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

发布时间:2016-12-14 15:09:42

记叙文阅读】

(宣武)阅读《父爱,在我的名字里》,完成第14——18题。(共12分)

父爱,在我的名字里

①我的名字不是父亲取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在我满月的时候,父亲特意请来乡里一个挺出名的算命先生,得知我五行缺金,又因为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于是算命先生便给我掐出这样一个名字:金翔。然而,就因为这个名字,我的童年很孤寂——小伙伴们常玩的“打仗”游戏,是不会让我加入其中的,他们会咬文嚼字般地称:金——翔,今天要投降,多不吉利呀!于是就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晾在一旁。

②那种感受父亲是顾及不到的。父亲没进过一天学堂,成天忙于繁重的农活却仍无法脱离贫困,造成了他长年阴沉着的脸和暴躁的性情。加上那望子成龙的心切,便构成他对我独特的管教方式,“娃儿的出息是骂出来打出来的!”这是他的至理名言。而我对父亲的恨,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领教中,不断加剧加深的,尽管我的学习成绩应验了那句全村闻名的“至理名言”。为此,我时常想,也许就因为这种应验现象,才使得我的整个童年都是在父亲的“至理名言”中度过的!

③所以,就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一口气冲上山顶,哭了,——不是为自己十年寒窗所获得的美好前途,成为全村羡慕的第一个大学生,而是为自己终于可以脱离父亲的管制,实现不想见到他的梦想!所以,对向来节俭的父亲大办酒席,忙着招待前来祝贺的乡亲的那个高兴劲儿,不屑一顾;所以,在冲出家门的时候,我是那样急急迫迫而义无反顾,一点儿也不顾及父亲的黯然神伤……

④在省城念书的前两年,我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认真地给父亲写过一封信,就连每次收到他托人寄来的生活费,也只是应付性地写一下“钱已收到,勿挂念”等类似的短语。直到大三那年,直到父亲托人给我写来一封书信时,我的灵魂和良知才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动,我才开始懂得该如何去咀嚼和阅读自己生命中一再忽略的、仇恨的那份沉重的父爱。

⑤信是父亲找上初中的小侄子写来的,没什么要紧事,只是问我好不好而已。可信写了满满几页,小侄子在信中详细地讲述了父亲来信的原因:父亲那晚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吃馍,拿起来刚咬一口,两颗大牙就莫名其妙地没了,一看呢,馍上一片血红,牙都粘在上面……惊醒之后,父亲便再也睡不着了。于是天刚亮就找小侄子写信。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老家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梦见大牙掉是要死亲人的,而父亲首先想到的是他离家在外求学的儿子。

⑥读到这里,我对迷信的父亲的举动嗤之以鼻,甚至愤然。最后,小侄子讲了一个令他惊讶不解的事,说他就在铺开纸,提笔欲写时,却因一时记不起我的大名而猛然顿住了,结果遭到父亲的训斥:“亏你小子还念这么多书,记性也太差了,叫——金翔!”“金——祥!”于是小侄子一边念叨着一边将我的名字写成了“金祥”。“写错了!写错了!……”小侄子说当时父亲望着他刚写下的名字大声喊着,紧接着,从他手里夺过笔,在纸上硬邦邦地写下“金翔”两个字,然后讷讷地告诉他:“我这一辈子我就认识这两个字!”小侄子说他当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他说,要知道,全村人都知道他老人家一字不识,包括他自己的名字呀!

