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悟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02-07 01:26:39

医学心悟读书笔记

【篇一:传统医学名言锦句】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六腑以通为补少年进补,老来吃苦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暴怒伤肝,五志化火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美中风为百病之长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六腑以通为用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养生在动,养心在静修和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

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

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用药难,识证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

话传三遍假成真,药方抄三遍吃死人。

清泻不用医,饿到日沉西。撑痢疾,饿伤寒。

疮大疮小,出头就好。

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

吃药不忌口,枉费大夫手。

久病成良医。

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痘要结,麻要泄。

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朱丹溪〈格致余论〉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十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土虚木必(尤在泾静香楼医案)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刘一仁医学传心录)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张仲景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症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血聚气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四总穴歌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我认为这个主题没有意义随便到古籍里去查两句来贴上就是了~虚实实,过尤不及,病重药轻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血不利则为水。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辨标本于隐微之际;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百病多因痰作崇。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怪病是痰,十居***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独处藏奸===大概是景岳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

平。

程杏轩《杏轩医案》

刘渡舟教授指出,自学有三忌,即一忌浮、二忌乱、三忌畏难()忌浮是指对学习内容,用心要专,要深入理解。切忌只满足于一般的理解。如果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浏览,或是一目十行的不求甚解,那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为了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必须既要勤读、勤写,更要勤思、善思。即不仅要认真读书,更要勤于思考。可通过书写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将学习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对比与归纳综合,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便能学得牢靠扎实,收获较大。如前人所谓: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近代着名学者爱因斯坦也曾经指出: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忌乱是指自学要有完整的计划和循序渐进的步骤。正如宋代大儒朱熹之所谓: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计划,如蜻蜓点水般杂乱无章,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甚至是事倍功半以至劳而无功。我们认为按照由浅入深,从基础到临床的原则,对中医专业(专科段)自学考试所列课程的自学,从总体上来看可分为两个方面、三个阶段。其主要方面是学习与掌握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辩证论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是学习与掌握运用作为大专层次的中医师所必备的西医知识。在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学习的内容是哲学、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及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前三者与后两者分别为学习中医与西医学的基础学科。第二阶段以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为重点。

第三阶段则以临床课即中医内科学、针灸学、西医内科学基础及中医妇科、儿科、外科、伤科学中的一门选考课为主要内容。学员在自学时大体上可按以上所述,结合各个时期的开考课目,分阶段分层次地来选择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总之要注意使学习内容做到前后贯通、承上启下、循序渐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方能事半功倍。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行迹之心,如此可做苍生大医,反之则是含灵钜贼。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

【篇二: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之书】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之书

大凡一个中国人,对中医多多少少都有些半真半假的了解,自打俺打定了主意走上瑜伽这条路之后,学习中医的热情也一日高于一日。开始时,不过是阅读,看得多了,便知道中医是不可能通过读书就能怎么着的,于是,就存了拜师学艺的心。大约是07年,去十方泰合学指针,说起来,白看了这许多书,上了几个月的课之后,俺算是明白了,这中医到底是个啥,能把中医学出来的,那还真不是一般的人。也看清了一件事,恐怕这辈子俺都长不出学中医的脑子了。后来,在北大中医学社听一位89岁高龄的教授讲脉,两三个小时的课后,便彻底断了学习中医的念想。自此之后,俺虽然书照读,照旧在自己身上整整这个,整整那个,只是当了人面,却再也不提中医如何如何了。真的,我知道那些被所有人谈来谈去的东西,都不是中医。当再听到有人说去学中医,瑜伽中医西医如何结合云云,我也只是默笑。没有学贯中西,精通各门各派的本事,融合,谈何容易?再说,本来各自的理论背景就不相同,干嘛非要结个这劳什子的合呢?再者,瑜伽一门也有自己的出身,干嘛动不动就结合这个,结合那个的,难不成,人家这几千年的瑜伽到了这个世代就不活了不成?还是等搞清白了人家的出身,再想着联姻的事儿不迟。

可是,俺依旧是一个中医爱好者。读书的目的,当然早已不是什么治疗了,仅算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学习方式吧。愉性愉情,因为,看雅致优美的文字,本身就足以构成天大的享受啦,再想别的,就是贪了。下面这篇文章,对于一个自学者来说,不啻为一个绝好的指南,转贴于此,但愿对那些诚挚的中医学习者有所帮助。虽然,我已然不再有这个愿望和能力了。算是一个半途而废者的推荐吧。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初学者,都面对着同样的一个困惑:我想学好中医,但究竟该怎样学呢?

