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1-29 12:47:55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境界说与《二十四诗品》作者:刘妍妍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6[摘要]晚唐司空图所作的《诗品》用诗体写成,以诗论诗,以诗喻诗,这二十四品实际上就是司空图所总结的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司空图论诗上承王昌龄和皎然,对诗歌之境界进一步进行了描述性的阐发,本文将从境界角度粗略地谈一谈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关键词]境界二十四诗品审美[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079-02一、境界概说境界一词,最早是针对疆土、疆界而言的,是指有一定边界的空间,后又为佛教所吸收,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作六境六尘,加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叫作十八界,统称为境界(《佛教与中国文化》)这种境界逐渐转换成信教之人的一种精神和信仰界域。后来在佛教之外,境界一词也用来指人的某种感受,这种感受可能与感受主体的修养、学识、情趣等相关,同时还引申来说明人的某种心灵状态、精神层次或整体性的人生品格。境界正式进入文学范畴是在唐朝,具有佛学思想的诗人及其诗论,在老庄和玄学的基础上,把佛教之与精神之境、诗学之结合起来,使自然境域的、人生境地的逐步转化为艺术之,因此境界就成为中国诗歌的一种独特的审美追求。一般认为是王昌龄将境界理论引入诗歌理论的,而其后有皎然的取境,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等关于境界的理论阐释。到了王国维,境界说终于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他将境界分为有我无我写境造境诗人之境界常人之境界等不同层次。对于王国维所标举的这种境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境界是人对于世界以及人生的感悟和认识而言的,它是这种认识和感悟的一种程度表现,也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状态。当这种境界面对艺术、面对文学的时候,它就不仅是人的一种审美感受,也成为了一条重要的审美原则,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来说,它既是读者的,也是作家、作品的。二、壮美境界司空图在《诗品》中是以具体境界来描绘诗歌风格的,《雄浑》说到: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这体现的是一种强健、刚劲的诗歌风格,是对天地之境的一种描述,呈现出一种宏大的宇宙意识。在开篇第一品中就论述这样一种风格,可见司空图对于壮美境界的重视和推崇。郭绍虞认为雄,刚也,大也,至大至刚之谓,这不是可以一朝袭取的,必积强健之气才成为雄必须有大才力、大学问,才能随处触发,成为真诗。学深养到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而写来却一物不着,并不卖弄学问,侈谈理论,这是所谓雄浑。诗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特质、心理结构,往往在作品中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和审美特征。没有雄伟博大的内在精神,是很难达到雄浑的境界的。荒荒油云,寥寥长风二句取象,自然界中的云和风之大之广之壮,正是诗歌中所要追求的雄浑之气的外化体现,这八个字呈现出开阔高远的气势,正所谓浑沦一气”“鼓荡无边。但是这种雄浑之气又不是能够刻意追求得到的,返虚入浑,积健为,诗人需培养自己刚强的意志、豪迈的情感、勇毅的品性,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极大地充实自己,才能达到至大至刚的境界,诗歌中自然就呈现出雄浑风格了。唐代的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的诗作多雄浑之气: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这些诗句纵横跌宕,质气沉雄,骨力浑厚,彰显了雄浑的境界。《劲健》《豪放》《悲慨》等诸品也表现了诗歌的壮美境界。形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这四句以物取象,刚健豪迈,峻峭有力,描摹出劲健的风姿和境界。正所谓杜以神行气,李以气举神,李杜的一些诗作正体现了劲健之气: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云海方助兴,波涛何足论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些诗句大气磅礴,劲健之气十足,似有一股真气贯穿始终,塞于天地之间。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这四句呈现的是一种与天地同体、与万物同游的吞吐大荒的豪放境界,表现在诗词中就是气象恢宏、激越奔放的壮美风格。由道返气,处得易狂,诗人拥有忘怀得失、超然于世的气度,才能驭月乘风、指挥万象,创作出豪放之作。三、自然优美境界司空图明显受到佛教和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品》中表现出注重冲淡、自然、柔美的审美情趣,《冲淡》《纤秾》《典雅》《自然》《清奇》等诸品皆营造自然柔美的境界,贯穿着一种清幽淡远的和谐气氛:《冲淡》的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典雅》的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岂曰可读、《清奇》的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超诣》的如将白云,清风与归等。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繁荣发展,为司空图的冲淡之美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司空图最推崇王维和韦应物的诗作,他认为王韦二人的诗清空淡远、自然天成,正如《自然》一品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信手拈来,不必刻意雕饰,这种自然美要求诗歌在构思、取材、辞藻等方面,都朴素清新,无人工斧凿痕迹。诗人营造诗境之时,只有像大自然的运行和发展那样和谐合理,才能如逢花开,如瞻岁心,兴到意会,一触即发,达到真正自然的境界。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杨柳飘散在和煦的微风中,青山淡化了纷杂的思虑,韦应物在这里用最常见的意象勾勒出清新淡远、闲适高雅的意境,显现出飘逸清空之美。再如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道由白云尽,春与清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也充分体现了自然冲淡的诗境。