⑦这就是父爱!除了父爱,便再无法解释这种奇异而真实的现象!那一刻,我那被对父亲的恨包裹着而变得无知、粗砺与麻木的灵魂,被深深地灼痛了,苏醒了!我禁不住泪流满面,双手捧着书信,朝着家乡,蓦然跪下——向父亲,向我那一生付出了大爱却得不到理解、更别说回报的父亲,忏悔,忏悔……

(选自2006年第1期《散文选刊》作者:金翔)

14.说说父亲和“我”对“金翔”这个名字,有着怎样不同的感受。(2分)

15.阅读③④两段,说说“我”是怎样表达对父亲的不满情绪的。(4分)

16.“黯然神伤”的意思是,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一词语写出了父亲怎样的内心活动?(2分)

17.阅读⑤——⑦段内容,简要叙述一下“我”的心理变化过程。(2分)

18.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我”要向父亲“忏悔”什么?(2分)

答案:

14.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展翅飞翔;“我”却因为名字的缘故,不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儿,感到孤独。(2分)

15.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为自己终于可以脱离父亲的管制,实现不想见到他的梦想而哭;对父亲大办酒席时的高兴劲儿,不屑一顾;在冲出家门的时候,也不顾及父亲的黯然神伤; 在省城念书的前两年,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认真给父亲写过一封信。(4分,每个要点1分)

16.既写出了父亲对“我”就要离开家乡时恋恋不舍的心理活动,也表现了父亲对“我”独立生活担心的心理活动。(2分)

17.一开始写“我”对父亲的迷信举动嗤之以鼻,甚至愤然;当读到父亲竟然能够写出“我”的名字的时候,“我”灵魂被深深地灼痛了,苏醒了;“我”从父亲的这个举动中感受到了父亲那份沉重的爱,并开始“忏悔”自己。(2分,答出一点给1分)

18.对父爱的不理解,对自己多年来对父亲的不尊敬和仇恨表示忏悔。(2分)

(朝阳)

阅读《年夜思》,完成第1517题。11分)

年夜思

冯骥才

①今年算冷够劲儿了。绝迹多年的雪挂与冰柱也都奇迹般地出现。在这久违的大雪里,那些点灯的窗子充满金色而幽深的温暖。中国人的年是红色的,那飞雪中飘舞的红吊钱,被灯笼的光映红了的雪,还有雪地上一片片分外鲜红的鞭炮碎屑,深深嵌入我们儿时对年的情感里。

②旧时的年夜主要是三个节目。一是吃年饭,一是子午交接时燃放烟花炮竹,一是熬夜。儿时的我,首先热衷的自然是鞭炮。鞭炮都是父亲遣人到炮市上去买,用三轮运回家。我怀里抱着那种心爱的彩色封皮的“炮打双灯”,自然瞧不见打扮得花枝招展而得意洋洋的姐姐和妹妹们。至于熬夜,年年都是信誓旦旦,说非要熬到天明,结果年年都是在劈劈啪啪的鞭炮声里,不胜困乏,眼皮打架,连怎么躺下、脱鞋和脱衣也不知道。

③在儿时,我从来没把年夜饭看得特别非凡。只以为那顿饭菜不过更丰盛些罢了。可是轮到我自己成人又成家,年饭就渐渐变得格外的重要了。

④每到年根儿,主要的事就是张罗这顿年饭。70年代的店铺还没有市场观念。卖主是上帝。猪的“后座”是用铡刀切着卖;冻成大方坨子的带鱼要在马路上摔开。做年饭的第一项大工程,是要费很大的力气把这些带着原始气息的荤腥整理出来。记忆中的年饭是一碗炖肉,两碟炒菜,还有炸花生米,松花蛋,凉拌海蜇和妻子拿手的辣黄瓜皮--当然每样都是一点。此外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那是一只我们宁波人特有的红烧鸭子,但在70年代吃这种鸭子未免奢侈,每年只能在年饭中吃到一次。这样一顿年饭,在当时可以说达到了生活的极致。那些岁月,年就是人生中一年一度用尽全力来实现出来的生活的理想啊!

⑤然而,这年饭还有更深的意义。由于年饭是团圆饭。就是这顿年饭,召唤着天南海北的家庭成员,一年一次地聚在一起。为了重温昨日在一起时的欢乐,还是相互祝愿在海角天涯都能前程无碍和人寿年丰?此刻杯中的酒,碗里的菜,都是添加的一种甜蜜蜜的黏和剂罢了。那时,父亲在世,年年都去他家,钻进他的阴暗的小屋,陪他吃年饭。他那时挨整,每天的惩罚是打扫十三个厕所。于是我们的年饭就有了另一层意愿--叫他暂时忘了现实!

