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高考文言文《隋书·循吏梁彦光》《静者居记》注释答案解析译文

发布时间:2015-08-18 21:18:52

2015年上海高考文言文《隋书·循吏梁彦光》《静者居记》

注释答案解析译文

【文段一】

【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

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8分)

①梁彦光,少聪慧(聪明而有智慧),有至性(多指天赋的卓绝的品性,如性情淳厚、刚正,至慈至孝等),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刚正的气概,顽强的风度、气质),当兴吾(宗族,家族)。”入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略涉(广泛涉猎)经史,有规检(规矩法度)造次(轻易随便的事)必以礼。解褐(脱下粗布衣衫)秘书郎(名词用作动词,担任秘书郎。秘书郎为官名。三国魏始置,属秘书省,掌管图书经籍,或称“秘书郎中”。南朝士族子弟以为出身之官。唐代一度改称“兰台郎”。后魏后各代另置校书郎校雠典籍,订正讹误,以秘书郎专管图书收藏及校写),时年十七。累迁(一步步升迁)岐州刺史。后数岁,(迁官;转任)相州刺史。

②彦光前在岐州,(指代岐州)俗颇(质朴),以(指安定的方法)镇之,合境(全境。合:全,整个)大化(指教化得很好)奏课(把对官吏的考绩上报朝廷)连最(指连年为上),为天下第一。及居相州,如岐州法。邺都杂俗(风俗杂乱),人多变诈(巧变诡诈。蒲松龄《狼》:“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治理和教化)。上闻而(责备)之,(最终)坐免(获罪免职)

③岁余,(拜授,授予官职)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dài mào tánɡ,虽戴帽像个人,但柔软如饴糖。比喻软弱无能)。臣自fèn,料想。《汉书·苏武传》:“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废黜(罢免;革除官职),无(恢复)衣冠(穿官服戴管帽)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恩,施予恩泽)收采(录用)。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调整乐弦,更换曲调。比喻改变态度或做法)(希望)有以(有用来……的方法)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豪猾者(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揭发,揭露)奸隐(隐蔽潜伏的坏人或坏事),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hài,震惊)。相州人情险诐xiǎn bì,亦作“险陂”,阴险邪僻),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官员俸禄)之物,招致山东(太行山以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传授)。常以季月(每季的最后一月,即农历三、六、九、十二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聪明而有美才。令:美好。《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刚刚十八九岁,善于辞令,有出众的才华)有闻者,升堂设zhuàn,饮食)。及大成(指学业完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古代地方向朝廷推举人才时,待以宾礼,贡于京师),又于郊外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颜师古注:“祖者,送行之祭,因设宴饮焉。”),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剋励(克制私欲,力求上进),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侍奉双亲的缺少礼节。阙:quē,古代用作“缺”字),为从弟(堂弟)(诉讼,告发)。彦光弗之罪(宾语前置句,没有治他的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怜)力弱(气力小)、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无地自容)。彦光训谕(亦作“训喻”。训诲,开导)而遣之。后改过励行(砥砺德行)(最终)善士(有德之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节选自《隋书·卷七十三·列传第三十八·循吏梁彦光》)

[]①邺都:邺城,相州治所。②饧:饴糖。③发摘:揭发。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当吾宗 2)其俗颇

3)臣自废黜 4)聪有闻者

【答案】(1)振兴 2)质朴 3)料想 4)美好

【解析】根据加点词语在句中所作成分,(1)(2)不难写出其意义,(3)(4)句中加点的词语为多音多义词,需要根据语境,结合平时所学,写出其意义。(3)句中“分”读fèn,料想。《汉书·苏武传》:“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4)句中的“令”是“美好”的意思。《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刚刚十八九岁,善于辞令,有出众的才华。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17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儿有风骨 B.称其不能理化

C.无复衣冠之望 D.招致山东大儒

【答案】A

【解析】A.风骨:刚正的气概,顽强的风度、气质。B.理化:治理和教化。C.衣冠:穿官服戴管帽,指为官。D.山东:指太行山以东。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含义的能力。

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答案】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礼数缺失,被堂弟控告。彦光没有判他罪,把他带到州学,责令他在孔子庙观看效法。

