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发布时间:2013-01-14 22:05:57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对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不仅仅是对田园风光的描写,也包括他在农村生活的感受。他不是单纯的通过直接描写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反的田园生活景象来批判当时的社会。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来概括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陶渊明诗的特点是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即平淡中见真情。

关键字归宿 平淡自然 田园诗

陶渊明(约公元365---公元427年),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是东晋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在他的诗歌中,以田园诗成就最为突出。他开创田园诗一体,对中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冲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便难以实现。陶渊明的一生虽有做过官,但都是芝麻小官,根本无法施展其壮志。多年的经历使他开始追求心灵的宁静,最终放弃了官场生涯,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

陶渊明的诗今存125首,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类。其中田园诗最多,成就最高。陶渊明的诗多写于归田园之后,诗人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绘、自己躬耕同农民友好交往的欢悦心情的倾吐、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反映,以暂新的内容,纯朴自然的风格为我国诗歌开拓一个新的领域田园诗,从而成为田园诗派创始人。所谓田园诗,就是指描写农村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的诗。在诗歌发展史上,以农业劳动为内容的诗歌可以追溯到古代歌谣。到了《诗经》才出现了大量的反映农村生产的农事诗。但只到了陶渊明,农村的生活和田园风光才真正得到了文人的关注。

陶渊明的田园诗从其内容上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描写田园风光,抒发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这些诗歌写出了大自然风光的无限美,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脱离官场后的自由心境。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自述归田适合本性,追悔误入罗网所谓仕宦生活,以流畅的赞美的笔调描绘了乡居村舍的恬淡宁静与和平。前四句诗是写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便是另外一个天地。后四句诗是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个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一样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字里行间可看出诗人对田园的热爱,抒发诗人挣脱樊笼、重归自然的愉悦心情,反衬出市朝的污浊喧嚣和环境的险恶,有批判现实的意义。

当诗人远离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感觉像是找到了已久的归宿,如《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避开了达官贵族的喧扰生活,在田园中过上恬静幽然的生活,诗人的田园生活虽远离政治,却更接近下层平民和农民的生活。在这里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朴实的农民有着共同的话题。

第二类是抒写诗人躬耕劳动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人用朴实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让人可以看见一个封建士大夫披星戴月劳作的画面。本诗描写诗人解官归田、躬耕南山的乐趣,表现的是诗人守志不移甘贫乐道的高尚节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描写诗人晚归的情景,“衣沾”透露出躬耕的艰辛,这原是诗人难以胜任的,然而,因为自己恪守的情操志趣没有被玷污,他认为乐得其所。表现这类题材诗歌的还有《结庐在人境》等。

第三类是反映农村生活的贫苦,农民生活的困苦。陶渊明的家乡在江州,曾是桓玄发难之地,军阀之间争夺政权的战争都在这里屡次进行。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都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晋书·刘毅传》说:“江州自桓玄以来,驱蹙残收,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自非财弹力竭,无以至此。”陶渊明虽未对这些战争作正面描述,但确实已接触到农村的残破。如《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村落变成废墟,田园变成丘垄,居民已经消亡,诗中表现出的都是荒凉惨败的的迹象。在《有为而作》诗的序言中陶渊明又说:“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己。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才通,旬日以来,始念饥乏。”诗中虽然只描写诗人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遭遇,但我们也可想到当时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境。

第四类是通过反映社会生活来表达诗人美好的社会理想。陶渊明的田园诗比较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并通过这些诗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代表作有《桃花源并记》。作者生活在饱经战乱的黑暗时代,便渴望有个美好的社会出现。于是他借助自己的理想和住在农村的感想在诗中描写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劳动的“桃花源”理想社会。正如王安石所说,这是一个“虽有父子无君臣”的理想王国。这虽然只是一种空想,但诗人是想借此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的现实社会。《归去来兮辞》也是陶渊明对官场的一种否定,对田园的追求。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对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不仅仅是对田园风光的描写,也包括他在农村生活的感受。他不是单纯的通过直接描写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反的田园生活景象来批判当时的社会。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来概括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严羽《沧浪诗话》称:“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朱熹《朱子语类》也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陶渊明诗的特点是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即平淡中见真情。

陶渊明诗的语言平淡纯朴而富有韵味。他的田园诗没有刻意的去修饰,似讲平话,显其自然。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很难找到华丽的辞藻,作者绘景抒情,朴实自然,如叙家常,有些简直就是口语,达到了“已于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艺术效果,给人无比亲切的美感。

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中说:“诗之乱头粗而好者,千载一渊明耳。”他的诗没有刻意的去引用富有深意的典故。诗句的魅力就在于他自然感情的流露。“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几乎就是口语,浅显易懂,却能让人感觉到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还有婉转含蓄的特点。在作品中,诗人对自己要表现的和追求的,只做些启示,这些启示寄寓在诗中的景象上。例《饮酒》其五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暮色中屡屡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也回到了山的怀抱。太阳落山的时候很美,鸟儿飞疲倦了也知道回家。这诗中隐藏的意思便是为什么有人还要在黑暗的官场中奔波,不愿返回宁静而优美的大自然呢!