⑥我有时奇怪。像旧时的年,不过吃一点肉,放几个炮。但人们过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劲头?那时没有电视春节晚会,没有新春音乐会和新商品展销,更没有全家福大餐。可是今天有了这一切,为什么竟埋怨年味太淡

⑦我想,这是不是因为我们一直误解了年?

⑧我们总以为年是大吃大喝。这种认识的反面便是,有吃有喝之后,年夜饭似乎就没什么了。其实,吃喝只是一种载体,更重要的是年赋予它的意义。只要我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紧拥不弃,年的灯笼就一定会在大年根儿红红地照亮。

(有改动)

15.作者在文中写出了自己对“年夜饭”的感受和认识,请你写出围绕“年夜饭”行文的思路。(3分)

16.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形象生动,耐人寻味,请结合上下文试作分析。(3分)

17.现今人们埋怨“年味太淡”了,作者认为是人们误解了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简要陈述你的理由。(5分)(100150字)

15.答案要点: ①小时候,我认为年夜饭不过比平时更丰盛些(或:没把年夜饭看得特别非凡)。 ②成人成家后,我认识到年夜饭意味着生活理想的实现、家庭成员的团聚(或:年夜饭格外重要)。 ③由年夜饭引发的对“年味太淡”的思考

3分。每空1分)

16.答案示例:

(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年夜饭使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时的温馨甜美。

3分。写出“年夜饭”1分,结合“甜蜜蜜”“黏合剂”具体分析2分)

17.答案示例:我也认为埋怨“年味太淡”的人的确是误解了年。他们往往是把物质上的满足看得太重,而忽略了年所蕴含的重要意义。吃年饭时,吃喝只是一种载体,更重要的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家庭为单位的大团聚,亲情、孝心,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与祝愿。

5分。写出自己的看法1分;陈述理由3分,语句通顺、字数符合要求1分。)

(崇文)

阅读《冬云》一文,完成第1316题。(共12分)

徐迅

在天柱峰顶,原是要观日出的。然而,经过长时间的等待,那轮于想象中彤红的太阳,却像是一位失约的情人迟迟未来———冷硬的山风刮得浑身凉嗖嗖的,我们的心仿佛比风更冷。当许多人失望地转下山时,我与朋友索性就赖在一块岩石上,静静地看着日出的地方。隐隐地,我们预感到这一次观日的不同寻常。

这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准确地说,为了抢占这块观日的岩石,我们几乎半夜就起了床。开始,大家充满期盼地等待着,仿佛吃了一种兴奋剂,并没感觉出身上的寒意。但很快又都失望了———远处,那本该日出的地方尽管也显出了一丝光亮,但日头如同一只被敲碎的鸡蛋,蛋黄已无声地滑落在无涯的云海里,只剩下那滑腻的白了。天空低沉,大片的云彩斑驳着,如同一位画家正用心勾勒出的底色。天际之下,尘世的一切都被云海消弭。再近处,云海里青峰数点,恍惚孤帆远影,恍惚沉浮不定的岛屿,若隐若现着。面前的松树朵朵霜花,已凝聚成球状。我们从半夜就陪伴着它们,谁也未曾留意这些“花朵”的开放。一阵山风,在耳边迅疾地掠过,那白色的花朵微微地颤抖了几下,溅下些许的花瓣,然后又耸然地挺立,使面前显现出一种格外的凝重与肃穆,似乎有种“白云回合望,青霭入看无”的意境了。

