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历史简介

发布时间:2013-11-03 15:13:30

晚清历史简介

清朝晚期(18401911)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鸦片战争开启中国近代,西方列强迫使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武力获得在华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与内忧的同时,也一直处于改革派守旧派拉锯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学与文化亦引入中国,让清朝发起一连串的改革与革命,如自强运动,促使中国文化的成长与革新。然而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强瓜分中国。而维新运动随守旧派的抵制而告终。在义和团排外失败、引来八国联军后,清廷也推动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内容让许多知识分子失望,转而支持革命。1911辛亥革命爆发,191211日中华民国成立,同年宣统帝212日退位,清朝正式灭亡。

1简介

2历史

2.1 开启近代

2.2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加深

2.3 改良中兴

2.4 战败与觉醒

2.5 维新运动

2.6 义和团与庚子之变

2.7 立宪运动与革命的兴起

2.8 清王朝的覆亡

3国旗国歌

4国防军事

4.1 团练武装

4.2 海军

5签订条约

1简介

公元1840年,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后,英政府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动军舰企图进攻广州,史家一般以这一事件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2-3]

此时清王朝正值道光帝1821~1851年)在位。战争伊始,道光帝认为英军不堪一击,但随着战事的发展,

  清朝国旗[4]

英军围困珠江口、攻占浙江定海、直逼天津大沽,使得道光帝大为震惊,忙派琦善等人与英军谈判,同时又将林则徐治罪,重新开放广州。然而,英军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继续对虎门宁波厦门等地进行攻击,并于1842年攻占吴淞。至此,清政府不得不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此后,法国和美国也效仿英国,与中国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中国的门户从此被打开了[1]1840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开启了中国近代史 [5]。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2-3]

西方各国迫使清政府开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并土地,使得传统农村经济受到破坏。各地乘机纷纷起事,1851于广西金田起义,联和天地会三合会北伐。两年后攻陷并定都江宁,并且发动两次西征;185358日,林凤祥李开芳等奉命率师两万余人北伐。北伐军虽然一度进至天津附近,因孤军深入,被清军围困。后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组织湘军淮军抵抗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后国力衰退,部分势力转入捻军。太平天国最后于1864被湘军、淮军以及外国人组成的常胜军常捷军围攻之下而亡。1856年,英法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到1860年,英法联军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罗斯趁火打劫,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侵吞中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根据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大量领土、主权和财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2-3]

1861同治帝即位。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垂帘听政,最后由两宫之一的慈禧太后获得实权。被称为洋务派的奕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部分汉臣在消灭太平军时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并且鉴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为方针展开自强运动(又称洋务运动)。当

  圆明园遗址[6]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随后的北洋通商大臣负责对外关系与自强运动的策划与推行,先后引入国外科学技术,建立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建立翻译机构同文馆、新式教育(新学),培训技术人才并派遣留学生到欧美日等先进工业国家,培育出唐绍仪詹天佑等人才。开设矿业、建立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汉阳兵工厂等等制造工厂与兵工厂,同时也建立新式陆军与北洋舰队等海军。

清政府于1895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清朝割让台湾澎湖,失去藩属国朝鲜租界。随后,由光绪帝与梁启超康有为领导发动的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又因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对,而软禁了光绪帝,变法因此失败,因为只有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3][7]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1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推动立宪运动,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希望让光绪帝成为立宪君主。而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新政主要推行君主立宪、建立清朝新军、废除科举、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改革。而革命派对清廷的改革失望,他们鼓励推翻清朝,建立中华共和。1894孙文夏威夷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4黄兴长沙成立的华兴会1904蔡元培上海成立光复会,此外还有其他革命团体。1905孙文在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革命派联合旧有反清势力如三合会洪门等,在华南地区发起十次起事,并将势力渗入华中、华南的清朝新军。

当时立宪派与革命派为改革方式发生争执,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廷也承诺实行立宪。1907清廷筹设资政院,预备立宪,并筹备在各省开办咨议局。19087月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命令各省在一年之内成立咨议局。同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成立代议会。在立宪派成员的请愿下,清廷宣布把预备立宪缩短三年,预定在1913召开国会。同年光绪帝慈禧太后皆去世,溥仪继位,即宣统帝,其父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19115月清廷组成由庆亲王奕劻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很多转向于革命派合作。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中华民国元年)1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同年212日,清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朝灭亡。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2][3]

