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的故事

发布时间:

词目尊师重道
发音zūnshīzhòngdào
释义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出处南朝··范晔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尊师贵道。”
事例中国社会是~的,每家的祖先堂上都供有‘天地君亲师’的香位牌。郭沫若《洪波曲》第11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它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尊师重道是指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等等。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道德观念。古代流传下来许许多多这方面的故事。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程门立雪》等等。“重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我国传统上把学问知识分为“道”、“经”、“术”三个层次。“道”是最高的学问。“经”是对“道”的阐述。“术”是实践“道”的手段和方法。古代所有学派都把“道”作为最大的学问,最终的追求目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中国政府决定从1985年起每年910日为教师节。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19941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李白求师的故事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怀着愁闷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县(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写诗饮酒、漫游名山大川。
1

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样,在歙县城街头的一家酒店买酒,忽听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问话:“老人家,你这么一大把年纪,怎么能挑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
回答的是一阵爽朗
的大笑声。接着,便听见有人在高声吟诗:“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
李白听了,不觉一惊。这是谁竟随口吟出这样动人的诗句!他问酒保,酒保告诉他:这是一位叫许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隐居深山,但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最近,他常到这一带来游历,每天天一亮,就见他挑柴进镇,柴担上挂着花瓢和曲竹杖。卖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诗,一路走一路吟,过路的人还以为他是疯子哩。
李白暗想:这不是和自己一样的“诗狂”吗他马上转身出门,只见那老翁上了街头的小桥,虽然步履艰难,但李白无论怎么赶也赶不上。追上小桥,穿过竹林,绕过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无影无踪了。李白顿足长叹,“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
他撩起袍子又赶了一程,还是不见老翁,只好失望地回来。那天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着,回想起自己大半辈子除了杜甫之外,还没结识到几个真正的诗友。没想到今天竟遇上这样一个诗仙,可不能错过机会,一定要找到他!
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门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见老翁踪迹。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
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壶,带着干粮上路了。他下了最大的决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这儿的山林里。
翻过座座开满野花的山冈,趟过道道湍急的溪流,拨开丛丛荆棘,整整一个多月,还是没见老翁的影子。李白有点泄气了。正在这时候,他回想起少年时碰到的那位用铁杵磨针的婆婆,婆婆说得好:“只要有决心,铁杵磨成针。”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没有毅力啦。想到这里,李白紧紧腰带,咬咬牙,又往前走。累了,趴在岩石上睡一会;饿了,摘一把野果充饥;酒瘾上来,就捧着酒壶美美地喝上一口。
2

这天黄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红通红,清泉与翠竹互为衬托,显得分外秀丽。李白一心惦念着老翁,哪顾得欣赏景色。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一瘸一拐地来到黄山附近的紫阳山下。转过山口,只见前面立着一块巨石,上面似乎还刻着字。李白忘记了疲劳,一头扑上去,仔细辨认起来,哦,原来是一首诗:
“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连读三遍,李白失声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声哪!”心想:见到老翁,一定得拜他三拜,好好请教请教。虽说自己也跟诗打了几十年交道,但这散发着野花香味的诗还真是头回领略哩。
他回转身,看见崖石边的平地上摊着一堆稻谷,看来,准是许宣平老翁晒的。李白索性往边上一蹲,一边欣赏山中的景致,一边等老翁来收谷。天黑了,李白忽听到山下传来阵阵击水声,循声望去,只见山下的小河对岸划来一只小船,一位须发飘飘的老人立在船头弄桨。李白上前询问道:“老人家,请问,许宣平老翁家在何处”
原来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许宣平老翁,上次他见李白身穿御赐锦袍,以为又是官家派来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愿去歙县城了。没料到,此人竟跟踪而来。这时,老人瞟了李白一眼,随手指指船篱,漫不经心地答道:“门口一杆竹,便是许翁家!”
李白抬眼望了望郁郁葱葱的山峦,又问:“处处皆青竹,何处去找寻”
老人重新打量着这位风尘仆仆、满脸汗水的客人,反问道:“你是……”
“我是李白。”说着,深深地一揖。老人愣住了:“你是李白李白就是你”李白连忙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老人一听,双手一拱:“哎呀,你是当今的诗仙!我算什么,不过是诗海里的一滴水罢了。你这大海怎么来向一滴水求教,实在不敢当,不敢当!说完,撑起船就要往回走。
3

李白一把拉住老翁的衣袖,苦苦哀求道:“老人家,三个月了,我风风雨雨到处找你,好不容易见到了老师,难道就这样打发我回去不成!”李白真挚的话语打动了老人的心。两人对视了好久,老人猛地拉住李白,跳上了小船。
从此,无论在漫天的朝霞里,还是在落日的余辉中,人们经常看到李白和这位老人,坐在溪水边的大青石上饮酒吟诗。那朗朗的笑声,和飞瀑的喧哗声汇成一片,随溪水一起送到百里千里之外……
至今,许多游人一到黄山,总爱顺着淙淙的溪水,去追寻李白的游踪。
看见了吗过虎头岩,在鸣弦泉下,有一块刻着“醉石”二字的巨石,传说,当年李白和老人就在这里欣赏山景,饮酒吟诗。他们经常用旁边的泉水来洗酒杯,所以这泉就叫“洗杯泉”。
张良拜师

