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卷入朝鲜战争的原因探析

发布时间:2013-05-09 13:02:28

中国卷入朝鲜战争的原因探析

李华文

10历史4 2010084465

摘要:朝鲜战争的爆发对于刚刚起步的新中国而言,显然是过于仓促的。战争伊始,共和国并为转移自己的工作重心,更无卷入其中的想法。但随着美国的步步紧逼,新生的红色政权面临生存威胁,加之苏联的影响,毛泽东个人人的想法等等,中国最终还是卷入了朝战这锅“大杂烩”中。由于美中苏等大国的介入,朝战不断升级,终于演变成二战后迄今最大规模的、最为惨烈的局部性区域大战。透过历史的迷雾,后人将发现当年的战争有着太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本文拟就从中国方面、美国方面、苏朝方面、中美斡旋方面等四个角度来简略探讨下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卷入这场战争的。管窥之余,力图对当年共和国领袖的战略决策作出一个相对合理的历史阐释。

关键词:中国 卷入 朝鲜战争 原因

1950625朝战迫不及待的爆发了,此时距离二战结束就5年光阴。本来朝战的范围很小,就是一场民族内战,一场朝鲜半岛的统一之战,不管朝韩双方谁打了第一枪。但历史证明,战争的进程早已超出半岛双方,扩展到世界范围:77,以美国为首的17国组成联合国军挺进朝鲜,915,麦克阿瑟仁川登陆成功,把中国拖下了水,1019中国正式出兵入朝,1025中国双方的第一次战场较量开始,随后战争的机器愈演愈烈,直至1953727停战协定的签署。期间有太多的事情,但毫无疑问的一点是中国的介入才使得这场战争上升为真正意义上的朝鲜战争。而中国的介入根本上而言是被迫的,是被卷入其中的。

一, 中国方面——安全利益、领袖决断及责任义务。

事实上,战争刚爆发那会,新中国是真的不想卷入也无精力卷入的。当时的工作重心并未因此而转移,就在美国决定干涉朝战那天(630日),新中国颁布了《关于1950年复原工作决定》和《土地改革法》,一场全民参与的土改和140万兵员的裁减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就连解放台湾的计划也未因此而搁浅。当然共和国此时也无力去管一场似乎跟自己家无关的境外战争: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和旧中国没有多大的区别,以1950年为例,全国工业产量只有内战前的30%,农业和轻工业不超过70%,全国受灾面积达12795亩,直接依赖政府救济而生存的灾民多达700万,因生活无出路而自杀的现象并非罕见。1可以说当时的中国,自身问题都尚未解决,况且中共高层内部对出兵朝鲜大多是持反对意见的。按理来说中国是不应该卷入其中的,但战局的变化却令中国不得不放缓手中的工作而将大部分精力花在朝战中,因为战争已经关系到自身的生存,此外还有其他的因素。

1, 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保障国家建设的顺利进行。

中朝两国一衣带水,所谓唇亡齿寒,户破堂危,共和国的领袖们对朝战始终擦亮眼睛盯着。而美国的做法更令人心寒:朝战爆发,华盛顿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援韩抗朝而是把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麦克阿瑟还叫嚣台湾是美国永不沉没的航母,反之对中国的警告则视为耳边风,公然越过三八线,一路北上,还时不时的把战机开到中国东北边境城市上空挑衅寻战。中国人民对此表现得极为愤怒和忧虑。从新中国的安全出发,若让美国人打到鸭绿江,国内是无法安心生产的——当时中国半数的重工业在东北,而东北半数的重工业又在南部,直接位于美军炮火的打击之下。此外还不包括战争讹诈带来的其他恶果。而单纯的防御也不行,仅一个兵力问题就吃不消:鸭绿江一千多里的防线需要多少部队,而且年复一年,何时是休?

