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鸟》人物原型溯源

发布时间:2020-09-12 20:22:05

《荆棘鸟》人物原型溯源

作者:郭欣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6

         要:《圣经》对欧美文学和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重大、深远和无可替代的。许多作品或以它的故事为创作素材,或以它的叙事结构为蓝本,或赋予它的意象以崭新的意义。在小说《荆棘鸟》中,就可以看到一系列以圣经中人物为原型的形象,以及作者赋予他们的内涵与对其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荆棘鸟;圣经;赎罪;爱情;原型

        作者简介:郭欣(1986-), 女, 陕西汉中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文学与文化,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6-94-02

        作为澳大利亚当代小说家考琳·麦卡洛的代表作,小说《荆棘鸟》通过记述祖孙三代人的人生经历,特别是爱情心路历程,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面,成功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自小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并被成功改编为电视剧和搬上电影荧幕。探究《荆棘鸟》作为畅销小说的魅力,可以看到,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有着丰富内涵,这使克利里家族的爱情和悲剧命运折射出引人共鸣的人性本质和时代精神。

        《圣经》作为基督教经典,记载了历史、文化、政治、民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除了宗教价值,它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影响也是悠久而巨大的,正如弗莱所说,圣经可以说是西方国家文学经验整体的一种缩影[1]18本文试通过神话原型理论对《荆棘鸟》中的圣经原型加以解读。

        一、夏娃原型

        梅吉和母亲菲奥娜,分别是克利里家族两代人的代表,她们的命运有着惊人的相似——与夏娃的相似。

        梅吉的母亲菲奥娜,爱上有妇之夫,二十出头有了私生子弗兰克。她像偷尝禁果的夏娃,被逐出显赫的家族,下嫁剪羊毛工。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时,上帝对她说要加重你怀孕的苦楚,增加你分娩时的阵痛[2]7以示惩戒。同夏娃一样,菲奥娜终生一遍遍地体味生产的痛苦。从结婚开始,到四十岁,她一共生育了九个孩子。

        相比生而言,养育孩子们则更为艰难。作为贫困的家庭主妇,菲奥娜只能独自从早做家务直到深夜。密集、繁琐的劳动使她总是疲劳得难以缓解[3]8

        菲奥娜是克利里家族的第一代女人,她既影响女儿了梅吉的性格,也对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梅吉的命运犹如菲奥娜的翻版便是最好的证明。

        德罗海达的生活犹如如伊甸园里一样:天然、和谐、满足。虽衣食不愁,但梅吉的心却很孤独。梅吉从家庭得到的关注有限,此时出现的拉尔夫,如伊甸园中夏娃唯一的伴,成了她最好的情感寄托。在这位教士的陪伴下,梅吉的疑惑有人解答,痛苦有人安慰,德罗海达成了真正使她快乐的地方。

        黑格尔曾说,爱情是心中的宗教[3]224也就是说,真正的爱情不掺杂一丝杂念,如信仰一般神圣而坚定。这句话用来形容梅吉对拉尔夫的爱最恰当不过。虽然天主教并不要求所有的人都去进行性爱的自虐,只有那些蒙受主的隆恩的人才能领受这种特殊的圣洁恩赐”[4]220因此,教士拉尔夫不能像普通男人那样给梅吉爱情和家庭。但是,由于性格坚定倔强,梅吉一生都在追逐拉尔夫。就像禁果对于夏娃有着无限诱惑,纵然会冒犯上帝,梅吉也要偷偷一试。

        拉尔夫选择仕途离开德罗海达后,梅吉在痛苦中嫁给长相酷似拉尔夫的农场工人卢克。但卢克的吝啬和自私加深了梅吉对神父的思念。就在梅吉前往麦特劳克岛度假以思索她今后的人生选择时,拉尔夫再次出现了。麦特劳克岛是除德罗海达以外的只属于他们两个人的地方。在这里,梅吉和拉尔夫像亚当和夏娃一样,一起游泳、漫步,沐浴阳光,重新变回男人和女人。在这里,他们偷食禁果,使梅吉怀上了拉尔夫的孩子。这一切使二人毕生都挣扎于禁爱所带来的信仰与渴望的矛盾中。

