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发布时间:

【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敬礼。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敬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小人物鸣笛
许逸帆
火车呼啸而过,打破山谷的沉静。一两声响笛特为孤独的深山巡逻员老计而鸣,为他传递平安与美满的讯息。
那列车,不像我们的社会么?老计,又莫不是社会中小人物的集合?然而日新月异发展着的社会,该向列车学习:不可将小人物无情的抛在身后,要关注他们,为他们鸣笛。
对于日行千里的火车而言,老计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但正是无数个爱岗敬业的老计共同努力,才保证了火车的运行。火车似乎打破了老计安静的山村生活,但它同样为老计带来满足与期盼。社会这部巨大的列车也是如此。抛下了像老计这样卑微却勤恳的人,社会的发展又能走多远?当一个社会富足安康、前途无量之时,须谨记,它并非平地而起、坚不可摧。正相反,是社会中众多平凡的小人物在培育它、守护它,并期望它可以为众人带来收获幸福的土壤。当社会发展不同步、不统一,列车转瞬而过时,那一声汽笛极宝贵。它既传达了感谢、尊重与关怀,又立下承诺——为如老计者带来新的生机和希望的承诺。
社会似乎更注重外在与整体,它显现的永远只是千万个个人形成的“公约数”,它最关心的又无不是进步的先锋。然而社会中鲜活的个体、那些“老计”们,其实才是进步最大的推动力。他们从事简单却必不可少的工作,是社会中朴实而关键的一环。他们许不是深山里的巡逻员,但他们是社会深处的工人、农民等等。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若想持续发展,便必须关注这些小人物的命运。他们是最易被忽略的,因为他们看似静止、被动。但是实际上他们作为社会基础且稳定的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前线也是后方。社会的变化趋向,最终要同他们的命运相合。为他们鸣一声笛,社会就有了人情的温暖,社会便得到了警示,使其在高速发展中不忘自身前进的方向及目的:要关爱所有人。这样一来,也避免了它成为大而无当、于民无益、但求浮夸的社会。
我们的社会曾经从小人物身边无情走过。举山村支教教师一例便足以说明。当社会发展的重心锁定在了城市,乡村教师便成了巡逻员老计,他们默默无闻地留驻在大山里,将青春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以求这辆乡村与城市共同驾驶的社会列车可以平稳地飞驰。可惜他们不似老计般幸运,无人为他们鸣笛,无保障的生活与无希望的未来逼迫他们逃离岗位。如此一来便引发了连锁效应,乡村教育呈真空状态,乡村更加闭塞、落后。城市一枝独秀,并非健康和谐的社会发展。而这一切都源于对人的忽视与默然!今天,人们显然更关注这些小人物的命运了。各种媒体上都出现老计般的面孔,也许目前无法更好地回报他们的无私奉献,但这一关注本身已是进步。社会也已重新发现了它发展的力量。
愿火车飞驰过后留下的是响彻山谷的笛声,并且不仅只是空谷笛声,愿社会在前进的同时,关注每一个小人物的脚步,每一个“老计”庄重的敬礼。
【简评】列车不仅只是列车,它是社会发展的具象;山谷不仅只是山谷,它是社会生活的微缩;老计不仅只是老计,它是众多平民百姓的代表。如是,那一个庄重的敬礼,那一声致敬的汽笛,就更让我们怦然心动,让我们肃然起敬,让我们心清眼明。由小见大,催发了这位同学关注生活的思维火花;由表及里,展示了这篇作文洞察生活的思想力量。寥寥百字的材料,在这位同学眼中,演化为广阔鲜活的现实社会;区区千字的短文,在众多读者面前,呼唤着人之为人的良知。我们希望社会列车汽笛长鸣,这样的列车,定会有更多的老计为它守护,向他敬礼。