此外从国家主权角度来看,朝战于中国则有更深的忧虑。一旦金日成扛不住了,他就将按斯大林的指示在中国东北建立一个流亡政府,那时战火便直接烧到中国境内,不管美国打不打过来,苏联都可以按《中苏盟约》的规定直接兵出东北,到时无论谁胜谁败,东北都将受外国控制,这是新中国领导人相当不愿意看到的。当年苏联便是借对日作战而强占东北,在此烧杀抢掠长达四五年之久,前车之鉴,不可重蹈。2为此将这场战争拒之于国门之外是保卫自身安全的最佳方法。由此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口号还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

2, 毛泽东的个人因素。

毛泽东作为中国革命的伟大导师和新中国的伟大领袖,他在国家战略决策上是拥有最终决策权的,设置可以说是唯一的裁决权。虽然名以上他得服从政治局决议,名以上各个中常委都是平等的,但中国政治从来不是如此。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毛泽东的想法决定了新中国出兵朝鲜的是与否。

就毛泽东个人而言,其认为出兵朝鲜是正确的,是利大于弊的。一来是他的革命情结。毛泽东将解放台湾视为自己为中国革命所能够做的最后一件大事,而美国的举动则彻底粉碎了他的梦想,他骨子里的革命斗志被彻底激发了出来,他将与美帝一决高低。况且此时的毛泽东已被视为亚洲革命的领导者,理当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出一份力,刚好朝鲜就有这种需要。3

二来毛泽东对解放军的实力是自信不已的,他相信解放军可以打败美帝的军队。毛泽东坚信解放军的最大优势在于信仰(共产主义信仰),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是使中共从国民党手中夺取政权的最大保证。反观美军在朝战初期屡屡战败,这不是其武器和战术失了水准,而是这些工人阶级的子弟不愿为腐朽的资本主义战斗。(虽然这只是毛泽东的政治偏见)而美军的缺陷正是解放军的优点。此外毛泽东对于战胜美国的信心还在于他正确认识到并实际运用了中国的人口优势。对于参战所带来的巨大伤亡,他是有充分预料的,他可以容忍一场以鲜血和生命作为代价的革命与胜利。为此哪怕美国动用原子弹也不用怕,因为毛泽东认为大不了死上几百万人,而中国恰好是一个物质匮乏而人口庞大的国家。虽然其他中共领导人也认识到了中国的人口优势,但毛泽东无疑比他们更有勇气做出此种牺牲。4

三来亦有借助朝战来打击国内反对势力,进而巩固自身的领袖权威。新中国成立之初,对美国式发展道路抱有期待并力图效仿的中国人还是有一些的,尤其是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而毛泽东对此是相当厌恶且坚决反对的。他要向中国人证明:美国是中国的敌人,因此亲美和亲西方的中国人都是全国人民的公敌。而通过朝战对抗美国将有助于孤立和打击这部分人,此外还可以让人民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他的周围。5历史的发展证明毛泽东的想法是对的,那些和他作对的反对派绝大多数都被他打倒了。当然毛泽东作出出兵朝鲜的决定也是相当艰难的。胡乔木晚年狐回忆说,“有两件事是毛主席很难下定决心的,一件是1946年和国民党的彻底决裂,另一件便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6

3,维持朝鲜的独立,为中国保留一块缓冲地带。

从亚欧大陆地形上看,中国事实上被众多领国所包围着。近代以来中国屡屡遭到外敌的入侵,最凶残的莫过于日本帝国主义,而日本侵华是需要跳板的,最重要的便是朝鲜半岛,这已为近代历史所验证。而美国二战后的亚太布置中,在对待新中国的渗透上,除了台湾外,同样以朝鲜半岛为切入口。