2历史

开启近代

主词条:第一次鸦片战争

1839年,道光帝为解决鸦片贸易的弊端,派林则徐到贸易中心广州宣布禁烟,此即虎门销烟1840年,英国

  近代前夜的世界形势[8]

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争爆发之初,中方只视英军为蛮夷,认为不具威胁。18406月,英军统帅兼全权代表懿律领兵到达广州海面,并根据英国外相巴麦尊的指示,在封锁珠江口之后,北上进攻浙江舟山75日,英军开始进攻战略要地定海县城,鸦片战争正式爆发。76日,定海沦陷。是役,英军旗舰马利拿号在岱衢洋百亩田礁触礁,船底洞穿,威里士里号成为旗舰。8月,英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本来主张战争的道光帝,眼见英舰迫近,开始动摇。820日,道光帝批答英国书,令琦善转告英人,允许通商和惩办林则徐,以此求得英舰撤至广州,并派琦善南下广州谈判。10月,琦善署理两广总督。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7][2-3]

  《南京条约》签订仪式

道光帝派奕山隆文杨芳赴广东指挥作战。但义律先下手为强,于1841223日进攻虎门炮台,虽然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靖远炮台将士奋力抵抗,但仍不敌英军,虎门炮台最终失陷。521日,奕山令水陆军1700余人,于黑夜分乘快船出动,挈火箭、喷筒,夜袭英船,掷火焚烧。次日早晨英军2400人反攻,清军溃退。四天之内,广州附近要地全失,18000多清军尽退城内,秩序大乱,奕山竖起白旗求和,签订《广州和约》,不但率部撤离了广州,还勒索广州商家向英军支付了600万银元的赎城费。英军收钱后也撤出广州。期间广州民间反英气氛炽

  《南京条约》原本

热,发生了三元里抗英事件。而奕山为了不被皇帝惩罚,便虚报战功,甚至将该战役的惨败说成大胜[2][3]

1841926——1841101日,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镇海镇总兵葛云飞及四千清军与英军发生战斗,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镇海镇总兵葛云飞先后阵亡,清军全军覆没。英军伤亡人数不详。1842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 [7][2-3]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加深

主词条: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西方各国迫使清政府开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并土地,使得传统农村经济受到破坏。各地乘机纷

  咸丰帝[9]

纷起事,其中华北以捻乱为主,华中华南以洪秀全太平天国与云南杜文秀马如龙云南回变为主。洪秀全改造基督教教义,1851于广西金田起义,联和天地会三合会北伐。两年后攻陷并定都江宁,并且发动两次西征;[9]185358日,林凤祥李开芳等奉命率师两万余人北伐。北伐军虽然一度进至天津附近,因孤军深入,被清军围困[9]。后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保护儒家文化[9],纷纷组织湘军淮军抵抗太平天国[10]。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后国力衰退,部分势力转入捻军。太平天国最后于1864被湘军、淮军

  太平天国玉玺[11]

以及外国人组成的常胜军常捷军围攻之下而亡[7][2-3]

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共同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到1860年,英法联军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罗斯趁火打劫,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侵吞中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根据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大量领土、主权和财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7][2-3]

改良中兴

主词条:洋务运动

1861,咸丰帝去世[9],其六岁之子载淳继位,即同治帝。咸丰帝本任命肃顺等八大臣赞襄政务,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垂帘听政,最后由两宫之一的慈禧太后获得实权。被称为洋务派的奕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部分汉臣在消灭太平军时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并且鉴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

  曾国藩[12]

败,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为方针展开自强运动(又称洋务运动)。当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随后的

  慈禧太后

北洋通商大臣负责对外关系与自强运动的策划与推行,先后引入国外科学技术,建立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建立翻译机构同文馆、新式教育(新学),培训技术人才并派遣留学生到欧美日等先进工业国家,培育出唐绍仪詹天佑等人才。开设矿业、建立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汉阳兵工厂等等制造工厂与兵工厂,同时也建立新式陆军与北洋舰队等海军。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社会出现较安定的局面。其间太平天国1864灭亡。1865僧格林沁的满蒙骑兵(八旗兵)中捻军埋伏后全歼,赖洋务派左宗棠李鸿章分别灭西、东捻,捻乱到1868为止。18621878间左宗棠先后平定陕甘回变,平定新疆回乱,并收回伊犁[7][2-3]