老计的汽笛声
农雨桐 老计安安稳稳地在深山里做了三十年的火车巡逻员,那段时间里他负责的铁路从没发生过事故。但令他最骄傲的并不是这个,而是当他向经过的火车敬礼时,火车会鸣笛回应。
“我每次都要站得离铁路近一点,好把它听清楚„„那么长的一声‘滴’——!”每次和儿子小计说起这事儿,老计都要用被山风吹哑的嗓子学出一声在他看来无比动听的尖锐汽笛声,“那声儿就在谷里来回窜,好像就在给我一个人唱歌似的。那会儿就觉得,捡那么多碎石头,爬上山给大石头上护栏啥的都不苦啦„„”
每每说到这儿,他脸上刀刻般的皱纹便会变得更深——快乐正在那些山风吹出的沟壑里沉淀着。这故事小计听了很多遍,可每次看到父亲充满自豪和满足的眼神,他还是能感到沉甸甸、热乎乎的东西在胸中流动着。
虽然老师都说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但小计没能考上大学。高考完从城里回家的那天晚上,他告诉父亲自己想做火车巡逻员。老计坐在门外抽了一夜的烟,天一亮就挎上他的老解放布包去了铁路职工管理处。老计回来以后似乎老了20岁,屈辱和苦闷把那些皱纹刻成了扭曲的伤疤。老计说,“明天就上班。
第二天小计起来发现家门口的烟头多得像下雪,而父亲脸上伤疤般的皱纹再也没消失过。
小计从火车巡逻员做起。他和老计一起向火车敬礼,听那一声长长的汽笛声如号角般向他们致敬。他发现,只有当汽笛响起时,被刻进父亲皱纹中的痛苦才会溶解;而那一刻,父亲的表情庄重骄傲得像个得胜的将军。
小计毕竟年轻聪明,过了几年竟坐进了职工管理处不宽敞却舒适的办公室。一个老前辈向他说起他的父亲。前辈说,有一天很少造访的老计居然来了。那帮组长、副主任就跟踢皮球一样把他踢来踢去,他被晾了5个小时才见到主任„„
小计的眼睛红了。
再后来,老计退休了,小计已经当上部长,进了城。一天,小计打算回家看老计,决定坐火车回来。在快到老计曾经在那里守护并听着汽笛响起的那段铁路时,他进了司机车厢。他要亲眼看着汽笛被拉响,听那声音向一个和老计一样兢兢业业的可敬人儿致敬。
夜色中,一个人影出现在铁路远处。在强光中小计渐渐看清了一副熟悉的装扮,但那年轻挺拔的姿态不属于老计。司机嘴里嘟囔了一声“站这么近”,用力拉了一下汽笛。听了这么多年汽笛声的小计突然捂住了耳朵:那声音太长,太尖,太刺耳了。
等静下来,司机说:“您看,这一长声是警告行人避开。这一带总有那么几个傻人往铁路边站,非得给他使劲拉一下汽笛告诉他快让开他才往后退„„不要命的„„”
小计说不出话来。他想起家里的破收音机、掉色的搪瓷水杯,缝补过的老解放布包,想起父亲隐藏在皱纹里慈祥的眼神。一切都是那么老、那么旧,那么微不足道,但一切在一声汽笛中又都变得如英雄般骄傲、庄重起来。他突然明白,那汽笛托起的不是别的,正是父亲那份简单又不容侵犯的尊严啊。
他不顾司机的惊诧,伸出手拉响了汽笛。
几座山之外的老宅里,老计在床上微笑着翻了个身。梦境中一声长长的汽笛,把他被山风吹得褪色的灵魂轻轻托起。
【简评】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篇耐人思索的微型小说。小说反映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复杂状况,反映出殷殷之情与冷漠之态的碰撞。这条山谷啊,就是世态展示的画廊;老计的汽笛,分明是呼唤良知的钟鸣。一方面是巡逻工老计师傅敬岗爱业精神的传承,崇高人格无上魅力的发扬;另一方面是对这种高尚精神的疏离,对这种崇高人格的背弃。我们既为汽笛重新长鸣而宽慰,更为悠扬的汽笛声能不能在大众心中重鸣而深思,能不能引发人们灵魂的共鸣而忧虑。当然,作文可以去除一些冗杂内容,简洁的情节,更可以彰显精神和情感的冲突。

沉默的守山人
那个朴实无华的身影——我想是这样。晓霞未出、朝露待晞时分,便集起工具、从他那低矮老旧的小房里躬身而出,踏上属于他的一天之路。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每一步都走得敬畏、每一步都走得沉重。
