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0-01 19:43:05

语文试卷
命题学校:黄陂一中命题教师:吴敏、陈青黎审题教师:黄欢

考试时间:2016629日下午2:305:00试卷满分:150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12页。
★祝考试顺利★I阅读题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宋诗选注》选择的标准很严格,甚至可以说有几分苛刻。押韵的文件不选,学问的展览和典故成语的把戏也不选。大模大样的仿照前人的假古董不选,把前人的词意改头换面而绝无增进的旧货充新也不选;有佳句而全篇太不匀称的不选,这真是割爱;当时传诵而现在看不出好处的也不选,这类作品就仿佛走了电的电池,读者的心灵电线也似的跟它们接触,却不能使它们发出旧日的光焰来。我们也没有为了表示自己做过一点发掘工夫,硬把僻冷的东西选进去,把文学古董混在古典文学里。假如僻冷的东西已经僵冷,一丝儿活气也不透,那么顶好让它安安静静的长眠永息。一来因为文学研究者事实上只会应用人工呼吸法,并没有还魂续命丹;二来因为文学研究者似乎不必去制造木乃伊,费心用力的把许多作家维持在“死且不朽”的状态里。
我们在选择的过程里,有时心肠软了,有时眼睛花了,以至违背这些标准,一定犯了或缺或滥的错误。尤其对于大作家,我们准有不够公道的地方。在一切诗选里,老是小家占便宜,那些总共不过保存了几首的小家更占尽了便宜,因为他们只有这点点好东西,可以一股脑儿陈列在橱窗里,读者看了会无限神往,知道他们的样品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大作家就不然了。在一部总集性质的选本里,我们希望对大诗人能够选到“尝一滴水知大海味”的程度,只担心选择不当,弄得仿佛要求读者从一块砖上看出万里长城的形势!
《全唐诗》虽然有错误和缺漏,不失为一代诗歌的总汇,给选唐诗者以极大的便利。选宋诗的人就没有这个便利,得去尽量翻看宋诗的总集、别集以至于类书、笔记、方志等等。而且宋人别集里的情形比唐人别集里的来得混乱,张冠李戴、挂此漏彼的事几乎是家常便饭,下面接触到若干例子,随时指出。譬如,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一有一首《竹里》绝句:“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李壁在注解里引了贺铸《题定林寺》诗:“破冰泉脉漱篱根,坏衲犹疑挂树猿;蜡屐旧痕寻不见,东风先为我开门”,还说王安石“见之大称赞”,因此贺铸“知名”《竹里》这首诗“颇亦似之”评点这部注本的刘辰翁和补正这部注本的姚范、沈钦韩等都没有说什么,都没有知道李壁上了人家的当。这首《竹里》其实不是王安石所作,而是僧显忠的诗,经王安石写在墙上的;其次,贺铸作《定林寺》诗的时候,王安石已死,贺铸也早在三年前哀悼过他了。王安石的诗集是有好些人在上面花过功夫的,不免这样,其他就可以推想。清代那位细心而短命的学者劳格曾经把少数宋人别
集刊误补遗,尽管他偏重在散文方面,也总是为这桩艰辛密致的校订工作很审慎的开了个头,现在只要有人去接他的手。
(节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诗选注》选择的标准有些苛刻,我们不会为展示自己或炫耀自己的博学而选择生僻冷门的东西。
B.在所有诗选里,在当时受到读者青睐的作品都是小诗人的全部才能的体现。C.选宋诗的人没有选唐诗的人有《全唐诗》作参考的便利,需要翻阅许多与宋诗相关的书籍和资料。
D.王安石这样的大家的诗集是经过很多人审慎的挑选校订的,都难免有错误,其他诗人的诗更是在所难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选诗的标准是客观的、明确的,但是,因为感情因素的干扰,因为鉴赏能力的不足,常常也可能会把一些不太优秀的作品选进来。