洋务运动使得清朝的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强,到慈禧太后恭亲王联合执政的同治年

  洋务派官员[13]

间,清朝在文武齐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现了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其间清朝在西方人的帮助下成功消灭太平军、平定捻军之乱,并收复新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当大的改善。至19世纪80年代,清朝军队的装备和洋务运动之前相比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中法战争期间的一系列战役中,清军和法军互有胜负。战后,清朝设立了海军衙门[2]

对外方面,1884,清朝和法国为越南安南)主权爆发中法战争。清朝失去藩属国越南,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台湾也宣布建省。1885英国入侵缅甸,清朝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抗议无效,隔年被迫签订《中英缅甸条约》,承认缅甸为英国所有。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1872日本强迫清朝藩国琉球改属日本,清朝拒不承认,中日交恶。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最后以清军落败而告终[7][2-3]

战败与觉醒

主词条:甲午战争

清光绪二十年(1894)三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国王李熙恐慌,向北京告急。四月,直隶提督叶志超奉令率军驰赴朝鲜,清军登陆驻屯于牙山,并按《中日天津条约》之规定电告日本。东学党乱兵闻中日军队已

  邓世昌[14]

至,不战而溃。五月,袁世凯以东学党溃散、叛乱已平,要求日本同时从朝鲜撤兵。但日政府反要求中日两国留兵,共同改革朝鲜内政,为清廷所拒。北洋大臣李鸿章发觉事态不妙,急调总兵卫汝贵、提督马玉昆率军火速由大东沟登陆,进驻平壤;另调北洋陆军十余营分梯次渡海驰援朝鲜[15]

1894725日军在丰岛悍然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甲午战争。至81清朝政府对日宣战和日本明治天皇发布宣战诏书,从1894725917。战争分陆战海战双向进行,陆战主要是在朝鲜半岛上的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黄海海战是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海军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从18949171122。战场位于辽东半岛,以陆战为主。925,日军在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成功,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被迫撤出阵地。日军攻陷虎山。其他清军各部不战而逃,山县有朋即将第一军司令部移于虎山26日,日军占领了九连城安东县(今丹东),同日日军在庄河花园口登陆,109,攻占金州10日陷大连湾,至此清军在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15]

189411221895417,有威海卫之战辽东之战1224镇远退入威海卫触礁,经抢

  签订《马关条约》的情景[16]

修才不至下沉,但已不可再出深海作战,管带林泰曾引咎自尽。1895120,日本第二军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岸炮台。营官周家恩阵亡,炮台被日军攻占。23日军攻陷威海卫城,刘公岛成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10日,定远号弹药告罄,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随后刘步蟾生吞鸦片自杀。11日,丁汝昌自杀。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在英国籍海军军事顾问建议下,由最年轻管带、日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长萨镇冰向伊东中将献降,济远,广丙,镇中等10舰为日军所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随后萨镇冰驾驶康济舰并载着丁汝昌等六人灵柩离开刘公岛。北线日军在海军配合下,一路攻陷凤凰、海城营口田庄台,提督宋庆扬言再战不降,被制止。清廷求和心切,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15]

1895417,清日签定《日清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赔款二万万三仟万两银即二亿两白银。证明了洋务运动未能根本地改变清的落后。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更基本层面,包括政治体制上,进行变法维新的声音[15]

维新运动

主词条:戊戌变法

维新运动开始于1895于北京发生公车上书。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各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

  康有为

中,清国割去台湾辽东,并且向日本赔款白银两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康有为梁启超作出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52日,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北京官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光绪帝。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是由各省派送,依照汉代举孝廉乘公家马车赴京接受考核之惯例,对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又俗称为公车,故此称为公车上书。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效果,但是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后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当中由康有为和梁启超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一度得到帝师翁同和湖广总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7][2-3]

1897底,发生山东曹州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德国乘机侵占胶州湾(今青岛),俄国同时进占旅顺大连法国进占广州湾(今广东湛江),英国进占山东威海,并且要求拓展九龙新界