他,老计,沉默的守山人。他背着大篓子,肩扛着极沉的铁锹、铁镐等碎石工具,那重量几乎沉得压弯了他的腰。他沉默而坚定地行进着,敏锐地目光直指巍峨的山峰。事实上他的目标是那些隐患的石土块砾。他的职责是守卫他敬畏无比的大山,同时他也守卫那些来访大山的旅客,大山的朋友。每次看到那笔直铁轨在阳光下闪烁迷人的黑色金属光泽,他都会弯一弯嘴角,然后再肃穆地仰望大山,却不发一言。他不用说什么,因为他在心中始终坚守着这一份沉重的责任。
火车,大山的旅客。老计想:大山是珍惜这个朋友的吧。孔老夫子也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挺拔屹立的大山呦,你是不是总是惋惜火车的匆匆而过呢?这位朋友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所以你偶尔就要发点小脾气的,是吧?
不过,这一点都不好玩。你因朋友远去而发怒,不惜将自己的身体弄碎使之惊醒那还在梦里的你的火车朋友,让他回来再跟你玩。可是你这一点就有点过激了啊。你这样做是惊醒了朋友,却也重重地伤害它们了啊。如果火车被你生气时扔的巨石砸到的话,后果才真是悲惨的啊。大山啊,你是不想失去朋友的吧?
所以呢,我现在要收回你的那些让你失去朋友的家伙们。这样的话,你就不会再伤害到你珍视的朋友了。好吗?
而且,你不要担心你会孤单。你看:天陪着你,树陪着你,我也陪着你,你时时刻刻都可以感到我们的存在。即使一列火车驶过,仍会有下一列到来的。你的朋友是不会少的。大家都爱慕你的风姿,赞叹你的巍峨,怎么会不把你当朋友呢?所以啊,你就更不能伤害他们了。是吧。
所以现在,我要把你的石块采走了啊,我会很轻很轻的,决不会弄疼你。
老计如是想着,他从来都是这样用心灵与他敬爱的大山交谈。他坚信他们彼此心灵相通,这是他老计默默无语守护了几十年的他既敬畏又疼爱的大山啊。
老计将收集的碎石细细地受到大篓子里,他伸起粘了泥土的胳膊,揩了一下面上的汗水,又仰望着他的大山笑一笑。于是又背起篓子,拿起工具继续坚实地走下去。
忽然,他听到了不远处,火车轧铁轨的辘辘声。于是他倏地停下脚步,望向火车开来的方向,放下手中的镐头,对着开来的火车敬礼。他微笑而自豪地看着那一节节的车厢,默默地对大山说:“你看,你的朋友又来了,你一点也不会寂寞的,可不要任性啊。
大山似乎听见了老计的话,它摇摇它身上的树的叶子,发出沙沙的声音以回应老计。不多时,即将远去的火车便发出一阵老计和大山都无比熟悉的声音,那是火车的鸣笛声! 那是你的朋友在向你打招呼呢!目送火车远去的老计转过身来又望向大山。
你看,我们都陪着你呢。所以,不许任性啊。
走了不远,老计又停下来敲碎石块。老计将收集的碎石细细地受到大篓子里,他伸起粘了泥土的胳膊,揩了一下面上的汗水,又仰望着他的大山笑一笑。于是又背起篓子,拿起工具继续坚实地走下去。 【简评】题目材料中,深山、每天、独行、二十多公里,已经让我们感动;庄重的敬礼,更让我们动容;那呼应的汽笛长鸣,简直让我们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了——这一切本是缘于护路,缘于对列车安全的负责。这篇作文却翻出新意:护路变成了护山,敬礼是代表大山,而汽笛声也被解释为向大山打招呼。这篇作文里,“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每一步都走得敬畏、每一步都走得沉重”的沉默护山人的形象很扎实,老计“用心灵与他敬爱的大山交谈”也细腻动人。但是,我们需要想一想:这种转换能不能和题目给出的材料吻合,这样的故事是不是符合生活情理和逻辑?毕竟,我们不只要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高远追求,还需要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苦的思维劳动。如果下定决心作这翻新,那就必须向题目材料,向生活做出合理的交代,需要在构思上再下苦功!

