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2020考研学子:命运要靠自我奋斗

发布时间:2020-08-23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017考研学子:命运要靠自我奋斗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 一位长者
这周传媒大学复试结束,2014级的结果算是尘埃落定,晚上临睡了想想,已经是第四年了,马上第五波萌新就要刷出来了。全人类的体例,一到第五年,第十年总是要说点什么的。这几天对于我而言,也是很有波澜,早上重庆医改的网络事件,一条微博传播了近8000条,当地新闻噤声(但是晚上又告知,医改最终取消了;比我小的第一批研究生生即将毕业,大家工作各有好坏,人人各自揣着心事。多年未联系的同学突然见面,告诉我以前的同学的消息,一条京广线上,命运的沉浮,生活的压力,已经开始在这批毕业不到五年的学生身上展现出来。到现在,有些话想对新人们,包括已经考上的同学们,说说。
回头看,第一年我做考研,就跟萌新一样,热爱的是打鸡血,谈情怀,谈梦想。这基本也是萌新们很多时候。然而,生活却逐渐跟我们想的不一样,甚至很不一样。我理解很多很多人的迷茫,焦虑,踌躇不定,在新闻传播的同学身上,这一点显示的尤其明显。 我以为,这种迷茫的一个重点在于:我们拥有满满的小确幸,却不幸生存于一个大时代。 我们生于一个大时代——这个点,很多人都不知道,或者说毫无感觉。
然而这确实是真的,这是一个非常冷静或者说可怕的事实,我仅说技术这一点,我是90后中最年长的一代,所以我小的时候家里还有手摇电话机,我还记得,转动它的时候,那种弹簧和钢铁混合的微妙手感,那几乎是我对“科技”这个词最直观的第一认识。不到十年之后,手机突然成为了人手一件的标配,在我大二大三的时候,N97还是机皇,仍然还是富二代的象征,仅仅五年之后,诺基亚倒台,IPHONE已经出6,谷歌眼镜从辉煌到陨落,小米、华为、锤子你方唱罢我登场,智能硬件的曙光已经到来,一批移动互联网应用出现,彻底改变、颠覆、重构着我们对信息的认知,我们社会的结构。从手摇电话机到摇一摇,再到未来的穿戴设备,只用了不到二十年。不过一代人的青春。 科技在一路狂奔。这种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想象,古登堡发明印刷术二十年后,印刷机的奥秘尚未走出神圣罗马帝国的疆界,在近三百年之后,它才得到了真正实质性的技术演进。相比之下,移动互联网对于人类社会的变革,不仅在重要性上不亚于甚至远胜于印刷术,更是在时间和密度上极大的浓缩。对于它释放的“势能”产生的巨大威力,我敢说,对于真正进行的媒介革命,人类仅仅只是听到了声音,尚未触摸到火光,更不要说真正感受到爆心的光和热。相比之下,在人类历史上很多代人的生活,或许只能用凝滞的幽灵来形容。
再说科技之外的东西,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中国从第七大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化飞速发展,从一个半农业国逐渐变成一个完整工业国。城镇化发展带来了经济飞速增长,也掩盖了很多问题:最为明显的,应当是城乡之间的,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的分裂与断层。此外还有环境污染、养老困境、阶层固化,滞后的社会治理结构。而在媒介上,在宣传性媒介向市场化媒介转型刚刚开始之时(也可以说大众媒介时代刚刚开始的时候自媒体横空出世,中立性和行业规范尚未建构即被新一代的自媒体人嘲笑为旧日恐龙。媒介既有现代性的启蒙任务要完成,又要经受后现代文化的嘲讽和挑战,甚至还有后后现代的潮流要追赶。比之下,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传统媒介的转型和体制变革,甚至都不能算是最复杂的任务了。 如果我们肯睁眼看世界,对于媒体人来说,这是真正的大时代,是一场媒介五千年未有之变局。
那么,既然是这个时代的大,很容易反衬出来的,却是很多人心态的小。
说起小,人们会想起《小时代》,无论再怎么去抨击郭敬明的如何,他对于小时代的判断是让我佩服的,这个观点却是抓得准的: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去宏大叙事,碎片化,个人主1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义,个人视角。小时代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我们日常可见的心灵鸡汤:个人的幸福,个人的努力,个人的梦想,最多再加上恋人,几个朋友,这就是我们的全世界了。小伙伴,小世界,小家庭,小清新,小确幸。好像心灵鸡汤里面的主人公,他们好看,可爱,故事简单、美丽。