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故人来的所有小说【塔城,似是故人来】

发布时间:

似是故人来的所有小说【塔城,似是故人来】

和滇金丝猴面对面滇金丝猴国家公园离塔城很近,出塔城镇向西,沿着盘山公路迂回几公里就到了,沿途有几个叫“腊咩咩”、“落爪”等名字傈僳族小村庄,这里属于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车子停下后,还要沿着公路向上走一段才能到达看猴地点。路两旁一种紫草科植物摇曳着小蓝花将草地织成清新小花毯,由无数山泉汇集而成的小溪沿着山脚淙淙流淌,溪水欢流澄澈,山上古树参天青翠欲滴,山间云雾缭绕,即便不是看猴,久居城市的人置身于此也是莫大享受。 九点过了一会儿,林中一阵����的声音由远及近,离公路不远的几株老树枝叶开始晃动,猴儿们驾到!一个个黑白相间、活泼而又充满灵性的身影欢叫着上蹿下跳,身姿灵活矫健。它们各据一方开始吃树上的嫩叶和地衣等植物,吃够了之后,大猴子们坐在树杈上发呆闲坐或相互理毛,几只俏皮的小猴在一颗高大的杉树上荡来荡去玩耍,精力充沛。 世界上已经确知的金丝猴有四类,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以及越南金丝猴,今年二月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还发现疑似新品种的怒江金丝猴。滇金丝猴是其中最美貌者,其毛色黑白分明,鼻子只有两个仰天的细长黑鼻孔,因此又叫黑


1 9

白仰鼻猴,两个朝天的鼻孔下,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晶莹剔透,纯净中透着善良,粉红色的嘴唇丰润饱满,整个面容精致又有灵气。头顶的黑毛自然上翘向中间聚拢,天生的莫西干头让贝克汉姆也望尘莫及,屁股上大片白毛像是穿了一件白短裤。望着树上这些可爱的精灵,我最想要的不是手中变出一只表现优秀的长焦镜头,而是可以跟它们打声招呼说些示意友善的猴话。 同为中国特有的濒危动物,滇金丝猴的珍稀性堪比大熊猫。若论卖萌,两种珍稀动物各有千秋,PK彩色照片的话,滇金丝猴的性感粉唇让熊猫只有羡慕妒忌恨的份儿。忍不住感慨猴子是不是也有“相由心生”一说。峨眉山上那些猴子长着一副“尖嘴猴腮雷公脸”,还会抢游客食物、掀女游客的裙子,滇金丝姿态高贵优雅,从不偷吃老百姓种的各种农作物,在食物匮乏的冬季它们会吃掉寄生在云杉冷杉上的营养含量很低的松萝(树胡子),这还有利于杉树的正常生长。 园区内有一个游客中心,里面有不少生长在白马雪山一带的珍稀动植物照片和农民护林员的工作介绍,还有个小影院可以播放滇金丝猴的纪录片。近年,白马雪山滇金丝猴的数量已恢复性增加到1500多只,占总数的70%以上。保护滇金丝猴,一直有人在行动。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灵长类动物专家组组长、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部首席科学家龙勇诚一直在为它


2 9

们的生存奔走。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实践着用影像的力量促进自然保护的信念。还有周围村子里那些默默无闻的傈僳族护猴员们十几年如一日历经艰辛的护猴行动。自从有了护猴队,没有人敢再猎杀金丝猴,猴子一天天和人走近,从几公里到几百米、几米,现在护猴队每天给来这里觅食的猴群补充一些松萝、蔓菁、胡萝卜、苹果和漆树籽等猴子们最爱吃的食物,游客也有机会近在咫尺地观赏它们。 近年云南部分地区频频发生大旱,生态保护较好的大香格里拉地区并没受到多少影响。保护滇金丝猴,也就保护了它们赖以栖息的原始森林和生活在其中的各种珍稀濒危动植物,最终实际上是在保护人类自身。 哈达村,过故人庄 住的小酒店建在哈达村绿色的田野上。窗外,田园诗般的风光一览无余,起伏的梯田间炊烟袅袅,远处的青山白云环绕,满目皆是清新盈润的绿,小鸟在欢唱。再喜欢睡到自然醒的人,也舍不得放弃在阳台上享受如此美妙的早晨。 到村子步行可达。小路两旁野花野草丛生,锁莓不时探出头来,有黄色的,也有从红变紫的,吃起来酸酸甜甜。大片的葡萄园延伸到山脚下,这些葡萄是用于酿造冰酒的威代萄。葡萄树种下的头几年要先养树,长出来的葡萄摘下后直接做了肥料,以后来就有机会喝到冰酒。