故无论是历史之鉴还是现实之需,中国都需保住朝鲜这块前沿阵地和缓冲地带,否则中国就真的被困在亚洲东部和太平洋西岸之中了,这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外交延伸来说是极为棘手的。事实上当年斯大林还借此来施压中国出兵朝鲜,在给金日成的信中,斯大林提到,“中国出兵朝鲜迫使美国做出让步……朝鲜就不会成为美国或日本反对中国的军事基地……美国将放弃复活日本军国主义的活动和使日本成为他们在远东跳板的计划。”7不管斯大林出于何意这样说,但是有一点是说对了:朝鲜是中国在东北亚的一块前沿阵地和缓冲地带。

4履行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义务。

新中国成立前后,实行“一边倒”的政策,坚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中。其中自然有寻求苏联支援的含义,但也意味着新中国需要承担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一些义务。早在1949年刘少奇访苏时,中苏两党便达成了一种共识,即在国际革命运动中应有所分工,斯大林希望中国可以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给予更多的援助。8显然新中国是意识到了这一点的。周恩来在中国参战前便说:“朝鲜问题是一个国际问题,朝鲜要胜利必须得到国际援助,尤其是困难的时候,而中年国人民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领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9从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工角度看,中国出兵朝鲜也是有章可循的。(即使这个大家庭一点也不和谐。)况且此时的中国已俨然是亚洲革命的领航人了。

从社会主义阵营的角度出发,有学者甚至认为:直接使新中国的命运与朝鲜战争发生联系的是《中苏盟约》的签订,其标志着中苏结盟的开始,从此中国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与北朝成了战友与兄弟。10

5, 向苏联表明新中国不是第二个南斯拉夫,以确立事实上的中苏同盟。

中苏两国两党的关系并非像教科书上吹嘘的那样“情比金坚”、“生死与共”,反之一直都是相互不信任,矛盾重重,其中有历史的恩怨,也有现实利益的纠葛,主要是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对于新中国这个刚从山沟里走出来的红色国家,对于向来特立独行,从不受莫斯科调遣的毛泽东,斯大林心里面充满了不安全感。,他害怕新中国就是第二个南斯拉夫,毛泽东就是第二个铁托。因此当苏联敦促中国出兵朝鲜时,也就向中国跑出了一份试卷,斯大林要看看毛泽东的答案是什么。

事实上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高层对此看得一清二楚,而且还顺着斯大林的意思去做了一份答卷。因为刚建立的新中国啥也没有,当面对西方的敌视时,中国只能依靠苏联,尤其是苏联的外交支持和经济军事援助。后来的事实证明苏联对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定是感激不尽的,故后来对中国的援助也比之前大为增加:50年代在苏联援助下建立了156个工业项目,向华派遣了126名专家,并接受中国166名技术人员的培训。仅1950年苏联便批准了1.35亿美元的援华物资,同时从中国进口约1.508亿美元的商品。11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苏盟约》的签订只是两国同盟关系的形成表现,直到中国加入朝战后,两国才在事实上结成了同盟关系,准确点说知道到中国参战,苏联才认为中国是其盟友。新中国“宁愿自己承担必要的牺牲重担,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最前线,而使苏联处于第二线。”12这是恰如其分的描述。

6, 借助朝战重塑中国大国形象与地位。

彭总在朝战结束后,曾说过一段气势豪迈的话: 过去帝国主义在中国沿海架起几尊大炮,拉起支几千人的几千人远征队就可以征服中国的历史一去不返了。彭总的话是实话,朝战确实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之后的日内瓦、万隆中国都占据了中心位置。这也在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一个论断——中国出兵朝鲜的战略目标之一便是: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重塑中国的大国形象。

因此中国卷入朝战,与美国一决雌雄,也是希望利用朝鲜问题来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声望和影响,恢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中心地位,一洗近代百年来“东亚病夫”的历史耻辱。13故中国入朝作战,不仅是利益之战,也是尊严之战。

二,美国方面——迷信自己、决策失误及将帅失和。

平心而论,一开始美国是无心拖中国下水的,或许有借此 恐吓讹诈中国的意思,但无与中国一决高低的胆量,因为美国对中国的人口优势还是有所惧怕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军事上的一路高歌猛进后,美国开始忘乎所以,以为天下无敌了。加之国内政局的影响,将帅冲突的加重,最终美国只能如布莱德雷说的那样,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一场错误的战争。美国自酿自饮战争的苦酒。

