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幸福教育”

发布时间:2020-04-27 15:23:22

浅谈幸福教育

从教育发展来看,教育是沿着两条线进行的:一条线指的是以培养人才为教育目的,教育为政治服务;另一条线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教育目的。无论教育是以“个人”还是“社会”抑或兼顾社会与个人需要,试图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通过教育协调起来从而实现幸福教育。

何谓“幸福教育”呢?有人说过:真正的幸福教育是不能描写的,它只能体会,体会越深就越难以描写,因为真正的幸福教育不是一些事实的汇集,而是一种状态的持续。幸福的教育不是给别人看的,与别人怎样说无关,重要的是自己心中充满快乐的阳光,也就是说,幸福的教育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在别人眼中幸福的教育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应该是愉快的,使人心情舒畅,甜蜜快乐的;幸福教育就是以培育人的情感为目的的教育,是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有幸福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但是在教育实践中,由于缺少对学生幸福的关照,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常常总是痛苦和心灵的扭曲。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幸福教育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幸福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但它是核心的目的,教育活动的其他目的要围绕“为了幸福”这一核心目的来安排,其他目的是帮助学生间接实现幸福的手段和工具。幸福作为教育目的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有助于复兴那种完整意义上的、知识情感交流共在的教育教学活动。

幸福教育不是直接、单纯的教育,它是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通过对学生的“理解”、“关怀”、“育德”,并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而实现。其中,学习活动是教育帮助学生达成幸福的主要方式,是幸福教育的核心环节。

教育幸福感是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交往中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由双方在认知和情感的双向交往中激发的。其中民主与尊重是教师必备的人格特征,是幸福教育的基础;关注与激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特征,是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审美与道德是教学方法和氛围的特征,是师生幸福感的直观体验;自由与创造是教育的思维特征,是幸福教育追求的理想状态,成功与发展是幸福教育的最终目标。

幸福教育是一种以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幸福人生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或结果是为了人的幸福;教育的过程是人体验幸福的过程,幸福教育就是一次人性回归的教育,一次生命的回归。幸福教育下的师生关系建构是当今研究新型师生关系的必然趋势。

幸福教育下的师生是一种情感互动,双方全身心地去创造、享受幸福的关系。在移情的力量下,幸福作为一种情感,与其他情感一样,包括体验和表情,有了外部表情,教师的幸福情感就可以通过表情表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这种表情,引起自己内心的心理体验,当一个人受到外界的感染时,他也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回馈给传达者,这样双方相互感应,共同达到一种浸在幸福的体验。这种情感体验的教育方式是建构幸福教育下的师生关系的桥梁。建构这样的师生关系需要老师具有丰富的体验式教学,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关系当中,在这个关系当中,双方达到了一种“忘掉角色”的高度,剩下的就只是共创共享幸福体验。教师是幸福的缔造者,也是享受者;学生既是幸福的受众,也是教师幸福来源的创造者。

目前,教师群体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缺少职业幸福感,师生关系紧张,与学生、家长沟通不畅。新闻媒体报道的师生矛盾激化案例也折射出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首先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和学生共成长。有了爱,不等于有了教育,还要有科学性。要把握时代特征,仅有爱是不够的。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要研究学生,否则学生就会离心离德。转变教育观念已经提了许多年了,但是我们许多教师仍然没有把这种新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一个教育行为背后,总会有无数教育理念在支撑,大多数教师还是把学生的成绩放在了首位,很少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兴趣以及成功感的培养上。
  我一直主张教师要换一种方式看教育,换一种角度和思维方式处理学生的问题。当遇到一个让人头疼不已的学生时,我们何不换一种思维方式做教师,顺难则逆(指逆向的思维),不妨来个反弹琵琶。有时,打破常规,变通一下方式,会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有一次这样的成功体验就会给你带来成功的喜悦,会产生职业幸福感。改变思维方式,是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法宝。
  要体验这种快乐的历程,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修养,使自己的心灵像天空一样开阔。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提高自己的职业生存状态的保证。歌德曾说:你要我指点四周风景,首先你要爬上屋顶。在我看来,无论是爬上屋顶还是蹲在地上,都是突破了以往的局限性,处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事物。换个角度关注学生,才能找到学生问题背后的冰山,才能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
  教育的本质是给予学生的教育,即使它本身被忘记了,却仍然把种子留在学生身上,传递给学生的是信念的火种,启迪、激励学生向更高、更亮的目标前进。这颗种子要有教师的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作基础,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作保障,这样在学生有成功体验的同时,教师也收获了职业价值感。要想让学生快乐,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快乐的;教师要乐教、激情、有诗意地活着,校园才会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无数事例启示我们,孩子是块璞玉,需要我们练就一双慧眼。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长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孩子是面多棱镜,需要我们拥有验光师的本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换一个角度,变一种思维,换一种职业生活方式,世界就会因此多一个奇迹。教师在积极主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帮助学生走向成功;在开发学生潜力的同时,也会享受到职业幸福!

还有,情感是学生学习与学校发展的基础。而今天我们学校把一些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本身变成了目的来追求。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级性价值。建构幸福教育的两个体系是:其一,让教师拥有一种物质、精神和心灵的幸福生活。因为孩子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主要从教师那里获得。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其二,不仅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童年,还要拥有一个幸福人生。所谓幸福童年,指快乐的校园生活;所谓幸福人生,是为孩子今后人生走向构成完整而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生基础。幸福既是一种教育理想,也是一种教育实践。在这种体验过程与追求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学生对幸福拥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外,还需要他们具有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以及享用幸福的能力。
幸福教育与以前提出的愉快教育等不一样。愉快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是人类原始的情绪之一。幸福要跟人性联系起来界定。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应该是生理、心理和伦理的统一;所以,幸福应该也是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统一。幸福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它首先是一种主观感受,所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感受是有差异的。而人性的肯定方式有三种,一是正面的肯定,这也是我们通常对幸福的理解,即人性得到积极发挥和通达满足的时候所产生的快乐之情。二是反面的肯定,在人性遭到否定时,主体便有不安、抱怨、痛苦、忿恨等情感,这可以看作是人在反面地追求人性的肯定,它们反映了人具有肯定自我的渴求并能促进人性的发展。比如面对社会上不正义的现象,人们往往感到非常愤慨,而这种愤慨之情正是从反面对人性做出了肯定,在这种愤慨中,我们的人性得到了证明和升华。

幸福是人生美好的主题,是人之追求的终极目的。幸福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人对幸福的追求并在追求中获得幸福。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人之幸福的特殊价值就在于为幸福的实现奠定生命基础。教育应把幸福作为对人生命关怀的终极着眼点。幸福教育要始终立于人的生命基础之上,使教育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幸福生活的过程。

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与学生共同成长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教师的一种责任和使命。因为直接面对生动活泼、日新月异的孩子,我们承担着更多的教育职责和教育任务,所以,成长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它更多地体现在生命和生活阅历的丰富、教育和教学素养的改善、育人智慧和能力的提高。真切体验、品味生命质量的提升,无疑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与幸福。

综上所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幸福”。如果教师有职业幸福感,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内容上能挖掘人文精神,崇尚理性,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幸福的教育”,实现教与学双重幸福。

浅谈“幸福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