        纵观菲奥娜和梅吉的经历,不难发现,这对母女同样沿着这样的人生轨迹:年少时为爱违背世俗伦理,偷尝禁果,虽勇敢地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但遭到惩罚。尤其是失去和最爱的人所生的孩子,使她们的一生都承受着巨大痛苦。这仿佛是一个怪圈,让克利里家族的两个女人逃不出相似的命运。不过,她们的际遇又有不同。菲奥娜爱情不为世俗道德所容,她的原生家庭无情地将她抛弃,因而,除了私生子,她对丈夫和其他子女都较为冷漠。而梅吉的爱情不为宗教律令所容,她处心积虑要赢回爱人,战胜上帝,但也以失败告终。在失去最爱的儿子之后,梅吉的内心才发生了转变。她从女儿成长为母亲,更加理解母亲菲奥娜,同时也更加理解女儿朱丝婷。

        她将母亲和女儿的命运及幸福看得更清,理解得更为透彻。她发现,母亲与她的爱情遭遇与时代的关系甚密,无可挽回。而朱丝婷比她的祖辈幸运,她遇到了对的人,只要打开心结,就能收获爱情得到幸福。

        二、撒旦原型

        玛丽·卡森和撒旦具有明显的相似,她的所为显示出她的邪恶与肆意妄为。撒旦本是上帝身边的天使,拥有特殊的权利与地位,但后来背叛上帝,成为与上帝对立的魔鬼[5]347作为代表黑暗与邪恶势力的堕落天使,他放出各种诱惑,考验人们的信仰。

        晚年的玛丽·卡森,是德罗海达的最有钱的女王。和撒旦一样,这种地位是她骄傲的资本。因此,她嚣张跋扈,目空一切。虽然时常慷慨地向教会捐款,但她不仅没有基督徒的仁慈,反而自私恶毒,过河拆桥。她没有信仰,不怕下地狱,因而胆敢讥讽上帝,她说:当然,我将要下地狱的。但是,在我下地狱之前,我期望我有机会能够告诉上帝,他是个自私的、满腹恶意的、可怜地为信仰进行辩护的人。”[3]132

        年轻的时候,玛丽想摆脱贫困,因此用青春去交换,等到风烛残年,得到了金钱、权利,又开始渴求年轻神父的爱情。但是,她心里明白,拉尔夫有到罗马当主教的野心。玛丽很富有,因此拉尔夫是为了钱而不是爱来奉承这个年迈的女人。

        作者让玛丽·卡森以撒旦为原型在小说中再现,有两个重要意图。 其一,从情节发展上看,玛丽·卡森是男女主人公命运逆转的催化剂。如果没有这位澳大利亚亲戚,梅吉一家,不会来到德罗海达,不会和拉尔夫有任何交集。如果不是因爱生恨,玛丽不会用近乎癫狂的手段报复拉尔夫和梅吉。她曾对拉尔夫说:我肯定把你输给梅吉了,但是我坚信她也得不到你[3]133在玛丽给拉尔夫最后的信中,引用了魔鬼用世上的一切荣华富贵引诱耶稣拜倒在魔鬼脚下的典故,显然,她自诩为撒旦,并公然用自己的巨额遗产和红衣大主教的宝座诱惑拉尔夫。这些安排,使得情节的发展更符合逻辑,也更跌宕起伏。

        其二,从人物的悲剧命运角度看,玛丽·卡森这个角色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她是拉尔夫心中的恶魔,因此虽然他憎恨它,竭尽全力想摆脱它,但却只能听任它摆布。进一步说,假如没有玛丽·卡森怂恿,拉尔夫依然会在仕途与爱情之间选择前者,原因是作为一个向往神性的人,无论他在其他方面怎样滴水不漏,也无法摆脱肉身和世俗的欲望,而玛丽只是拉尔夫内心撒旦的外化。对照《圣经》中蛇引诱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的故事,很容易理解,蛇的诱惑只是起次要作用的外在因素。真正使人欲罢不能的,是人心中叫做欲望的魔鬼。这是拉尔夫和梅吉的爱情注定悲剧收场的根源所在。

