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苏轼

发布时间:2014-09-02 10:57:57

古体诗八首

神木职教中心 丁中唐

职教中心新村校区操场落成口占一绝

三载风雨任苦辛,十里教场今落成。

技能在手体强健,报效桑梓逞豪英。

感从教20年二首

(一)

杏花园里人有约,窟野川上水无声。

早岁虚怀凌云志,如今教书一先生。

(二)

廿载光阴逝水流,青丝不惑半白头。

且喜桃李叶正茂,三尺讲坛作黄牛。

第二十七个教师节歌神木职教

质量立校固根本,服务地方开平途。

德育智育双手抓,升学就业两腿走。

六系二部创大局,一校两区展宏图。

育得技能才千万,搏击煤海竞风流。

游杏花滩公园

神盘道上车流急,杏花滩头游人闲。

银桥碧水轻舟荡,相乐妻子似少年。

秋晚过榆神高速观感

天际沉沉接大荒,秋木疏疏秋草黄。

莫怨春华留不足,红霞万里正夕阳。

咏神木新村

车流急急百米道,垂柳依依十里堤。

应是人工胜鬼斧,万顷荒漠起城池。

海南游感

海南十月正堪游,满眼春光不知秋。

青山披翠依碧水,椰林戴雨掩琼楼。

文笔峰上跪菩萨,亚龙湾里弄潮头。

谁言天涯少风色,云海茫茫一望收。

——从词赋中解读其人格魅力

机电系 辛群英

无论是每每在讲台上为学生讲授他的词赋,还是在夜阑人静拜读他的佳作,都为他词赋的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魅力所感叹 ,尤其是被他在作品中所渗透的伟大人格和精神魅力所折服。

他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一个现实而又浪漫的诗人,一个铁板铜琶的词人,一个刚正的政治家,一个更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生大师。

他就是苏轼。

对于苏轼文学艺术的成就,我不想赘言,因为中国文学史上肯定有他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只想作为一个教书匠以信徒对宗教的虔诚品读他的人格魅力。

他一生历经坎坷,一次入狱,三次遭贬,饱尝宦海沉浮,几经风雨,几次大起大落。尽管如此,他依旧豁达乐观,豪放旷达,甚至超风脱俗,积极进取,彰显人生本色。

苏轼在嘉佑元年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翌年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高中进士第二名,又于嘉佑六年参加了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后因父病故,丁忧扶丧归故里。在丁忧期间,政局发生了巨变,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在归京途中,苏轼亲眼见到新法对老百姓的损害,于是他不同意王安石的新法,并直言上书,结果被贬出京。由此他在仕途上开始走下坡路。他更背运的是由于小人故意把他的诗句牵强附会,大做文章说苏轼做诗歌讽刺新法,并“文字毁谤君相”,于元丰二年被铺入狱,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几乎面临着被砍头的绝境,万幸的是在亲朋挚友的全力营救下,他才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其实是一个虚职,是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的走来。

黄州期间,在他仕途走入低谷时,而恰恰成就了他的文学,作品颇丰,达到他文学的顶峰,而正是这些作品使后人品读到了他人格的魅力。

“苏轼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轼”,苏轼写于黄州的这些杰作宣告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苏轼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余秋雨)

林则徐在《观操守》中所言:“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饿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这一准则用来评价苏轼的人格是再恰当不过了。

贬逐的困苦生活并没有使苏轼屈服,反而成就了他更加独特的人格品质。正是这种贬逐蛮荒,身处忧患 困厄的境况使我们看到了苏轼人格的魅力,乐观旷达。

当认识到“文字游戏”与残酷的现实对自己造成的迫害时,他没有像其他文人一样被吓坏了,或反省,或钳口搁笔,就此一蹶不振,灰心丧气,绝望至极。他却写了自嘲诗“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初到黄州》),苏轼依旧高扬豪放旷达,超凡脱俗的人格。“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似乎看见了一个拄着拐杖,仰望苍穹,步履坚定,举止从容,坦然面对现生活的老者。

苏轼一生受儒家思想影响巨大,他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然而险恶的政治,坎坷的仕途生涯,使他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种苦闷的心境自然的在他诸多的作品中有所显现。《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作者酣畅淋漓地描绘了赤壁古战场雄奇壮丽的景色,开篇先声夺人,境界开阔,由江山而人物,由今而追惜,又由历史到现实,情绪上大起大落,豪放里潜孕着悲壮,清旷中深含着凝重。上阕咏赤壁,下阕赞美周瑜,最后以自身作结。试想历代英雄人物辈出,苏轼为什么却偏偏要怀念周瑜呢?其实作者之所以怀念周瑜,是为了抒发其内心深处带有淡淡苦涩的心志。虽身处困境,他依旧盼望得到重用,建功立业。,而大家都知道周瑜是少年才俊,远见卓识。“羽扇纶巾”三句描写了周瑜的战功,。周瑜身为主将却并未冲锋陷阵,而是谈笑风生,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更能突出周瑜的儒将风范。苏轼“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作者当年已四十七岁,未见寸功,反而待罪黄州,同当年的历史人物周瑜相比,深感惭愧。通过对比流露出其希望建功立业,而壮志难酬的苦闷和失落,最后从怀古回到现实“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悲叹“人生如梦”无奈之余举杯与江上的明月一醉消愁。