B.大诗人的作品丰富而且质量上乘,但是选录的作品未必就很多;而小诗人的作品不多但是也可能质量很高,自然必须选录。
C.对于大诗人的作品,因其质量高,数量多,不但要审慎遴选,还要尽可能地多选,这样才能让读者了解大诗人的整体水平与风格。
D.为了充分地展示一个时代的整体水平与风貌,在可能的情况下,诗选应尽量多地搜罗一个时代的诗人哪怕是无名诗人的代表之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研究不能忽视那些被人遗忘的僻冷的作者和作品,要对那些无名的甚至僻冷的作品进行“开发”,作出新颖而丰富的阐释,使其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B.广为流传的一些文学作品,在其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并不可靠,必须结合特定的历史事实去考稽、甄别和遴选。
C.一首好的诗作,不能是昙花一现,只轰动一时,也应该具有跨时代的审美价值,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D.编辑一个时代的诗选,有可资借鉴的选集固然是好事,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从总集、别集以及类书、笔记、方志等种种资料之中去发掘、验证和选择。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艮传
王艮,字敬止,吉水人。建文二年进士。对策第一。貌寝,易以胡靖,即胡..广也。艮次之,又次李贯。三人皆同里,并授修撰,如洪武中故事,设文史馆居之。预修《太祖实录》及《类要》《时政记》诸书。一时大著作皆综理之。数言时务。
燕兵薄京城,艮与妻子诀曰:“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吾不可复生矣。”解缙、吴溥与艮、靖比舍居。城陷前一夕,皆集溥舍。缙陈说大义靖亦奋激慷慨艮独流涕不言三人去溥子与弼尚幼叹曰胡叔能死是大佳事。溥曰:“不然,独王叔死耳。语未毕,隔墙闻靖呼:“外喧甚,谨视豚。溥顾与弼曰:“一豚尚不能舍,
肯舍生乎?”须臾艮舍哭,饮鸩死矣。缙驰谒,成祖甚喜。明日荐靖,召至,叩头谢。贯亦迎附。后成祖出建文时群臣封事千余通,令缙等编阅。事涉兵农、钱谷者留之,诸言语干犯及他,一切皆焚毁。因从容问贯、缙等曰:“尔等宜皆有之。众未对,贯独顿首曰:“臣实未尝有也。成祖曰:“尔以无为美耶?食其禄,..任其事,当国家危急,官近侍独无一言可乎?特恶夫诱建文坏祖法乱政者耳。后贯迁中允,坐累,死狱中。临卒叹曰:“吾愧王敬止矣。
(节选自《明史·列传·卷三十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缙陈说大义/靖亦奋激/慷慨艮/独流涕不言/三人去溥子/与弼尚幼叹曰/胡叔/死是大佳事
B、缙陈说大义/靖亦奋激慷慨/艮独流涕不言/三人去/溥子与弼尚幼/叹曰/胡叔能死/是大佳事
C、缙陈说/大义靖亦奋激慷/艮独流涕/不言三人/去溥子与弼尚幼/叹曰/胡叔能/是大佳事
D、缙陈说大义/靖亦奋激慷慨/艮独流涕/不言三人/去溥子与弼尚幼/叹曰/胡叔/死是大佳事
5.下列对文中加黑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被录取者的通称。B“上书”是指用书面形式向君主陈述意见。C“顿首”是古时一种拜礼,俗称叩头;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D“朕”是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是中国古代君王专用的自称。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广、王艮、李贯三人是同乡,过去曾一同教别人写文章,中进士后,朝廷按照洪武年间成例,设文史馆让他们居住。