记忆里也有过冬天观云的经历的。那是在福建连城的石门湖。那里冬天暖洋洋的,像是四月的小阳春。我们撑着一叶扁舟静静划在绿幽幽的湖面上,总也扯不断的乳白色的水汽在四围蒸腾、缭绕着,那样子似乎是在温泉里浑心无碍地沐浴。抬头望天,低首观湖,竟都是蓝天云彩,一朵朵白云锃亮地变幻和飘荡。苍狗浮云,犹如人与狗在湖面上嬉戏、追逐。手掬一捧清水,如同拧起小狗的耳朵;篙撑湖心,又像是打捞着一方仙人失落的纱巾……只是那狗在跑,纱巾在飞,一切都如雾里看灯,镜里观花。那种倚云难抓的妙趣却搅得心头痒痒的———虽然也曾有过生命流逝的惘然,可一份活泼泼的欣喜却留在心头了。

相比较而言,与天柱山冬云的邂逅,我此时的心境就显得苍凉、凝重了些。摩诘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看着面前的情状,倒是觉得稍需将那“水”改成“日”字,凑巧,就暗合了眼前的这一切。只是这浮起的大块的云,在灰蒙蒙的天空中的黯淡,就让我们不知不觉,心里陡然就染上了一种颓废和沉重,以至体会到的竟是“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意味了———无端地,我想起青莲的《听蜀僧浚(jùn)弹琴》里的诗句,立即,心里很疑心他是错把“冬云”当“秋云”了。当然,青莲居士不仅听过蜀僧弹琴,也是吟过天柱山的,这有他的诗句为证:“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气……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说的就是天柱山。他一辈子终没归来,就只当他是“丹”未还成罢!……现在我们坐看云起,看着、看着,心里倏而一亮,就有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然了:这冬云,虽然没有日出的磅礴和蔚为大观,但它在山峰间轻盈飘渺,它与山峰的亲吻,透出的竟是缠绵的爱意;它在树丛里走动,忽而又不见,就如衣袂飘飘的仙人。纵然,它那猛然间的云翻波涌,诡谲无常,我觉察到它透出的也还是生命的本相———在山风呼啸,云海滚涌的那一刹那,我就有一种驾驶一叶扁舟行驶在江心的感觉:人生种种原就是自然种种,难怪连圣人也惊呼富贵“于我如浮云”!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我想,面对永远的落日和浮云,古人的浮想联翩也许是对的。只不过,这日、这云却并不会仅仅是那“游子”和“故人”的情意所能说得清的。山重或水复,“日”穷即云起。细究起来,生命的真谛原早在这一“日”一“云”间就安歇好了的。 (有删改)

①消弭:消除(坏事)。 ②诡谲:此处指奇异多变。 ③本相:本来面目;原形。

1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全文围绕“冬云”行文的思路。(每空须有“冬云”二字)(3分)

14.结合第③段内容,说说该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15.文章多处描写“冬云”,请选择一处,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中所体现的冬云特点。(3分)

16.结尾说,“山重或水复,‘日’穷即云起。细究起来,生命的真谛原早在这一‘日’一‘云’间就安歇好了的”。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此处“生命真谛”的认识。(字数80-120字,4分)

13.答案:天柱山观日未得而观成冬云;回忆石门湖观冬云的情景(经历);由观冬云的经历品悟到生命的真谛。

评分:共3分。共3空,每空1分。

14.答案:第③段回忆冬天在石门湖观冬云的经历,作用:一是与前文天柱山的观云经历作对比,以突出“我”当时苍凉、凝重的心境;二是作为另一种冬云景象,为下文悟出生命的真谛作铺垫。

评分:共2分。两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15.答案示例:“再近处,云海里青峰数点,恍惚孤帆远影,恍惚沉浮不定的岛屿,若隐若现着”句,用云海里的青峰之恍若“孤帆”“沉浮岛屿”的“数点”,写山峰在云海里露的小、少,反衬天柱山冬云面积之广大,它的沉浮变化之态。