这首词虽含有悲观情绪,但总体上汪洋恣肆,豪情满怀,具有一泻千里的豪迈气势,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有异曲同工之效。更从反面表现了苏轼的强烈的进去精神以及不重得失的宽阔胸襟和达观情怀。

另一方面,苏轼又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追求道家的出世养生之道。被贬到黄州后,此时的苏轼带着家眷在居住地东面的山坡上开荒种田,帮补生计,自力更生,亲手开垦了世后闻名的“东坡”并以居士自称。苏轼在灾难与厄运面前依旧保持着一种坦然面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世俗功利观念的超越心境,在此期间佛老思想成为他出事哲学的主导思想,也是在险恶的境遇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他没有囿于自己的困境,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之后,任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仍能寄情于山水之间。

这在他的《赤壁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他笔下的赤壁: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宁静与安闲,有“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的悠然与愉悦,飘然若仙,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行文表现出的是“乐”,但乐极生悲,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作者由然产生了人生短暂的悲伤。我们似乎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进而由衷的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我们又似乎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忧伤,悲苦,失意。此情此景,加之作者始终无法从心底抹去的政治创伤,作者自然的想到了三国的英雄人物——曹操。想到曹操当时率军百万“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是多么的豪迈而有气度,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都已作古,更何况“吾与子”呢?自己不过是凡夫俗子,作者更是悲从中来,长叹不已。

苏轼就是苏轼,伟人就是伟人,苏轼并没有完全消沉,没有绝望。他吸取了佛道的精华,是“太极的高手”,他像一个心理医生一样能够自我调适,没有囿于自己心灵的困境,能辩证的看待万物,仍然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一词古人常用来象征君王或良友,这儿分明是指君王,苏轼依旧希望能重新得到当朝着的起用)。紧接着情感又发生了变化,他认为在滚滚东去,昼夜不息的长江面前,个人是渺小的,一切的失意,潦倒,愁苦,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人与万物从变得角度看,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从不变的角度看,而万物都是永恒的。虽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涌起“人生须臾”的消极和痛苦,但他终于通过“变”与“不变”的哲学思想获得了“物与我皆物尽也”的认识。并且用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来让“吾与子所共适,从而摆脱了政治上的失意,贬谪中的悲痛,心情又愉悦起来,转化为“客喜而笑”,重新开宴。行文至此,一个风流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旷达乐观,遗世独立的哲学家跃然纸上。其文中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然的精神境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赤壁赋》在全文结构上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其实是他自身心情的自我调适过程:乐————喜。

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人在顺流中顺势而为容易,但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更难,而苏轼却做到了。

林语堂曾经说苏轼是一位“乐天才子”在苏轼身上,我们既可以感受到老庄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也感受到他面对时世所表现出来的理性精神。

读苏轼,我们感受最多的是他那种自适与包容,旷达与理性的人格魅力,以及坚忍不拔的独立品行。苏轼人格精神的意义在于把儒家的积极入世与道家的超然出世辩证熟练的用于自己的人生中,使出世思想不仅未成为消极因素,反而成为一种独立于现实之上的精神支柱,坚守自己独立的人格,他正直、磊落、乐观、旷达,甚至超然。

余秋雨先生称赞苏轼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此言极是。

人生曲折见真情,生命坎坷见精彩。他赋予我们的是一种崇高行为的榜样,也是人文精神的享受。

这就是苏轼,一个充满了独特人格魅力的苏轼。

家乡的秋   

机械系 白利兵

曾几何时,我倚窗仰望,回想着家乡的秋,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
曾几何时,渴望着站在父母辛勤耕耘的田间,静静的思索那耐人寻味的秋……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在这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时节里,有幸重温这一望无垠、雄奇壮美的黄土高原、重温家乡独特的秋味。
汽车在延绵起伏的山丘间盘桓,硕果累累的金秋印入我的眼帘,一片片庄稼地将黄土高原装扮的生机盎然,在这收获的季节里,辛勤耕耘的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庆的气息。我目不暇接,因为你那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体表;因为在这里劳作、生活的人民;因为你那残缺的美。这独特的自然景观形成了我们黄土高原独特的文化,形成我们炎黄子孙浓浓的黄土情。我的心情不由的澎湃起来,这方世世代代养育我们的土地,你没有江南水乡那种秀丽的风光、迷人的风景,你有的是山的雄奇,天的高远,雄宏大气的景观。这片让人神往的土地,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伟大艺术品。
一路的欣喜,若是在做梦,慢慢的,我陶醉在了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田间的劳动人民与信天游融合的如此的和美,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勤劳、朴质精神,体现着高原人民赖以改造生存环境的智慧。
我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办法用纸笔描摹你的壮美,更无法透析你的灵魂,
有的是那强烈的黄土情。在这金秋的季节里,不由的追忆起在这片热土上留下的美好童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的将是那忆不完的的黄土梦、诉不完的黄土情。
故乡,你我近在咫尺,我却很少有机会亲近你,但你常在我的梦里……

走进苏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