【解析】“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为6个的分点,1点有错误扣1分,扣到0分为止。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翻译和现代汉语的表达的能力。

19.第③段画线部分反映了梁彦光当时□□□□的心理状态。(2分)

【答案】胸有成竹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20.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其原因。(5分)

【答案】梁彦光第一次治理相州时,没有针对相州多诡诈的风气,沿用了在岐州时“以静镇之”的方法,导致失败。第二次治理相州时,一方面揭发坏人坏事,严惩狡猾之徒,另一方面立学兴儒,以德化人,取得成功。

【解析】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既然“成败迥异”,在具体分析其原因时,就一定要采用“对比”的手法。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参考译文】

梁彦光幼年聪明而有智慧,有卓越品行,他的父亲常常对所亲近的人说:“这个孩子有刚正的气概,一定会使我们家族兴旺。”进入太学,广泛涉猎经史,遵循规矩法度,即使匆忙的时候,也一定按照礼仪做事。脱去布衣担任秘书郎,当时年仅十七岁。

后来又过了几年,转任相州刺史。梁彦光先前在岐州的时候,风俗非常质朴,用安定的方法治理,全境教化很好,朝廷考评接连最好,是天下第一。等到任职相州,仍然按照治理岐州的方法。相州是北齐旧都,风俗杂乱,当地人诡变多诈,为彦光作歌谣,说他没有能力治理和教化。皇帝听说之后责备他,最终因此被免职。一年多后,又拜为赵州刺史。梁彦光给皇上上书说:“臣之前在相州获罪,百姓称呼我为‘戴帽饧’。臣自己料想罢免之后,没有恢复官职的希望,没想到天恩又垂青录用我。请求再次治理相州,改变方法,希望有用来改变当地风俗的方法。向上报答皇上深厚的恩典。”皇帝答应了他,又让他担任相州刺史。

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听说梁彦光自己请求前来,没有人不嘲笑他的。梁彦光到任,揭露隐蔽潜伏的坏人或坏事,好像神明一般,于是狡猾的人,没有不潜逃的,全境都非常惊异。当初,北齐灭亡后,士绅大多迁往关内,只有手工业者、商人以及乐户移居在州城外城。因此人们都很阴险狡诈,随便就会有谣言产生,情况非常多变复杂。梁彦光想要革除弊病,于是用俸禄,招纳崤山以东的有名气的儒生,在每一个乡设立学堂,不是圣哲的书籍不能教授。经常在季月召集学生,亲自出题考试。有特别勤奋好学、聪明闻名的,在厅堂设宴席,其他人一起坐在走廊下。有喜欢争辩是非、懒惰学业无成的,坐到庭院中,用草具设坐。于是人们都克制自励,风俗有了很大改变。有叫焦通的滏阳人,喜欢酗酒,侍奉双亲的礼节缺少,被堂弟诉讼。梁彦光没有处罚他,而是把他带到州学,让他在孔子庙观看。当时庙中有韩伯瑜母亲打他不痛,他为母亲力气衰弱而悲哀,对着母亲哭泣的塑像,焦通就有所感悟,又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梁彦光训诫之后让他回去。后来焦通改过自新,砥砺德行,最终成为有德之士。以德感化人,都是这样的做法。

【考试版】

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8分)

①梁彦光,少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吾宗。”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累迁岐州刺史。后数岁,转相州刺史。

②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州,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③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④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相州人情险诐,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有闻者,升堂设馔。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节选自《隋书》)

[]①邺都:邺城,相州治所。②饧:饴糖。③发摘:揭发。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当吾宗 2)其俗颇

3)臣自废黜 4)聪有闻者

17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儿有风骨 B 称其不能理化

C.无复衣冠之望 D 招致山东大儒

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9.第③段画线部分反映了梁彦光当时□□□□的心理状态。(2分)

20.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其原因。(5分)

【文段二】

【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2分)

静者居记 (明)高启

①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通“嘱”,嘱咐)予记之,久辞而未获也。

②一日,与客往(看望,问好)之,入其室,竹树yì,遮蔽,障蔽)深,庭户(泛指庭院)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乎!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所)乎?”