评分:3分。举例恰当1分,分析冬云景色特点2分。

16.答案要点:“生命的真谛”:⑴像这“日”“云”之间的关系,无论好坏,逆境或顺境,都是相辅相成,共荣共生。⑵只要我们顺应生活,坦然面对人生逆境,就会发现生命中另一种精彩。

评分:共4分。“生命的真谛”两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言之有据(结合文章)”1分;“语言表达”“字数”1分。

(西城)阅读《巩乃斯的马》,完成1315小题。(共11分)

巩乃斯的马

周涛

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认为那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感觉迟钝所造成的,而且这种缺陷很难弥补。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他们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

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落后的象征的意思,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这大概是由于过分提倡“老黄牛”精神引起的心理反感。骆驼是沙漠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所以我不喜欢。它们不是作为人类朋友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俘虏,是仆役。有时候,看到小孩子鞭打牛,高大的骆驼在妇人面前下跪,我心里便产生一种悲哀和怜悯。而巩乃斯大草原上的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则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

  那是一九七○年,我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第一次触摸到了冷酷、丑恶、冰凉的生活实体,不正常的政治气候像潮闷险恶的黑云一样压在头顶上,把人压抑到不能忍受的地步。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打击我对生活的热爱,精神上的压抑却有可能摧毁我的信念。

  终于,有一天夜晚,我和一个外号叫“蓝毛”的长着古希腊人脸型的上士一起爬起来,偷偷摸进马棚,解下两匹喉咙里滚动着咴咴低鸣的骏马,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奔驰开了。

  天低云暗,雪地一片模糊,但是马不会跑进巩乃斯河里去。雪原右侧是巩乃斯河,沿河形成了一道陡直的不规则土壁;光背的马儿驮着我们在土壁顶上的雪原轻快地小跑,喷着鼻息,四蹄发出嚓嚓的有节奏的声音,最后大颠着狂奔起来。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在空旷的雪野上打着唿哨乱喊,在颠簸的马背上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我们高兴得大笑,笑得从马背上栽下来,躺在深雪里还是止不住地狂笑,直到笑得眼睛里流出了泪水……

  那两匹可爱的光背马,这时已在近处缓缓停住,低垂着脖颈,一副歉疚的想说“对不起”的神态,它们温柔的眼睛里仿佛充满了怜悯和抱怨,还有一点诧异,弄不懂我们这两个人究竟是怎么了。我拍拍马的脖颈,抚摸一会儿它的鼻梁和嘴唇,它会意了,抖抖鬃毛像抖掉疑虑,跟着我们慢慢走回去。一路上,我们谈着马,闻着身后热烘烘的马汗味和四周里新鲜刺鼻的气息,觉得好像不是走在冬夜的雪原上。

  ⑦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一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携裹,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⑧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都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也看不见了。

  ⑨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⑩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

离开巩乃斯草原之后,我再没有机会见到那里的马。但值得庆幸的是,从古至今,我们中国到处都有好马。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铜车马到唐太宗的六骏,从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马的美妙传说,从关云长的赤兔马到朱德总司令的长征坐骑……纵览马的历史,会发现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着。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呵,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呢。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地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一点偏见,恐怕也可以得到谅解了吧。

(有删改)

13.文章标题是“巩乃斯的马”,为什么要先写牛和骆驼?“巩乃斯的马”有怎样的特点?(3分)

14.划线句子对“笑”的描写非常富有表现力,请你结合本段内容加以赏析。(3分)

15.文中哪些场面呈现了巩乃斯马的“全部魅力”?你如何理解作者今天爱马的情怀?(5分)(不超过100字)

答案

13.答案要点:第一问:①用牛和骆驼(被人类征服的仆役形象)与巩乃斯的马作对比,突出作者对马的喜爱之情;②引出下文对巩乃斯马的描写;第二问:①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②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