1, 过度迷信自身实力,以致军事决策的致命失误,迫使中国参战。

美国把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的行动视为共产党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发起进攻的序幕,甚至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并固执的认为这是莫斯科和北京共同策划的阴谋。14而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国理当插手,而且是越迅速越强烈越有利,故做出了迫使中国参战的第一步烂棋:派遣第七舰队占领台海。从此无论美国说什么,新中国都不会相信了。

杜鲁门曾回忆说,美军开始的目标是迫使北朝鲜人退回三八线以北,恢复那里的和平,恢复疆界,并无诱使中国参战的想法。为此他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8月初麦克阿瑟私自会晤蒋介石后,他便对麦克阿瑟加以严肃的训斥,告诉麦克阿瑟不要和蒋介石搅在一起,从而把美国拖进与中国的战争中。15杜鲁门的话或许是真实的,但明显底气不足,都把舰队开进人家家门口了,还叫别人安心生产不要担心战事,这种逻辑或许只有美国人才能理解。或者说杜鲁门根本不理解台湾对于中国大陆而言意味着什么。

仁川登陆的胜利,美军越过三八线,一路向北狂奔,这就彻底结束了中美之间任何的和平可能,这无疑是美国在朝战中做出的最为致命的决策失误。军事上的胜利不仅鼓舞了美国武力统一朝鲜的决心,而且使美国政府相信自己可以在半岛上取得对苏作战的第一回胜利。战争的机器一旦疯狂起来便很难在恢复正常了,除非外力的强烈撞击。当时美国人对自己的军事实力严重自信过度,他们觉得苏联人都不敢来,中国人过来无疑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时国务卿艾奇逊更是宣称,“中共如果干预,那纯碎是发疯。中国已经失去了最佳的出兵时间,现在不是78月份了,那时我们退守釜山一隅,岌岌可危。现在是10月份了。”16美国已完全无视中国发出的严厉警告,尤其是麦克阿瑟他巴不得中国参与进来,这样他就可以大干一场,为自己的辉煌军旅生涯添上最为浓厚的一笔,至于什么三八线,让他见鬼去吧。

2, 冷战思维下“智囊团”的换血,造成对华决策分析的失败。

冷战思维下,美国将世界划分为非此即彼的两个对立阵营,任何对共产党国家的妥协或退让都将被视为绥靖无能。

冷战之父乔治.凯南早在19508月下旬便说:“当我们从朝鲜的顶端向内陆一直走下去,我们就需要走一万里,因此我们不得不在某个地方止步。”17凯南的言下之意是止步于三八线,然而华盛顿把其忠言当作了耳边风,因为那时凯南等一伙老派“中国通”已经远离了决策层中心,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发言权了。取而代之的腊斯克、杜勒斯、阿利森等人,他们对中国的态度是死板而僵硬的,他们偏执的认为朝战是苏中两国联合策划的阴谋,故在台湾问题上便应坚决打击中共,而对于美军止步三八线那将是美国的巨大耻辱。18当然凯南的离去很大程度上也与他的性格有关,他为人孤傲,特立独行,并极度轻视华盛顿的那般庸碌的高官。试想在政府里如果你总是在别人之前发现真理,并且不让他人参与,那么你定得不到好报。19

当然美国执意北上迫使中国参战的另一个原因便在于当时美国国内的政局影响。11月大选在即,共和党大力鼓吹敦促美国北上,并且将任何可能停战的计划都说成是对共产主义的姑息退让。况且当时也正是麦卡锡主义席卷美国的关头,在五角大楼里杜鲁门政府的一言一行随时都可能被反对派贴上共产主义阴谋的标签。试想此时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说与红色中国和解即能恢复半岛战前局势,还能让美国大兵早早回家过圣诞节。