B、国家危难之际,解缙、胡广、王艮汇聚到吴溥家商议对策,众人慷慨陈词,王艮却独自落泪,一言不发,后饮鸩自杀,以殉国难。
C、胡靖语言上慷慨激昂,行动上却贪生怕死,国难当头,他却连一头猪都担心丢失,后来解缙把胡靖推荐给明成祖,胡靖应诏而至,叩头谢恩。
D、李贯回答说没有呈奏言语冒犯的密封奏章后,受到了明成祖的严厉批评,认为他尸位素餐,是建文年间引诱皇帝破坏祖法、扰乱国政的人之一。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对策第一。貌寝,易以胡靖,即胡广也。艮次之,又次李贯。

2)燕兵薄京城,艮与妻子诀曰:“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吾不可复生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
咸阳城西北晚眺【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
8、这首诗的颈联写景有什么特点?勾勒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9、作者登上高楼,为什么产生“万里愁”?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夜雨寄北》中,作者滞留蜀地,无法动身回家去妻子团聚,只能幻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2《劝学》中,荀子发现自己曾经整日埋头思考,却“_______________,曾惦着脚尖仰望,却“_______________3《逍遥游》中,强调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要坚持,不理会世人的称誉或非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卷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老杠头“哭树”
郭震海
周末归乡,刚一进村,就看见老杠头坐在地上哭。这个可爱的老头越来越像个老顽童,哭得呜呜的,长长的鼻涕拖着地。
我在他身边轻轻地蹲下,没有打算去惊动他。他坐在地上,银发低垂看不清脸。
这个老杠头,一辈子爱抬杠,认死理,在村子里,乡亲们都喊他“老杠头”越喊越响亮,具体真名是啥,就没有几个人理会了。不过,用乡亲们的话说,老杠头的抬杠不是无理争三分的胡闹,而是坚持真理。何为真理?如果这样问老杠头,他没准会想半天后告诉你,真理就是有利于一个村庄里的人的理儿。所以老杠头的抬杠常常不被人厌,反让乡亲们爱。
“哭啥呢?”我问他。老杠头不理,依旧在哭。“哭啥呢!”我由原来的问改成了喊。
“他们凭啥要杀树!凭啥啊?”这次老杠头听清了,猛地抬起头,瞪着一双泪眼问我。
七十多岁的老杠头真的老了,就在他抬头面向我的瞬间,我看清了那是一张布满沧桑的脸,岁月已经在他的脸上雕琢得满是沟壑,像一株历经岁月洗涤的柿
子树。
“那你干啥这样说呀?”我喊道。
“要修路是好事,他们要杀老槐树,都长几百年了,你看就那棵,就那棵!老杠头哭着边说边用手指给我看,“我小的时候就这样粗,都几百年了啊!老杠头脸上挂着泪很是激动。
其实我知道那棵老树,枝繁叶茂,不是很高大,但很粗壮。老槐树也是整个村庄的标志,更是一个乐场,夏天的夜晚,成人习惯坐在大树下说笑,孩子喜欢在大树下嬉闹。老槐树下洒落着一个村庄里几代人的欢乐,难道真因为修路要杀掉这棵老树吗?听老杠头这样说,我的心里也顿时升腾出丝丝缕缕的疼。
“这是你家的树吗?”“不是!
“不是你家的树你凭啥去管,别人都不管,你为啥要管?快起来吧,地上好凉的!
