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诗经·关雎》英译

发布时间:2020-11-03 23:55:52

再论《诗经·关雎》英译

王婷婷1 2 张浩然3

【摘 要】论文把《关雎》原诗释义分成三大类别进行简析,再把里雅各、许渊冲、杨宪益夫妇三个最具代表的英译本进行简析,认为《关雎》英译应当从经学视角出发,另辟蹊径,做到经学与文学结合,经典与艺术统一,寻找《关雎》英译的新思路,还原诗歌原貌,向世界传播最真实的《关雎》文化。

【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

【年(),期】2018(020)004

【总页数】4

【关键词】《关雎》;英译;讽刺诗;新思路

基金项目:安顺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初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衔接研究”(项目编号:2016AQ06)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其文学经典地位毋庸置疑。而《关雎》作为《诗经》开篇之作,历来都得到研究者极大的重视,各大派别都有独到的见解。关于《关雎》的研究,中国始于孔子,一直延续到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时代的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关雎》的阐释和见解有宣扬发展、也有推陈出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释义。到如今,《关雎》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硕,并已形成相应的研究派别,其中毛诗”“韩诗等等,对诗经文化影响甚大。

诗歌英译是宣传我国经典文化的重要途径,再论《关雎》英译,是为了更好地还原其本意。在诸多的《关雎》翻译中,影响较为广泛的是英国传教士里雅各、美国诗人庞德,中国翻译家许渊冲、杨宪益夫妇等人,他们都对《关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译文也堪称经典。国内研究学者焦年华的研究指出,由于对美的不同感受,译者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译文,由于译者的文化背景不同,使得译者的主体性在诗歌英译里表现得相当明显[1]。所以,就《关雎》的英译本而言,诸多学者已经结合不同视角进行了阐释。例如,程菁用译释论把《关雎》四种英译本进行了研究,指出《关雎》经典翻译与诗歌翻译统一,兼顾了经典型和艺术性的双重特质[2]。邱绪萍在认知语境视角下,指出产生《关雎》英译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翻译理念以及所参考的注释版本[3]。吴旭飞在目的论的视角下研究了《关雎》的三个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并指出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于原作的正确理解和总体审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译者对于原作的内涵一知半解,就会导致在翻译过程中的种种误译现象[4]

再论《诗经·关雎》英译

相关推荐