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传》逐句详解

发布时间:2020-04-03 15:49:19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贫困,常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1)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前期齐相,曾辅佐桓公成就霸业,桓公尊之为“仲父”。死后赐号“敬”,又称敬仲。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2)颍上:今安徽颍上

(3)鲍叔牙:齐国大夫,与管仲同乡,也是安徽省颍上人。下文“鲍叔”,指鲍叔牙,以知人善任闻名于世,向齐桓公举荐自己的挚友管仲。他与管仲的交情为历代史家所称颂,有成语管鲍之交

(4):交游,来往。

(5):这里是占便宜的意思,指下文“分财利多自与”。

(6)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齐襄公立,政令无常,数欺大臣,又淫于妇人,诛杀屡不当,鲍叔担心齐国将大乱。为避难,管仲、召忽奉襄公弟公子纠(襄公弟)出奔鲁国,鲍叔奉襄公弟小白(亦襄公弟)出奔莒国

(7)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公元前686年,襄公被杀。前685年,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回齐夺王位,先由管仲带兵扼守莒、齐要道,以防小白先行入齐争位。两相遭遇,管仲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使鲁国延误了公子纠的行程。小白率先入齐,立为桓公。桓公以军拒鲁,大败鲁军。鲁国被迫杀死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请禁自己

(8)鲍叔遂进管仲桓公即位后,想用鲍叔为相,鲍叔从五个方面说明自己不如管仲,极力推荐管仲。于是桓公以解射钩之恨为借口,要求鲁国用囚车押回管仲。管仲返齐,桓公任他为相。

(9),保举,推荐。

(10),称霸。

(11)九合诸侯:指齐桓公九次以盟主的身分邀集各国诸侯会盟。,会盟。

(12)一匡天下:使天下归正。,匡正,纠正。

这一段先总括管仲的特点,“鲍叔知其贤”,用笔不多但交代清楚,概括扼要。接下去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或可靠的传说中,择出最有典型性的事迹,突出他们各自的主要方面。鲍叔知道管仲有贤才,虽然“管仲贫困,常欺鲍叔”,但“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在各为其主争位的关键时刻,他俩又处于水火不相容的对立地位。后来公子纠败后,鲍叔却费尽心机一定要把管仲讨回来。他对鲁国国君说:“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国中计把管仲押送回齐,到堂阜这个地方鲍叔就把他释放了。鲍叔又告诉桓公:“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管仲于是得到重用,“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当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真正了解管仲,特别是在那复杂的历史环境,多变的时代风云中,鲍叔能独具慧眼,识别英豪,“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鲍叔的胆识和魄力便跃然纸上。

管仲曰:“吾始困时,与鲍,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时也。吾尝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小节,而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牙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我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1):曾经。

(2):作买卖。

(3)穷困:困厄,窘迫。

(4):泛指多次。见:被。

(5):遇,逢。

(6):逃跑。

(7)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8):以……为羞。:以……为耻。

这一段写管仲对鲍叔的知己之感。作者采用人物独白的方法,形成唱叹的格调,极写两人那久经考验、忠贞不渝,二千年来为人所称道的友谊。管仲举了五件事,说明鲍叔善于从大处着眼。一般人可能看到管仲的不肖无耻,但是鲍叔却能更深一步看到与表面现象截然相反的可贵的正面素质,使管仲刻骨铭心,引为知己。那一气呵成的排比句中,浓缩着管仲的歌哭欢笑,最后他满怀深情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我们不仅可以想见管仲此刻内心的激动,而且也更清晰地想见鲍叔那目光犀利,识见深远的形象。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管仲之贤,而鲍叔能知人也。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

(1)子孙世禄指鲍叔牙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吃俸禄。

(2)推重、赞美的意思。

这一段写“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所以鲍叔之贤为世人所热烈称道——“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司马迁笔挟热浪,亲切自然地抒发着他的感受,形象地树立起那个社会先进的道德高尚的典范。在这些人身上正寄托着他的人生理想。司马迁是反对暴政的,他希望居高位者能减轻赋敛,让人民安居乐业。他无情地暴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举凡残忍暴虐的商纣,灭绝人性的吕雉,严刑峻法的酷吏,以及统治者的穷兵黩武,骄奢淫逸都一一给予揭露及鞭挞,使人感到他写着这一切的时候,是完全背离了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而接近于人民的要求和愿望。鲍叔正是以国家的兴亡,人民的安危为重,所以他对管仲能长期地负责地考察,审慎地果断地推荐,终于由于管仲的治理,使齐国强盛起来。这些看来好平静的叙述,却不能不透露出司马迁灵魂深处的忧欢,显示了他思想中可贵的人民性。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之。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1):出任国相。