“你这没良心的,才进城几天就忘了本,你这没良心哟——”老杠头又开始哭,边哭边骂我没良心。
其实我是故意这样问他的。在村子里,大家都说,这棵树是老杠头的祖上栽下的,这棵树是老杠头家的树。我这样问是想证明这树确实与他无关,也想明白,他的哭泣,不仅是为了自家的树,落下的泪水是给全村人共有的树。
老杠头爱树,更痴迷栽树,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栽树,只要农闲就栽树,习惯一直坚持到老。村庄西边的一面坡栽满了,他也老了,上了年纪的他就开始“护树”。儿女各自立业成家后,老伴也去世了,孤身一人的老杠头为了方便看护那些树,就在山上修了一间小房子,一年四季和树在一起,护着一坡的树成长。
我没有亲眼看到过,据村里人说老杠头有个很厉害的绝活儿,就是如有人去偷杀树,他一声长长的口哨,能唤来一群狼,吓得偷树者满山逃窜。前年的时候,老杠头在山上跌了一跤,跑不动了,村里的干部就劝他下山,老杠头不从。最后,村干部不得不召开会议形成规定,此后派出村民轮流护林,老杠头这才答应。
要说村庄美,美在望得见青山,美在看得见绿水,更美在因为有了像老杠头这样可爱的村庄人。而今,村里要发展,需要修大路,规划的时候路与村中的老树发生了冲突,是保树还是修路,村里的百姓众说不一。老杠头听说后就去找村干部,他拿出当年抬杠的架势,态度很坚定:护树。其实,村干部心里的想法和老杠头一样,即使大费周折、另行规划也要护住这棵百年古树。不过,他面对老杠头还是开了个玩笑说:“修路是为了一村人富,为了全村人都能奔富,所以大家都同意杀树。”老杠头一听就不干了说:“你个小兔崽子,小的时候你被蛇咬,不是我给你治你能活成,你这个没有良心的小兔崽子……”
老杠头骂,村干部嘿嘿笑。老杠头骂够了走出村干部家,像个孩子似的一屁股坐在地上哭开来,谁也劝不住。
有村民从哭泣的老杠头身边经过,就开玩笑说:“老杠头,你亮出自己的口哨绝招吹几声,让狼去咬村干部那个不是人的,看他还敢不敢杀树!
“就是,吹一吹吧,说不定村干部听到你的口哨声,就吓得不敢出门了呢!另一个村民说。在村庄里,大家都喜欢和老杠头开玩笑。
老杠头呜呜地哭着鼻涕拖着地说:“已经吹不来狼了,这些没有良心的狼崽
子呀,过去一吹就到,现在都跑哪去了呢,这些没有心肝的……”
老杠头哭着说着,就从哭树改成了哭狼。坐在地上哭泣的老杠头老了,为了保住一棵老树,抬不动“杠”的他选择了哭泣。
那天,我站在原地许久,望着坐在地上哭泣的老杠头。我总感觉,老杠头的哭泣是为了一棵老树,老杠头的哭泣也不仅仅是为了一棵老树。
(选自《人民日报》2016.06.13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老杠头的“哭”贯穿小说的始末,犹如一条红线,将主人公的现在与过去、主人公自己与他人的矛盾冲突联系起来,结构严谨,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B.小说运用细节描写来描摹老杠头哭的情状、哭时的语言,用“我”和村民的言行来反衬老杠头形象,从而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
C老杠头的口哨现在吹不来狼了,是因为狼崽子没良心了,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这隐喻着人心不古与善变,以及村庄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D.老杠头的“哭”表面上是他对现实生活及环境变化难以接受和适应,深层次上则表现出他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习惯等的执着与坚守。E老杠头居住的村庄不仅美在环境——青山绿水、空气澄澈,而且美在人情——人们淳朴、善良、恋旧,然而,现在这一切在老杠头看来正在发生着变化。2)小说在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技能方面前后有多处照应,请概述其中的两个方面,并简要说明这样写的作用。6分)
3老杠头“哭树”的深层原因包含哪几个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4)有人说小说留有悬念,其结尾应该是老杠头的“哭”阻止了杀树,也有人说不可能阻止杀树。你赞同哪种结尾,请结合文本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宇文所安与他的唐诗王国
宇文所安是地道的美国人,本名斯蒂芬·欧文。14岁那年,他在巴尔的摩市立图书馆里随手翻阅,第一次读到了李贺的《苏小小墓》,中国唐朝诗人的忧郁吟唱,成为少年宇文痴迷唐诗和中国古典文学的机缘。随后,他进入耶鲁大学东亚系,26岁时以论文《韩愈与孟郊的诗》获文学博士学位。其后,他任教于耶鲁和哈佛,成为美国汉学界研究唐诗的著名学者。