头顶的星空
深山中,火车呼啸而过,伴随着鸣笛声。这不是为了向前方提示,而是为了向一个人致敬。他,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守护铁路的巡逻员老计。他守护的那段铁路,每一块碎石,每一节枕木都铭刻着他心中的坚守。他用一天天不懈的巡逻告诉世界何为“坚守”
其实每个人都有心中想要守护的东西,就像考生对成绩的坚持,父母对子女的呵护„„这些都是坚守,所以坚守绝对不是悬之高空令人仰不可及的玄虚,它是我们心中最隐秘的美好。但之所以我们会有不可及的感觉,是因为坚守的境界有高低之分。
对工作的认真是一种坚守。鞍钢的郭明义,工作几十年,每天都早到晚退,从他工作到如今,他为企业奉献相当于几个人的工作时间,虽然只是一名小小的钢铁工人,但对工作的热爱与认真,让他为人所知为人所敬。和深山的老计一样,他们很平凡,只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但因为他们的努力,火车走的更安全,企业更有效率和凝聚力。
对教育的认真是一种坚守。成都某中学的教师石忠告诉我们教师的坚守。作为一名重点校教师,他生活无忧,这已是很多人梦想的安稳的生活,他心中也一定是满足与安稳的。但偶然的一次支教让他改变。去青藏地区支教的他看到恶劣的生活与教学条件,看到了孩子们想要老师的希冀的眼神,看到他们想要安稳学习的无奈,看到教育在圣洁之地面临尴尬的境地,看到„„许多的“看到”让他做出辞去工作,搬家到西藏做支教老师的决定。孩子的年幼,城市的便捷都没有阻碍他迈向西藏的脚步。他的脸上已经有高原的印迹,他的心中是对教育的坚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重要与艰巨不言而喻。他在高原种下希望,他为中国的未来提供了无限可能。
对生命的认真是一种坚守。杭州已故的大巴司机吴斌用生命诠释了坚守。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他,决不会料到灾难会降临的如此措手不及。飞进车窗的一个金属块以加速度向他袭来,一瞬间的力度让他的肝脏破裂,生命危急。这样的危急关头,他没有伸手去捂住伤口减小痛苦,而是俯身紧紧把住方向盘,换档,刹车,停车。这几个小小的动作挽救了一车人的性命,让一个个脆弱的生命依旧鲜活。而他,却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对生命是严肃而认真的,他对生命是珍视并坚守的。
康德说: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是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准则。其实星空与准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星空”和“准则”让不同的人生绽放不一样的光芒。
【简评】这篇总体来说也是不错的作文。抓住材料的一个侧面——坚守——立意,也符合题目“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自定角度”的要求。但显然,思考深度不够。老计师傅庄重的敬礼形象地展示出他之所以能够常年寂寞“坚守”的内在力量;而深山中久久回响的汽笛声,也是对这“坚守”不可或缺的外力支撑。正因为对“坚守”的内涵认识不够,所以作文援引鞍钢郭明义、成都教师石忠、杭州司机吴斌三个事例,或对“坚守”阐释得比较勉强,或对“坚守”内涵的挖掘较浅。作文题目给出的生活场景需要我们细察深思,一如老计师傅对待他的工作一样。

【文题】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例文一】 试问杨柳几许情
你从远古走来,春风化雨之时,你浸透多少那原始的绿意的生气?