秦朝时,有个十分好学的青年,名叫张良。他常常出游外地,访贤求师。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桥旁边,看见桥头上坐着一位胡子全白了的老人。老人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脚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动。张良觉得好笑,就多看了他几眼,老人见张良瞧自己,忽然一抬脚,把鞋甩到桥下面去了。然后,老人对张良说:"喂!你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可再一看,老人胡子、头发都白了,又挺可怜他,就强忍住性子,把鞋捡了上来,送到老人跟前。谁知那老人又把脚往前一伸说:"你给我穿上。"张良还是忍住性子,便蹲下来,替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笑了笑,慢慢地站起来,什么也没说,大摇大摆地走了。张良望着老人背影,觉得很奇怪。他刚转身要走,老人又回来了,对他说:"你这个小家伙不错,我愿意教你学点儿本事。五天以后的早晨,你在这儿等我。"张良连忙答应了。第五天早晨,他刚上桥,就见老人已经站在桥上了。老人生气地说:"你怎么让我老头子等你呀这样可不行。要想学,再等五天吧!"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鸡叫,就起身往桥上去,可老人又先到了。张良只好认错。老人瞪了他一眼说:"你要真想学,过五天再来。"说罢,拂袖而去。盼到第四天,到了晚上,张良连觉也没睡,半夜就到桥上等着。过了一会儿,老人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张良迎上前去,见了礼。
老人高兴地说:"年轻人要学本事,就得这样啊!"老人从怀中取出一卷兵书,递给张良说:"你好好读这部书,将来准能成就大事业。"张良接过书,道了谢,还想再问些什么,老人转过身,头也不回地快步走远了。从此,张良专心致志地钻研这部兵书,最终成了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帮助汉高祖刘邦统一了全中国,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大汉王朝。
4

张良的成功得益于他的高情商:面对一个素不相识的老人故意让他捡鞋、穿鞋,他都能一再忍住性子,帮老人捡了又穿;当老人要教他本领时,他能一次比一次去得早,最终赢得了老人的信赖,授之以决胜天下的兵书,助其成就大业。历史又一次证明:高情商是成功的最大秘诀!对情绪的有效管理实在是太重要了!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为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拜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并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相传,某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寐。程颐明知有两位客人来了,他却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便恭恭敬敬的站在门外,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醒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梦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道:“啊!啊!贤辈早在此乎!”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
而恰巧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开始下起雪来。待到老先生醒来,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多深。
《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二、子贡尊师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卫国黎人(今河南省浚县人)孔子杰出弟子,其道德学问,识见功业影响深远,时为著名政治家、外交活动家和商业活动家。在孔子杰出弟子中,只有子贡弃官从商且最富有,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端木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5


唐太宗教子尊师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他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古往今来,尊师重道,已成传统,代代相传。作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作为大学生自身文明素养的一个体现,“师恩”当永远铭记。

毛泽东尊师重教故事
毛泽东是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在尊师方面,也为我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毛泽东小的时候在家乡念私塾,当时有一位教他的老师叫毛宇居.這位老师感到毛泽东天资聪慧,机敏过人,很是喜欢.毛泽东也很敬重這位老师.959,已是党和国家主席的毛泽东回到故乡,请韶山的老人吃饭,其中就有毛宇居老师.当毛泽东向這位老师敬酒时,毛宇居老人說:"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却說:"尊老敬贤,应该应该!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时候,最敬佩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一位是徐特立先生.
6

杨怀中先生又名杨昌济,是杨开慧的父亲.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教过修身、教育、伦理学等课程.毛泽东认为,杨先生是一位"有高尚道德性格的人".他为有這样一位人品高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老师而欣慰.他常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杨先生的住处登门求教,讨论問题,改正笔记.杨先生也特别器重毛泽东,称赞他"资质俊秀"、"殊为难得".
徐特立先生后來参加了革命,并于1927年入党,是中国共产党内著名的"五老"之一.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对徐特立一直是非常敬重的.1937年徐老60寿辰时,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1947年徐老70寿辰时,毛泽东又题词"坚强的老战士"送給他,示尊敬和祝贺.
更为感人的是,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老师,毛泽东也能正确对待,当年的湖南一师校长张干就是這样.
张干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校长.由于他维护旧的教育制度,起学生不滿,毛泽东带头发起了"驱张运动",使张干不得不离开了一师.解放初期,毛泽东了解张干离开一师后,没有在反动政府里做官,而是一直在学校教书,感到难能可贵.在与朋友谈话时說,张干当时很年轻,很有能力,完全可以往上爬.他不向上爬,而是老老实实教书,這就說明他不错.
后来,毛泽东对张干从思想上和生活上都給予了热情的关怀和帮助.

7

尊师重道的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