1898年(戊戌年),康有为多番上书要求推行新政,但是康有为非四品官,无权力上书皇上。129日,

  光绪帝

康有为的奏折首次转呈光绪,光绪命令允许康有为随时上书。于同日,康有为第6次上书。2月,康第7次上书,再次建议皇帝效仿彼得大帝明治天皇的改革,并且呈上他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和《俄大彼得变政记》和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的书籍。皇帝之后每日阅读,加强了改革的决心。

529日,恭亲王奕䜣去世,死前对光绪说:闻广东举人康有为等主张变法,请皇上慎思

  谭嗣同

,不可轻信小人。他逝世两日后,康有为以御史杨深秀名义呈上奏折,请求明定国是。66日,徐致靖上书《请明定国是疏》(康有为代拟)请求光绪帝正式改变旧法,实施新政。

1898610光绪翁同和起草《明定国是诏》,送呈慈禧审查,得到批准,于611日(农历四月二十三日)颁布《明定国是诏》,表明变革决心,百日维新由此开始。

随后,光绪又召见梁启超,并且仅委派其出任六品的办理译书局事务。梁启超获得任命后,离开北京,没有再次参与新政。在整场百日维新中,作为骨干成员的康有为与梁启超,各自仅见过光绪一次。改革深入经济教育军事政治官僚制度等多个层面,希祈清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然而期后遭到慈禧太后与守旧派的反扑,发动了戊戌政变,戊戌变法仅经历了103日就告终。维新派首领康有为梁启超逃出中国,许多维新人士被追捕杀害,光绪帝则被软禁中南海瀛台,太后重新当政[7][2-3]

义和团与庚子之变

主词条: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局图

义和团原为山东省一些学习神打的拳民组织,初为山东巡抚毓贤利用来抗衡教会、威吓教民脱离基督教会;后在各国压力下,清廷改派袁世凯入鲁取缔,义和团乃转移至顺天府涿州等地,京师亦渐有拳民活动。

  义和团运动

当时,慈禧太后信任闭塞愚昧的守旧大臣,竟听信毓贤之言,相信团民能神灵附体刀枪不入枪炮不伤,欲借助义和团之力排外;她派军机大臣刚毅往涿州视察,刚毅回奏称:天降义和团,以灭洋人。在部分朝廷亲贵支持下,义和拳开始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大举进京勤王,到处杀害外国人及教徒,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并攻进天津租界。各国公使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

1900531日,北京东交民巷外国使馆要求加强保护。英、俄、法、美、义、

  清末各国对中国的瓜分

日六国从天津派水兵海军陆战队349人登岸,乘火车于当晚抵北京。611日,西摩尔率领之联军二千余人,从大沽出发,经天津向北京推进。团民拆毁天津到北京的铁路,又设下埋伏,在廊坊杨村之间包围联军。数千团民及二千名清军(聂士成指挥之武卫前军)在廊坊袭击联军,联军死伤近四百人,只得就地防守。清廷将此役称为廊坊大捷

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仓皇离京,珍妃遭投井溺毙。慈禧太后等人先逃至怀来县,又辗转逃亡至大同太原,最后来到西安;在西安,太后以皇帝名义下罪己诏,召庆亲王奕劻两广总督李鸿章与联军议和。9月,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清。德军在北京陷落之后两个月才到达清国。此后联军陆续增兵至十万,由京津出兵,分攻山海关保定正定等地,甚至进入山西境内。同时,俄国单独调集步兵、骑兵十七万,分六路进占南满洲[2-3][7]

立宪运动与革命的兴起

主词条:立宪运动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朝于八国联军后国势大坠,知识

  孙中山

分子莫不提出各种方法拯救中国,主要分成立宪派革命派两种改革路线。1901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推动立宪运动,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希望让光绪帝成为立宪君主。而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新政主要推行君主立宪、建立清朝新军、废除科举、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改革。而革命派对清廷的改革失望,他们鼓励推翻清朝,建立中华共和。1894孙文夏威夷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4黄兴长沙成立的华兴会1904蔡元培上海成立光复会,此外还有其他革命团体。1905孙文在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革命派联合旧有反清势力如三合会洪门等,在华南地区发起十次起事,并将势力渗入华中、华南的清朝新军。