但是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在生活世界里并不存在。 小时代并非一无是处,在我母亲年轻的时候,她曾经被教育要拯救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小时代的好处是把我们从这些英雄主义和意识形态的重压中拯救出来,让我们专注自己的生活。但小时代也容易让一个人忘记,时代的潮流,一个人生活在时代之中,他的所见所得,乃至未来的生活,实际上与这个时代的潮流紧密相连。 对于新闻媒介的人作为新闻传媒的人,乃至作为一个准社会人,如果不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如果没有思考过自己跟时代的关系,他可能很难获得自己存在的意义,生活是为了什么。更不容易在这些事情中找到机会。更不用说,作为一个信息的中介,他还要告知别人,影响别人。
这里的东西说起来很空洞。我们只能选择一些例子。我们来比较这两种逻辑,小时代的逻辑是,一个人努力,他竟争赢了很多周围的跟他一样的人,依靠朋友,最后获得了他想要的东西。这是很多小世界叙事的主题。 但是如果考虑到时代的因素,你会发现,在中国这样一个群体之间,地区之间差异极大,且存在种种利益壁垒的国家。现实生活的逻辑其实更像是你所属的社会群体之间的竞争,优先级上要高于你与其他社会成员的竞争——这里的社会群体,可以是公司,可以是家庭,可以是城市,可以是阶级,也可以是国家——这个竞争决定的是整个群体资源的分配。而后,是群体内部小群体之间竞争来影响利益分配,这样依次分下来,最终才是一个人到另一个人。
一个例子,有两个姑娘在复试前来找我,要我看看面试,一个是在北京读的高校,一个在湖南。一个的简历非常充实,参加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去一流的单位实习,甚至拿了全国性的奖。另外一个姑娘她只获得了院级的奖学金,校内的一个奖,还有在一个不知名的景点的旅游项目里面担任过策划。
光从简历上看,后者的简历无疑比前者逊色很多。但前者优秀吗?后者不优秀吗?我想我很难说,我想我能理解这种境遇:我能理解她,我的本科是985,在某些院校排名中,它甚至能进全国前二十,是省内第一高校。但那时我的同学们为了去某家市级都市报实习几乎使尽浑身解数(似乎还需要先订一年它的报纸,如果能去湖南卫视做个拿便当的实习生,那是可以堪比拿了一等奖学金一般的喜事。但我现在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因为早上起不来就放弃了央视或者中青报的实习机会,正如我现在能理解有人会做出一些并不值得的利益付出我觉得不可思议的代价。原因很简单,社会位置限制了社会资源,同样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规则以及一个人所能采取的行为。
这样的事情让我们想起很多择校中的例子,很多人问我,学校好不好?系好不好?谈及毕业和学校之外,地域并不多。我也看过几个不同的经验贴,有些帖子里面说起地域,给出的建议竟然是院校环境好不好,植被多不多,好看的姑娘/男生多不多。很多人谈及学校好坏,争论博士点的多少,甚至可以细分到某位导师的某篇论文水分有多大。但是很少有人谈,一个地区的媒介类型,该地区传媒行业的平均发展水平和未来空间,这个地方市场的开放程度,距离经济中心的远近,户口福利文化等内容对外地人的容纳程度,毕业生的平均薪资。
(这些东西很难吗?并不难。毕业生薪资可以从当地的招聘网站了解大致的情况,地区发展状况可以见当地的政府统计数字,政府工作报告。福利政策可以查询当地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市民论坛,媒介发展和政策方向可以参看媒介发展白皮书,行业论文等等。你也可以通过微博找到当地的媒体或年轻的从业人员进行沟通。
这里又要说明一点,跟个人努力的另外一个重要变量是社会的供求关系。而社会的2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供求关系,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演进、政策倾斜等多种因素下引导的利益分配。
(我把供放在求之前,而不是很多所说的社会需求决定论。这是因为,我始终认为,在一个中国传媒业这样的特殊行业里,求是自然的,但供应却往往因为政策或者其它情况被抑制和扭曲,典型的例如音乐、动漫、游戏。