3 9

村里很安静,枝干虬劲的老树洒下大片浓荫,朴素的斜坡顶房屋掩映其中,房檐交界处都悬挂着木头雕刻的双鱼是纳西民居的特征之一。核桃树和板栗树多,核桃树正值花期,核桃花和杨树花有点像,远看像一只只毛毛虫,据说用开水煮过去除涩味之后的核桃花,无论凉拌炒煮,都是一道不错的美味。秋天来就能吃到刚摘下来的核桃和栗子。 可能是农忙时间,一路上没看到什么闲人,东奔西走找食儿的大公鸡毛发光亮,神气活现。有位背着筐子干完活回来的大姐正准备进自家大门,看到我们便笑着说进去坐坐吧,口气十分自然,一路上又几次收到这样的邀请,好像我们是久别故里回来探亲。 和我们一道前来的酒店员工古丽英就是哈达村的。先到了她家,院子里有菜地有果树,桃子、杏、李子可以吃了,苹果还没熟,木瓜是做云南菜木瓜鸡用的那种蔷薇科酸木瓜。古丽英的父亲,少说也有五十多岁,三下两下就爬到树的高处给我们摘最熟的杏子,看得我瞠目结舌。后来又去了几户人家,果树和菜地是每家院子的标配,家家的水果自给自足还吃不完,这些果树以类似自然农耕的方式生长,地上有很多杏子是熟透了没人摘或者被小鸟啄后掉下来的,村民们也不以为意。可以想象,摘下来的水果马上吃或者再放几天达到最好的状态,味道有多丰美。


4 9

塔城是这次香格里拉环线的一大惊喜,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海拔只有两千米左右,和高海拔的梅里相比,人也舒适放松。临时决定多住一天,并和酒店商量,把原本含在房费里面的包餐,挪一顿到村民家里去吃。 第二天中午到阿龙家做客。多呆了一天,发现村子里常见皮肤微黑的健康质朴型纳西族帅哥,阿龙是其中之一。饭菜已准备好正待上桌,有腊肉炒蕨菜、腊排骨萝卜汤、苦瓜炒肉、凉拌黄瓜和鱼腥草的叶子、腌蒜、炒野菜干……连上青菜汤,满满当当足足十个盆!为避免浪费,和主人家央求了好几回,才同意把每盘撤了一半的量下去,不够再添。村子里的猪是吃猪草的走地猪,腊肉格外香以至于还添了一回,其余每道菜都不含糊。不管是酒店的厨师还是阿龙的姐姐,都说“我们这里炒菜不放味精鸡精”。再晚些日子等夏天雨季到的时候,旁边的山上就能采到松茸等菌子。这几年吃到的心目中的大餐,都在乡下,渔民家里,云南山区少数民族家里,每每遗憾没有长一个大胃。 饭后喝茶闲聊,热诚的阿龙端来一盘带着蜂巢的蜂蜜。周围山上花多蜜源丰富,村子里很多户人家中养蜂,大多用新式更易取蜜的活框式蜂箱,偶尔也能见到有老人家还在用那种老式蜂箱:一段中间空了的老树巢,内部一切“家具装修”都需要蜜蜂自己置备,一年只能采一次蜜,有点自娱自乐的意思。


5 9

春天百花开时采的蜜是香甜的,板栗花微苦连带此间出产的蜂蜜也带苦味,但有些特别的药效。一起上桌的还有一盘青梅和一小碟辣椒面,连续吃蜂蜜过于甜,青梅之酸可以缓冲,再蘸上辣椒滋味就更丰富了。云南人在味道搭配方面的不拘一格,总是令人佩服。 在哈达村的经历就像是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描绘的场面。真心希望有机会再来,可以是百花齐放的春天,雨季有松茸和菌子的凉爽夏天,硕果累累的秋天,或者,开始酿冰酒的冬天。 尼西,探访黑陶人家 从塔城到香格里拉县城的路上经过尼西乡,这里是藏族黑陶的发源地,又以汤堆村最为著名。从山腰的公路上俯瞰汤堆村,群山环绕之中一块细长形的坝子上,星星点点的农舍点缀在黄绿色块相间的农田,云彩把黑影投洒在青山上,小村庄宁静、安详。 藏族司机丹巴把我们带到一户做陶人家,这是一幢外观看起来并不起眼的藏式民居,底层架空,猪牛狗鸡等禽畜在这里和平共处,工作室在二楼,室内没有开灯,光线相当昏暗,眼睛和相机都过了好一会儿才适应。制作尼西土陶的工作间是很有讲究的,不能向阳,不能风大,一般不开灯,是防止制陶泥土干得过快。