3, 杜鲁门与麦克阿瑟的将帅冲突。20

麦克阿瑟是一个军事天才,一个才华横溢的司令官,但也是一个是荣誉重于生命,狂妄骄纵的“君主”,他刚愎自用,听不得任何与自己相左的意见。他对杜鲁门政府变现得极为蔑视和不信任,从心底里看不起杜鲁门这个半路出家的总统。。而杜鲁门却是一向以稳健容忍著称,他可以容忍麦克阿瑟再三挑战自己的统帅权威,甚至可以屈尊去威克岛与一个司令官会晤,但他绝不容许麦克阿瑟的战争原则,因为那会把美国也会把总统拖进泥潭之中。

在中国参战前,将帅之间的矛盾又一次凸现。19507月下旬,麦克阿瑟抛下华盛顿的代表,私自跑去台湾会晤蒋介石,并不经总统同意,擅自发表敌视中共的言语,“如果中共入侵台湾,我将率领3F—805喷气式战斗机中队将其击败。”之后国民党更是吹嘘,“在远东美国将和国民政府一起结成紧密同盟,共同打击共产主义,并以此来推进党国的反攻大计。”可想而知,杜鲁门、艾奇逊听了这些话该有多么恼怒。麦克阿瑟甚至在公开场合大骂华盛顿的无知、愚蠢、绥靖,并且老是跟华盛顿保证中共军队是如何不堪一击,美军将如何大获全胜。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麦克阿瑟的偏执狂妄才把美国拖进了与中国兵戎相见的地步,也最终埋葬了自己一生辉煌无比的军旅生涯。当然其中也不乏华盛顿借机来打击排挤麦克阿瑟这个老是跟统帅部唱反调却又有政治抱负的的司令官。

三,苏朝方面——苏联对华的软硬兼施与朝鲜的直接求援。

苏联在一开始就想着怎样把新中国拖下水,其中既有借此检验中国是否是第二个南斯拉夫的想法,更多的在于借中国之手保住朝鲜这块自己在远东的不冻港和出海口。本来苏联的最佳选择是中国的旅顺、大连的,但《中苏盟约》的签订使其失去了此项特权,故将目光转向了朝鲜。21此外,苏联亦希望借助中国之手乘机削弱美国实力,为自己在亚太的冷战舞台上赢得更有利的位置。

1,对华既施压有援助

苏联对朝鲜半岛的的政策根本上是从维护自身大国利益出发的,而不是什么兄弟情谊的说辞。斯大林认为苏军的优势在于强大的陆军,而美国则在于海、空两军,朝鲜半岛狭窄的地形下是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陆军兵团作战的,反而三面环山,与日本隔水相望的战略位置正是美海、空两军的优势所在。况且朝鲜不过是斯大林手中一枚分量不是很重的小棋子,欧洲才是中心,,但苏联又不想失去这块远东不冻港和出海口,另外还要顾及社会主义国家老大哥的声誉,这便把责任推给了中国。22斯大林认为中国在很多方面需要仰仗苏联的支持,故对中国的施压空间是很大的。在他给金日成的心中,他直截了当的透露了这种想法,“我们不想留下证据被人指控自己参与了这件事,但中国同志可以帮助朝鲜人民。”23

当然苏联人一开始是承诺给予中国军队入朝作战以大量军事支援的,以感谢中国帮助苏联保住了其在东北亚的利益,对此斯大林还打了包票。但事实上,当志愿军准备妥当就要入朝时,斯大林立即不认账,说苏联空军尚未准备好,只能保卫中国领空和后方安全,而不能协助志愿军入朝作战。莫洛托夫更是直接跟周恩来摊牌,“中国军队在发动进攻问题上,不要指望得到苏联空军的掩护。”24其间变化,一来是没胆量跟美军较量一番,二来是斯大林看准了不管苏联支不支援,中国都会派军入朝作战。