③予谓客曰:“子何言之lì,凶暴,猛烈,偏激)耶?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qī,居留,停留)长林之下,干戈gān gē,干与戈均为古代常用兵器,后来引申为指战争)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穷困;贫贱。《晏子春秋·谏上五》:“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人民饥饿贫困而求告无门)之忧每fú,拭,掸去,轻轻擦过)乎虑,虽夷然(平静镇定的样子)而行,块然(孤独的样子)而坐,颠倒(上下移位,本末倒置,这里指上下)攫攘jué rǎnɡ,争夺),无异奔骛bēn wù,奔驰)埃壒(āi ài,尘土。壒:尘埃)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都城,都市),宅于市里(街市里巷),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登门晋见)之杂,心倦乎应答(应和酬答),身劳于将迎(送往迎来),其居非静失。而抱廉退(犹廉让。谦让)之节,慎出处(进出和独处)(通“宜”,适宜的事),虽逐逐(奔忙的样子,匆忙的样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急躁,疏忽大意),视世之挥霍变态shū,极快地)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xì,牵涉,关连)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犹无往,到处)而不静,是居之静无(给予)于人,人之静亦无(依靠)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人)(恭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yuān liàng,深邃沉静)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借。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④客未有以应(没有什么话来回答的)。张君起而谢曰:“吾知其所(警示),若居仁而静者,虽非(谦称,自我)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完备,全面)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只是,但。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予欲静而未能者,(姑且,暂且)书以zhì,记)之,sì,等待。柳宗元《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来等待那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他日(指将来,来日)从君而从事焉。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矣 B.乎 C.耶 D.也

【答案】D

【解析】这类试题解答时可结合对上下文的分析,通过筛选确定答案。第一段内容讲的是张来仪嘱咐作者给他的“静者居”写一篇记,因作者长时间推辞而没有得到,应为陈述语气,而“耶”“乎”用在句末一般表示疑问语气,所以排除BC。“矣”用于句末,多表时态,与“了”相同,不符合语境。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2.第②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2分)

【答案】对居室“静”的特点进行具体描绘,引出后文“客”的感叹。

【解析】在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句段作用,是上海卷独有的考查方式,属于常规题型,难度适中。一般情况下,解答这类试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方面分析就是确定所给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结构上分析,就是思考一下,画线句子处于文章什么位置,一般如果在开头则有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作用,如在文章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在文章结尾部分,一般有总结上文,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等作用。本题所考查句子所写内容明显,位置在第2段,属于文章开头部分,考生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可很容易得出答案。

从内容上看,“竹树翳深”,“虚寂”“无嚣声”写出了“静者居”的环境特点,青青翠竹深深掩映,庭院无人非常清静;从结构上看,本文第2段还属于文章开头部分,主要作用是启下,正因为画线句子把“静者居”写得如此清幽安静,才有了后文“客”的赞叹和作者的议论,所以画线句子起到了引起下文内容的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23.对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欲静而未能”点明作者久未写记的原因。

B.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加深了对“静”的认识。

C.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同时勉励张君和自己。

D.作者觉得要随张君学习才能成为“静者”。

【答案】C

【解析】这类试题解答时一般要思考文段共有几层,每层含义是什么,然后归纳总结得出整段的内容要点。本题考查的段落是文章最后一段,且语言简洁,而文章最后一段,往往具有点明主题,总结上文,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作用。所以,考生就应该明白。此题同时涉及考查文章主题和作者写作意图,解答时也就要思考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然后对照所给选项逐一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A从文本内容来分析,可知文章体现了一种“廉退”思想,“欲静而未能”说的是想要真正的内心安静却没有能得到。B无中生有,作者的认识早已有之,只是通过这篇记写出来。D“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表达作者自己想要寻得真正安静的愿望。