(2):指百姓。

(3)其称曰:他自己称述说指管仲在《管子》一书中的称述。以下引语是对《管子·牧民》篇有关论述的节录,其“仓廪实”三句和“四维不张”两句见于“国颂”一节,“下令如流水之原”两句见于“士经”一节。

(4)上服度则六亲固国君服御之物有度。:国君。一说居上位者。服御,使用,施行。:节度或特指礼度、制度。六亲:《管子·牧民》有“六亲五法”一节,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毋曰不同生,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意思是按照治家的要求治理乡,乡不能治好;按照治乡的要求治理国,国不能治好;按照治国的要求治理天下,天下不可能治好。应该按照治家的要求治家,按照治乡的要求治乡,按照治国的要求治国,按照治天下的要求治理天下。不要因为不同姓,不听取外姓人的意见;不要因为不同乡,不采纳外乡入的办法;诸侯国不要因为不同国,而不听从别国人的主张。象天地对待万物,没有什么偏私偏爱;像日月普照一切,才算得上君主的气度刘向注以家为家一亲也。以乡为乡二亲也。以国为国三亲也。以天下为天下四亲也。毋曰不同生,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如地如天,何私何亲’,五亲也。如月如日,唯君之节,六亲也;天地日月,取其耀临,言人君亲下,当如天地日月之无私也。”由此可知,这里所谓“六亲”,不是指一般意义的六亲,即不是《正义》所云外祖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子,也不是王弼所云父、母、兄、弟、妻、子,或其他各种指谓。我们直接翻译为“六亲”就行了。:安固,稳固。

(5)四维指礼义廉耻。《管子·牧民·四维》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纲,即网上的总绳,此引申为纲要、原则。

(6)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意为下达政令要象流水的源头,顺流而下,使政令顺着百姓的心意。:通“”,水的源头。

(7)论卑而易行:政令符合下情,容易为百姓所执行。论卑:指为政符合下面的民情。

(8):废除。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1)轻重:“轻重”一原是《管子》的一个特殊经济概念,是管子经济思想、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问题是用货币和谷物来调节、控制国家经济。但从本段所举史实来看,司马迁不是谈管子的经济思想。所以“轻重”一还应理解为通常意义的“轻重”,即事物的轻重缓急

(2)权衡:比较利弊得失衡量事情的得失

(3)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是说少姬(即蔡姬,桓公夫人)曾荡舟戏弄桓公,桓公惊惧变色,制止不听,因而发怒,将她遣送回国但未断绝关系。蔡将其,所以桓公怒而发兵攻蔡。

(4)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左传·僖公四年》载:齐桓公伐楚,使管仲责之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古代祭祀,用裹束成捆的菁茅置匣中,用来酒去渣滓,裹束。,菁茅。按: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

(5)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北狄北戎,古种族名,春秋时在今河北北部,经常威胁齐燕的安全。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救燕而伐山戎,孤竹而还。燕庄公送桓公进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割燕君所至之地与燕,并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召公是燕国的始祖,姓姬名奭shì,周之同姓。曾佐武王灭商,被封于蓟(北燕)。因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成王时任太保,为三公,与周公旦分陕而治,很有政绩“治西方,甚得兆民和。”

(6)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齐桓公五年(前681),伐鲁,约请鲁庄公在柯(今山东阳谷县东)地相会。鲁将曹沫即春秋时曹刿,以勇力事庄公三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将盟,庄公的侍从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订立盟约,归还“鲁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而“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7)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语出《管子·牧民》。,给予。

段通过内政、外交两方面写管仲一生主要的功业。在这有限的笔墨中,剪裁枝蔓,突出主干,从提炼上见功力,表现出司马迁高度的艺术修养。管仲是十分注意经济建设的。齐国地处东海之滨,具有渔盐之利,纺织业也很发达,首都临淄在当时是一个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所以如此,是管仲用通货积财的办法使齐国兵强国富起来。司马迁很重视“商”,他把商和工、农、虞(开采山泽之利的人)并列,认为这是国家富足的四大来源。他懂得从经济角度来考察社会问题,因此盛赞管仲治国能达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地步。管仲的施政原则是“与俗同好恶”,他能顺应时势民情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改变政策、方针、方式、方法。“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管仲能够把人心向背做为施政取舍的准则,能了解到经济发展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这是难能可贵的。

段写管仲在政治外交方面的贡献。管仲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他懂得为政之宝,在于“知与之为取”。作者举了三件大事,采取了对比的手法。管仲是处于诸侯争霸,连年混战不休的时代,他辅佐齐桓公称霸经过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鏖战。就以桓公侵蔡来说,实际上是为了发泄私愤,“蔡溃,遂伐楚”,连楚成王都向他们发出莫名其妙的责问:“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在这关键时刻,如果处理得不好,不仅师出无名,且将失信于天下。可是却被管仲找着了大题目,责问他们包茅不入贡于周室,一下子从霸权的膨胀转为正义的伸张。作者把他和齐桓公放在对比的情况下来写,愈显出天下多变,沧海横流的英雄本色。管仲能充分利用他所处的地位,尽最大努力,拨转航向,正面引导,使齐国的外交沿着有利于齐国强大的路线发展下去。