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一,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

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领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的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

总要强的多了。

3 教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七版教材。除针灸学外,七版教材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炼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感觉目前比较畅销的几本养生保健书:《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以及《小说中医》等,虽然在整个理论构架上,与正规学院派存在不少差异,但是作为调味品,是足可以胜任的。另外,《思考中医》一书,更加侧重对中医理论的阐释发挥,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读。4 最后,就是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是三年(当然还有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太紧或太松都会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二,四部经典学习阶段

经过前期的蒙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了。也就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

有一些学生认为经典都是过时的老土东西,不过是讲中医怎样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嘛;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想这样来回答:

不幸的是,医学更多的是一门人学,医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这就决定了医学的性质本身,更趋近于人文学科。经典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有一些人认为,既然经典是最好的,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经典,达到古人的境界,还有什么必要学习现代的中医教材,妄走些弯路呢?

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想与古人交流,向他们学习,至少需要一个条件,就是我们得知道古人在说什么。作为现代人,每天生活在美国化的环境里,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全部都是严重西化的。这样的状态,让我们与古人之见产生了距离。虽然写着同样的文字,说着同样的语言,却无法相互理解了。中医教材的价值,就在于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试着表达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说,现代的中医教材,就是在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语言上的桥梁。让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与古人的思想发生共鸣。

那么经典的学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当老师的都知道,讲基础课是比较容易的,但讲经典课就相当的难。难就难在先是需要教室钻进去,理解古人想要表达的所谓本意,接着表达出来给学生。那么对于自学学生来理解经典,难度自然就更大了。对于经典的学习,我提以下几个建议:

1 明确自己的方向;

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方向,知道面前的路是通向哪里的。学习经典也是这样。先假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理解,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吧。

那么这种情况下,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经典中的思想用于临床病症的治疗。这样的话,逐字逐句的钻研精神未必就是最好的了;许多纯粹的理论探讨著作也就不一定适用了。相反有些将经典

的内容加以应用,条文下紧随着治疗医案的书籍文章就要好的多。仅举例两本《黄帝临证切要》(书名不一定很确切了),《经方实验录》。用这样的说来配合经典的学习,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起来才会更有动力。如果是从哲学、史学甚至文学的角度来学习,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哦。。2 从浅到深的学习。

3 遇到问题,多参考注家。阅读古文,在理解上无论如何都会遇到问题。这时候,多参考几位注家的注解,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历代医家中,很多是花了毕生精力来钻研经典的。他们对经典的理解认识,常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片新的天空,开阔我们的思维,形成新的认识。学经典而不读注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对经典的注家常以千记,其中非常著名的也有几十家。这里不便一一介绍。相信在经典学习的过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讲到的白话文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注家,和他们的著作。自学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相应的选择来读。

以上把中医入门的前两个环节大致的介绍了一下。

下面的两个阶段,即临床摸索阶段,临证与经典相参阶段,距离当下的中医爱好者群体还比较远,暂时先不讲了。日后有机会,再继续来谈

中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

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

中医综合初级:《医宗金鉴》、《医学心悟》、《医学入门》等等。

【篇三:全国优秀中医人才学习大纲】

附件2

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训大纲

为贯彻落实《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实施方案》,切实提高研修学员的中医理论水平与临床能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特制定本培训大纲。

一、理论学习

【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中医典籍,学习临床学科古代重要医籍及现代学术专著,以拓展知识面,加深对古籍的理解,培育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努力提高中医理论水平。

【学习要求】

培养对象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在专家指导下选定精读与泛读的古典医籍书目(附后),制定读书计划。3年研修期间,要求精读四部典籍,泛读六部以上与本学科相关的古代医籍及其它医籍。

【学习形式】

学员自主学习为主,集中辅导为辅。在专家指导下,深入学习钻研、领悟和发掘古典医籍的精华,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学习体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和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将为培养对象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条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每年组织两次专题讲座,邀请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授课。

【考核指标】

1、系统自学典籍,完成学习计划,并写出读书心得笔记。

2、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组织的经典理论学习专题讲座培训班,每年两次,每次8个工作日。3年研修期间至少参加40个工作日的集中培训,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3、每年至少撰写1篇学习古典医籍指导临床实践的学术论文。其中,3年研修期间,需有1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公开发表。

4、参加国家级或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活动,作为主讲人(或主讲人之一)至少6学时的课程。

