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古文阅读训练答案2011境外班

发布时间:2019-08-26 04:00:06

百年以来。经学家专讲读书。得间每执一卷。未领真趣。先求其疵。遂以号于人而自矜有得矣。此欺世盗名之术。若医者。身命之事。死生所关。岂可以虚名了事哉。不料丹溪作局方发挥以后。此风滔滔不可止。每著一书。必痛诋前贤。以为立名之地。惟仲景不敢毁。则迁怒于叔和。识者见之真不值一笑也。尝谓胸中存一丝菲薄之心。则心便不能入。虽读遍百家。终无所得。故读内经。即深信其为黄帝。岐伯书。读难经。即深信其为越人书。读伤寒。金匮。即深信其为仲景原文。读甲乙经。脉经。千金方。翼方诸辑录古书。即深信其理法必有所授。读东垣。河间。洁古。丹溪。立斋。景岳诸家。即深信其学问必有所胜。即肤庸至于冯氏锦囊。沈氏尊生。平心求之。皆有至理。如此久久豁然贯通。自能臻于万殊一贯之妙。是从脚踏实地。真积力久而得。非从超颖顿悟。浮光掠响(影)而来。自无明暗相兼得失参半之敝矣。孔子曰。信而好古。又曰。笃信好学。不笃信又焉能好学乎(周学海《读医随笔》)

  一、用“。”号给上文断句。

  二、简答:

1、在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上作者主张:

①笃信好学

读《内经》,即深信其为黄帝岐伯书;读《难经》,即深信其为越人书;读《伤寒》《金匮》,即深信其为仲景原文;读《甲乙经》《脉经》《千金方》《翼方》诸辑录古书,即深信其理法必有所授;读东垣、河间、洁古、丹溪、立斋、景岳诸家,即深信其学问必有所胜,即肤庸至于《冯氏锦囊》《沈氏尊生》,平心求之,皆有至理。

②脚踏实地,真积力久。

作者反对:未领真趣,先求其疵。 超颖顿悟,浮光掠响。

原因:胸中存一丝菲薄之心,则心便不能入,虽读遍百家,终无所得。

明暗相兼,得失参半之敝。

2、“万殊一贯”是什么意思?

万殊一贯:对千变万化的事物都能用一个道理来贯通。

窃谓儒道有心传。医道亦有心传。心传者。非口所能言。非笔所能述。要在心领神会而已。如大匠诲人。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学者虽不能舍规矩为方圆。然须神明于规矩之中。变化于规矩之外。而巧妙以传。不必执规以为圆。而圆自无不中规。不必执矩以为方。而方自无不中矩。若是者。其巧妙之谓欤。夫巧妙讵能骤得。必博览群书。简炼揣摩。由博返约。加之临症多则见识广。所谓熟能生巧是也。若读书多而临症少。则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临症多而读书少。则大海茫茫。望洋莫辨。是以读书临症两不可废。诚能久久圆熟。临症即是读书。读书无殊临症。巧妙自此而生。心传由此而得。其如岐黄之道。思过半矣。从来医法只能言其所当然。而不能言其所以然。病症只说得一面。而未说得三面。吾人读书须从其一面悟出其三面。从其所当然悟出其所以然。由此体会入微。自能一旦豁然贯通矣。是编不过发先贤奥旨扩而充之。并非师心自用也。圣人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余之作是编也。其亦窃此意也。夫书成名曰医法心传。盖即以儒者之心传医家之法。以明其事。虽异其理。则同聊示儿辈。使之知步趋尔。若遽持以问世。则笔墨疏拙。未能畅所欲言。犹未免滋愧矣。 (程衍道《医法心传·自序》)

一、用“。”号给上文断句。

二、概括文意填空:

  本文的主旨是强调 学医贵在融会贯通 。要做到这点,必须 多读书,多临症

予出中年。尝游东藩之野。遇异人焉。偶相问曰。子亦学医道耶。医道难矣。子其慎之。予曰。医虽小道。而性命是关。敢不知慎。敬当闻命。异人怒而叱曰。子非知医者也。既称性命是关。医岂小道云哉。夫性命之道。本乎太极。散于万殊。有性命然后三教立。有性命然后五伦生。故造化者。性命之炉冶也。道学者。性命之绳墨也。医药者。性命之赞育也。然而其义深。其旨博。故不有出人之智。不足以造达微妙。不有执中之明。不足以辨正毫厘。使能明医理之纲目。则治平之道如斯而已。能明医理之得失。则兴亡之机如斯而已。能明医理之缓急。则战守之法如斯而已。能明医理之趋舍。则出处之义如斯而已。洞理气于胸中。则变化可以指计。运阴阳于掌上。则隔垣可以目窥。修身心于至诚。实儒家之自治。洗业障于持戒。诚释道之自医。身心人己。理通于一。明于此者必明于彼。善乎彼者必善于斯。故曰必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必有真知而后有真医。医之为道。岂易言哉。若夫寻方逐迹。龊龊庸庸。椒硫杀疥。葱薤散风。谁曰非医也。而缁衣黄冠。总称释道。矫言伪行。何匪儒流。是泰山之与丘垤。河海之与行潦。固不可以同日语矣。又若阴阳不识。虚实误攻。心粗胆大。执拗偏庸。非徒无益而反害之之徒。殆又椒硫葱薤之不若。小道之称且不可当。又乌足与言医道哉。医道难矣。医道大矣。是诚神圣之首传。民命之先务矣。吾子其毋以草木相渺。必期进于精神相贯之区。玄冥相通之际。照终始之后先。会结果之根蒂。斯于斯道也。庶乎为有得矣。子其勉之。子其勉之。予闻是教。惭悚应诺。退而皇皇者数月。恐失其训。因笔记焉。(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下·医非小道记》)