哈佛讲堂上的宇文,是众多学生心目中的学术明星。宇文希望他的弟子们,都能和他一样钟爱学问。因为只有热爱学问,才能安于学问,并甘愿与学问相伴。把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作为志业的宇文所安也深知,在美国,攻读并不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学专业,保证不了学生们在毕业后能找到一个赚钱的工作,读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尤其如此。“不过,我觉得比一辈子赚不了大钱更糟糕的事情是,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干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
常人从宇文身上看到的,只是哈佛教授的荣耀光环,其后的甘苦,唯有自知了。他目前带教的在读博士有11名,他们的学期一般为78年左右,有些学生甚至要读10年才能拿到学位。到中国访问期间,他仍在审阅学生论文,无暇欣赏风景。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所著的《初唐诗》《盛唐诗》《追忆》《迷楼》等作品
陆续被翻译到中国。宇文用一种区别于学术论文的散文形式,以问题意识串联古典诗文的研究方法,给当时的学界和中国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盛唐诗》一书中,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批评家单纯地按编年方式来界定文学史,诗人之间的内在联系被曲解了,这一时代深植于过去诗歌中的根被切断了。于是宇文所安重新以“代”的概念来加以厘定。在这里,诗歌的代不只是历史的统一体,而且还是一种联系。
“唐诗是特别美的东西,特别有意境。”这是宇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管面对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总是特别推崇自己所研究的学问。他希望通过他对唐诗的解读,尽力还原到从唐人的角度来读唐诗,肃清以后各时期的人对唐诗的误读误解;他坚信唐诗的价值仍然能够为当代人欣赏,离我们千年之远的唐人诗歌,对现代人仍有审美价值。
出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宇文所安还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及其理论译介给西方世界,其中《中国文学选集:从先秦到1911》共选取先秦至清代的以诗歌为主的各类作品600余首,1200余页,“几乎以一己之力承担了所有翻译任务”。宇文所安的翻译精到,对不熟悉唐诗的英语世界的读者而言,该书“译文脍炙人口,易于接受”因此该书被美国文学翻译家协会评为1997年度杰出译作,并被美国多所著名学府列为研治唐代诗歌的必读书目。
宇文还是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的教授,他还曾经担任过该系的系主任。谈到比较文学,国人心目中最大的“比较”,莫过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比较。但宇文,恰恰是最反对所谓中西方比较的。“什么是西方?我是美国人,对中国人来说我是老外,但我从来不觉得我可以代表西方。中国人所谓的西方,有美国,也有法国、德国以及其他国家。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很大,没有谁可以代表谁,更没有谁可以代表西方。
宇文所安性乐烟酒,心好诗歌,简脱不持仪形,喜俳谐。常说搞不清自己是个汉化的胡人还是胡化的汉人,“宇文”是古代胡人的姓,“所安”出自《论语》“察其所安”,所以这也是一个胡汉结合的名字。每当茶余饭后、工作之余,宇文所安喜欢捧读吟诵王维、李白的诗句,达到一种忘我之境,每每说到兴起,他就起身从书架上抽下一册唐诗,找到要解读的原诗,用汉语大声朗读起来。他的父亲曾担心他以中国诗为职业,无法谋生。宇文所安曾自嘲说,自己后来竟能够自食其力,“实属侥幸”友人曾戏称他是为唐诗而活着的美国人。他却自称是“唐(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文学史断代上,宇文所安认为文学史是不稳定的。“前人都说屈原在自沉前写了《怀沙》,但是如果他真的写了的话,那得随身背多少竹简啊。我们必须得面对一个事实,早期中国是个口头传播的世界,从口述到书写的过程中就有许多不确定性。《宇文所安:从唐诗中读出别样韵味》
②宇文所安:“一个传统要继续繁衍下去,一定要有新的解读注入新的活力,否则这个传统就死了。现代中国似乎有这样一种想法,认为西方的文学是讲述普遍人性的东西,中国古代文学则仅仅属于中国古代,放在由中国所独家拥有的过去。如果这样想的话,这个文学传统就死了。莎士比亚的研究最早不是从英国,而是从德国开始的,所以有时候,文学是要离开自己的故乡然后再回去才能重新活起来。《如果美国人懂一点唐诗……》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