当时立宪派与革命派为改革方式发生争执,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廷也承诺实行立宪。1907清廷筹设资政院,预备立宪,并筹备在各省开办咨议局。19087月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命令各省在一年之内成立咨议局。同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成立代议会。在立宪派成员的请愿下,清廷宣布把预备立宪缩短三年,预定在1913召开国会。同年光绪帝慈禧太后皆去世,溥仪继位,即宣统帝,其父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19115月清廷组成由庆亲王奕劻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很多转向于革命派合作。[2-3][7]

清王朝的覆亡

主词条:辛亥革命

191158日,清朝廷成立皇族内阁,显示出清统治者毫无立宪诚意,令各地立宪派大失所望。59日,

  摄政王载沣

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政策,宣布收回由民间出资建造的粤汉铁路川汉铁路。这一举措引起湘、鄂、川、粤四省各阶层的强烈不满,掀起了四省保路运动,尤以四川最为强烈。

191110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晚,共进会会员士兵程定国与正目金兆龙抱着步枪睡觉,且在身上藏匿子弹。被值夜哨长(相当于排长)陶启胜发现,痛骂要造反吗?,金兆龙与陶启胜扭打,程定国背后开枪,击毙了陶启胜,发出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士兵首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继而深受文学社和共进会等革命团体影响的大部分新军共同响应。吴兆麟、熊秉坤率起义部队攻打湖广总督府,在南湖炮队的炮击下,起义军在次日黎明前,占领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瑞澄逃走。

1011日黎明,起义军聚集在湖北咨议局大楼会议厅,新军八镇十五协二十九

  武昌起义

标二营司务长蔡济民召集会议,商讨组建军政府和推举都督人选。除革命党人吴醒汉徐达明等十余人外,还邀请咨议局议长汤化龙、副议长张国溶以及议员,还有旧军官吴兆麟参加。会议请汤化龙主持。吴兆麟提议由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担任都督,立宪派一致拥戴,部分革命党人也因为黄兴宋教仁不在武昌,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害,孙武被炸伤,蒋翊武被迫逃跑,没有更好的人选表示同意,因此会议通过了以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长。

11日上午,武昌全部光复。晚上成立谋略处。在谋略处的主持下,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公布军政府檄文和《安民布告》,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用黄帝纪元,宣统三年改为黄帝纪元4609年。军政府建立参谋部、军务部、政事部、外交部。以咨议局大楼为办公地,

  黎元洪

十八星旗为军旗。谋略处以军政府名义发布《布告全国电》,《通告各省文》等文告通电全国。

1012日,革命党人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二标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赵承武等在汉阳发动起义,光复汉阳

  袁世凯

随后赵承武率起义军攻占汉口。至此,武汉三镇全部掌握在革命军手中。在武昌起义成功之后,清政府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南下攻击武汉三镇的江北汉口(夏口)汉阳,随后启用了早先被罢黜的原北洋军首领袁世凯,以稳定北洋新军。袁世凯在被清廷起复前夕,便会见过来访的革命党人朱芾煌。朱劝告袁世凯同南方议和以换取大总统之位,袁世凯权衡利弊,上台后采取了剿抚兼施的策略,进而准备和南方开始谈判。

1116日,孙文在巴黎也致电国民军政府,表示同意举袁世凯为总统。1912129日,召开清廷御前会议,会上决定退位,以取得革命党人的优待条件。23日,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

2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和逼迫下,宣统帝溥仪的母后隆裕太后接受清室《优待条件》,发布《逊位诏书》,宣布清宣统皇帝退位,并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至此,大清帝国正式终结,并被中华民国取代与继承。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也宣告灭亡[7][2-3]

3国旗国歌

与中国历史上的其它朝代一样,清朝本来并无法定的国旗与国歌。近代以后,随着清朝与西方国家的交往,清朝逐渐引入西方国家的一些概念,其中就包括国旗与国歌。1888年(光绪十四年),清政府认定黄底蓝龙戏红珠图(即俗称的清朝黄龙旗)为大清国旗。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清朝曾先后使用《普天乐》、《李中堂乐》、《颂龙旗》作为半官方国歌或代国歌。直到1911,清政府定《巩金瓯》为正式国歌,不过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巩金瓯》后来没有流行开来。