二、临床实践

【实践目的】

强化中医临床实践,结合现临床岗位,开展临床研究,提高临床疗效。

【实践要求】

在研修期间必须充分保证本专科临床实践的时间,积极参加医院门诊或病房工作,参加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开展临床研究,进行创造性临床实践;提高解决本学科危急重症及疑难病症的临床能力与服务总量,扩大服务半径,提高社会知名度;提高中医临床科研能力,逐步形成中医临床科研思维方式,掌握中医临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实践形式】

1、临床实践的岗位以本单位为主,临床工作应包括门诊、病房及会诊,可根据研修内容确定时间安排。还应在省级重点学科或重点专科(专病)、局级以上重点学科或重点专科(专病)进行实践培训。

2、研修人员按照本人确定的研修内容及方向,结合学经典、做临床的体会,针对临床的某一问题,选择临床研究课题,完成一项科学、严谨、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临床科研设计方案。

【考核指标】

1、研修期间内,学员临床实践时间不得少于480个工作日。其中,在省级重点学科或重点专科的临床实践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00个工作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以上重点学科或重点专科脱产实践时间累计不得少于60个工作日。

2、在临床实践中,要结合理论学习和临床研究,写出心得笔记。每年完成20份体现本学科疾病中医药诊疗全过程的医案或跟师临证医案,3年完成60份医案。医案要体现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并有病证分析。

3、公开发表反映本人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论文或专著1()以上。

4、研修第二年度提交1篇中医临床科研设计方案。

5、研修学员所在单位对研修学员的门诊量、区域外患者就诊率以及医德医风、社会评价等进行考核。

三、跟师学习

【跟师目的】

名师指导,博采众长。研究、领悟、学习当代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术。

【跟师要求】

3位以上中医药名师重点学习,学习领悟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精华,加以整理提高。

【跟师形式】

可以跟随当地名医学习,也可以跨地区跟师学习。可随师门诊、查房、会诊、拜师请教等,并整理代表老师主要学术思想或临床经验的典型医案。

【考核指标】

1、整理跟师临诊病案,随师临证或请导师口传面授等跟师时间不少于60个工作日。

2、完成跟师学习心得,至少整理3名指导老师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综合报告。

四、精读与泛读的古典医籍书目

1、精读典籍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伤寒论》(张仲景)、《金匮要略》(张仲景)、《温病条辨》(吴瑭)、《温热经纬》(王士雄)

2、专科医籍

内科:《脾胃论》(李杲)、《景岳全书》(杂症篇)(张介宾)、《丹溪心法》(朱震亨)、《医学心悟》(程钟龄)、《医宗金鉴》(内科部分)(吴谦等)、《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临床中医内科学》(王永炎)、《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董建华)

外科:《外科正宗》(陈实功)、《外科证治全生集》(王洪绪)、《疡科心得集》(高锦庭)、《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吴谦等)、《中医

外科学》(朱仁康)

妇科:《傅青主女科》(傅山)、《女科证治准绳》(王肯堂)、《景岳全书?妇人规》(张介宾)、《妇人大全良方》(陈自)、《济阴纲目》(武之望)

儿科:《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小儿病源方论》(陈文中)、《儿科痘疹方论》(陈文中)、《活幼心书》(曾士荣)、《幼科发挥》(万全)《幼幼集成》(陈飞霞)、《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汪受传) 针灸科:《针灸甲乙经》(皇甫谧)、《针灸聚英》(高武)、《针灸大成》(杨继洲)

骨伤科:《中医骨伤科古医籍选》(孙树椿、阙再忠)

眼科:《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审视瑶函》(傅仁宇)、《目经大成》(黄庭镜)、《眼科金镜》(刘耀先)、《证治准绳》(眼科部分)(王肯堂)、《中医眼科全书》(唐由之)

耳鼻喉科:《外科正宗》(耳鼻喉部分)(陈实功)、《医宗金鉴》(耳鼻喉部分)(吴谦等)、《景岳全书》(耳鼻喉部分)(张介宾)、《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王永钦)

3、推荐书目

《素问集注》(张隐罨)、《素问注释汇粹》(程士德)、《灵枢经注证发微》(马莳)、《灵枢经白话解》(陈璧琉、郑卓人)、《伤寒来苏集》(柯琴)、《伤寒论条析》(李荫岚)、《金匮要略心典》(尤在泾)、《金匮要略释义》(黄树曾)、《难经》、《古今医案按》(俞震)、《本草备要》(汪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等)、《景岳全书》(

医学心悟读书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