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我的母亲

发布时间:2020-08-09 14:59:59

《我的母亲解读

引子及背景

胡适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但是,这位中国新文化的主将,真诚而热烈地追求民主自由,提出了“反传统”的观念;可是在他的身上却有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那就是他的婚姻。

他的婚姻有几个奇特的现象:首先他的婚姻是包办的,却又不像当时许多名人一样是“先结婚后恋爱”;他的妻子是一位裹着小脚,识字不多的村姑;后来成为有名的河东狮母老虎。曾因说话说到气头上举起剪刀掷向胡适,幸得朋友“相救”;曾以杀死亲生孩子要挟胡适;曾凭借独门狮子吼,吓得进屋行窃的黑人小偷夺门而逃。

可以想见,胡适与这位妻子很难有爱情与幸福可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一生倡导民主与自由的胡适,身边不乏仰慕、追求他的女性,(而且最激烈的后来已经发展得十分深入,)但胡适一生都没有抛弃自己的这位妻子,为什么?是什么原因让胡适甘愿牺牲自己一生的幸福,我们请胡适自己回答:

“吾之就此婚事,全为吾母起见,故从不曾挑剔为难。”

“在家庭关系上,我站在东方人的一边,这主要是因为我有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母亲,她对我的深恩是无从报答的。我长时间离开她,已经使我深感愧疚,我再不能硬着心肠来违背她”

 

那么,让我们回到《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看看胡适到底又怎样一位母亲。此前,不妨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

胡适的母亲叫冯顺弟,19岁时成了比她大三十岁的胡适父亲胡铁花的续弦。曾为清末贡生的胡父多处为官,然天不假年,50出头便抛下了孤儿寡母离开人世。成了寡妇的冯顺弟带着胡适回到徽州老家接受教育,并且独立主持包括比他大两岁的继子在内的许多人组成的一个大家

一、母亲承担的几个角色

有了以上的了解,再去通读课文,就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这位特殊的母亲的形象,了解其性格内涵。

文章在写母亲的时候,是把母亲放到了与不同的人交往的具体情境来表现的。除了发生在与作者“我”之间的事情之外,还有其他的几位人物。我们可以从母亲在交往过程中的事情来看看,母亲都承担了哪些角色,在担任这些角色的时候,又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

首先是对于“我”,文中有两处提示,一是第六段的开头“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再就是第七段的结尾:“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这两句话,为这一部分内容起到了总起与总结的作用。母亲当然是“慈母”,文中用了“舔眼翳”这么一个细节,就非常好地刻画出这么一位慈爱温柔而且富有牺牲精神的母亲形象;同时,母亲是“严父”,如“严厉眼光”以及责罚的方式,体现得很明显;再看,母亲更是是“严师”,如在对待涉及人品的“轻薄的话”的责罚与气愤,就是一个注重德行培养的师者本分。(“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了”——皖南方言习惯“老子娘”并称指代“父母”,而方言中“娘凉”同音,胡父已殁,孩儿懵懂,故有此语。——特注。)

这里,讲到“慈母”“严父”“严师”这三重角色,有一件佚事可以作为很好的佐证。

胡适母亲尽管识字,但对孩子却能悉心教育,胡适3岁前,识字过千,丧父后回家求学于四叔的书馆,个头矮小须抱持上下座位。学费一年二元,胡适的母亲渴望他读书,故学费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元,以后每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二十元。母亲嘱托先生要为他"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这使胡适在学习上比一般的孩子更扎实。9岁时他就能看《水浒传》了。他不但把大量的小说"看"进去,还能把小说"讲"出来,向周围的本家姐妹们说书。这种办法使他更了解了古文的文理。

 

如果文章写到这个程度,也算是比较好的刻画了一位母亲的形象。许多中小学生的作文也是按照这么一个内容结构来表现家人的。不过,行文至此才到一半,后面又写到了其他几个人,而“母亲”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的事情更是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文章中接着写到的是大哥、两位嫂子和五叔。他们和母亲的关系值得去理一理,母亲的角色定位更值得去探究。

母亲和“大哥”,是继母与继子的关系,这几乎是最难的母亲角色,而且很容易成为反面形象更何况,这位大哥还比母亲大两岁。作为“败子”的大哥,给家里带来了不少债主,母亲不是一推了之,而是妥善应对,还代为还债;而且,像这样的事情并非一次。—— “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母亲的宽容担当,对于胡适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接着写的是和两个嫂子的婆媳关系,这几乎是最难处理的家庭关系,更何况是后母和儿媳妇年龄相仿。作者深有感慨地说:“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情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事件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就是这样的惯于摆脸色的儿媳妇,母亲能忍则忍,实在不能忍,她也会用“哭”的方法来以柔克刚。想想也是,儿媳虽然不贤,但毕竟是在诗礼世家的大家族,又是在人文徽州的大环境里,母亲的柔性策略终于可以算作唯一的宗法利器

