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时而变才更历久弥新 - 优秀议论文900字

发布时间:2019-01-20 18:42:20

应时而变才更历久弥新_优秀议论文900

'纵然简化汉字自发表至使用已历经多年,简体汉字的使用范围也日渐广泛,但“繁简之争”却依旧不休。作为一名使用简体汉字的人,我也欣赏繁体字的典雅与意蕴,但是,保护传统与与时俱进从来非矛盾,应时而变,传统更能历久弥新。

为什么总有人偏爱使用繁体字呢?排除港澳台地区这种独特的历史条件,更多的人自是钟情于其形神俱佳的魅力。好比“”字,一张网,一只眼,一颗心,便是“宪”的形象写照了,仅从字形便表现出“宪”的法律感、约束力,怎不令人折服?可是,折服与普适性终究是两回事,繁体字笔画之多,写字效率之低,足以构成其应简化,紧跟如今追求效率,变法快速这一时代的理由了。

有句哲言说“沉默即是锁舌,也是为了更好地开启。”这说明了一件看似退却的事物或行为,换角度思考,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汉字简化便是如此。

不少“拥繁派”认为汉字简化非但不是前进,反而是种倒退,更有甚者称其为背离传统的倒退。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过于狭隘,鼠目寸光的。从实用的角度看,即使在简体汉字中,也保留了大量形声字,如“明”“旦”等,人们在长年累月的使用与学习中,不断加深字义理解,更能激发有心人追本溯源,觅寻汉字发展的兴趣。即使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改革与融合更是一种规律。遥想当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岂造成所谓传统的倒退?

无可否认,“繁简之争”的背后,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新移民在香港的文化鸿沟,文学作品出版的用字之争,关于文化消逝的威胁论调……但,文字仅是载体,文字背后的传统力量,发展力量究竟有多重,永远取决于“人”。

人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传统文化。假如一群人只纠结于文字形式而忽视其内涵,无论使用哪种汉字,都已是中华文化的断流。当我们深刻地理解到汉字的意蕴,形式已成躯壳,此时,简体字的优点便凸显,在文化传播之中,在文化研究之中,简体字不仅应时而变,更是历久弥新了。

传统,要融入空气,如莫斯科中随处可见的高尔基、托尔斯泰等文豪雕像和他们对这些作家作品的深入阅读。当我们做到对待汉字对待传统文化的内化,无论他们再怎么变,追随时代怎样简化,我们都能做到苹果标语那样,才是这种必然趋势下使文化历久弥新的方法。什么标语?“简洁而不简单”。

'

应时而变才更历久弥新 - 优秀议论文900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