评分标准:本题3分。第一问每个要点1分,共2分,括号里的文字可不答;第二问1分,两个要点答全得1分。

14. 答案要点:①从“大笑”到“笑得从马背上栽下来”到“止不住的狂笑”再到“笑得眼睛里流出了泪水”,形象地表现出了“笑”的程度越来越深;②表现了此时“我们”的痛快、舒畅的心情。(或:表现了“我们”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的心情。)

评分标准:本题3分。第一个要点1分;第二个要点2分。

15.答案:场面:①冬夜雪原上骑马狂奔 ②夏日暴雨中马群奔跑

理解(要点):①今天爱马,爱的是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凝聚着我们民族的一切美好传统;②我们应该发扬“龙马精神”,因为它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评分标准:本题5分。第一问2分,每个要点1分;第二问2分,每个要点1分;语言表达1分。

(海淀)

阅读《塑造梦的泥土》,完成第1518题。(共11分)

塑造梦的泥土

几年前,年过六旬的妹妹从老家来看我,回忆久远的往事时,她说,50年前,我离家逃难后,我家东屋内的墙角,留下了许许多多我捏弄的泥东西,还有一大堆我从野地里挖回来的黄土。祖母盖上一领席子,怕积灰尘和麻雀粪。我在家的时候,这个墙角是一块禁地,弟妹都不敢闯入。

那些泥东西是我用了两三年工夫捏弄出的成果,其中有一部分是脱的各种模子:有十二生肖,有树木,有古代的文臣武将。有些模子是我在寺庙里脱的,县里城隍庙的神鬼,我几乎把它们都脱成模子。晾干的模子敲起来当当作响,如钟声一般。

脱模子可是件大事,我几天前就得把泥和好。我把面团似的黄泥用手不停地向一块方形青石上面重重地摔掷,直到黄泥好像出了油汗,在阳光下金光闪闪的,才算和好。然后用湿的破布盖起来,让它“醒”几天。醒过来的泥土,容光焕发。

记得有一年,到神山去赶庙会。神山是诗人元好问晚年栖居的地方。他的读书楼门窗上全是雕刻。这一带的雕刻远近出名,我就不去看戏,只顾脱模子,脱好的模子,装在篮子里,用湿手巾盖严。游客还以为我是卖吃食的小贩。除去用黄泥脱模子外,神山庙会的摔跤场地也使我着迷。我想学点诀窍,长大当个受人敬仰的摔跤手。那天有忻州著名的摔跤手外号叫毛猴的出场,人虽瘦小,却会向对方借力,摔倒了几个门神似的大汉。我挎着沉甸甸的篮子,挤在人堆里,在牧马河边的场地上看摔跤,一直看到第二天黎明。手臂上挎的篮子把手压得发木也没放下来一次。

我脱的模子有成百个之多,摆在成年不见阳光的东屋里,晾了满地,这些泥东西非常逼真。我买了颜料,有的涂成彩色的,有的我觉得不上颜料倒更美气些。我自己也学着捏,捏一些简朴的东西,如鸡兔之类。我的这些泥塑,在村里孩子们中引起很大兴趣。比庙会上卖的那些泥玩意儿不差一点。他们向我要,有时就送给他们,有时我要“报酬”,他们用香瓜、桃和甜杏核换。

我离家以后,祖母不让弟妹们动它们,说,“那是你哥哥的命,他回家看少了几个,饶不过你们。”祖母思念我时,就掀开席子看看,说:“泥胎上有成汉的手印。”是哪个手指头的指纹,她都认得出来。

我自小就觉得泥土不脏,相信泥土是很神圣的。小时侯,我们孩子问大人:“我是怎么有的?”回答总是说:“河滩上捡来的。”再问:“河滩怎么会生出我呢?”大人们笑笑说:“是用泥捏的。”我坚信不疑,泥土具有生育能力,它不但能生出人,还能生出五谷杂粮,生出各种花木。没有土,神鬼也无法生存。

有一年,我不过五六岁,父亲带着我去东古城逮红脯鸟,偶然间,我在一个洞里发现一块上好的黄土脉。那里的土脉闪闪发光,颜色深红,好像充满血脉的皮肤。用手摸摸那土似有知觉一般,微微地颤动着。我发疯似的,用手去挖,哪里挖得动;用舌头舔舔,有温热的感觉,断定不是石头。父亲对我说:“据说当年修文庙时,塑孔子像的泥就是从东古城挖的。”我当时相信一定是从这洞里挖的。我想,能塑孔夫子像的土,一定有些“灵气”。方圆几十里全是黄土,为什么只选中了这里的?