景象不避重复也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一大特点。如《归园田居》其三中,豆、苗、沾衣等字出现都是田园中的景象,给人不是重复累赘之感,却是亲新自然。叠词的运用也使陶渊明的作品中的内容更形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描写山村景致的朦胧与静谧,“依依”写出炊烟袅袅上升的轻柔状态,一幅宁静致远的农村景象展现在读者眼前。

艺术风格上恬淡自然。清人方东树曾说:“读陶公诗,专取其真事、真理、真景,真不烦绳削而自合。”四个“真”字便可读出陶诗的真实诗。《归园田居》其三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情真事真,自然亲切。草盛豆苗稀是陶渊明不善耕耘的真实写照,夜归的情景和细节也极真实。日常生活的诗化蕴涵着高洁情怀。对艰辛的劳作,诗人表现出的是平静乐观的心态,宁肯亲自耕耘于田垄也不愿与黑暗的社会同流合污。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写的是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所写的事务所表达的情感也真。陶渊明在诗中善用白描手法。“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勒而不加色彩的渲染,作为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是不加色彩渲染、烘托,也不用华丽辞藻,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的一种创作方法。陶渊明的田园诗便不讲究词藻的华丽,通过简单的几笔便可勾勒出一幅田园风光图,如《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将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炊烟等几种常见的农村田园景物组合在一起变成了富有意趣的田园。

陶渊明的田园诗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美的天地,他的诗是心与自然合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和找到了人生真谛的喜悦之情,是代表陶渊明风格的诗作之一。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浑然天成,主要体现在情、景、理间的交融。离开情谈景显得毫无生气,离开情说理显得无味,景和理若没有情的渗透则显得作品毫无生命力。陶渊明曾借《五柳先生传》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由此可见田园诗的特点是以“意”为诗。诗意便直接来源于触景生情。三者的结合使陶渊明的田园诗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陶渊明的诗多为抒情精品。诗人有时直接抒情,有时通过景物抒情。陶渊明田园诗中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中,他笔下的景物总是饱含着诗人的感情。诗人喜爱菊花,经常借菊言志抒怀,展现高洁的情趣,表达坚贞孤高的人格。由于诗人的爱好与描写,菊花在后人心中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在《饮酒》中描叙的是诗人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由于“心远”而摆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在自然山林和田园中体味人生的“真意”。这首诗立意高远,诗境浑成。他不写南山如何秀,山气如何佳,只突出山林田园的宁静清新与自己淡薄高远胸襟的和谐,是一个与车马喧闹完全不同的境界,诗人沉醉其中,体会到“真意”,可以说描绘出了心物交融的意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自然天成的传神妙笔,有采菊的闲适,才可能“悠然”自得,南山悠然而见是未着意观赏而无意中领略道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情、景、理的融合,是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南山、山气、飞鸟等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丰富、圆满、充实。诗人笔下的飞鸟、秋菊等已不是寻常事物,是心与景的感应,在自然的美好中感受自由生命的意义。寓情入理,融情于景,意随笔定,给读者的不仅是艺术上的满足,而且也是思想上的启迪。

陶渊明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田园诗人,他以自己纯真平淡的语言,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先河。他的田园诗,根据自己的家庭、社会背景而创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人们的生活状况,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的绝望。陶渊明通过诗歌来歌颂大自然的美好,倾吐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他以独树一帜的风格出现在当代诗坛上,开辟了诗歌发展的新局面。

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让人感到淳厚有味,经过高度提炼的田家语言含有丰富的形象。他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都倾注在田园诗的创作,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注释

1]陶渊明《陶渊明诗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2]张建业《中国诗歌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

3]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4]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5]严羽《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6]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

7]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

参考文献

1]钟忧民《陶渊明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2]李华《陶渊明诗文赏析集》,巴蜀文社,1988年。

3]沈维潘《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

4]李锦全《陶潜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龚斌《陶渊明传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6]王锺陵《古诗词鉴赏辞》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

7]王立群、张进德《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8]王兆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魏晋南北朝五代卷,武汉出版社,2004年。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