

苏轼词两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