4国防军事

团练武装

185212月,曾国藩就任湖南团练大臣,他整合了境内各支地方武装,组成后来被称为湘军的地方部队的核心。当18605月作为清军主力驻扎在南京城外的江南大营第二次被攻破后,湘军的重要性逐渐提高。清政府于18606月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和钦差大臣,指挥长江下游的军事作战。同年,他的门生李鸿章受命于安徽淮河一带编练军队,1862年,这支被称之为淮军的部队正式投入战斗。

除湘军和淮军外,外国力量也加入了镇压太平天国的战斗。除组建中外混合部队如常胜军外,英法军队亦参加了一些战斗。而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后,元气大失,战局得以扭转。1864年〔同治三年〕,天京城破。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结束[17]

海军

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曾国藩为其湘军建立了附属的内河水师(1853,咸丰三年),至1864(同治三年),在曾国藩建议下,清廷成立长江经制水师,制提督一人。长江沿岸各地水师得以统一。

直到洋务运动时,在地方疆臣的推动下,才开始有新建海军的动作。1866,清政府在福州马尾成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以沈葆祯为船政大臣。同年,李鸿章要求其江南制造局建造炮舰。18688月,第一艘中国制造的蒸汽军舰恬吉号在南京下水。到1875年,江南制造总局中止了其造船计划。于是李鸿章等官员便着手从国外买船。为人所熟知的定远镇远两战舰即为外国制造(1880年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至1882年清王朝拥有约50艘西式战舰,其中半数为自造。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成立了天津水师学堂。后来又有张之洞的水陆师学堂,曾国荃的南洋水师学堂。

188510月清政府宣布成立海军衙门,以醇亲王为总理大臣。海军衙门的成立并不意味着新式海军的统一。洋务运动中最终建立了四支舰队:受北洋大臣节制的北洋水师,受南洋大臣节制的南洋舰队,受福州船政局节制的福建水师,受两广总督节制的广东水师

5签订条约

近代我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一览

条约名称

中方签约人

失地

赔款

时间

中英广州和约

余保纯

六百七十万两

1841527

中英 南京条约

耆英伊里布

香港岛

二千一百万圆

1842829

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耆英

六百七十万两

1843722

中美望厦条约

耆英

184473

中英虎门条约

耆英

18441024

中法黄埔条约

耆英

18441024

中俄瑷珲条约

奕山

60万平方公里(黑龙江以北)

1858528

中俄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858613

中美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858618

中英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四百万两

1858626

中法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二百万两

1858627

中英 天津条约补充

桂良

1858118

中英北京条约

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

一千叁百万两

18601024

中法 北京条约

八百万两

18601025

中俄 北京条约

40万平方公里(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

1860114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明谊

44万平方公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1864107

中美 增续条约

前美公使蒲安臣

1868728

中英 新修条约普后章程

18691023

中日 修好条约

李鸿章

1871813

中日 北京条约

18741031

中英烟台条约

李鸿章

二十万两

1876913

中俄里瓦几亚条约

崇厚

1879102

中俄伊犁条约

曾纪泽

7万平方公里

九百万卢布

1881224

中法 会议简明条款

李鸿章

1884115

中日 天津条约

李鸿章

1885418

中法新约

李鸿章

188569

中英 烟台条约 续增条约

桂良

188569

中葡 北京条约

奕劻

1887121

中英 印藏条约

升泰

1890317

中美 华工条约

杨儒

189437

中日 马关条约

李鸿章

3.6万平方公里(台湾及澎湖列岛)

二亿两

189547

中日 辽南条约

李鸿章

赎回辽东半岛

叁千万两

1895118

中俄密约

李鸿章

189663

中德胶澳租借条约

李鸿章

189663

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李鸿章

新界(租借九十九年)

189869

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

李鸿章

十亿两,实际赔付约60%

190197

中英 续订藏印条约

唐绍仪

190479

中日满州善后条约 又称《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

奕劻、瞿鸿禨、袁世凯

19051222

中俄满洲里界约

宋小濂

1400平方公里(额尔古纳河北部)

19111220

晚清历史简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