此外斯大林还在中朝两国间耍起了政治手腕:将社会主义阵营不出兵援助朝鲜的责任完全地推到中国身上,甚至还直接威胁毛泽东和中共,说如果中国不出兵,不打击美国的嚣张气焰,美国就不会在台湾、对日和约两个问题上对华让步,中国非但拿不回台湾,还要遭到美国扶持下的死而复生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再次进攻。25此外也暗示毛泽东不要做第二个铁托。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尽管苏联对华强力施压,但在中国入朝作战后,苏联还是给予中国大量的援助,尤其在重武器和军备物资上,此外还对新中国的建设给予悉心的指导,当然这些东西都是要中国花极大的代价买回来的,甚至是拿志愿军的生命去换。

2,朝鲜直接求援新中国。

不管中国多么愿意或是多么不愿意入朝作战,其都必须有一个前提:即作为主权国家的朝鲜向中国请求派军支援。因为没有主人的邀请,客人的不请自入将被世人斥责为强盗、侵略者。当然在这方面,朝鲜和韩国一样不得不依靠盟国来解决半岛的争端。

事实上,仁川登陆后朝军节节败北,金日成及朝鲜劳动党已是惊慌失措,连连求助新中国。(当然更求助苏联,但不可能有结果)1950928日,劳动党政治局会议决定写信给苏联求助,并暗示中国出兵入朝,斯大林将信有保留的转给了毛泽东。103日朝鲜内务相朴一禹带着金日成给毛泽东的亲笔信火速到达北京,再三恳求中国出兵,“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1019日,朴一禹一见到入朝后的彭德怀,第一句话便是:“你们出兵时间定下来了没有。”而金日成此时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尽快在朝鲜看到中国军队。26

四, 中美斡旋的失败与双方在历史和现实中的恩怨纠结。

中美之间并非没有进行战前斡旋,双方也并非没有避免兵戎相见的可能,但是由于双方的敌视与误解,历史与现实的纠葛,最终形成了对峙战场的结果。这是一个即使发出了信号也无人接收或者说不能正确接收的时期。

1选择潘尼迦作为信使是一个错误。

1950103凌晨周恩来紧急召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让他转告美国,“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当然要管,但若仅是南朝鲜军的话,那就另当别论。”27无疑这是新中国向美国发出的类似最后通牒似的外交声明了,它亮出了中国政府的底线。而潘尼迦接到声明后,一刻未休息,立即报告给了印度政府,中午前生命便被转到了伦敦和华盛顿。然而如此重要的外交声明却被华盛顿视为红色中国的外交恐吓从而置之不理。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有一个很致命,那便是作为中美两国的信使潘尼迦并不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新中国领导人确切的认为他们完全是以负责且正式的态度同美国人打交道的。因为双方都没有在对方国家设置外交代表,而印度则是一个重要的中立大国,又同前宗主国英国往来密切,可以直接联系到美国高层,所以选择了他。然而美国却一头钻进了死胡同,其注意到潘尼迦并不是他作为中立国大使的官职,而是他左翼亲共的名声。28华盛顿认为潘尼迦关心的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斗争而不是美苏大国博弈,故他在朝战问题上无疑是站在独立不久的中国一方的,甚至认为他只是一个北京的传声筒,尽管他才能出众。

后来的事实证明,假若当时双方找到了一个都满意的人选,然后谈判和解的话,仅仅从所得利益的角度而言,就丝毫不比厮杀三年后的停战协定所取得的要少到哪里去。

2, 美国对华的敌视和偏见,新中国对美帝的反感和厌恶。

近代以来,相对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而言,中美关系还不算太坏,而中共与美国在抗战中也有过良好的关系。即使国民政府倒台在即,中共和美国双方还是互相的预留了斡旋的余地,南京解放后黄华与司徒雷登的谈判便是其中之一。然而美国始终没有放下对新中国的偏见,更是不可一世的认为自己是中国的领航者,中国必须按照美国的轨迹来发展,这引起了中国人对美国的极度反感。

