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文性

发布时间:2015-10-24 01:43:27

浅析互文性
作者:于梦瑶
来源:《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年第06

        【摘 要】互文性的概念在学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对互文性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互文性一词最早由法国著名女学者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互文性概念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是克里斯蒂娃在索绪尔、巴赫金等理论家的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克里斯蒂娃通过对其深化研究提出互文性的概念,并对其做了解析,指出任何文本都与别的文本互相交织,任何文本都指涉另一个文本。之后,这一术语被众多流派的理论家所挪用和改造。互文性概念的内涵经历了多元的嬗变历程。出现了两个主要发展方向。由此可见,互文性从产生到现在短短五十年内已经实现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在西方而且在国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互文性;起源;发展

         作为文本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互文性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文本的新的视角,它从文本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指出了任何文本都与其他文本相互交织,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任何文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吸收其他文本的内容。这一概念在文艺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如罗兰·巴特在《S/Z》一书中就借鉴互文性一词,这个新词后面至少有一样东西是巴特的读者已经知道的,……文本被认为是通过派生、变形、甚至戏仿或抄袭的方式对过去文本的投射○3可以看出互文性理论是被人们认可的一种理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本文就互文性的产生起源、嬗变方向和对中国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互文性的起源

         互文性的产生有其深厚的渊源,西方学者一般把互文性理论的根源追溯到索绪尔和巴赫金,这也是国际学界比较认同的说法。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巴赫金的对话主义理论是互文性理论产生的最主要的学术来源,对互克里斯蒂娃提出互文性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浅析互文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