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司空图的自然不是一个孤立的范畴,也不是一个单一的风格,它与其他范畴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如冲淡、含蓄、清奇、飘逸等都同时具有自然的特征,所以,“自然是贯穿于整个《诗品》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像惠风和篁音一般无心遇之,冲淡之美可遇而不可求,这种淡到毫无痕迹的自然境界,是形神兼备的,看似容易实则最难。陶诗就是以这种自然美所谓人称道的,于朴素中见豪华,于平淡中见绮丽,正是《绮丽》中的淡者屡深、《清奇》中的淡不可收。陶诗中自然冲淡、清新淡雅的诗句俯拾即是: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来新燕,双双入我庐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没有奇特的意象,也没有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全都明白如话,晓畅通达,如绘画中的白描一般,读之赏心悦目,如沐春风。王国维的境界论中有造境写境的理论,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一般来说,写境就是有我之境造境多是无我之境,所以造境最贴近自然,因为境中无我,无意写之,偶然为之,能得天造之妙。这与司空图的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好的诗作,其境界都是合乎自然的,若其天放,如是得之诗人之境界,惟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故读其诗者,亦高举远慕,有遗世之意,王国维认为世间所有境界都是为诗人之境所设的,诗人之境高于大于常人之境,好的诗人应该呈现出真实的诗人之境。四、之境界是诗歌形成风格的最基本元素之一,,都是靠统一起来的,情思与意象统一,风神与骨气统一,才会达到的境界。《诗品》中二十四品中有九品谈到了,在不同的审美方面强调了的作用。因为内有真,所以神可动于外,气可行于外。所谓表现在诗人内在就是元气充实,表现在作品上就是真实自然,如苏轼所说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大味至淡,真水无香,在简朴典雅中抒发纤微而浓厚的情感,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寄托纯真而深远的意趣,这正是司空图所追求的之境界。王国维有言: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可见他对境界也是十分看重的。在他看来作为的最基本表现,是判断诗歌有无境界的关键要素,有,由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在《纤秾》中,纤是纹理细微细腻,而秾是色泽润厚浓郁,纤益求纤,秾益求秾,由纤而秾,秾归于纤,纤尽于秾,则秾纤得中,要想达到纤秾之境,求真是重要途径,愈往而愈认识到真。写真情,表真意,一直为诗人们所追求,但是司空图的求,融入了道家之,禅宗之,使的内蕴丰厚。返真”“蓄素”“守中”“真宰”“清真,这些词语的运用,把境界营造得若隐若现,难以捉摸,即虚伫神素,脱然畦封在刘勰神与物游的基础上,司空图提出了思与境偕,神思与意象相偕和、相贯通。就能够真力弥满,万象在旁,臻于的境界。求的基点是真实的生活、激情和才思,从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中汲取诗歌的灵感,方可体素储洁,乘月返真。如杜诗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质朴无华,看似简单,但却真切地勾勒出鲜活的初春景色,只有诗人对真实生活的真正细致体察,才会有这样与自然浑融一体的真境界。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境界之真,往往会呈现出天然之美,充满飘逸、灵动之姿落落欲往,矫矫不群。侯山之鹤,华顶之云,气韵俱佳,可望而不可即。五、含蓄境界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阐述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与李生论诗书》中阐述了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诗人在诗作有限的篇幅中呈现的文字永远都是有限的,力图在有限的文字中呈现出无限的”“”“”“应该是诗人所追求的。以有限传达无限,运用意象但却不为意象所束缚,能够通过联想和想象展开一个开放的审美空间,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象外”“言外能够感受到,正如刘勰提倡的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司空图将其表述为含蓄。杨廷芝说理解含蓄为含虚而蓄实,诗歌能自由游离于虚实交融的境界,才具有含蓄美。所谓表现为隐和深,是一种距离美,红杏在林幽人空山,若隐若现,若即若离,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同时含蓄的境界还表现为静和远,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静则心清,正如的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唐代许多诗人受到禅宗的影响,尤其是以王孟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普遍追求宁静、淡远的诗境,主张超越世俗羁绊、摆脱心灵束缚,回归纯真的状态,如王维的诗句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达到言情悟,悠悠天韵的境界。《含蓄》中开篇说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依靠文字,就可以全然展现神采风韵,在文字描写之外饱含着余味,这也是司空图四外说的另一种阐释。宋代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是司空图之后对于含蓄的进一步阐释。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以最精炼的语言描绘最深远的境界,正所谓浅深聚散,万取一收,于万中取一,于一中收万,这是一种超越,于中大胆超越而至这是一种宏大的审美视野和高度,而含蓄的境界包蕴是极其深广的。境界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颇能体现民族特色和文化精髓的审美理论,司空图的《诗品》及其相关理论,是中国文学境界说发展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为后世境界说的发展和开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参考文献】[1]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张国庆.《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中央编译出版社.[3]乔力.《二十四诗品》探微.齐鲁书社.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4]杜黎均.《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北京出版社.[5]祖保泉.司空图《诗品》解说.安徽人民出版社.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