美国更是固执的认为红色中国是莫斯科控制的一个卫星,29是美国在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敌人。因此在杜鲁门和艾奇逊的主持下,美国拒绝就未来的中美关系而与新中国展开协商。(他们要求新中国继续承认美国在华特权,并履行国民政府对美国的义务,以此来作为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提条件,毫无疑问这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不能接受的。)为此美国在外交上不承认并拉拢他国孤立新中国,经济上封锁中国大陆,军事上再三阻扰解放军解放台湾。总之对美国政府而言,共产主义的中国是一个比希特勒和他的纳碎德国更让人寝食难安的威胁。

同样地,对中共和中国人民来说,美国这个自以为是的大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一样贪婪、残暴、专制。他们不懂得尊重他国,总是以世界秩序的划定者自居,总喜欢用拳头解决争端。新中国或许可以允许身边躺着一头北极熊,因为它暂且不会咬人,还可以替中国驱除外敌,但绝不容忍一个亲美的朝鲜政权出现在自家门口,还整日驾着尊大炮对着自己家里时不时的轰上几炮。这是利益的驱使,也是观念上的认同。这正如亚历山大.温特所言:“美国并不担心英国有一百枚核弹头,却十分害怕朝鲜有一颗核弹头,因为美英是朋友,而美朝是敌人。”3050年代的新中国无疑是有同样的认识。此外美国人还忽略了一个历史事实:早在与基督同时代的西汉王朝时,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控制便已延伸到今天的三八线附近,当时的半岛上大体分为高句丽、新罗、百济三个国家。

对于中国卷入朝鲜战争,为人困惑的地方还有太多太多。或许当时中国会有更明智的选择,假如中美之间少一些误会多一点理解,假如苏联不是全然把责任推给中国。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既然战争已经爆发,我们就应该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角度来对其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事实上中国出兵朝鲜的主观动机和客观目的是合理且正确的,只是中国和美国一样,犯了一个决策性的失误,即失去了在有利条件及时间下停战议和。至今天,朝战已经过去60多年,然半岛的危机与冲突却频发不止,假如战端再起,试问在现代战争下,有谁会是真正的赢家?

参考文献

[1] 彭敏/主编. 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 沈志华. 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非和得失[J]. 二十一世纪,2000,(10.

[3] 薄一波.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4][5][18][19](美)大卫.哈伯斯塔姆/ 王祖宁,刘寅龙/.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M]. 重庆出版社,2010.

[6] 胡乔木. 胡乔木回忆录[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7] 原文见于1950108斯大林致金日成电. 转载于沈志华. 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非和得失

[8] 师哲. 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9] 裴坚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54[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10] 候松涛. 朝鲜战争的爆发与新中国抗美援朝的决策[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2.

[11] 沈志华. 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12] 陈效卫,蒋小勤. 试论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决策[J]. 军事历史,2000,(2.

[13] 葛兆富. 关于朝鲜战争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综述[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14.

[14] 牛军. 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J]. 美国研究,19911.

[15] 杜鲁门回忆录[M].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74.

[16] (美)约翰.斯帕尼尔. 杜鲁门与麦克阿瑟的冲突和朝鲜战争[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17] 谢士法,赵瑞奇. 朝鲜战争与中国[N]. 河北日报,2000—10—23.

[20] 关于此观点材料见于(美)大卫.哈伯斯塔姆/ 王祖宁,刘寅龙/.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其中有相关论述.

[21][23][24][25][26] 沈志华.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M]. 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22] 柳德军,王宏谋. 中国出兵朝鲜问题的再思考[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10.

[2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周恩来外交文选[M].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28][29] (美)贝文.亚历山大/著,郭维敬,刘榜离/.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0] 秦亚春. 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J]. 教学与研究,20044.

中国卷入朝鲜战争的原因探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