6 9

洛桑恩主和他的两个儿子正盘腿埋头做陶,手上的动作都没有因为屋里来了客人而受到丝毫影响。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是如此静定,仿佛手里的物件神圣到容不得有任何闪失。心静无杂念,不仅是做好黑陶雕好花的诀窍,也是必修课。 和以往见到的在转轮上拉胚塑造出圆形器物不同,哪怕是圆形的尼西黑陶,也是用粘土一片片粘成,形状完全依靠手工捏、锤、敲、打而成。尼西黑陶的制作工艺千百年来几乎没有变化,一些简单的自制木头工具,比如木拍、木刮、木垫和木榔头等,一方木案和几片木板底座,就是陶艺工匠们全部的生产工具。 洛桑恩主正在给一个小茶杯雕刻花纹,简洁的莲花瓣线条,七八个已经刻好的茶杯静静地立在一旁,细密的陶土在昏黄的光线里晕出柔和的光泽,拙朴而不乏轻灵。这样的杯子一天能做几个?十几个,洛桑说。 工作室有一个门通往里面一间小屋,一墙之隔,是洛桑的父亲孙诺七林大师和洛桑的二哥。孙诺七林手上正在轻捏细敲的,是一个体积大做工也相对复杂的大壶,面对我提出的能不能对着镜头微笑一下的请求,老人抬头露出温厚平静的笑容。今年六十多岁的孙诺七林从十一岁就开始跟着爷爷学做陶至今,撇开有三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不谈,作为村里男女老少


7 9

公认的黑陶王,并被所有人都尊称为“师傅”,除了制陶技艺高超,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村里的年轻人,现在村子里几十户做陶的人家绝大部分都是他的徒弟。 准备买几件土陶带回家。烧好的黑陶放在一个专门的房间,洛桑恩主放下手中的活计起身带我们过去,他在这家排行最大,藏族的传统婚姻制度是“谁大谁当家”。出售的黑陶多为传统造型,有火锅、青稞酒壶、酥油茶壶、藏八宝、鸽子壶和花瓶等,也有形状扁圆的黑陶锅,尼西名菜“土锅炖鸡”就必须用这种黑陶锅来炖。这些黑陶虽无需窑烧,也不用抛光,但胚质细腻,坚硬光亮,“土”到极致,散发出一种不卑不亢、宁静致远的气息。黑陶的价格则像大师的笑容,并不因跟名人有关而高高在上。 挑黑陶之前被梁上挂的几条腊肉吸引,冒昧地问洛桑,能不能卖一点腊肉给我,洛桑转身出门拿了一把长的砍刀进来,“唰”地砍下一块腊肉,我问多少钱,洛桑说不要钱送给我,心中登时感到重重一击。这个小插曲还只是这一路被淳朴的藏族人感动的一个开始,自此再也不敢冒然提出买腊肉的要求。 临走,洛桑指着院子前一个被塑料布覆盖的丘形小堆告诉我们,这是烧陶的地方,大约一个月烧一次。烧陶用松柴,烧好后盖上锯木灰再闷半个小时左右,陶就变成黑色,最重要的是掌握好烧陶的火候。黑色的小秘密藏在这里。


8 9

离开尼西后的路上,有人在路边招手示意,丹巴停车下去问了又返回,说是想寄他带一些东西,不巧我们这辆车的后备厢已经塞满。对于我“互相不认识”的小诧异,丹巴淡淡地说起以前的一个经历。有一回他搭了一辆大货车,司机半路上接到电话家里有急事,知道丹巴也能开这种车,就连车带货都委托给他帮忙送到目的地,自己另外找车回家。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也是香格里拉一道永恒的风景。


9 9

似是故人来的所有小说【塔城,似是故人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