        三、替罪羊原型

        《圣经·利末记》中记载,以色列人在赎罪日,会放逐一只山羊,作为赎罪祭的仪式。以色列人犯下的罪行,会被转嫁到这只公羊身上,放逐的山羊可带走罪孽,因而有了替罪羊一说。到了现代,替罪羊的含义有所变化可指任何一个承担了不该承担的罪责的人[6]

        戴恩是梅吉与拉尔夫偷尝禁果后生的孩子,他的替父母承担了罪责。在刚得到这个孩子时,梅吉欣喜若狂,她说:我一直就很清楚,我永远得不到拉尔夫。可是,我得到了,得到了。她甚至激动地说:我将战胜上帝”[3]304但是,冷静的菲提醒她:梅吉,你会付出代价的你等着吧,你会失去戴恩的。”[3]359这与预言耶稣将受难如出一辙。

        的确,戴恩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他相貌出众,心地善良,性情敦厚。梅吉偏心地宠爱着这个酷似拉尔夫的孩子。好友安妮曾规劝她:爱得太深。是亵渎神明的,甚至会使众神变得嫉妒起来[3]305对于普通人来说,相貌出众,得到偏爱,是福气。但是,在戴恩看来,这是痛苦。

        在《圣经》中,耶稣是先知,他从小就对自己的使命很清楚,并且坚定不移。甚至为救赎大众献出自己的生命,也从容不迫,义无反顾。

        同样,戴恩从小就对宗教着迷,并从心底热爱。因此,他立志当一名教士,把他的一切永远献给上帝。这对梅吉来说,这不啻于晴天霹雳。因为她最心爱的儿子还是像拉尔夫一样,投进了上帝的怀抱。

        可是,对梅吉的惩罚并未就此结束,在一次度假时,戴恩突发心衰溺水而亡。在最后一刻,戴恩坦然接受上帝给他的磨难,感谢上帝赐他的恩惠。他就像逾越节替罪的羔羊,用自己的无辜之身拯救他人,为母亲及先祖犯下的错误赎罪。

        这样的结果虽然残忍,但对梅吉却并非没有正面意义。首先,这表明了作者对于宗教的态度:无论何时,都应当心存敬畏。当梅吉受到最后的惩罚,才终于停止了跟上帝的斗争,卸下重负,反省自己,完成了救赎。其次,这场打击使梅吉不再把目光只投射在儿子身上。她重新关注起女儿朱丝婷,这是她回归亲情的重要转折点。最后,戴恩的死转变了梅吉的观念,她不再把幸福感投注在两个男人身上。而是开始对女儿表示认同,尽最大的努力成全女儿的幸福。这是她作为母亲的成长,也为克利里家族的女人打破命运的怪圈献上一臂之力。可以说,整个家族走向新起点的基础,是戴恩替父母赎罪,获得上帝的宽恕。

        圣经中的各种人物,有的为了理想慷慨大义,有的面对诱惑坚定不移,有的坚定浴火以求重生。而荆棘鸟恰好也有坚定的信念与勇气,它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只为维护信仰,完成追求。考琳·麦卡洛在《荆棘鸟》中,以其独特视角,重叙圣经故事,并赋予经典原型新的内涵。她借这些故事在宗教内涵之外探讨爱情与命运,痛苦与理想,使读者看到,古老的神话原型之所以能在后来的艺术作品中不断以各种面貌重现,证明了,这些人性弱点造成的难题依旧没有得到完美解答。但是,从小说中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一直在艰难中凭借勇气和信念,永远怀着希望,执着地寻找着答案。

        参考文献:

        [1](加)诺斯普洛·弗莱:批评之路[M].王逢振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段琦.《圣经故事》[M] . 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2.

        [3](澳)考琳·麦卡洛.荆棘鸟.曾胡译[M]. 南京: 译林出版社,2013.

        [4]赵林.神旨的感召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5]梁工主编.圣经与欧美作家作品 [M].北京:宗教出版社,2000.

        [6]唐祖莲,王荣富:生命的赞歌——解读《荆棘鸟》中戴恩的替罪羊形象[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6.

《荆棘鸟》人物原型溯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