中国传媒大学中,有许多细分的专业,极其优秀。每一个考上的人,都可以说是这个细分专业中的顶尖人物。但事后看来,某些对口的专业就业并不好,甚至不如一些看上去更一般的专业。究其原因,行业的分支发展不完全,人才缺口较小,资源分配不利。而造成这一原因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又有经济的政治的诸多因素。有一些,短期内可以解决,有一些则不能或很难解决,而行业一旦难以形成规模,就很难生产出足够的工作岗位给未经训练的新手,至于成功机会则更是渺茫。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人的梦想的达成与否,在他看来,是因为他的勤勉,认真,诚实等等因素,但从整个社会结构看,他正好完成了社会赋予他的任务。
我现在的分析是静态的,如果考虑到长期的动态的结构,那么我们比较好理解的就是技术的发展。技术发展最简单,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考研的题目中重心和热点的变化。但只要稍微有点追求的人就知道绝对不止于此:技术的发展改变着工作的结构和内容,正如工业革命一般,在不断的创造新行业,也在重构甚至毁灭旧的行业。在这些创造和重构之中,会产生很多或真或假的机会,改变很多人的命运。而理解和识别这些机会,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对技术的认知,对媒介的认知,对时代的认知。
从这一点来说,我对新闻传播学科的未来是乐观的,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实际驱使着人类进一步的媒介化。各行各业迫切需要的是理解媒介的人,遗憾的是,中国的传播学学科目前看并不能说已经完成了这个任务,这可能因中国传播学在传统大众媒介框架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又要开始追逐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气喘吁吁。但从另外一方面看,这种空白,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许对学科建构而言也是一种“弯道超车”的契机。
归根结底,技术和政治,仍然是影响媒介发展的两大因素。也是我们理解这个大时代的两条基准线。当然,要求一个青年人立刻懂得这些,肯定是做不到的。然而,倘若认为自己身在学校,或者是还年轻,就将自己的注意力完全投注在小时代的生活上,单纯的沉醉于心灵鸡汤话语塑造的小世界,这当然会在生活重大决策面前感到迷茫动摇。
当然,谈到社会的宏观结构这样的东西,总让人觉得陌生,它不如励志漫画一样存在在我们身边可摸可感。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且会通过一系列的细节表达出来。如果你想考新闻传播研究生,乃至掌握自己的命运,首要的或许是意识到生活中不仅仅有爱、恨、友谊、人心、善恶、公平、梦想,也有政策、阶级、权力、意识形态、供求关系、技术的演进与革新,然后在生活中一点一点去观察,去思考,去积累。
(新闻传播的人尤其应当警惕的是冷漠——这种冷漠不一定是无视,也有可能会是另一种俯视,将政治与技术的发展视为一种并不真实的真人秀。以看《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为乐的人不会去理解,政治宣传的主角或许常换常新,但背后的剧本——支配权力运作和社会发展的铁律却是客观的。同样技术也是,人人都说新媒体。对马云、马化腾、马佳佳或者马什么的创富神话或者噱头津津乐道,却未曾思考这些表象背后的技术逻辑,也未曾了解新技术的发展方向,这不过是把别人的成功作为自己贫乏生活里的盐。
这几天在读米沃什《被禁锢的头脑》,里面有一句话很让我震动。“许多欧洲国家的居民直到20世纪中叶才痛苦地意识到,复杂而又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对他们的命运有着直接的影响。就像他们所说的那样,他们自己吃的面包,他们的工作性质,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庭生活,都有赖于对某些原则争论的这样或那样的解决方式,而此前,他们对这些原则从未注意过。”
人们感叹现实残酷,其实现实并非残酷,也并非不残酷,只是只有残酷的时候,人3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们才意识到现实存在。幸福的时候人类往往赞美戏剧和诗歌,当不平等的事情压迫到自己头上来,才会去思考政治和社会学。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抨击现实,不是适应现实,更非无视现实,而是理解现实,现实不仅仅是浮于生活表面上的东西,不仅仅是逼着我们,我们才会去思考的东西。作为大时代中的新闻传播人,或许尤其如此。
4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致2020考研学子:命运要靠自我奋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