第二天我一个人带上镐头和篮子来挖。这个秘密,我从来不告诉任何人。我虔诚地跪在洞里,使出浑身的劲才能用镐头挖下一点,挖下的土不是散的、酥的,是成片成片的,像花瓣儿似的会卷了起来。我装了满满一篮子,仿佛采了一篮子鲜活的泥土的花朵。真的,不但像花,闻一闻还有些沁人心脾的奶汁的气味。以后,我隔几天悄悄来挖一次。这种土,质地为什么这样的奇特,大概含有一些特殊的成分,否则为什么能透出光彩,还有着天然的可塑性?人还没有去用它雕塑什么,它自己已快活地绽成一片片花瓣。

几十年之后,我一见到梵高画的泥土,立即想到了这堆家乡的土脉,它是可以塑造梦的泥土。我的童年和少年有做不完的梦,泥土也有做不完的梦。泥土并不哑默,对于它不存在寂寞和孤独,它只有献身的静穆和渴望的天性。

那片古老的纯净的黄土地渴望着把自身塑成最美的生命。

(有删改)

注:①元好问: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诗人和历史学家。

②成汉:本文作者,原名史成汉。

15.作者在文中讲述了他孩童时代与泥土有关的几件事,请你仔细阅读④——⑨段,补出下面的内容。(2分)

1

2)不厌其烦脱出成百个模子,还饶有趣味自己捏泥塑。

3

16.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本文第段有哪些作用。(2分)

17.第段的文字描写生动而新颖,请就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进行赏析。(2分)

18.本文最后一段写道“那片古老的纯净的黄土地渴望着把自身塑成最美的生命”,请你概括说明:(1)文中哪些内容表明了泥土能“把自身塑成最美的生命”;(2)“塑成最美的生命”含义是什么。(2分)

19.本文寄予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3分)(120字左右)

15.答案示例:

1)神山赶庙会时先是只顾脱模子,后在看摔跤时一直挎着一篮脱好的模子未放下。

(或:神山赶庙会时脱模子、看摔跤)

3)东古城捕鸟时偶然发现上好的黄土后如获至宝。(“如获至宝”写成“独自秘密挖黄土”也可)

(共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6.这段文字表现出祖母对“我”的偏疼,又从侧面表现了“我”对脱的模子、泥塑等的酷爱与珍视。同时,本段既与文章第一段内容相互呼应,又深化了文意,使行文思路自然顺畅。

(共2分。内容、结构各1分。祖母偏疼0.5分;侧面表现0.5分)

17.答案示例:

我最喜欢的句子是:“人还没有用它去雕塑什么,它自己已快活地绽成一片片花瓣。”这个句子把泥土比作“花瓣”,形象地写出了泥土成片状、又微微卷起的形态,而且,“快活”“绽”等词语不仅赋予了泥土以生命的活力,更透露出“我”得到这片好土时的欣喜之情。

(共2分。修辞或词语恰当1分;赏析1分)

18.(1)“我”脱的各种模子,捏的泥塑;生出的人(可理解为养育的人)、生出的五谷杂粮、生出的各种花木;塑的孔子像

2)创造生命,创造美好的事物。(或:实现作者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人们心中的梦想)

(共2分。每小题1分。第(1)题写出任意两方面内容即可)

19.答题角度:对泥土的痴迷;对泥土的敬仰;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共3分。结合原文内容1分;理解2分)

记叙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