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7、土地的誓言

发布时间:2020-05-05 21:26:43

7 土地的誓言

学习目标:

1、揣摩精彩语句及段落,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多角度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课文言语形式的特色及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1、揣摩精彩语句及段落,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2、多角度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课文言语形式的特色及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难点:多角度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课文言语形式的特色及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词语内涵、修辞表达以及思想内容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2、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呼告修辞,体会呼告手法的表达效果。

1课时

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2理清行文思路,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1、导入新课

19319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全面开始了侵华战争。由于当时的蒋介石奉行对日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未遇一枪抵抗就占领了东三省。无数百姓为免遭日军的蹂躏而逃离家园,东北辽阔美丽的江山沃土尽陷日军铁蹄之下。1941918日“九一八”十周年之际,本文作者正是怀着痛失家园,渴念故土的强烈感情写下了这篇激情澎湃、感人肺腑的文章。

2、自主学习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1、作者、作品简介。

2、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多媒体展示PPT

A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痛( 鸣( 语(

头( 唤( 古(

)(

B、解释下列词语。

炽痛: 谰语:

亘古: 污秽:

3、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目标导学二:理清行文思路,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1、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上有什么异同?

【学法指导】运用比较法,分析相同点、不同点,以及段落之间的联系。

明确:相同点: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不同点:回忆中所选取的景物不同。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丰富的物产),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联系: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并峙,又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2、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失去故乡的忧伤、愤怒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的坚定信念。

3、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明确: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

附:板书设计:

word/media/image1.gif 故乡丰富的物产 白桦林、马群、黑土地、山雕、鹿群……

土地的誓言 故乡美好的生活 捉蚱蜢、劳作、春天的甜美、秋天的丰饶

面对土地发出誓言 为她而战斗到底、我愿付出一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揣摩精彩语句及段落,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2、多角度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课文言语形式的特色及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内容导入。

二、合作探究

目标导学一:学习批注的方法,揣摩精彩语句及段落,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1、文章铺陈了许多富于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有怎样的效果?

明确:多个物象的堆积与罗列把整个关东平原的美丽景象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发自肺腑的热爱之情。作者把故乡写得如此美好、如此丰饶,能让我们更爱她,并为她的美好被埋葬而感到悲愤。这更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对恢复故乡的美好的信念和决心。

2、为何多次写“这种声音”?为什么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

明确:“这种声音”是故乡的声音,是故乡的召唤,多次写“这种声音”,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比眷恋和怀念。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是一种联想,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 红熟的浆液”。作者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3、如何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这句话?

明确: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昔日的快乐与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目标导学二:多角度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课文言语形式的特色及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明确: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的情绪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运用第二人称直白呼告,更有助于情感表达。

2、找出文中呼告的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明确:(1)“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2)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表达效果: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表达对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

3、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试着找出例句分析其作用?

明确:(1“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2)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3)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作用: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

4、文章从不同角度抒写故乡的物产丰富和生活美好,试着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加以分析。

明确:听觉: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深夜嗥鸣的蒙古狗、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马儿戴着串铃、狐仙姑深夜的谰语、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

视觉: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赤色的足金、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天空清亮透明、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

嗅觉: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

表达效果:文章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物产丰富和生活美好,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

四、作业设计

请仿照课文第一段内容,以“儿时的往事”为中心,采用“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想起………”的句式,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可适当地运用一些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字数在60100字。

设计意图:学会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言气势,表达强烈感情。

附:板书设计

word/media/image2.gif 人称变换:第三人称自由灵活,第二人称亲切自然

土地的誓言 呼告手法:表达强烈感情

排比比喻:感情表达更充沛、景物描绘更形象 多角度描绘:听觉、视觉、嗅觉

(完整版)7、土地的誓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