最后写到的是和五叔的叔嫂关系,也可以算作是母亲与宗族关系或者社会关系的一个代表。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五叔的无稽之语,终于激起了母亲的出离愤怒,“刚气”的母亲“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气得大哭”,“直到五叔当中认错赔罪,她才罢休。”这些,点出了母亲性格中最刚强的一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面,我们可以从胡适的思想与行为上看到母亲的一些影子。

二 “我”和“母亲”之外的内容及安排

本文的标题是“我的母亲”,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应该围绕着“母亲”来写,同时应该主要从“我”与母亲的关系来展开。不过,在初读感知后,中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文章的前三段,占四分之一强的篇幅,几乎是没有写到母亲;而在写了对我的“爱”与“严”之后,后面占三分之一强的篇幅,写的事情又没有“我”参与其中。

这两点,对于有着丰富阅读经验与人生阅历的成年读者来说,也许不是很大的问题,但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而言,确有一定的难度;——而不论其结果如何,探讨这个问题的过程本身,对于了解文本的内容以及章法,在教育教学层面都是很有意义的。

文章的前三段,讲的是我小时候读书的事情。第一段点出由于“我”“身体弱”,“少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所以“总是文绉绉的”,是一副“先生”的样子;后面也写到扮戏的情况及来不及发展音乐机绘画的爱好,只能是去读书。这一段话,首先是客观说明“我”的情况,为下文母亲对我的教育行为设置一个具体的环境,也交代了我爱读书学习而形成的性格基础。当然,我们也应该指出,这几段话,也许并非专为写母亲而来,因为这篇文章其实只是《胡适自传》的一段节选。但是,作为编选教材的编辑及专家将之选入课文,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其编选意图与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应该是相契合的,否则完全可以将这一部分删去。

至于第二个问题,相对而言则简单得多,后面的部分写到了母亲与“大哥”“嫂嫂”“五叔”等人之间的事情,因为本文写的是“我的母亲”而非“我和母亲”,写我所见所知的母亲,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况且,这些事情本身,对于我有着极为深刻的教育意义。结尾的几处“如果”的虚拟语气,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个作用。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这一部分写“我”的母亲,重点是为后文母亲对“我”的抚养教育服务,用“我”的基本情况、性格基础等等内容的为主体做铺垫。后一部分写母亲与其他几个人的交往的事情,是全方位地介绍母亲,立体地勾画人物形象。所以说,了解这些,不论是从知识还是能力角度,都是初中阅读与写作教学中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 作者到底用的是什么顺序

在中学语文的记叙文体的教学中,要求指导学生揣摩作者思路,学习安排材料的顺序。如果我们认真探究,就会发现,这篇文章写到母亲的几件事情,既不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又不是事物发展的顺序。那么到底怎样去理解呢?

文章先写到母亲对“我”的“学问”“人品”上的教育(早起读书及惩罚轻薄),以及对我的慈爱(舔眼翳);接着写到与家里的关系,帮大哥挡债;然后是写到和两位嫂嫂的相处,如何忍让又如何以“哭”来以柔克刚;最后是写到对待说闲话的五叔,让他“认错赔罪”。

这几件事情的关系,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也许不需要有一个明确的顺序的概念,或者说,读者已经在下意识下依靠经验建立了自己的文本框架;但对于初中学生,还是有必要加以厘清,同时也增加了文本的学习功用。

这几件事情,其实是按照对母亲的感知的一个递进的过程来写的,也是表现母亲性格特点从初步的 “本色”部分到高尚的精神亮点。一开始,写母亲对亲生儿子的的慈爱与严厉,一则是“我”作为孩子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二则是作为一个母亲大多会做到的本分;当然,母亲表现得更深沉一些。而接下来写的对待大哥的事情,已经进了一层,不是每个女性都会做到的;而对待嫂嫂的事情,则一是更进一步表现母亲之宽忍,也开始写到母亲刚强的一面;最后写到对待五叔的态度,则是母亲在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这种刚起与正值,是最为重要的性格亮点,也是对于作者影响最深的事情之一。尽管作者在几个“如果”中没有说到这点,但从一些坚持原则的事情上看,胡适还是很受母亲影响的。50年代,毛泽东曾托人传话,请胡适回国,说国内对他的批判是针对他的思想而非他本人(这在当时比较多见的一种说法),但胡适的回答是:“除了思想之外,什么是我?”

所以,综上所述,胡适写母亲的几则材料,看则信手拈来,实则次序井然。让中学生了解这一点,对于在写人记事时候放不开思路或者胡乱堆砌的毛病,有很好的矫正作用。

 

结语

 最后,我们来看看胡适先生评价鲁迅的话,要知道,鲁迅是批评胡适最多的人。

“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人家骂我的话,我统统都记不起了,并且要把它忘记得更快更好!”

从以上评价鲁迅先生的话中不难看出,母亲的人品德行已经深深烙印在作者的身上,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了课前老师为大家介绍的胡适先生为什么宁愿舍弃一生的幸福也不愿违背母亲的意愿。

胡适我的母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