  一、用“。”号给上文断句。 

  二、简答:

1、异人因“医虽小道。而性命是关”的说法而发怒。

2、异人把医理比喻为治平之道、兴亡之机、战守之法、出处之义

认为修心与养身,治人与治己的道理是一样的,医学对人类的作用如同造化、道学一样重要。

3、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告诫学医者必须精以治学,诚以立身,切不可掉以轻心,狗苟蝇营。

四十七

始吾居乡。有病寒而咳者。问诸医。医以为蛊。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饮以蛊药。攻伐其胃肠。烧灼其体肤。禁切其饮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已。累然真蛊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旦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惧而反之。则钟乳。乌喙杂然并进。而漂疽痈疥眩瞀之状无所不至。三易医而疾愈甚。里老父教之曰。是医之罪。药之过也。子何疾之有。人之生也。以气为主。食为辅。今子终日药不释口。臭味乱于外。而百毒战于内。劳其主。隔其辅。是以病也。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而进所嗜。气完而食美矣。则夫药之良者。可以一饮而效。从之。期月而病良已。(苏轼《盖公堂记》节选)

一、用“。”号给上文断句。

二、据文意判断:

1)作者在乡下住时患了寒咳证。(正确 错误

2)第一个医生诊断正确但用药不当。(正确 错误

3)第二个医生先用清热祛邪,后以温阳散寒。(正确 错误)

4)换了几个医生,病才好了。(正确 错误

5)一位老人授与呼吸吐纳之法,赠与美食良药。(正确 错误

二、据文意扼要填空:

本文旨在说明 养生为主,药治为辅(乱投医杂进药之危害)

四十八

给谏姜如农长君勉中患衄不已。去血盈斗。一月后衄止。复患囊痈。六脉如丝。精神困惫。始犹健饮。渐至饘粥不入。先后医友但云虚而当补。莫测病根所在。於是参蓍不效。桂附随之。愈补而形愈虚。愈温而气愈弱。最后沈明生至。时届冬至矣。据脉与症。亦谓当温无疑。独念桂附太热。姑用补中益气。尝之毫无进退。忽悟。吾亦踵其误矣。夫食虽不入。而大便秘结。症类虚寒。而口渴喜饮。盖衄血之来。本因邪火上炽。乃遽用血脱益气之法。衄虽止而热不下。发为囊痈。既溃。疡科又泥寒药不能收口之戒。亦务温补。周旋左右者。目击病人尪羸。又闻众口称虚。强令进食。以久卧床蓐之体。恣啖肥甘。不为运化。是以药食并壅。内热外寒。此病中之病。初非衄与痈所致。宜其愈补而愈不灵也。先哲云。脉浮者谷不化。又云。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其斯之谓与。遂力主清润疏解。以硝。黄为前茅。而大便立通。以芩。芍为后劲。而饮食渐进。如丝之脉。一线添长。久冷之躯。一阳来复。不惟衄血不作。且令疮口易收。孰谓从脉可以舍症。不思而得病情哉。向非翻然易辙。转败为功。人惟知补之不效而已。又安知效之不在补也。此事难知如此。 (魏之琇《续名医类案·衄血》)

  一、用“。”号给上文断句。

  二、据文意扼要填空:

  1、病者姓名: 姜勉中 。病史与症状: 患衄不已。去血盈斗。一月后衄止。复患囊痈。六脉如丝。精神困惫。始犹健饮。渐至饘粥不入。便秘。口渴喜饮。愈补而形愈虚。愈温而气愈弱 。诊断的关键见症是 便秘。口渴喜饮 。正确的诊断是 药食并壅。内热外寒 。用 清润疏解 法治疗而痊愈。

三、简答:

1、此案在治疗过程中曾犯了哪几个错误,造成什么后果?(依次叙述)

衄血太早用补气法。衄虽止而热不下,发为囊痈。

疡科又泥寒药不能收口之戒,亦务温补,以致形气愈弱。

家人见其虚弱,强令进食肥甘之品,以致药食并壅,内热外寒。

2、此案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要善于排出假象,找出病由。

察证不可单凭一脉。

五十

宋咸平中。职方魏公在潭州有数子弟皆幼。因相戏。以一钓竿垂钩。用枣作饵。登陆钓鸡雏。一子学之。而误吞其钩至喉中。急引之。而钩须已逆。不能出。命诸医。不敢措手。魏公大怖。遍问老妇必能经历。时有一老妇人。年余九十岁。言亦未尝见此。切(窃)料有识者可出之。时郡中莫都料。性甚巧。令闻魏公。魏公呼老妇责之。曰。吾子误吞钩。莫都料何能出之。老妇曰。闻医者。意也。莫都料曾在水中打碑塔。添仰瓦。魏公悦。亲属勉之曰。试询之。遂召。莫都料至。沉思良久曰。要得一蚕茧及念珠一串。公与之。都料遂将茧剪如钱。用物柔其四面。以油润之。中通一小窍。贯之钩线。次贯念珠三五枚。令儿正坐开口。渐加念珠。引之至喉。觉至系钩处。用力向下一推。其钩已下而脱。即向上。急出之。见茧钱向下裹定钩须。须臾而出。并无所损。魏公大喜。遂厚赂之。公曰。心明者。意必大巧。意明者。心必善医。(吴崐《医方考·喉闭门》)

一、用“。”号为上文断句。

二、据上文扼要填空:

1 文中病者是 魏公之子弟 ,病情是 误吞垂钩 ,治病者名为 莫都料 ,身份是 在水中打碑塔,添仰瓦的泥水匠

2 本文主要说明 医者,意也 的道理

三、简答:模拟取钩方法,讲解取钩原理。

医古文阅读训练答案2011境外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