管仲富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

(1):比拟,类似。

(2)三归管仲有三处采邑,称为三归。另有多种说法,如三姓女子;三座筑台;三种赋税;三处府库;三牲献。甚至还有三百乘土地说法三处采邑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很狭小嘛。”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家业田产,对于公事却不管,怎么谈得上俭约呢?”《晏子春秋·杂(下)》:晏子老,请“辞邑”,齐景公“不许”,拟参照先君桓公“赏之以三归,泽及子孙”之法进行“恤劳”。以《晏子春秋》观之,“归”,有去处之意,也有馈赏之意。“三归”,即馈赏三处家产也。《韩非子》则引为管仲索要“相齐”条件。即齐桓请管仲出任宰相,管仲索要“贵、富、尊(亲)”之地位。显然,《晏子春秋》是晚年的“恤劳”之赏,《韩非子》则成了一开始的“逼上”之索。按常理,晏婴之说更合乎情理。撇开枝末,《韩非子》载记索“富”,而有“三归之家”,既可映证《晏子春秋》,“三归”指田产而能“泽及子孙”。又可验证《论语》孔子之言,“三归”可为管仲奢富之标识。因为其奢富,孔子才发感慨:“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才有结论:“管仲之器小哉!”娶有三房何晏集解《论语·八佾“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时,包咸的话说:“三归,娶三姓女也。妇人谓嫁曰归。”筑有三台。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管仲乃于府中筑台三层,号为三归之台,言民人归,诸侯归,四夷归也。市租常例。清郭嵩焘《释三归》:此盖管子九府轻重之法,当就《管子》书求之。《山至数》篇曰: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三归之名,实本于此。是所谓三归者,市租之常例之归之公者也。储藏府库。清武亿《群经义证》:台为府库之属,古以藏泉(钱)币。”“以三归对贫言,则归台即府库别名矣。其它。包慎言《论语温故录》三归为以三牲献。太田方《韩非子翼毳cuì三百乘之地

反坫(diàn)周代诸侯祭祀、宴饮,在正堂两旁设有放置祭祀、宴会所有礼器和空酒杯的土台叫“坫”。诸侯互相敬酒后,将空酒杯(反置在坫上。按“礼”,只有诸侯才能设有三归和反坫。管仲是大夫,不是国君,也在正堂两旁设有安放空酒杯的坫本不该享有。然而,齐以管仲而强,故下文说“齐人不以为侈。”

(3):放纵,放肆。这里有过分的意思。

司马迁写管仲的时候,他心目中不仅有一个贤相的标准,也有一个贤相的形象。他是反对奢侈的,但在第段里他写了“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的事例,齐人不认为管仲是不对的,因为他的功劳太大了。甚至管仲死后,齐国遵照他的办法来治国,也可以“常于诸侯”,可见他所制定的内政、外交等方面政策的正确性。虽然只有一笔,说明管仲是多么富有远见卓识!他的治国之策处处从齐国人民的长远利益着想,精心谋划;他能认真分析形势,掌握事物发展规律,从而取得无往而不胜的效果。

回顾篇首,司马迁在文章一开始所强调的“贤”字到此就有了非常充实、具体的内涵。“齐人不以为侈”,实在是从另一角度强调他的功劳和才能,强调他在人民中的深远影响。短短几句,充满了追思及缅怀的情味。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1) 孔子小之:《论语·八佾》中有“管仲之器小哉”的话,认为他器量狭小这只是孔子评价管仲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孔子还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篇》)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野蛮人了。又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意思是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算他的仁德!这就算他的仁德!

(2)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见《孝经·事君》。将顺:顺势助成。匡救:救正、挽救。上下:指君臣百姓

(3) 岂管仲之谓乎:或许说的是管仲吧!岂:大概,或许。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B.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储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C.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D.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

B.封邑指古时帝王赐给诸候、功臣以领地或食邑,被封邑的人通常只负责收取其领地的租赋。

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说法错误。

D.入贡有两种含意,一是指向朝廷进献财物土产,二谓贡生入京参加会试,本文是前一种释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统一天下。“统一天下”说法错误

B.当管仲处于贫困时和窘迫时,鲍叔能理解帮助他。后来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隋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鲍叔也因而得到人们的赞美。

C.管仲执政能够顺应民心,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并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

D.管仲的富贵可以跟国君相比,但齐国人却不认为他过分。他死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且齐国常常比其它诸候国强大。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5分)

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常常欺骗鲍叔),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欺”“善”“以为”各1分,大意2分)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5分)

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三仕”“见…于”“不肖”各1分,大意2分)

《管仲传》逐句详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