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诗书中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17-08-17 17:13:40

传统诗书中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维度和基本内涵,是生命主体对命运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和宗奉,是社会成员对民族大家庭的一种坚守和保护,是一种使国家纵然置身危亡绝域、民族纵然身处苦难险境而终能慨然不败的精神凝聚力。在中国,绵长久远的家国情怀欲说不尽、欲写难休,汗牛充栋的史书典籍,浸润在篇章结构中的是家国情结;卷帙浩繁的诗词歌赋,氤氲在字里行间里的是家国心绪。

  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华夏儿女最真挚的情感共识和最浓烈的精神底色。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国与家紧密联系、休戚与共,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息息相关,对此孟子曾做了精辟概括: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一种情感诉求和心灵皈依,不如说是一种生命自觉和文化承续。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抑或是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使命驱动,家国情怀往往与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紧密相连,与情真意切的诗意表达密不可分。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邶风·击鼓》篇记载: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其本意是指战友们相互约定齐赴疆场共生死,终生相伴不分离,后来鉴于诗中有手牵手共生死的情感意蕴,遂逐渐转化为对圣洁爱情的吟诵。儒家经典著作《礼记·儒行》教导儒生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于2000多年前就将中国儒家的人文理想融入个人价值取向之中,成为鞭策历朝历代知识分子修齐治平的箴言和信条。晚清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还将这一信条发扬光大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从政准则。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记载,西汉大将霍去病击溃斩杀10余万匈奴部队后,汉武帝刘彻为表彰其赫赫战功为他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宅院府第,霍去病坚辞不就并气概豪壮地说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旷世名言,穿越浩茫历史时空砥砺后人放却当下享受矢志保家卫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撰写的《后汉书·马援传》,记述了东汉戍边名将马援气干云天的壮语: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其中马革裹尸意指战死疆场后用马皮包裹尸体归来安葬,后世以马援之豪言鼓励远征将士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论传统诗书中的家国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