茫茫天地之间,你奉献了几许绿意?漫漫古今一路,你奉献了几许乡情?我敢说,几千年来,只有种入《诗经》里的杨柳,才会有这般绿意,这般乡情!

不是吗?听,一位征战的年轻人,站在家乡的小路旁,他望望天空,看看大地,俯视屋门口的几颗柳树,发出了这样深沉的悲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依依,是杨柳的乡恋;那霏霏,是战士的别泪。杨柳啊,你为什么会勾起古人对乡情的冲动?
你从大唐走来,春花烂漫之时,你镌刻人生的轨迹。
记得,诗圣杜甫在他的《吹笛》诗中,就曾向世人反问过这样的话:“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他想要回去,抚摸家乡的柳树啊!我知道,杜甫的乡思,无不是因为故园的杨柳而触发。
豪放飘逸的诗仙太白,在他《塞下曲》诗中这样写道:“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他埋怨塞外五月天还在下雪,让人看不到春色,看不到杨柳。这样的埋怨,平添了旅人的乡愁啊。难怪杨柳会为大诗人们瞩目。
我不敢相信,在巍巍巴蜀大地上,为何大唐人会轻诵起“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般多情的山歌?难道从《诗经》里诞生的浓浓乡情,竟然会被这淳朴率真的民风所替代?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瑰丽,难道还不能道尽春天里杨柳的飞扬?
我不敢相信,在漫漫长安古道边,为何大唐人会吐露出“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般愤懑的诗章?难道从《诗经》里发芽的浓浓乡情,竟然又会被这深邃忧愤的情愫所置换?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颤音,难道还不能写完春天里边塞杨柳的深沉?
你从大宋走来,春月圆缺之时,你反射命运的征程。
我不敢相信,在繁华的京都远郊外,为何大宋人会苦唱那“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般伤感的哀歌?那“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的亮丽,那“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清新,难道还不能描画春天里杨柳的神韵?
我不敢相信,在阴冷的黄州江水畔,为何大宋人会悲吟那“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这般悲苦的情调?那“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的超然,难道还不能摹写春天里杨柳的洒脱?
我问诗经,问唐诗,问宋词,问生长情意的杨柳。 我问乡思的缘起,问伤感的缘起,问怨情的缘起。 蓦然回首,杨柳依依,万条绿绦„„ 今人不见古时柳,试问杨柳几许情?
【简析】这是一篇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较深文学功底的散文。作者利用“问”这个题目所提供的平台,充分展现自己的特长,调动平素积累,在古诗词中的“杨柳”这个意象上大做文章,表现出过人的才情。本文虽然沿着“远古”“大唐”“大宋”三个朝代的时间顺序推进,实际上,在对“杨柳”的品读上,却是从“乐与悲”或者说“有情与无情”这两个主体层面上展开的:第一个意象主体层以《诗经》为代表抒写杨柳的乡情、乡恋;第二个意象主体层以唐宋诗词为代表抒写乡愁、乡思。第一层虽有悲吟却终是留恋,第二层虽难免多情却终化作忧愤。两个意象层在情感上有联系,亦有纠葛。从人类情感上来说,有欢笑便有眼泪,人生无常;从诗歌创作上来说,有意象便有多意,独有会心。作者引用了大量古诗词名句句篇,将“天有斗转星移”“人有悲欢离合”的至理诠释得浪漫且深情。于幽微之处发问、感叹、叙写,对“杨柳”这一传统意象作现代人的感悟与阐释,将一首首裹挟着历史风烟的老歌唱给当代有情有意的人们,构成本文最为感人的新意——我在人间,我恋于情。
【例文二】 我,为什么被当成了摇钱树
“我现在是中学生啊,为什么被当了成摇钱树?” 那是三年前,我就开始生出的疑问。
我做梦都没有想到,一个在偏远山区生活了十多年的我,一个在当地小县城就读初中后,参加高中升学考试名列全市第一的我,一夜之间,竟然有机会被省城一所响当当的国家级示范高中“请”了过去,进入名校班学习!