【考点】本题考查对段落大意的分析。

2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吾知其所勉

②居不静而静者

③居静而非静者

④吾知其所警

A.③,①;②,④。 B.②,④;③,①。

C.②,①;③,④。 D.③,④;②,①。

【答案】D

【解析】这类试题解答时要注意将所给句子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思考前后话题是否一致,陈述角度是否一致,内容前后是否照应性,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是否合理,意境是否谐调,最后总结归纳。本题就可先在小范围内将四个句子分类,一类静而不静,一类不静而静,然后结合上文,考虑上下文的照应性即可得到正确答案。从上文来看,作者承接“客”的赞美,先列举了有的人居所安静而实不静的现象,并批判这种行为,由此可判断出③④的顺序,接着,作者写了居所不安静而真正静的现象,并赞扬这类人的行为,由此可判断出②①的顺序。最后与上文内容相呼应,就可确定答案为D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语法、修辞现象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25.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答案】本文先以居静人不静的现象,反驳了“静系于居”的看法(1分),再从居不静人静的现象,提出“静系于人不系于居”的观点(1分)。在此基础上,又把对“居”的理解上升为心灵的居所(1分),由此推进一层,提出“居仁而静”这一最为核心的观点(1分)。全文紧扣“居”“静”关系,连贯而下,层层推进。

【解析】既然是“层层推进”的说理,就一定要按照“先怎样说理,再怎样说理,最后又怎样说理”的思路进行答题。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语法、修辞现象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参考译文】  

  ①浔阳的张来仪君用“静者居”给他的住处命名,曾经嘱咐我给他的静者居写一篇记,因我长时间推辞而没有得到。 

  ②一天,我和朋友前去看望他。进入他的静者居,青青翠竹深深掩映,庭院无人非常清静,静悄悄地没有喧嚣的声音。朋友赞叹说:“这个居所真美啊!让张君不经常在外活动,用来让自己快乐而成就这种安静的,不正是这个居所吗?”  

  ③我对朋友说:“你怎么说的这么偏激呢?现在有的人,身在空旷的山谷之中,住在幽深的树林之内,听不到兵器的声音,没有车马的痕迹,他的居所非常安静了。但心中却不忘追求功名和利禄的念头。对于穷困贫贱的忧虑,每每违背心中的理想,即使平静而镇定地前行,孤独地坐在那里,上下争夺,无异于奔忙追求于尘世,你说他是真的安静吗?还有的人,游走于大都市,在集市上建筑住宅,旁边有唱歌呼喊的吵闹之声,家门有拜访邀请之类的杂事,内心疲倦于应和酬答,身体劳累于迎来送往,他居住的地方不安静。却抱有谦让的思想,谨慎地对待进出和独处的事,虽然奔忙于人群中,但前进不急躁,不疏忽大意,看世上任意浪费财物,万事万物变化无常,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人和事,都像过眼云烟,淡泊处之,不为所动,你认为他真的不是静处的人吗?所以说,安静是和人有关系,而不是和居所有关系。人能够静心则到处都安静,这就是说居所安静不能给予人什么,而人的内心的安静也不依靠居所。虽然这样,也有依靠居所而使内心安静的,但不是这种说法。《传》说:‘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最宽广的住宅,就是仁。自己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仁”,主人恭敬地守护着它,至于看重它,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深邃沉静而不知其深浅,那么他是真正体查到了什么是静,所以说“仁者静”。张君的理想,大约就在于此,而借来命名他的居所,你难道没有思考这些吗?”  

  ④朋友没有什么来回答的,张君站起身道谢说:“居所安静而内心不安静的,我明白他所警示的内容;居所不安静而内心安静的,我明白他勉励的道理。像你所说居所体现了仁,而内心安静,虽然不是我所能达到的,却愿意学习。你的话非常全面了,难道不足以来给我的居所做一篇记吗?请写下来。”  

  ⑤只是我想要内心安静却没有能得到,姑且书写记下来,等待以后跟随张君追求安静。

【考试版】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2分)

静者居记 (明)高启

①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予记之,久辞而未获□。

②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乎!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

③予谓客曰:“子何言之戾耶?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壒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失。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④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_________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⑤顾予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矣 B.乎 C.耶 D.也

22.第②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2分)

23.对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欲静而未能”点明作者久未写记的原因。

B.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加深了对“静”的认识。

C.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同时勉励张君和自己。

D.作者觉得要随张君学习才能成为“静者”。

2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吾知其所勉

②居不静而静者

③居静而非静者

④吾知其所警

A.③,①;②,④。 B.②,④;③,①。

C.②,①;③,④。 D.③,④;②,①。

25.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2015年上海高考文言文《隋书·循吏梁彦光》《静者居记》注释答案解析译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