岂止是这一点?

与其他同学相比,我还有三点不菲的特殊待遇:一是我在这里高中三年学习的所有学杂费全免,二是学校每月补助我200元生活费,三是如果我考上清华或北大,学校还会单独给我1万元奖金。
猛然间,我下意识地感到一种疑惑:咋啦,我成了全家人的摇钱树了? 当然,我心里也有一丝喜悦。
毕竟,我的家里太穷了。当时,到家里来“访”我的那位省城下来的老师,就曾当着我父亲的面,对我极为诚恳地说:“你只有跳出这穷山沟,跳出这小县城,到大城市去,到名校班去,才有前途,才有为你父母创造财富的机会!
原来,我到外面去求学,不仅有美好的未来,就是现在,我还是高中生的时候,也可以提前为辛勤的父母换来一些财富。
这,就是我离开故土、选择名校的理由吗?
于是,我带着这样的疑问,也带着这样的欣喜,在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父母的陪同下,乘坐时速为
100码的高速汽车,顺利地走进了这所巴蜀名校,开始了我非同寻常的高中生涯。
是的,这里的环境太具有新鲜感了。教室,操场,阅览室,游泳池,跟我在电视里所看到的那些大学有什么区别呀!这里虽然说不上富丽堂皇,可也幽美,簇新,大方,气派,令人激情澎湃。
“我要在这里寻觅到父母期盼的一切,
我要在这里获取老师承诺的一切!”我暗暗发誓。
为了期盼,为了承诺,我必须像孔老先生那样“韦编三绝”勤奋学习,更要发扬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精神,保持我学习领域的绝对优势。
然而,学习一段时间下来,我苦恼了:这里的老师,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导师;这里的同学,更是“不拼哪会赢”的对手。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似乎都隐型地镌刻着“竞争”“竞争”“竞争”的字样!
霎时间,我的大脑缺氧了。不,我要静下心来,补充新鲜氧气,为期盼,为承诺,激流勇进。 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寒窗苦读,我的成绩继续保持在模拟考试全市前三甲的绝对领先地位。
于是,我欣喜若狂——我父母的期盼,学校的承诺,我的未来,都不是梦!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原来,像我这样由学校从外地“挖”进来的一流尖子学生,哪止是一个两个?我们班,甚至我们学校,不少优等学生都是学校用钱“请”进来的呀!
现在,我坐进考场,面对这样的教育现实,我苦恼,我疑惑:难道学校和老师只有用这种手段,从全省各地“挖”来一流尖子生,才能为学校带来良性发展,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突出的经济效益吗?难道你们“挖”来像我这样的尖子生,仅仅是让我们成为父母的摇钱树吗?难道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中学生的心灵,不就是过早地被你们“挖”而被扭曲的吗?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只希望那苦口婆心“请”我们到校优惠读书的老师们,你来向学生、向家长、向社会作正面回答„„
【简析】这是一篇直指现实,思想深刻的文章。作为一名被“请”被“挖”来的学生,作者对名校争抢优秀生源的问题提出异议。文章由两个主体层组成:第一个主体层,写自己三年前的被“访”和三年中的学习;第二个主体层,写今天自己终于了解事实真相,进而反思。第一层是三年前的喜悦、困惑,第二层是今年的苦恼、质疑——作者的态度由相信到怀疑,情绪由激情澎湃到愤愤不平,这也正是作者由幼稚到成熟、由感情到理性的过程。其实,文章的深刻性还不止于此。昔日,我们涉世未深,对很多问题懵懵懂懂;今日,经过一番被“挖”的历程,大脑缺氧,心灵扭曲;未来呢?作者没说。如果我们联想到不少高分考生升入大学后无所事事、空虚失落甚至不思进取的报道,这种“催生”的可怕后果便显现出来了。由此可见,作者对争抢优秀生源这一现实做法的怀疑,是含有其对未来生活的担忧的。这种潜在的预见,更见其深刻性。


范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